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简介 及著名历史人物汇总

文化   2024-11-22 13:56   山东  

元朝(1271—1368年):这是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了南宋

自1206年铁木真建国始共163年,传15帝;自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起共98年,传11帝;自灭南宋起,元朝的统治时间共89年。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政权,招降吐蕃诸部。1259年,孛儿只斤·蒙哥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称汗,建元“中统”,上都成为新的都城。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年,灭亡了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上都,元廷退守漠北,史称北元,成为与明朝对峙的政权。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635年,为后金所灭。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日本海南海西天山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元朝保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的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较为繁荣,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在文化方面,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加世俗化。

元朝时期行省区划

元朝帝王关系图

文臣武将(大蒙古国时期):

• 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蒙古汗国大将,成吉思汗之弟,以勇猛善射著称。1189年,铁木真即蒙古部汗位时,被任为云都赤(佩刀宿卫),随从成吉思汗征服克烈乃蛮部有功。蒙古建国,受封四千户。

1213年,分三路攻金,他主左路军攻取平、滦、辽西诸地。次年,三路军合围金中都(今北京),迫金帝奉女请和,封地在也里古纳河(今额尔古纳河)、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阔连海子(今呼伦湖)等地。

• 失吉忽秃忽大蒙古国首任大札鲁忽赤蒙古和元朝时期官名,汉译断事官),塔塔儿氏,塔塔儿部人。

1196年,塔塔儿部被金军攻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受金朝的调遣,起兵助战,破其营寨,失吉忽秃忽年幼,为蒙古军所获,按蒙古惯例,对敌方孩童不加屠杀而掳作奴婢,遂由铁木真母亲将他收为养子。等他长大后,成为铁木真最亲信的侍从。

蒙古建国后,失吉忽秃忽受封千户,并授大札鲁忽赤官职,掌刑罚词讼及民户分封诸事。1211年,从成吉思汗攻金。1215年取中都,奉命检视中都帑藏。金留守合答奉金币为拜见之礼,失吉忽秃忽将所籍财物献于成吉思汗,又随从西征花剌子模

1231年,蒙古大举攻忽秃忽拖雷所统右翼军中,参加了钧州三峰山之战。1234年,灭后,窝阔台命他为中州断事官,在燕京设立官署,统领中原诸路政刑财赋。就任后,即主持编籍中原民户,于1235年完成,称为乙未户籍。次年,又奉命将中原汉地民户分封给诸王、贵戚、勋臣。

忽秃忽中州断事官期间,虽有耶律楚材所定税法,但对汉民的不时需索并未停止。籍户时,又荒唐地企图印识人臂,竟将汉民视同牧畜,因僧海云谏止而罢。人民不堪繁重的差徭,大批逃亡。

1241年,窝阔台牙老瓦赤主管汉民公事,失吉忽秃忽的活动即不见记载。1247年,三朝元老张德辉曾向忽必烈建议仍起用忽秃忽主管民政,说明此时他已不担任断事官。

耶律楚材蒙古国杰出政治家、宰相生于燕京(今北京),出身契丹贵族家庭,幼年父亲去世,太祖、睿宗、太宗三朝宰辅,成吉思汗窝阔台时期重要谋士。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玉泉老人,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辽东丹王突欲之八世孙,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后,因其才华被重用。他力主推行汉法,建议保护农业生产、改革政治体制等,为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杨惟中大蒙古国时期政治家,字彦诚,汉族,弘州(今河北阳原县)人。幼时父母在蒙古金国的战争中遇难,因机缘巧合,他被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收养。

杨惟中“知读书,有胆略”,20岁时就奉命出使西域30多个国家,“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使这些国家归顺元朝。他既是蒙古大汗的养子,又有勇有谋有功绩,杨惟中自然深受器重,后来更是接替耶律楚材,以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在任期间敢作敢为,治绩显著,“天下畏其勇而怀其仁”。

• 速不台大蒙古国杰出军事统帅,蒙古兀良哈部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朵儿边·那孩思(即四獒)”之一。早年投靠铁木真,辅佐其统一诸部,常任先锋,以骁勇善战著称,享有“把阿秃儿(意为勇士)”的称号 。

蒙古建国时,封千户长,为十大功臣之一。元太祖六年(1211年)起随军进攻金朝。太祖十四年(1219年),参与蒙古第一次西征,后奉命与哲别穷追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横扫波斯高加索地区,并在迦勒迦河之战中击溃罗斯钦察联军,后随征西夏

元太宗二年(1230年)起参与灭金战争,率军破汴京。太宗六年(1235年)至太宗十三年(1242年),在宗王拔都的第二次西征中担任前锋,于赛约河之战大破匈牙利军,此次西征令大蒙古国版图扩展至俄罗斯一带。

