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BD | 拨云见日, IBD PIC SHOW与“弯路”病例分享

健康   2024-09-28 18:01   浙江  

解密疑难病例

拥抱临床挑战

eIBD国际学术会议

eIB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9月27日下午,第八届eIBD国际学术会议在早秋的杭州拉开帷幕。本次会议邀请了诸多国内外IBD大咖和优秀的青年学者,为与会者分享他们在IBD相关领域的诊治经验和疑难案例。

IBD PIC SHOW

会议伊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钟捷主任医师作大会致辞,由此,首次亮相eIBD的IBD PIC SHOW正式拉开序幕。

PART 1

第一部分由重庆市人民医院的郭红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郅敏主任医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曾悦主任医师主持。


首先,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张晓岚主任医师分享UC合并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处理策略。张老师认为艰难梭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复杂,部分原因是内在因素(027菌株,敏感性降低),部分原因是脆弱个体的增加(移植受者、化疗患者、炎性肠病患者等)。而溃疡性结肠炎是CDI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生素则是治疗CDI的首选药物,以往常用抗生素包括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欧美国家更强调早期使用非达霉素;现在我国强调,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甲硝唑、利福昔明均为CDI患者可选的治疗药物。张教授经验之谈,对于确诊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不应因可疑合并感染结果未回报而推迟激素或生物制剂使用时间,但需在抗感染和临床密切监测下使用。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欧阳春晖主任医师给大家分享的是药物性消化道损害。欧阳教授分享了常见的药物如NSAIDS、中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引起的消化道损害应该引起警惕。重视病史询问,则是诊断的前提。不同的损伤机理导致不同的胃肠道病变的表现,常混合存在。治疗原则主要在于减量或停药,保护黏膜,改善循环。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朱良如主任医师带来的是门静脉高压性肠道病变。朱教授从病因,机制,内镜,鉴别诊断,治疗等多方面对门静脉高压性肠病做了详细的报道。目前由于其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并未统一,个体差异性大,患者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症状,临床易漏诊。治疗方面包括对症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以及放射性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接着,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红杰主任医师给大家分享了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与鉴别。张教授介绍了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及注意事项,并且需要与一些其他常见的小肠疾病进行鉴别,如感染性疾病肠结核、肠白塞、小肠淋巴瘤、血管炎累及肠道、药物相关性肠炎、CMUSE、CEAS等。这些小肠疾病都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和影像提示肠壁增厚等特点,因此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PART 2

第二部分的病例分享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田丰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王玉芳主任医师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王晓蕾主任医师主持。


首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顾于蓓副主任医师分享了UST在PFCD患者中的最新数据和临床应用。顾医师给大家带来了前沿信息分享:乌司奴单抗治疗CD伴肛瘘在作用机制、疗效方面具有优势。荟萃分析、RCT和国内外RWE研究数据显示,乌司奴单抗可有效促进瘘管闭合,减少肛瘘复发,且长期持续有效。乌司奴单抗一线治疗的瘘管临床应答/缓解率、瘘管放射学缓解率等疗效数据在数值上优于非一线治疗。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李骥主任医师分享了自身免疫性肠病的诊治进展。协和医院积累了许多自免肠的病例,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治疗等做了队列研究,且在发病机制做了多组学的探索。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郭勤主任医师带来肠道疾病与内镜治疗的分享。郭医师在小肠疾病及内镜下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郭医师给我们介绍了常见的小肠疾病,及引起小肠出血,狭窄等的疾病,并介绍了内镜下的处理经验。


最后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熊珊珊医师分享了一例具有警示意义的病例。患者反复腹痛腹泻伴肛周病变20余年,最后诊断为克罗恩病合并肛管腺癌,淋巴结转移。这个病例给我们启示,IBD增加CRC等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需要提高IBD相关CRC等肠道肿瘤检出率,严格按照指南进行规范筛查。


PIC SHOW的最后,钟捷教授总结,专题会议精彩纷呈,凝结了多个中心的经验,为eIBD会议带来了圆满的热身。

IBD治疗基础与弯路案例分享:

新星医生进阶培训

9月27日晚,“IBD治疗基础与弯路案例分享:新星医生进阶培训”会场众“星”云集,众多IBD大咖和优秀的青年医生,为我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01

