【除夕快乐】‖ 于国永:春联情

文摘   文化   2025-01-28 08:05   河北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不记得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春联的,只知道从我记事起,每到春节前夕,父亲便忙碌起来。

      “二十四,写大字”,一大早,父亲在炕上放置一方矮矮的方桌,乌黑的墨汁倒入粗瓷大碗。乡亲们陆陆续续来了,一卷一卷的大红纸堆在了炕头,父亲在纸卷上做了标记,便按部就班,开始了这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工作。

      不消对方说明,父亲便知道来者需求,大门几对,小门几双,他一清二楚。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对村里的几百口人,各家的经济状况,甚至所养牲畜都了如指掌。大红纸刀剪手裁,让每一方红纸都派上用场,父亲驾轻就熟。春联写什么词,父亲心中有数,二大爷家有老人,可写“人寿年丰”;三奶奶家没了老伴,别用“福寿双全”;栓子哥是承包大户,一定要“五谷丰登”;永祥叔家里又添丁,正可谓“儿孙满堂”……父亲在一方红纸上量身定制,为乡亲们书写美好的生活愿景,为新的一年播下希望的种子。

      大门小门对子写完,裁下来的边角料父亲绝不浪费,一条条窄窄的红纸写上“抬头见喜”、“阖家欢乐”、“出入平安”,对方一看便知,这是贴在屋里门框上的;“六畜兴旺”、“槽头兴旺”、“肥猪满圈”,那是贴在牲口棚圈的。

      父亲写着写着,家里柜子上、椿凳上、地上都地铺满了春联,红红火火的春联映红了父亲和坐着唠嗑的乡亲们的脸庞。等到墨迹干了,如果来者没离开,父亲便把大小门对和小纸条卷起来,让对方拿走;如果对方走了,我就成了跑腿的,父亲不忘嘱咐我对方住在哪个位置,房前屋后有啥明显标记,我应该如何称呼对方……

      说起乡亲们贴春联,母亲总爱乐此不疲说起那个的笑话,“你爸没写错,但小苏台子大婶子不认字,把春联拿回家贴反了,“合家欢乐”贴猪圈了,屋里门框上贴了“肥猪满圈”,过年谁去他家拜年都笑得前仰后合的……”

      我是看着父亲写春联长大的,记忆中的春联有着永恒的主题,合家欢、财源旺、春风暖、气象新、平安幸福、吉祥如意……有着生肖的印记,龙腾四海、金蛇狂舞、三羊开泰、玉兔呈祥……有着乡村的风貌,人勤春早、勤劳致富、忠厚俭朴、风调雨顺……也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改革春风、小康致富、华夏腾飞、强国富民、民族复兴……岁月更迭,时代变迁,父亲笔下的春联保持着不变的姿态、样貌,书写着劳动者真善美的淳朴本质,见证着农村从贫穷落后到小康生活的沧桑巨变。

      父亲没有专门学习过书法,因为家里穷,缺少劳力,他没读完初中就回村务农了,他做事踏实,从生产队会计到村队会计,一干就是三十几年,是村里公认的秀才,笔杆子。起初给自己写春联,后来给乡亲们写春联,每年春节前几天,我家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屋子里常常围满了人,有等的,有看的,大家说着聊着,父亲挥毫泼墨,很少搭讪,心思都在春联上。他擅长写行书,书写流畅,笔力遒劲。下笔之前胸有成竹,下笔有由,胆气豪壮,一挥而就,从不拖泥带水;书法方面他爱琢磨,无师自通,偶尔时间有闲,也写写隶书,变换一下字体风格。

      我上了中师后,有了书法课,父亲便鼓励我写春联,家里的小对联我也能应付一下,大门对我迟迟不敢下手,因为我自知功力不够,尤其是没有父亲的腕力,总写不出大字的风采神韵。

      后来,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在集市上买春联了,买来的春联金光闪闪,形式多样,看上去很洋气。但内容千篇一律,都是批量印制的。父亲的节前时光开始闲下来了,他把大红纸裁好对接成两米高的长幅,刷刷点点,乌墨发亮的隶书字,浑厚雅致;待墨干透,还用金粉勾画了个边,浓墨重彩,比集市上的不知要强多少。

      这几年我专心学了书法,每每觉得写的不错的作品便拿给父亲看,父亲指点着读出来,有时会评价一番,“这几个字好,那个字不太正”,“那个点位置不好”……后来大多是夸赞,“好”,“写的比我强”,“你写的有体,我自由体。”父亲放手了,每年的春联交由我写。

      这两年,家里的对联我承担了;亲戚朋友找来,我来者不拒;市区书协组织的写春联活动我也积极参与,我变得和父亲当年一样,节前时光变得日程满满,应接不暇。

      我写春联,父亲变得无事可做,手也变得不听使唤,好像魔法从他手上消失了一般。我找来册页让他没事写写《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他写得费力生涩,涂涂抹抹,勉强完成,不复当年。

      为延缓父亲的衰老,也免得闲坐刷手机伤眼,在我的提议下,今年春节我们父子合写春联,各有分工,我买来各式各样的红纸,长卷纸,对联纸一应俱全。我负责写大字,写福字和大门对,父亲写小字,专门写小门对,我们爷俩写完放在一起,父亲一一标明,用橡皮筋包扎好,“大姐”“二姐”“老舅”……一卷卷的春联排列齐整,充盈着满满的福气,专等着它的主人领取。

      春节将至,父亲即将八十三岁了,耄耋之年,尚能提笔,实属不易,难能可贵。我想等我到了父亲这般年纪还能提笔,还能为大家书写春联,发挥余热,也算一件人生幸事。春联如火,映红了乡亲们的好日子;春联如镜,照鉴古今,父亲伏案书写时,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夕阳晚照,余晖脉脉。我相信父亲见我饱蘸墨汁,挥运自如时,也一定能照见年轻的自己吧。

于国永,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宝坻人,中学语文教师,有多篇文章在网络和纸媒发表。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沈晓东

编校:田光兰

  制作:周   璇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试运营津沽散文微刊每周二、五早上八点出刊,敬请关注分享。

3、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贾旭老师手机(微信同号):13002298020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


欢迎关注津沽散文


合作单位:晋泰轩

天津散文
天津散文•微刊为天津散文研究会的网络微刊,倡导抒写真情实感,讴歌美善人生,展示精良原创散文,力推优秀作品,开展作品研讨,促进创作交流。欢迎关注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