元定宗三年(1248年)逝世,享年73岁。

速不台一生征战数十年,其足迹所及,西达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南抵汴京,被认为是古代世界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他与其子兀良合台孙阿术均为蒙古(元朝)重要将领,为蒙古帝国的建立、扩张及元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木华黎大蒙古国名将、开国功臣,蒙古札剌儿。早年被父亲孔温窟哇送给铁木真做“梯己奴婢”,他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著称,与博尔术最受器重,被铁木真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辅佐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

元太祖元年(1206年),受封左翼万户长。元太祖六年(1211年)后,随铁木真连年伐金,指挥野狐岭浍河堡战役,大败金军。两年后随中军南下,攻占滨、棣、益都等城。回师至霸州,招降史天倪等部。不久后随攻金中都,并奉令平定辽东。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任太师,代替西征的铁木真主持征金事宜,连年向河北、山东、山西发起进攻,在六年的征战中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木华黎凤翔之战结束后的班师途中病逝于闻喜,享年54岁。

木华黎在40年间追随铁木真,无役不从,战功卓著,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并称“蒙古四杰”,民间尊称其为“京肯巴特尔(真正的英雄)”。在主持攻金的过程中,他改变了以往蒙古军一味屠杀抄掠的办法,任用汉族地主武装进行管理,决意长期占领。木华黎死后,其家族在大蒙古国及元朝历居显赫地位,数任相职,与元朝相始终。

• 阿儿剌·博尔术大蒙古国名将、开国功臣,蒙古阿儿剌部人。幼时与铁木真结为按答蒙古语,是盟友、朋友的意思,与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号称“蒙古四杰”,以“志意沉雄,善战知兵”著称,曾多次拯救铁木真于危难中,参与了统一蒙古各部及西征、南征等重大战役。

13岁那年,成吉思汗的马匹被盗,博尔术协助成吉思汗,利用奇谋从旁击之,把马匹夺回。一次战斗中,成吉思汗失去骑马,博尔术就把自己的坐骑献给太祖,他步行护驾,摆脱敌兵的围追堵截。

在同篾儿乞的战斗中,他俩因为风雪太大而迷阵,博尔术找不见成吉思汗,拼死杀入敌军中寻找,结果从护卫辎重部队中找到了成吉思汗,才算安下心来。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他同博尔术的关系更加亲密,曾经对博尔术说过:“今国内平定,多汝等之力。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汝等宜体此……”成吉思汗任命博尔术为右翼万户长,成为蒙古军的最高统帅之一。

成吉思汗怯薛军,四杰分任四位怯薛长怯薛制度是蒙古帝国的一种军事和政治制度,主要指的是围绕蒙古大汗的护卫军组织)。皇子察哈台出征西域,成吉思汗降旨博尔术,让他教育察哈台,让察哈台以博尔术为榜样,善待人生,不畏艰险,妥善解决各类问题。

博尔术老死在军中,太祖深为痛惜,追封博尔术为“广平王”,让他的儿子孛乐台袭封万户。孙儿玉昔帖木儿在世祖时,官拜御史大夫。博尔术的后裔,凡是能者,一直沿袭担任怯薛长一职。

• 博尔忽大蒙古国名将,蒙古许兀慎氏,幼年时遗落于泰赤乌部营地,被成吉思汗月伦收为养子,以神武著称。原附属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1197)主儿乞败亡后,被月伦收作养子,充当“那可儿”(伴当),随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1199年,受命与博尔术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成吉思汗的义父),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三年(1203年),在合兰真沙陀中,与克烈部对垒,只身营救汗子窝阔台于危难中。嘉泰四年,以蔑儿乞首领带儿兀孙降后复叛,与沈白领右翼军追至薛凉格河(今色楞格河),讨平叛军。

开禧二年(1206年)蒙古国建立时,因功封千户长,并配合博尔术同掌右翼军队,与木华黎博尔术赤老温并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权。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征讨秃马惕部时,中伏兵死于军中。及秃马惕部平,以该部民百户赐其妻,以示抚恤,后追封淇阳王。

• 赤老温大蒙古国名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千户长、怯薛长,蒙古逊都思氏,原为蒙古泰赤乌部贵族脱朵格(又作秃答)属民。

铁木真早年曾被泰赤乌部所俘,其与父锁儿罕失剌、兄沉白、妹合答安极力营救,掩护铁木真逃走。1202年,泰赤乌部在阙奕坛之战中战败,赤老温与父兄一起归依铁木真。随铁木真征战漠北,攻灭诸部,屡建功勋,与博儿术木华黎博儿忽合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四杰”)。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把蒙古部众分为95个千户,任命千户长88人,其父受封为千户功臣,领逊都思千户,获得“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权。锁儿罕失剌一家分得薛灵哥河(今色楞格河)蔑儿乞部旧牧地,后由赤老温继任千户长。其家族所领逊都思千户后归于拖雷,拖雷死后,窝阔台汗将其拨给皇子阔端

