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刊】‖ 张寿松:儿时盼过年

文摘   文化   2025-01-29 00:00   河北  



新春吉祥

随着新春的到来,岁月的意向渐渐绿了,嫩叶和新叶的歌沿着年轮旋转,柔嫩的春天充满着希望,向我们展开了一幅饱蘸生命色彩的唯美画卷。烟花的流光溢彩、鞭炮的清脆响亮、大红灯笼映现出的点点暖意……空气中弥漫着温馨而热烈的气息!


行色匆匆中,年味越来越浓,人们感受到了日子的芳香与忙碌,时间也在这盛大的节日里散发出沉淀已久的醇香。

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天津散文研究会祝全国的散文作家及爱好者、所有关注与支持天津散文研究会的广大读者,致以新春的问候,祝大家蛇年快乐、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儿时盼过年

河北  张寿松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这是描写儿时过年的俗语。

      回想儿时,非常盼望着过年。一进腊月,就掰着手指,数着哪天才能过年。直到大年三十,还在问大人,什么时间过年啊!回想起来,那时候孩子们之所以盼望着过年,是因为过年能享受到平时享受不到的幸福生活和欢乐时光,所以都感到过年非常欣喜。每当回忆起儿时过年的难忘经历和美好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仍然历历在目,而且今非昔比、感慨万千……

      盼过年,吃好饭。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家家户户小麦非常缺。生产队种的小麦产量较低,麦收季节每家在小队分得的小麦一般也就一二百斤,当时蒸一顿馒头吃,剩下的就存起来留着过年了。所以家家平时舍不得吃小麦面,也就是在遇到红白事和家里来客人、亲戚或家人生病时,吃顿饺子、面条、热面汤,而且那时为了省小麦面,还经常在里面掺一些小米面、白玉米面等面粉。但到了腊月,家家就将留存的小麦取出来去磨房(以前是用人工推石磨、后来用面粉机械)磨成面粉,以备过年用。在那个年代,由于经济条件落后,肉也是比较匮乏的,平时家家很少吃肉。但到了年,哪怕日子再穷,也要或多或少地买几斤肉吃。有的人家还将自家养的羊或猪宰掉,出售后留一点过年。记得那时,到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做腊八粥、腊八饭,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腊八粥、吃腊八饭,其乐融融。有趣的是,腊八那天早上,大人们还吆喝孩子们早早起来,告诉去外边大场里,骑在“牛轴”上逮腊八猴,并说去晚了,腊八猴就跑了。腊月二十三是蒸年糕的日子,家家用提前磨好的秫米面、粘谷子面、小枣等食材蒸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年糕,期盼新的一年生活步步高升、一家人和和睦睦。从腊月二十八直到三十,就开始蒸起馒头、包子。不少人家连着蒸好几锅,并将当时吃剩余的馒头、包子放到囤子里存起来,以备过年期间吃。记得那时过年蒸的馒头、包子,一直吃到过了正月十五。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把最好的饭菜端到桌上,全家大人孩子围桌而坐、团团圆圆。大家喝酒吃菜、相互祝福,满屋都是欢声笑语,幸福和快乐挂在每个家人脸上。吃完晚饭后,全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以备第二天初一早上吃。一家人有和面的、做馅的、擀皮的、包的,大家一起动手,用不了多大工夫,饺子就包完了。我家包饺子时,大人还在饺子馅里放一个硬币,并说谁吃着有钱币的饺子谁有福。记得有一年我吃出了硬币后,高兴得欣喜若狂。到了初一早上,家家早早起来煮饺子吃,最早的刚过三十晚上12点就煮着吃了,据说谁家大年初一饺子吃得早,谁家这一年的日子就过得好。