PART 1


第一阶段由扬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梅主任医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贾燕副主任医师主持。来自不同医院的四位IBD专家分享了四个专题讲座。


首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唐文主任医师进行了题为美沙拉秦的优化策略的专题讲座,对于轻中度UC患者,美沙拉秦仍然宝刀未老,通过优化策略发挥一线治疗的基石作用。


浙江省中医院范一宏主任医师的专题讲座是关于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在IBD中的应用,介绍了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适应症与副作用,结合指南与经验,分享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生物制剂的问世给IBD患者带来希望,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多种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定婷副主任医师跟大家分享了生物制剂治疗的全程管理,详细介绍“达标”治疗、生物制剂失应答、应答不足等概念,以及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的评估策略、生物制剂的感染和罹患肿瘤风险及处置措施,带领大家温故知新。


第四个专题讲座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沈骏主任医师,重新回顾TNFα抑制剂26年的临床应用历程,包括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的区别、临床转换的建议,再次肯定了TNFα抑制剂治疗IBD的中流砥柱作用。

02

PART 2

第二节段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杜娟主任医师和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蒋琦主任医师主持。

浙江省中医院胡雯医师给大家带来一例ASUC,患者入院时的状态犹如暴风雨前的宁静,后续通过激素、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病情一波三折,最终应用JAK抑制剂控制病情,复盘诊治过程,分享了自己对UC的临床分型进展、UC病理生理机制、ASUC的规范化治疗学习的心得体会。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赵玉洁副主任医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例克罗恩病伴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例,患者历经10年的腹痛腹泻漫长病痛折磨,多次肠梗阻手术,症状反复发作,在诊治过程中发现低钙、血肌酐升高,进一步检查骨穿确诊多发性骨髓瘤。通过本例临床不良结局病例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警示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关注异常检查检验结果,重视慢病管理与随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淑榕医师分享的题目是《恼人的胸腹痛和小肠肿物之谜》,这是一例阑尾炎术后反复胸腹痛伴发热气促的青年男性,小肠提示回肠下端肿物,抗生素与激素治疗后症状有缓解,再次手术切除小肠肿物,术中病理曾怀疑淋巴瘤,但进一步检查证据不足,二次手术术后症状再发,三次手术后病理提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阿达木单抗治疗后缓解,停药后症状再发,最终在芝加哥大学肖书渊教授的协助下确诊IgG4相关性疾病,转入风湿科后进一步诊治,病情得以控制。这个病例给我们启示是如果临床像癌而病理不支持,不要贸然做破坏性手术,如果病理提示浆细胞增殖性疾病,也要想到IgG4相关性疾病。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金歌医师昏迷疑云,非彼寻“肠”》确诊UC10年的中年男性患者,服药不规律,症状反复发作,因脑梗塞昏迷手术术后再昏迷考虑血栓形成,MDT过程中消化内科对患者的肠道病变重新评估,最后考虑IBD是促进脑静脉血栓的原因,通过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患者神志改善,后续病理提示CMV感染,抗病毒治疗获得良好临床结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春晓主任医师点评:胡淑榕医师的病例精彩纷呈,建议关注患者临床后续结局,胡雯医师提供的病历体现了治疗团队的经验与病情变化时临床精准决策的魄力与底气。赵玉洁医师和金歌医师的病例提醒大家重视IBD患者的随访,因为IBD患者病程漫长,很有可能合并其他疾病,临床医生尽管临床工作繁忙,仍然要认真对待每一例患者。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欣主任医师点评:对于每一例经管患者异常检查结果都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IBD医生不能只盯牢肠道,还要开阔思路,对于罕见病有所了解;ASUC考察临床医生的临床观察判断力与诊疗决策能力,强调ASUC患者直肠镜评估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ASUC诊治经验。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向荣主任医师点评:IBD医生不但要关注患者IBD病情,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合并症,在出现危及生命的合并症时及时转入相关科室进行专科诊治。


第二节段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钟捷主任医师带来专题《目标UC炎症消,组织学愈合时代已经到来》,钟捷教授秉承一贯风趣幽默的风格开场,从UC发病机制开始娓娓道来,指出内镜下黏膜愈合并不代表组织学愈合,阐述了组织学愈合的患者复发风险下降的病理生理基础,介绍了UC组织学活动的Geboes评分,Robarts评分和Nancy评分,解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UC临床试验的疗效评判标准。站在科研角度高屋建瓴,带领大家迎接UC组织学愈合时代的到来。