• 伯颜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名将,蒙古八邻部。伯颜自少长于西域,以深略善断著称,智略过人,深明大义,用兵筹谋,出神入化。统20万大军伐宋,如统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还朝之后,口不言功,行囊仅有随身衣被。又善作诗文,是蒙古族中较早学习运用汉文创作的诗人,有诗词数首传世。

至元初年,奉伊儿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南宋,与阿术统中路取鄂州、汉阳等地,沿长江东下,次年取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地,大败南宋宰相贾似道军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寻进中书右丞相。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下临安府,俘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南宋灭亡后,又出镇和林,屡次讨平昔里吉乃颜及海都等宗王叛乱。忽必烈驾崩后,受顾命拥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拜太傅、录军国重事。

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颜病逝,享年59岁。

• 安童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政治家,蒙古扎剌儿氏,大蒙古国开国功臣木华黎曾孙,霸突鲁长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姨甥。

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至元十二年,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次年,被诸王昔里吉劫持;至元二十一年,获释归朝,同年十一月,复任中书右丞相;至元二十五年,屡上书求退,次年罢相,掌宿卫。

• 史天泽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字润甫,史秉直为河北大地主,投降蒙古,兄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少善骑射,勇力过人。

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军将领彭义斌。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等职,曾从征阿里不哥,平定李璮叛乱。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与伯颜同任中书左丞相,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享年74岁。

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他一生谨慎,多谋善断,料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

• 史弼大蒙古国时期至元朝初期将领,字君佐,河北博野人,早期因通晓国语,臂力过人,能挽强弓,世祖招其侍奉左右。

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春,元军急攻樊城(今湖北襄樊),从东北隅连续攻战十四昼夜,破其城,杀宋将。至元十一年(1274年),随丞相伯颜伐宋,因功累官至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万户,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行黄州等路宣慰使。

后因镇压南康(今属江西)杜可用起义、台州(今浙江临海)杨镇龙起义有功,官至尚书左丞,行淮东宣慰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五月,永康、东阳、缙云(均属今浙江)等州县,吕重二杨元六等人起义,史弼以尚书省左丞、行浙东宣慰使之职,前往镇压,起义失败。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由泉州(今属福建)率军出发,征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次年春,爪哇统治者降元。复征爪哇邻国葛郎,葛郎王降而复叛,在率兵回国途中,遭葛郎军反击。

元政府责其损失严重,施杖刑,没收家财三分之一。至大三年(1310年),起为同知枢密院事,不久任江西行省右丞。延祐五年(1318年),进平章政事,后不久而卒。

• 廉希宪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政治家,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字善甫,号野云,维吾尔族,祖籍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自幼魁伟,举止不凡,成年后,爱好经史。十九岁时,入侍忽必烈于藩邸,因喜好儒家经典,手不释卷,故被称为“廉孟子”。

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宪宗死后,劝忽必烈北归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等叛乱,旋以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将领浑都海进攻。

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到至元十一年(1274年)又被起用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宪抚治荆南,后因久病召还。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受命领中书事,次年(1280年)病逝,终年50岁。

廉希宪早年辅佐忽必烈招揽人才,镇守后方,功勋卓著,后入主中书,刚直不阿,振举纲纪,汰黜浮滥,首倡并推行迁转法;奏立御史台、诸道设提刑按察司。治理荆南时,兴修水利,大兴办学,在治理地方行政事务方面颇有建树;又行仁政,不嗜杀,深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戴。

丞相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新元史》赞道:“元之理学名臣,希宪一人而已。” 今存其文数篇,词存《水调歌头·读书岩》一首。

• 刘秉忠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政治家、文学家,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13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17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虚照禅师为师。元代唯一位封三公的

后来进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是忽必烈的重要谋臣,被称为“聪书记”。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至元八年(1271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享年59岁。

刘秉忠兼备儒、释、道之学,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为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刘秉忠兼擅诗文词曲,潇散闲澹,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文臣武将(元朝初期):

• 张德辉元初儒臣,元代三朝元老,字耀卿,号颐斋,元太原交城(今属山西)人。曾官拜山东东平路宣慰使,一生为政清廉,才华横溢,善论经学政文,有经邦济世之才,不喜嬉笑,好行善事。

金亡真定后,张德辉史天泽聘为经历官,后升参议。定宗二年(1247年),忽必烈召见,进讲儒术,推荐儒臣。宪宗二年(1252年),张德辉与元好问等面觐忽必烈,请他为儒教太宗师,同时请求蠲免儒户兵赋,为忽必烈接受。