      盼过年,穿新衣。那时的孩儿平时很难穿上新衣,为了节省,平时都是把姐姐穿过的旧衣服给妹妹穿、把哥哥穿过的旧衣服给弟弟穿。可在新年这天,再穷的家庭,父母总能想方设法让孩子穿上一件新衣服。一进腊月,母亲飞针走线,开始给每个孩子做棉袄、外套、鞋子等新衣服,做好后喊孩子们试穿,看穿着合适不合适。后来条件好了,市场上卖衣服的越来越多,不少家庭过年就开始给孩子买新衣。记得那时,过年的新衣,年前大人都不让穿,只有大年初一才能穿上。穿上新衣的孩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心中的那份温暖和甜美,也只有过年才会拥有。

      盼过年,写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过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风俗,是过年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年过春节时,没有卖印制春联的,家家户户院门上贴的春联都是用大红纸和毛笔手工写的。一到春节,家家都要买下几张大红纸,自己会写的自己写,自己不会写的就求人帮忙写。记得上学时有“大仿”课,所以我经常回家练习写毛笔字。父亲看我爱好写毛笔字,过春节时就要我学着练习写春联。他说,家里有读书写字的,就学着自己写吧,一年也就这一次,写得好不好是自家写的。因此从那时开始,自家过年的春联我就自己书写了。记得我第一年写的春联贴在院门上,引来街坊邻居的一片赞美声。从那以后过年,有的邻居和乡亲就请我给他们写春联。每年腊月下旬,大家纷纷拿着几张大红纸来我家,于是我就备好墨汁和毛笔,收拾好桌子,不分白天和夜晚地写起来,并把写好的春联分别放好,写上各家的名字。还有时都大年三十了,突然有人拿着几张红纸来了,我只好洗一下手,把收拾起来的文房四宝拿出来,再次挥毫泼墨。 连续多天书写春联虽然很辛苦,但看到亲友们拿到写好的春联高兴感激的样子,自己感到非常满足和愉悦。而贴春联则意味着辞旧迎新,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二十八,贴纸马”,春联一般是从腊月二十八到除夕当天贴都是可以的,但最迟不能晚于大年三十。记得我家春联都比周围邻居贴得早,每年的腊月二十八中午,就把院里院外门上都贴上了春联(包括窗花、吊钱等),而且贴好后都燃放几挂鞭炮,以示庆贺。引得乡亲们驻足观看,都说“春联贴得早啊”!

      盼过年,赶大集。过年赶大集是孩子的一大乐趣。那时一进腊月中旬,集市上开始热闹起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人们忙着赶集购买年货,包括吃的用的都要买齐全,最起码都得买几斤肉、几个新碗、一把新筷子,还有鞭炮、上供用的香、写对联的红纸等等。那时最热闹的集市就是腊月二十到腊月三十的集市,人们称为赶年集、赶大集。记得我的家乡附近最大的“年集”是杜林、兴济和崇仙,那些年,每到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就到这些地方赶大集,目的是到鞭炮市场购买鞭炮、听鞭炮声响。记得那时的鞭炮市场热闹非凡,卖鞭炮的一家挨着一家,总共得有十多家。市场上购买鞭炮的、听鞭炮响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为了吸引人们购买,卖鞭炮的家家轮番燃放自己出售的鞭炮,相互比试,看谁的鞭炮大、谁的鞭炮响,鞭炮声和卖鞭炮人的吆喝声、叫卖声交织一起,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那场景好不壮观,到现在记忆犹新。但那些年的鞭炮市场由于销售集中、竞争激烈,且那时政府部门监管不严,有时会发生鞭炮市场爆炸伤人事件,也令人痛心。