03

PART 3

第三部分由台州恩泽医院黄勤主任医师和金华中心医院王群英主任医师主持。

首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孙静副主任医师带来一例肠道溃疡伴出血的病例,一例青年男性急性起病,血便1天,近期肛周脓肿病史与东南亚旅行史,肠镜见末端回肠浅溃疡与回盲部糜烂,常规治疗好转后复查肠镜仍见右半结肠糜烂,最终病理证实阿米巴肠炎。提醒临床医生急性起病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考虑一些少见病原体的感染。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敏敏医师的题目则引人入胜,《“披着羊皮的狼”回结肠病例分享》,青年男性,反复腹痛、便血伴发热3月,小肠镜见回肠下段、回肠末段多发深溃疡,考虑肠白塞给予激素治疗好转,后续病理EBER阳性,患者再次血便发热入院,经过多次会诊,最终腹腔镜下淋巴结活检诊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青年男性的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除了CD、结核和肠白塞,淋巴瘤真的不能忽略。


重庆市人民医院谭伟医师的题目是《惊心大出血、接力智囊团》,讲述了一例中老年男性,反复腹泻、浮肿、体重下降,急性血便住院考虑克罗恩病,激素治疗后出现呕血,内镜下止血失败后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见淀粉样变性,经MDT讨论后最终诊断原发性系统淀粉样变性,转入血液科治疗后改善。进一步给大家介绍了淀粉样变性这一少见疾病,提醒消化科医生及时发现淀粉样变性胃肠道累及,尽早确诊后转入专科治疗以改善预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魏青林医师带来的题目是《扑朔迷离,难辨真假——肠道多发溃疡一例》,16岁青少年男性,间断腹痛腹泻2月,既往银屑病病史,2月前开始司库奇尤单抗治疗。肠镜见全结肠连续性病变,考虑溃疡性结肠炎,激素治疗后好转,后续出现发热,症状再发后再次激素加量诱导后好转,在激素减停过程中银屑病复发,外用药物后好转,复查肠镜改善。最终考虑药物相关性肠炎(司库奇尤单抗可能)。由此提醒医生要关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IBD相关矛盾反应。


金华市中心医院卢翀医师分享了一例腹痛病例,35岁男性腹痛2天入院,既往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病史,未坚持使用抗凝药物。入院后手术治疗,术后诊断门静脉、肠系膜血栓形成,后续利伐沙班治疗后腹痛反复发作,MDT讨论后转入消化内科治疗,回顾病史复习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父亲脑梗去世,考虑遗传性易栓症,后续基因检测证实蛋白S缺乏,最终外科部分小肠切除术,长期利伐沙班治疗,目前病情稳定。该病例提示MDT在疑难疾病中尤为重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廖秀军主任医师点评:病例各自精彩,IBD的外科治疗固然重要,但外科医生需要拓宽知识面,更多认识IBD相关鉴别诊断的少见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浙江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戴一扬主任医师点评:5例病例中3例与肠道溃疡相关,临床医生发现肠道溃疡时要多思考,对于IBD相关的鉴别诊断,尤其是淋巴瘤的诊断要及时,最大程度地改善临床结局。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新颖主任医师点评:从今晚的病例中学习到很多,寄生虫感染尽管少见需要警惕,肠道淋巴瘤在肠道多发溃疡中不能排除,司库奇尤单抗引起的肠道病变可能与免疫漂移有关,引导大家进一步学习。


第八届eIBD国际学术会议的第一日会场告一段落,各位IBD大咖和青年医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缤彩纷呈的学术分享。拨云见日,在这一次次的分享和讨论中,关于IBD及相关疾病的诊治经验也越辩越明。


感谢胡淑榕医师、王宇芳医师为本环节提供会议报道。


胡淑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医学博士;德国波鸿鲁尔大学 博士后;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主攻IBD诊治和基础研究;以第一或共同作者在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CGH、JCC、IB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王宇芳

内科学硕士,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杭州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数理学会肝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会IBD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委员。临床工作重点:各种原因所致肝病及并发症的诊治,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


整理:王旭泽

编辑:梦君

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
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简称“CCCF”),是中国第一个关于IBD的民间公益组织。我们将通过医护培训、患者健康教育以及举办多种社会活动,旨在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