忽必烈即位后,张德辉被任命为河东宣抚使,迁东平路宣慰使。至元三年(1266年),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年老而辞去官务。咸淳十年(1274年),张德辉卒,享年80岁。

晚年时曾与元裕李冶同游于封龙山,号称“龙山三老”,张德辉著有《纪行》一卷,该书记载了元定宗贵由二年时赴漠北的沿途见闻,详述了大漠南北蒙古人风俗人情,是一本研究蒙古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收录于《秋涧集》卷一百《玉堂嘉话》。

• 王文统元初政治家,字以道,益都(今属山东)人,少时喜读讲权谋的书,金朝末年考中经义进士。此后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各地军阀,后来投靠割据益都行省的李璮,被留为幕僚,为李璮出谋划策,取得涟、海二郡。

中统元年(1260年),被元世祖起用为平章政事,总管内外百司的政务。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李璮反元,王文统被认定为李璮同谋,与其子王荛一同被处死。

王文统主持中书政务时间虽短,却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在北方大规模地实行了汉法。在忽必烈阿里不哥的战争中,王文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这些对于元朝的建国及其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 王恽yùn:元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

中统元年(1260年),王恽得到姚枢的推荐,被擢升为中书省详定官。中统二年(1262年),被授予中书省左司都事,七月进入翰林院任事。不久受李璮王文统案牵连而革职。

至元五年(1268年),被起用为御史台首位监察御史,之后历官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翰林待制、河南河北道按察使、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拒绝卢世荣的征召,以疾回归乡里。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受董文用举荐,出任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次年请归。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以老臣的身份受征召进京,随后被授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大德五年(1301年),致仕归家。大德八年(1304年),病薨于汲县,终年78岁。

王恽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文大家和元世祖时期的重要文臣,在金末元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文影响遍及整个元代。一生仕宦,是元世祖、裕宗和成宗三代谏臣。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其书法遒婉,著有《秋涧先生全集》。

• 赛典赤·赡思丁元代初期政治家,塔吉克族(元代统称回回),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典赤意为“先生”、“首领”;赡思丁意为 “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有“长寿”之意,原籍中亚不花剌(今布哈拉)。

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尤其是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6年中,“兴滇之心,事滇之子”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深得民众拥戴。

1279年,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忽必烈闻讯后,“思震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大德元年(1297年)追赠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

• 纳速剌丁元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回族,赛典赤·赡思丁长子,封地延安。

1260年随兀良哈台进入云南,先后任安南达鲁花赤、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担任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后,纳速剌丁作为父亲的主要助手,元代第一批进入云南的官员,对稳定元初云南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元十六年(1279年),纳速剌丁招抚少数民族寨子300多处,在这里定租赋,设驿站,立卫兵,不仅稳定了西南边境局势,而且妥善处理了棘手的民族关系,其所作所为在当地深得人心。

赛典赤·赡思丁去世后,纳速剌丁受命担任云南行中书省左丞,不久升为右丞。128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成为位高权重的地方大员,对云南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1291年调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1292年卒,追封延安王。

• 张弘范元朝初年大将,汝南王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人称张元帅,出身河朔地区的汉人世侯家族,早年师从郝经

中统三年(1262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璮。元世祖罢世侯子弟兵权,张弘范被免军职。至元元年(1264年),为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至元六年(1269年),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参与襄樊之战。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大举攻宋,张弘范为前锋,以功改亳州万户,赐名拔都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进军闽广,俘文天祥海丰五坡岭。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大败宋军,灭亡南宋,回到大都不久后病死。

有《淮阳集》传世,其散曲内容主要是以铁骑征战自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150人之中。

• 许衡元朝初期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师从大儒姚枢窦默,学习程朱理学被誉为“百科书式的人物”,受到元代最高统治者的器重,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

元宪宗四年(1254年),应忽必烈征召,出任京兆府提学、国子祭酒。至元二年(1265年),受命议事中书省,上《时务五事》,提出“行汉法”的主张。至元六年(1269年),与徐世隆刘秉忠等议定朝仪、官制。

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至元七年(1270年),任中书左丞。至元十三年(1276年),领太史院事,主持修历,与郭守敬等制仪象圭表,编定《授时历》。

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乡,次年(1281年)逝世,时年73岁。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

他提出“行汉法”的政治主张,帮助元世祖建立治道,推进国家统一;倡导程朱理学,是继朱熹之后,在元代传播理学的第一人;创立国子学,形成教育体系,培养大批人才;领导编制《授时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 徐世隆:元朝初期大臣,字威卿,陈州西华(今河南西华)人,生于金章宗泰和六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享年80岁。