      盼过年,放鞭炮。“新年到,真热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我要顶新毡帽”,每到快过年的时候,人们就想起这几句顺口溜。回想儿时过年,最欣喜、最高兴的事就是放鞭炮。临近过年,父亲就到集市上购买一些鞭炮给自己,我二叔因自己年年赶鞭(自制鞭炮?),也年年送给我一些,而我也会自己去集市上购买。这些鞭炮不能随便燃放,必须留出大年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和初二接财神、初五和过十五放的,所以剩下的鞭炮就不多了,平时自己放着玩的时候就舍不得整挂地燃放。为了放得时间长,自己就把整挂的鞭炮拆开,装到口袋里,拿着一个一个地燃放。记得那时放鞭炮玩,要提前点着一根香,有时把鞭炮放在地上,然后用香火点燃;有时一手拿着鞭炮,一手拿香火点燃鞭炮芯子,等到芯子快着完时,就快速扔到上空。此时鞭炮在高空爆炸,声音特别响,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声音传得很远。人们称这样放鞭炮,叫“领着放”。三十晚上、初一、初二、初五、十四、十五、十六等节点放鞭炮,是家家户户都必须的。记得那时,自己每到此时就和哥哥拿着鞭炮到门外燃放,而且都是放整挂的,而且有时连着放好几挂。听着咚咚作响的鞭炮声,心里乐开了花。过年放鞭炮最热闹的一次,应是大年初一凌晨吃饺子前,这一次是家家放鞭炮数量最多、鞭炮质量最高的一次。因为民间有个说法,谁家初一早上鞭炮响的时间长,谁家的日子就过得火红,所以家家初一放的鞭炮都选鞭炮头数多的和药量足的,为的是既响的时间长又响声大,不能被别的人家鞭炮比下去。记得有几年大年初一早上,我家放鞭炮都是放“十响一鼓凳”的多头鞭炮,这种鞭炮是我二叔特别赶制的,一共100多头,既100多个鞭组成一大挂,其中有10个大鞭炮,人们称大“雷子”,还有100个小一点的鞭炮。编挂的时候,编10个小点的鞭接着编一个大“雷子”;然后接着编10个小点的鞭,再接着编一个大“雷子”。这样以此类推,将这些鞭炮都编在一起,就成了“十响一鼓凳”的一大挂鞭炮,全长得有两三米、一二十斤重。燃放的时候挂在树上或门楼上,点燃后响十响鼓凳一下……既十小响一大响……别有一番响声,格外地悦耳动听。

     盼过年,熬一宿。过年守岁,又称为熬年、照岁或守岁火,是汉族在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民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守岁是指在旧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即除夕),家家户户把所有房屋的灯全部点亮,院里和门口也都挂上灯笼,那真是家家、处处灯火通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因为整晚不睡,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也称“熬年”。记得小时候每到三十晚上,父母就嘱咐我们:三十晚上一宿不能睡觉,实在困了,睡觉也不能熄灯和脱衣服。据说脱衣服是对神灵的不敬,再说过了一年了,如脱了衣服会落个“光腚光”。我清楚地记得,儿时我跟爷爷在一个屋子里睡觉,每年三十晚上,爷爷从来通宵不脱衣服、不躺下睡觉,就是坐在炕边拿着大烟袋不停地抽烟,并且不时到外屋,在给“老天爷”上供的桌台上续香,然后烧纸、磕头,直到初一晌午折供。那时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吃完晚饭后,先是包饺子,包完饺子后,就聚在一起打扑克,俗称“斗梭胡”。为了增加乐趣,还来钱的,输赢就是一分二分、一角两角,就是大人们为了哄着孩子们玩,消磨时光。后来家里买了电视,就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12点多新年的钟声敲响。此时此刻,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燃放鞭炮,一时间鞭炮声四起,响彻天空,人们用这种方式辞旧迎新,喜迎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早上天还没亮,大人们就吆喝孩子们起来煮饺子、放鞭炮、吃饺子,并准备出去给长辈们拜年。

