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分享
分享专家介绍
主要内容
2024年09月28日,在一年一度的eIBD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沈博教授为大家分享了“IBD的内镜诊断”相关内容。
内镜检查在IBD的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近期美国内镜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组织十余个专家撰写IBD内镜诊断相关的共识,还在in press阶段,在eIBD的会议上,沈博教授让大家先睹为快,分享此共识的相关内容。
此共识包括四大板块,分别是关于诊断、疾病监测、术后管理、随访监测等方面。
诊断方面
1、 若出现慢性腹泻超过4-6周、持续性出血、新出现或者不能解释的贫血、体重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受限及其他报警症状,建议行回结肠镜检查
2、 回结肠镜同时行组织活检对于克罗恩病或者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至关重要
3、 一些可能引起炎症的药物,比如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需要避免在进行诊断性结肠镜前使用
4、 IBD内镜检查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
5、 初始的回结肠镜检查应该至少从4个部位取活检,包括回肠末端、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及直肠,若患者有内镜可到达部位的狭窄,应该额外取活检。此外,为了避免药物影响,初始的回结肠镜检查应该在用药之前进行,用于评估疾病的病变范围及鉴别诊断
6、 组织活检应该从狭窄部位、有代表性的结节、炎症部位或者溃疡边缘进行
7、 建议在初次回结肠镜检查的同时,进行横断面的影像学检查(比如CTE或者MRE),用于明确诊断、评估病变范围及是否存在相应并发症(比如狭窄或者瘘)
8、 肠道超声可考虑用来评估黏膜及透壁的炎症、狭窄、瘘及脓肿
9、 怀疑CD的具有相应症状的成人或儿童患者都建议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10、 如果肠镜及影像学检查仍然不能明确诊断,又怀疑患者存在小肠型克罗恩病,没有梗阻症状的话可以考虑使用胶囊内镜
疾病监测方面
1、 为了评估治疗效果,IBD患者启动治疗后、治疗药物加强、转换治疗方案时都建议进行相应的肠镜检查,同时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查评估
2、 CD可以使用SES-CD评分,UC可以使用Mayo评分,术后患者使用Rutgeerts评分来评估疾病活动度
3、 对于有储袋的患者,若出现持续的症状,应该进行储袋镜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4、 内镜下出现黏膜愈合,即使未达到组织学愈合,建议继续使用当前用药
5、 对于住院的使用激素、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的UC患者,建议进行乙状结肠镜及相应的活检以评估疾病活动度及有无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
术后管理方面
1、 CD术后6-12月应该进行回结肠镜检查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度
2、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推荐储袋镜检及相应的活检用于储袋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储袋镜的评估应该包括回肠末端、储袋、吻合口等解剖部位
3、 储袋炎的疾病活动度评估可以使用储袋炎疾病活动度指数(PDAI)
4、 在造瘘口关闭之前,建议通过造瘘口行肠镜检查
随访监测方面
1、对于CD或UC患者,如果病变范围超过直肠,建议在诊断后8-10年进行结肠镜检查(每1-5年)。具体监测间隔取决于患者特异性因素(包括既往结肠炎症的严重程度、有无异型增生、结直肠癌家族史及是否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既往监测的频率、质量和方式。
2、UC患者相关的结肠或直肠部位的狭窄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活检
3、所有PSC患者在诊断PSC时都应进行诊断性结肠镜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UC;所有UC、累及大肠的CD和PSC的患者,无论IBD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如何,建议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同时采用图像增强技术,以及必要时的活检。
4、CD相关的结肠、直肠和肛管狭窄,建议在初始结肠镜检查时进行活检,以后每1-3年进行活检,以排除恶性肿瘤
5、大肠转流、病程超过8-10年的UC和CD患者,建议每1-3年进行结肠镜活检
6、对于存在异型增生高风险的IBD患者,如结肠切除术前存在结肠炎相关的肿瘤,建议每年进行储袋镜检查
7、对于存在异型增生中风险的IBD患者,比如PSC,慢性储袋炎,CD相关储袋,结直肠癌家族史,应每1-3年进行储袋镜检查
8、对于存在异型增生一般风险的IBD患者,应每3年进行一次储袋镜的检查
9、在结肠镜监测随访中,应该使用高清白光内窥镜或图像增强内窥镜,同时进行有针对性或随机的活检
10、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PSC,应该使用高清白光内窥镜或图像增强内窥镜,同时进行有针对性或随机的活检
接下来,围绕诊断及鉴别诊断,沈博教授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内镜的图片,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结直肠、肛管等部位,让大家对于IBD的内镜下表现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比如在胃和十二指肠出现“竹节样改变”,提示CD的累及。此外,IBD与其他疾病,比如结核、淋巴瘤,具有一定的重叠,在诊断的时候需要综合判断。
本文作者
感谢熊珊珊医师为本科普供稿
整理:王旭泽
编辑: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