弱冠,登金正大四年进士第,辟为县令。统元年,擢燕京等路宣抚使,世隆以新民善俗为务。至元元年,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谘访而后行,诏命典册多出其手。九年,乞补外,佩虎符,为东昌路总管。二十二年,安童再入相,奏世隆虽老,尚可用,遣使召之,仍以老病辞,附奏便宜九事,赐田十顷。

文臣武将(元朝中后期):

• 札剌亦儿・拜住元代中期大臣(元英宗硕德八剌时期),好儒学,通汉族传统礼仪,曾拜住右丞相。

君臣着手改革,推行新政,起用儒士,访求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行助役法,减轻徭役,岁减江南海运粮20万石,制定和颁行《大元通制》。

• 吕蒙甫元代中后期著名廉吏、法学家,山西汾阳人。1331年,吕蒙甫调任岭南广西道廉访司佥事,坐镇静江府(今桂林),1344-1346年担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还曾编撰《至正条格》,一生廉洁奉公、任劳任怨,在多地任职时政绩显著,深受朝廷敬重和百姓爱戴。

• 李孟元代中叶政治家,大臣,字道复,号秋谷,祖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后唐皇室沙陀贵族后裔,祖父李昌祚,父李唐

李孟七岁能文,倜傥有大志,博学强记,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开门授徒,远近争从之,元成宗时以布衣授太常少卿,元成宗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居怀孟(今河南沁阳),日讲治乱之道及民间利害,对其以后推行汉法有重要影响。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无嗣,皇后卜鲁罕策划称制。李孟爱育黎拔力八达闻讯赶至大都(今北京),受命与丞相哈刺哈孙联络,挫败了卜鲁罕与安西王阿难答的阴谋。

爱育黎拔力八达监国,授李孟中书参知政事,海山即位,李孟恐遭猜忌,弃官居许州(今河南许昌)至1310年,被召回朝,特授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

次年海山死,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建言进用儒士,行科举;清吏治,雪冤案;节制财用;罢僧官、道官,多被采纳。

延祐二年(1315年),与程钜夫许师敬议制贡举法,廷策进士,为监试官。因蒙古色目权贵阻挠汉法,托病致仕,复被召还,与中书右丞铁木迭儿元朝奸臣不合。延祐四年(1317年),罢中书平章政事。

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死,英宗立,权相铁木迭儿诬谤,李孟降为集贤侍讲学士,妄图进一步加害,因其机智得脱,不久病逝。

• 铁木迭儿:元朝中期奸臣,蒙古人,中书左丞相忽鲁不花的侄儿,历事元朝五代皇帝(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官至右丞相、太师、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铁木迭儿怙势贪虐,贪财纳贿,残害忠臣,死后毁所立碑,追夺官爵及封爵制书,籍没其家。

• 程钜元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军(今江西省南城县)人,祖籍郢州京山县(今属湖北),自少与吴澄同门。

南宋末年,随叔父程飞卿降元,入为质子,授管军千户,因受元世祖赏识,累迁至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年(1283年),加翰林集贤直学士,同领会同馆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请兴建国学、搜访江南遗逸、参用南北之人,其建议均被采纳。

1287年,元朝设尚书省,命程钜夫为参知政事,被极力推辞,遂改授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往江南求贤,他推荐赵孟頫余恁万一鹗张伯淳等20余人,皆获擢用,缓和了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推动了元朝的文化发展。

丞相桑哥专政,程钜夫上疏极谏,几遭杀害。至元三十年(1293年),被外放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大德四年(1300年),迁官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四年后被召入朝,拜翰林学士承旨、商议中书省事。

皇庆二年(1313年),与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许师敬商议实行科举。同年力请致仕归家,于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享年70岁。

程钜夫历事四朝,为当时名臣,是元朝南人官员中仕宦最为成功者之一。曾参与编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其文章雍容大雅,诗歌亦磊落俊伟,“舂容大雅,有北宋馆阁馀风”,亦能词,著有《雪楼集》传世。

• 许师敬:元朝中后期官员、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历法学家许衡第四子。字敬臣,谥文穆,元朝河内李封村(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

他一生仕元,自元世祖元顺帝,历任河南府路府判、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吏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国子祭酒、太子詹事、中书左丞、中书右丞、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经筵事,西台中丞、光禄大夫。

三居元仁宗泰定两代皇帝的宰相,主张以德为本,制定并推选科举制,重视保护土地林木,减轻徭役。

• 张起岩:元代中后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名臣,元代延祐复科是元朝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首位状元字梦臣,号华峰,晚年自号华峰真逸,祖籍山东章丘(今属山东),后迁济南禹城(今山东德州禹城),高祖时由禹城迁居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世居华不注里(今山东济南黄台附近)。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左榜进士第一,授登州同知,累迁监察御使。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年-1332年),拜礼部尚书,转中书参议,迁翰林侍讲。