      盼过年,拜大年。拜大年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通常在正月初一至初四,其中正月初一是“拜大年”的头一天,因此格外隆重和喜庆。记得儿时拜年,我们老家的习俗是,每年的大年初一,在吃饺子之前,先给自家的长辈包括爷爷、奶奶和父母等拜年。吃完饺子后,就走出家门,给同姓同族的人家(俗称一家子)长辈们拜年。我们的张姓家族在全村是一大户人家,当时共有六七十户,大都居住在村的东南角,人们都称东小庄,离我家较远。记得我家每年初一都在天亮以前就吃完了饺子,然后家人们立即聚齐走出家门,奔向东小庄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拜年。那真是走完东家走西家,马不停蹄地奔走,直到半晌午时间,才将一家子的年拜完。然后,就又到当村的左邻右舍人家和亲朋好友人家拜年。记得那时拜年,每到一家是真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后,长辈们都把家中的瓜子、花生、醉枣、糖果分给孩子们吃,临走时还把口袋给装满。有的长辈还给晚辈1元、2元、5元、10元不等的压岁钱,虽然钱不多,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回想起当年大年初一拜年,好不热闹。天刚蒙蒙亮,全村大街小巷到处是成群结队的拜年人群和拜年队伍,一般是男人们在一起、女人们在一起,人们你到我家、我到你家,相互问候、相互拜年。因为是同族人、同村人,人们都相互很熟悉,大家大年初一在外边相互见面后都非常亲热,都相互打一下招呼,然后大声说:“拜年了!”人们那种相互之间的亲情、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至今难以忘怀。在我们家乡,过年还有上坟祭祖的习俗,也称给逝去的长辈拜年。除了大年三十上午每家给自家坟墓上坟外,在大年初一这天,人们在走家串户拜完年后,我们张姓家族所有成员都到村南老张家坟集合,每年都有100多大人孩子参加,大家见面后相互拜年、相互问候、相互祝福,热闹非凡。在管事的长辈引领下,人们先燃放一阵鞭炮,然后摆好祭祖供品、点燃纸钱,随后大家一起跪地磕头,给逝去的祖先和长辈们拜年,最后还把带去的供品分给孩子们吃。

      盼过年,走亲戚。小时候,过年走亲戚在我童年的生活中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走亲戚,是从初二开始的,先是去姥姥家,然后是去舅舅家、姑姑家、姨娘家等亲友,一直走到大年初四。不少人家因亲戚多,一时走不完 ,就接着走,有的一直走到正月十五前才走完。记得那时,过了初一,家家户户就踏上了走亲拜年的路,只见连续多天,村里村外的路上到处是走亲拜年的人群,骑自行车的、推着车的、步行的,还有挑着担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从四面八方匆匆奔向不同的村庄,一派繁忙的景象。那时走亲,没有什么贵重礼品给亲戚带,一般的带点自家蒸的馒头、包子等,条件好的人家带点糕点和酒。因为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有些亲戚路途较远,一天只能走一家,而且中午都在亲戚家吃饭。所以那时一过初一,家家走亲、家家来亲、家家招待亲。按家乡的风俗,初二这一天应是去姥姥家的日子,但因我姥姥家是河南省南乐县的,路途千余里,那时交通又不方便,去一趟很不容易,所以过年就很少去。但有两个姑姑家离我家都是十几里的路程,是每年必去的。过了初一,父母给安排好携带的礼品,自己就骑着自行车踏上去姑姑家走亲的路。两个姑姑家虽然家庭条件都不算好,但我们去了都是盛情招待,每年都非得留下吃中午饭。除了包饺子,还得做几个菜,并把表哥、表弟等全家人都叫过来,一起喝酒吃饭。劳作了一年的亲人们利用春节难得一聚,在相互推杯换盏中交流真挚情感,不亦乐乎。

     盼过年,看玩艺。记得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后,一些乡村都有唱戏、耍狮子、扭秧歌、演杂技、耍鼓儡子、放灯火等玩艺,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特别是过了年到元宵节前后,这些活动更多,家乡男女老少、大人孩子都争先去观看,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记得那时每当过年,父亲都用高粱杆或木条、棉纸等东西给我们做一个小灯笼,里面放上蜡烛,每当晚上,我们就提着小灯笼到外边看玩艺。记得有一年,我村唱戏,是在村中街道的北侧一片空地上搭的戏台。那时村里还没通电,晚上唱戏都是用汽灯照明,但光线很足,把两三个汽灯点亮后挂在戏台口上方,照得戏台上下一片光明,格外引人注目。那时唱的戏都是传统古装老戏,孩子们都看不懂,就是看个热闹。还记得有一年,在我村前大街还演过“耍鼓类子”。耍鼓类子傀儡戏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这种表演通常通过操纵木偶来呈现各种戏剧故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小哪吒闹龙宫》等经典剧目。傀儡戏不仅对操纵技巧要求高,还需要出色的唱功和表演艺术,每个木偶通常需要一个人来操纵,表演过程中还需要配合服装、舞台设计和音乐等元素。当年傀儡戏在农村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那时因年龄小,对这种表演是怎回事不太懂,就是觉得非常好看,也非常好奇。

