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专家介绍
主要内容
2024年第八届eIBD国际学术会议于9月28日在杭州成功举办。IBD大咖云集于此,呈现精彩学术内容。
聆听智者声音,了解最新动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钟捷教授的学术讲座《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单药还是联合》很是精彩,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现在的生物制剂很多,为何疗效还是不太理想?
对于大多数克罗恩病而言,积极、尽早、有效干预,能部分改变预后。但在临床实际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难治的病例,尝试了多个治疗手段,还是搞不定。
现在的生物制剂选择比以前多了,有指南共识指导临床应用,也总结了临床经验,但还远远不够,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释清楚。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已成为可负担的主流治疗药物。对于药物选择依据、顺序、优化、转换、联合、减停,还在不断摸索探讨中。
目前,我国批准治疗IBD的生物制剂有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维得利珠单抗,以及小分子药物乌帕替尼。这些药物进入国家医保,是一种保障,但可能也是新的制约。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使CD的总体缓解率得到明显提升。但是,不同药物使CD总体缓解率为30%-40%,部分缓解率在30%左右,一年的黏膜愈合率35%左右。抗TNF药物存在一定的继发性应答率。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药物的顺序是否合理,如何应对内镜部分改善(未达到黏膜愈合),如何优化生物制剂,优化后如何转换、联合、序贯。还有,如何应对各地省市医保的审查。
我们是否应该更新理念?
更多机制认识带来更合理的选择
对机制的认识,可能还有所局限。某一个药在某一段时间仅达到了部分疗效,没有达到黏膜愈合,或者部分患者没有疗效,那么我们对这个机制的认识是不完整的。CD的免疫异常是动态的,那么原来的标志物可能说明不了问题。不存在某一个标志物以一概全。我们未来期待的不是一个标志物,而是一组标志物,来自不同部位的不同标本的标志物。那么目前没有标志物的引导,药物仍需做选择。
我们应重视疾病早期、肠外表现、内镜下重症、严重复杂肛瘘、病变部位、年龄、狭窄/穿透、感染/肿瘤史等等临床表型。还需要考虑现实问题,医保是否覆盖,药物是否可及。将来药物的选择,没有绝对的一线和二线。不一定非要首先选择抗TNF制剂,乌帕替尼也并非不可用。CD伴狭窄也影响药物选择,比如狭窄程度、黏膜水肿、近端肠管扩张等临床表型。乌司奴单抗是唯一推荐用于小肠纤维型狭窄,但其本身治疗的不是狭窄,而是狭窄CD时的肠道炎症。考虑一线药物时,也应考虑后续治疗。
为什么需要考虑联合治疗?
如果单药治疗效果不佳,优化后仍未有效缓解或内镜改善;如果未兑现Treat To Target;如果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显著增加,或继发性失应答……是否需要考虑联合治疗?不应排斥联合治疗。联合治疗不复杂,比如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咳嗽的抗感染化痰平喘镇咳治疗,都是联合治疗。为何IBD不能联合治疗呢?哪些病人联合治疗可能会受益?
(1)多个治疗方案,有效但未能充分有效临床缓解和内镜改善;
(2)多重高危因素并存;
(3)肠外表现、其他免疫介导性疾病;
(4)有更高治疗要求或目标。
但要注意的是,未经优化,直接联合治疗,是不对的。未来的药物选择是单药治疗与联合治疗并存,联合治疗比重与频度增加。如果CD以炎症为主要表现,应更加注重抗TNF、乌帕替尼。如果CD炎症控制后仍有溃疡,未达到黏膜愈合目标,应更加注重乌司奴单抗或IL-23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可能获益在于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容易被控制,减少大剂量单药治疗的不良事件,使黏膜愈合率有所提高,使临床治疗选择更加多样化。联合治疗的后续问题也需思考。比如联合治疗后,效果仍不佳,该怎么办?
钟捷教授最后总结以下几点:
(1)生物制剂、小分子成为IBD-CD的主流药物。
(2)目前药物选择依据临床表现为主。
(3)单药方案仍是首选,需要合理确定药物顺序。
(4)联合(序贯)治疗会常态化。
(5)联合(序贯)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但终将被智慧地解决。
本文作者
感谢王宏刚医师为本科普供稿
审核:钟捷
整理:王旭泽
编辑:费洁
素材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