后至元三年(1337年),出为南台御使,入中台,转燕南廉访使,又入为翰林承旨,拜御使中丞,诏修辽、金、元三史,任总裁官,积阶至荣禄大夫。史成,上书乞骸骨致仕归。元惠宗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起岩去世,享年69岁,赐谥号“文穆”。 

张起岩博学多文,熟悉金源典故,史馆立言未当,其均能据理窜定。又善篆、隶,其书见于篆法处皆有胜韵。其文则深厚醇雅,理致自足,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元诗选·三集》录其诗十五首。

• 史惟良:元代中后期官员,字显夫,祖居亳州,后迁郓城,在元代政坛上仅次于史天泽史弼的第三号著名人物,官至中书左丞(正二品),晚年拜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从一品)。

自幼聪敏,少有大志,不拘小节。器宇凝重,性资刚直。遇事洞见其情,与人不为苟合。喜读书,起居坐卧、与宾客燕谈之所,皆有书案列简编,藏书万卷。晚年阅历精熟,诗文博敏而纯实,有奏议、杂文、诗歌若干卷,自题曰《泛蒿》。

文臣武将(元朝末期):

脱脱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丞相,蔑里乞氏,蒙古蔑儿乞人。

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

至正三年(1343年),主持编修《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因病辞职。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次年改任中书右丞相。为应对危局,更改钞法,发行“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镇压抗元红巾军,暂时将其镇压。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遭朝中政敌弹劾,被革职流放于亦集乃路、云南等地。至正十五年十二月(1356年1月)在中书平章政事哈麻矫诏下饮鸩自尽,终年42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脱脱在四年多时间的改革中,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取得了不少成绩。《元史》称其“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

• 哈麻元朝末年大臣,字士廉,康里人,母为元宁宗乳母,哈麻初充元顺帝宿卫,有口才,深受宠信,累官殿中侍御史,因恃势谋害大臣脱脱,贬南安,后召为礼部尚书,迁同知枢密院事。

哈麻又因趋附右丞相脱脱,与左丞相太平等结怨。至正九年(1349年),哈麻被劾,以欺君受贿罪削官,后因与脱脱有隙,出为宣政院使。

他屡向帝、后、太子谮脱脱也先帖木儿,致脱脱等被贬逐死。至正十五年(1355年),拜中书左丞相,与弟御史大夫雪雪独揽朝政。次年,哈麻密谋奉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帝,事泄,被杖死。

• 贾鲁元末著名河防大臣、水利学家,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人,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

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宋史局官。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行都水监,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贾鲁于1351年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 孛罗帖木儿:元末将领,蒙古散只兀氏,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之子,早年从父镇压红巾军起义。

至正十七年(1357年)父死,他引兵退驻井陉口。次年,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引兵陷曹州(今山东菏泽),擒杀宋官武宰相等。至正十九年(1359年)驻兵山西大同,战败关先生等。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升中书平章政事。孛罗帖木儿和另一军阀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均卷入了元末宫廷的党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扩廓帖木儿争夺山西等地。次年,他因藏匿得罪皇太子等人而被削官,便以“清君侧”为名派兵攻大都,迫使顺帝交出太子一党的朴不花搠思监,处死他们后撤军。

不久,皇太子反攻倒算,孛罗帖木儿便亲自领兵再次进攻大都,皇太子流亡到扩廓帖木儿的属地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孛罗帖木儿入京,官拜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军马,沙汰宦官,减省钱粮,禁西番僧人佛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皇太子领军进攻京师,孛罗帖木儿战败。七月二十九日,被元顺帝派人暗杀。

察罕帖木儿:元末将领,字廷瑞,乃蛮人,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即元之别失八里),祖父是乃蛮台、父亲是阿鲁温,都居住在颍州,所以变为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非今河南沈丘)人,汉姓李氏。

自幼攻读儒书,曾应进士举,名闻乡里。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反元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组织地方武装,与李思齐破罗山红巾军,升汝宁府(今河南汝南)达鲁花赤。在河北、河南地区屡败红巾军,以功累官河北行枢密院事。

至正十七年(1357年),援陕西,败红巾军于凤翔,收复关中。次年,率军入援大都,并分兵屯晋南、太行诸隘。进官陕西行省右丞,兼陕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

至正十九年(1359年),攻占大宋红巾军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回师与孛罗帖木儿争夺晋、冀。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乘山东红巾军内讧,分兵五路,水陆并进,招降田丰王士诚,陷济南等地。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围益都时被田丰王士诚刺死,其后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承继了他的地位和兵马。

扩廓帖木儿元朝末年将领,察罕帖木儿养子,汉名王保保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他的父亲是元代翰林学士承旨、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