     对那时的孩子来说,过年的乐趣数不胜数。他们的快乐从腊八开始,一直持续到过完元宵节,但还有一种不愿年离去的感觉,盼着天天过年。
      如今,由于社会发展越来越进步、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活跃程度、活动方式、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过年的那份热切的期盼、那份浓浓的亲情、那份热闹和欢乐却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化了。过年吃的东西越来越乏味了,年集也没那么热闹了,拜年逐步让电话、微信代替了,鞭炮烟花也禁放了,春联由手写变为印刷品了,三十晚上很少有人熬一宿了,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少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变为只看电视春晚了……总之,年味越来越淡了。

     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过年的情况如何变化,只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喜庆方式、活动和交往方式的变化,而过年始终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普天同庆、家家团聚的重要时刻,一些优秀传统习俗和传统精神仍在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一些传统节日习俗随着时代变化在变换,但我们过传统节日的习惯并未中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延续,中国人民辞旧迎新的愿望、跟家人团圆的渴望,都是一如既往的,甚至比以往更强烈。过大年这一传统节日,依然是充满诱惑的,但吸引人们的不再是美食新衣,而正演化为一种牵动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这种演变后的传统节日的味道,更要用心来体味。


张寿松,河北省青县人,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首批入选沧州作家人才库。自幼习文,参加工作后一直坚守文秘岗位,30多年笔耕不辍,在各级新闻媒体和有关刊物上刊发消息、通讯、调研报告、散文等多篇,出版个人文集《笔耕情怀》《润物细无声》。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沈晓东

编校:田光兰

  制作:周   璇  



温馨提示

1、春节期间,天津散文微刊将停刊七天,于正月初九正式出刊。凡未安排的投稿文章后延到假期结束后依次推送,敬请投稿作者悉知。

2、诚邀广大散文作家及爱好者赐稿,本刊承诺自确认收稿之日起十五日内必刊发,如有延误会及时通知作者说明原因。

微刊编辑部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刘秀丽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研究会简介

天津散文研究会是由天津和全国各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共同组成的群众性、服务性文学组织。其宗旨是利用散文阵地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以提高散文创作水平为目标,凝心聚力,守正创新,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为新时代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研究会会员的发展,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凡爱好文学并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自愿加入本会、拥护和遵守本会规章制度并积极参加本会有关活动,以及其他对本会有重要帮助,热心支持文学事业的团体和个人,均可加盟本会,共享文学盛宴。

文友们如有意向入会,请联系贾旭老师手机(微信同号):13002298020,请填写《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申请表》,通过网络下载。研究会接到申请表15日内研究确定。符合条件发展为会员的,将及时通知本人。本研究会入门条件不高,平台交流水平不低;象征性的会费很低,团队的服务热情很高。不追求会员人数的膨胀,只愿为热衷于散文创作、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搭建一个专业平台,创建文友们的精神家园。

2021年以来,研究会各项工作展现出新气象、新风采,会员发展工作也受到广大作家和文友的广泛关注。研究会服务团队甘于奉献,热心服务,诚邀同路之人加盟,休戚与共,携起手来,共同缔造社会主义文学的崭新天地!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


欢迎关注津沽散文


合作单位:晋泰轩

天津散文
天津散文•微刊为天津散文研究会的网络微刊,倡导抒写真情实感,讴歌美善人生,展示精良原创散文,力推优秀作品,开展作品研讨,促进创作交流。欢迎关注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