元末农民起义时,他跟随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他独当一面,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他自山西退至甘肃,在沈儿峪明军击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北奔和林,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曾击败明军汤和部,还使用诱敌埋伏之计使徐达所率明军大败,挫败了明军锐气,保住了北元命脉。

宣光二年(1372年,明洪武五年)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 张良弼:元末著名将领,字思道,祖籍河南汝宁府息县人,生于陕西华阴官宦之家,幼时随父出征,南北漂泊,聪慧好学,锐志读书习武,胸有大志。有弟良佐良臣、德、山、珪、俊德、顺德共七人,皆善战,军中有语曰: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

任子因父辈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起家,三世将兵,夙娴韬略。至正末,他以所部讨李喜喜于巩昌,后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等职,曾伏兵大破李思齐。元平章察罕死,诏王保保领其军,张良弼李思齐合盟拒保保。明军攻下山东、收复开封时,他据守栎阳,阻潼关抗拒明军。

明太祖谓群臣曰:张思道百战之余,骤与角力,未易定也。当是时,思道与李思齐扩廓贴木儿并雄关、陕。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引兵西渡河,会凤翔,议所向,说:思道城险而兵悍,不容易攻取,于是攻打李思齐,进逼临洮。思道听说后,退守宁夏。

元朝灭亡时,扩廓兵败,奔大同。明太祖以书谕李思齐,思齐穷蹙,举城降,思道知事不济,不想为明朝效力,于是孤身走回沛县,战乱中与家人失联走散,当时明朝求之甚急,为不牵连家人,遂独身隐居在今山东滕州王开村

• 张良臣:元末将领,张良弼之弟,骁勇善战,素有“小平章”之称,其兵精悍,养子七人皆善战。

张良臣在陕西防守庆阳城,对抗了明军三月有余,三月后城破,他与养子们一起投井自杀,后被吊出斩首。《明史》记载:思道走宁夏,为扩廓所执,其弟良臣以庆阳诈降。徐达薛显受之降,良臣复叛,趁夜出兵偷袭薛显军。徐达督军围之。扩廓遣将来援,逆击败去,遂拔庆阳。良臣父子投于井,引出斩之。

• 李思齐元末明初著名将领、元末割据军阀,字世贤,汉族,罗山(今属河南)人。

1352年,李思齐与汝宁府达鲁花赤元朝官职名,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察罕贴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罗山红巾军,同年十二月,升任汝宁知府。后李思齐跟随察罕帖木儿在河南、长安、武关、益州等地攻破红巾军

1355年,任四川行省左丞。1359年,李思齐率军进驻凤翔,破红巾军李喜喜部。1361年五月,围歼红巾军李武崔德余部,此后,李思齐与元将、地主武装首领张良弼结盟,同伐元将扩廓帖木儿

1365年,任陕西平章兼四川行枢密院事,次年,李思齐被关中诸将推为盟主,共拒扩廓帖木儿。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入陕,李思齐与明军对抗,屡战屡败,后逃临洮。1369年,李思齐降明,任江西行省左丞。

1370年,攻打扩廓帖木儿,升平章政事,后奉命北去蒙古招降扩廓帖木儿,惨被截断一臂,南归后去世。

文学家、艺术家:

1. 元诗四大家:

 虞集: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擅长律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其诗以典雅精切著称,如“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意境清雅恬淡。

他还曾奉旨修撰《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道园遗稿》六卷等。

• 杨载:元代中期著名诗人,字仲宏,浦城人,后徙杭州,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

其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著有《杨仲弘诗》8卷。

• 范梈pēng:元代官员,字亨父/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江西樟树人,元诗四大家之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

历官翰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颇有政绩,后以疾归。著有《范德机诗集》。

• 揭傒:元代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字曼硕,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杜市镇朱揭村)人。他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

揭傒斯在史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担任《辽史》《金史》《宋史》的总裁官,著有《揭文安公集》。其散文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影响了元代散文。善楷书、行书、草书,著有《文安集》。

2. 元曲四大家:

• 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戏曲作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他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被称为“曲圣”。

关汉卿的作品题材广泛,多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等,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泼辣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朴: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原名,字仁甫,后改名,字太素,号兰谷,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自幼经历战乱。

其杂剧作品风格以文采见长,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皆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作。《梧桐雨》描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沉雄悲壮;《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塑造了李千金这一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的作品以豪放飘逸、意境深远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有《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誉为“秋思之祖”。其杂剧作品《汉宫秋》也广为人知,讲述了汉元帝王昭君的爱情悲剧,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沧桑感。

 郑光祖: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其作品风格典雅,擅长描写爱情和历史题材。

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情节离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3. 其他杂剧作家:

 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齐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其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讲述了张生名珙,字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对后世戏曲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纪君祥元代杂剧、戏曲作家,著有《赵氏孤儿》,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悲剧色彩和民族精神的杂剧,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300余口被杀。20年后,遗腹子赵武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的故事,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作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

• 康进之元代戏曲作家,创作了《李逵负荆》,以梁山好汉李逵为主角,展现了李逵的鲁莽可爱和正义感,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作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负荆》,今存《李逵负荆》一剧。

4. 散曲作家:

• 张养浩元代文学家、诗人、散曲家、政治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济南人,元代散曲四大家之一,出身世家,自幼好学,其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对当时朝廷的腐败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批判。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传唱千古,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 乔吉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

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他的散曲风格清新秀丽,讲究格律和用词,代表作有《水仙子·寻梅》等。

5. 小说家: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今属盐城大丰白驹镇),原籍苏州,后迁居淮安,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这部小说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真实深刻地描写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的作者。

代表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风采和政治、军事斗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其它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除小说创作外,他还著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

6. 其他艺术家:

• 赵孟頫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

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69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唐朝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唐朝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

• 鲜于枢元代书法家,字伯机,号困学民,又自号虎林隐吏直案老人箕子之裔等,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历任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小官,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

鲜于枢兼长楷、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楷书学虞世南褚遂良,上溯钟繇、王羲之;行书学王羲之王献之;草书有张旭怀素遗意。其书多用中锋回腕,笔法婉转遒劲,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草书尤为突出。

其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传世作品主要有:小楷《老子道德经》上卷;大楷《麻徵君透光古镜歌》《御史箴》;行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苏轼海棠诗卷》;行草书《诗赞卷》《王荆公杂诗卷》等。

• 王冕元朝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枫桥(今属浙江绍兴)人,出身农家,幼时家贫,靠自学成才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是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年轻时一度热衷功名,屡应举不中,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王冕曾买舟下东吴,千里远游,历览名山,开拓了视野和胸怀。后来朱元璋进军浙东,与张士诚争夺绍兴,曾请王冕谋划,并授以咨议参军,不久,王冕病卒。

王冕一生清贫,靠卖画为生,工诗善画,尤以墨梅知名,画梅继承宋代仲仁和尚扬无咎的传统,并有新的创造。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还兼擅竹石,长于篆刻,有《梅谱》传世,为早期画梅理论著述,存世代表作有《墨梅图》《南枝春早图》等,另著有《竹斋诗集》。

• 姚燧元代文章家、诗人,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诗、文、词、曲兼擅,尤以文章著名。为文追求气脉贯通,形成纵横开阖、雄深雅健的文风,现存《牧庵集》36卷。

其诗以古体见长,五言古诗38首,如《夕佳亭》《云东楼》等。散曲今存小令19首,套数1套。散曲内容涉及言志抒怀、男女恋情和写景咏物等诸多方面。

• 刘因元朝大儒、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今河北徐水)人,著作有《静修先生文集》,系元人所辑。明万历时方义壮又增佚篇为《刘静修先生集》。

文章有《孝子田君墓表》《辆川图记》等。他的思想与前代遗民相似,曾坚决辞官,被称为“不召之臣”,其诗作《渡白沟》《白沟》较为著名。

• 方回元代文学家、诗人、论诗家,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

选编了《瀛奎律髓》,这是唐宋两朝的五七言律诗总集。他在书中对所选的诗作进行了分类和题解,并附有评语,其中有不少好的见解,也保存了一些宋代文人的遗闻轶事。

• 王祯:元代农学家、机械设计制造家、木活字创造者,字伯善,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倡导种植桑麻黍麦,推广先进农具。

皇庆二年(1313年),著《农书》,又创木活字三万字,设计转轮排字盘,印成《旌德县志》。王祯所著的《农书》一是能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二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详,三是能广泛介绍各种农具,是中国古代农书中有关农业机械记述与讨论的杰出著作,在综合性农书中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祯根据实际经验,撰成《造活字印书法》,并绘制了“活字版韵轮图”附在《农书》末尾,成为中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继北宋毕昇胶泥活字版后,木活字版的应用成为印刷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改进。自14世纪初始,木活字排版印刷逐渐盛行于安徽、浙江一带,成为中国印刷史上仅次于雕版印刷的重要印刷术。

• 吴澄元朝大儒,杰出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南宋末年,考中乡试。南宋灭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人称“草庐先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出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作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参与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

元统元年(1333年)病逝,享年85岁,获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 郭守敬: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

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定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360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86岁。著有《推步》《立成》等14种天文历法著作。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地位崇高。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 王恂:元代数学家、文学家,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先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

任太史令期间,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历书40余家。他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王恂死后,他创造的历律计算法,由郭守敬等人整理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注释》十二卷留传后世。

人类智慧博物馆
保持一颗童真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