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西晋+东晋)” 著名历史人物

文化   2024-10-16 19:49   山东  

西晋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

司马师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司马师为人沉着坚强,有雄才大略,少流美誉,雅有风采。曾与父亲司马懿策划高平陵政变诛杀权臣曹爽。在司马懿死后接管其军政势力,独揽朝廷大权。

内政上,司马师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军事上,司马师也曾用计于新城之战中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时年48岁,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同母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册封新城乡侯,历任散骑常侍、议郎、卫将军。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去世后,拜大将军,专揽国政。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遇弑后,拥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灭亡蜀汉,受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八月辛卯日(265年9月6日),司马昭病逝,时年55岁,谥号文王,同年十二月,其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追谥司马昭为文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崇阳陵。

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曹魏末年,其祖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炎被立为晋王世子,翌年司马昭去世,他继任为相国,袭封晋王。

266年2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改元泰始。即位之初,鉴于曹魏宗室屏藩无力以致孤立而亡,大封同姓诸王,又委任几位宗王统领重兵,出镇要地;重视法律的修订,其颁行的《晋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典。

咸宁五年(279年),发兵南下,次年灭亡吴国,实现全国统一。其间颁行占田制、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随着天下安定,司马炎逐渐“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使统治阶层中奢侈荒淫之风广泛蔓延。

他执意立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为继承人,又在统一前后命诸王就国、废除州郡武备,为西晋短暂统治的覆亡埋下了深刻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在洛阳含章殿病逝,时年55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 杨芷:晋武帝司马炎第二任皇后,东汉太尉杨震幼子杨奉后裔,东汉末年东莱太守、蓩亭侯杨众曾孙女,西晋太傅杨骏与嫡妻庞氏之女,武元皇后杨艳堂妹,字季兰,小字男胤,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咸宁二年(276年),立为皇后,史称“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得宠于晋武帝。生渤海殇王,早薨,之后再无生育。

其父杨骏擅权,引起皇后贾南风忌恨,贾南风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杀死杨骏,并唆使大臣上书状告杨芷谋反,让晋惠帝司马衷将其贬为庶人,押到金墉城居住。元康二年(292年),杨芷冻饿而死,谥号武悼皇后。

司马衷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母为武元皇后杨艳字正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

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受到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

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日(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48岁,谥号为惠,安葬于太阳陵。

贾南风曹魏豫州刺史贾逵孙女,晋初大臣贾充之女,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小名峕,字南风,晋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

贾南风生性酷虐,曾亲手杀死数人。十五岁时,嫁于太子司马衷。泰始八年(272年)二月,被立为太子妃,时年十六,期间手持利戟残杀孕妾腹中胎儿。

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贾南风被立为皇后。晋惠帝痴愚,太傅杨骏专权,党同伐异,多树亲党,使得“公室怨望,天下愤然”。

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权臣杨骏,继而“专制天下,威服内外”,重用张华等寒门庶族同心辅政,使得“朝野安静”、“海内晏然”。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诬陷太子司马遹为逆并将其废黜,次年三月矫旨杀害,欲立妹夫韩寿之子为太子。赵王司马伦孙秀之谋,起兵攻入宫中,废贾南风,将之囚于金墉城中杀害。

贾南风在晋惠帝时专执朝政九年,选贤任能、用人不疑,期间政治可观,社会较为稳定,出现了西晋后期难得的安定局面。然而贾南风的“暴戾”和“专制天下”及废黜太子奸谋,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更使西晋“宗室日衰”,大一统的中国,从此陷入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 谢玖:晋惠帝司马衷姬妾,愍怀太子司马遹之母,河南省洛阳市人

起初司马衷当太子时,还没纳妃,晋武帝顾虑其年纪小,尚不知男女闺房之事,就派谢玖去为司马衷侍寝。太子妃贾南风严妒,谢玖怀孕后只得请求回到西宫,生下儿子司马遹。

司马衷即位后,立司马遹为太子。但贾后不准司马遹与生母谢玖相会,将谢玖另外安置。299年,贾后设计废黜司马遹,并连带将其母谢玖、其妾蒋俊陷于同谋造反,同年十二月三十日(300年2月6日),逮捕杖杀。

永康初年,晋惠帝下诏改葬司马遹,谢玖便与司马遹合葬在显平陵,并且追赠她夫人印绶。

• 司马遹:西晋时期宗室,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晋惠帝司马衷之子,母才人谢玖,字熙祖,小字沙门,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司马遹自幼聪慧,颇有司马懿的风范。初封广陵王,长大后,不修德业,奢侈残暴。爱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

太熙元年(290年),其父司马衷继位,司马遹被册立为太子。不久遭到皇后贾南风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被废为庶人并先后囚禁于金墉城和许昌宫。永康元年(300年),为小黄门孙虑所暗害,时年23岁,贾南风倒台之后,朝廷下诏追复司马遹太子名位,赐谥愍怀,葬于显平陵。

1. 文臣武将:

• 杨骏:西晋时外戚、晋武帝末期和晋惠帝初期之重臣,宰相,字文长,弘农华阴(今陕西)人,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芷的父亲。

杨骏在晋武帝登位初仕宦不显,至武帝后期宠信近臣,荒于政务,方由镇军将军迁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受委理政。后与其弟杨珧杨济交通内外,树立党羽,排斥异己,称“三杨”

晋武帝临终时,杨骏一直亲侍左右,借武帝之名改易公卿,任用心腹。晋武帝临终遗诏,欲以汝南王司马亮杨骏共同辅佐晋惠帝,杨骏截藏诏书,独获顾命之托。

晋惠帝继位后,杨骏进太傅、大都督、假黄钺,政务一总于己,因为人严苛刚愎,导致朝臣逐渐离心。由于威望、才具有限,为稳固其所获权势,一方面大肆笼络人心,对中外官员普进封爵,另一方面又广结党羽,打压持反对意见而威望较高的官员。

由于忌惮皇后贾南风,安排外甥段广张劭等近侍晋惠帝,任用亲党掌握禁卫兵权,还要求晋惠帝下诏必先经杨芷杨太后晋惠帝继母,亲生母亲杨艳的堂妹)审定方可。贾氏则操纵晋惠帝谋划经营,欲清除杨骏。

元康元年(291年)春,贾南风利用宦官及被杨骏所轻的殿中中郎孟观李肇,趁楚王司马玮入觐之时,让晋惠帝连夜下诏,内外戒严,废黜杨骏,并命司马繇率殿中禁卫前往杨府讨伐杨骏。杨骏怯懦不决,慌乱中府破被杀。

• 司马亮西晋宗室大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字子翼,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魏太傅司马懿第四子,大将军司马师与相国司马昭之弟,晋武帝司马炎叔父。

仕魏为散骑仕郎,拜东中郎将,封广阳乡侯。入晋,累封汝南王。历官宗师、侍中,太尉,录尚书事。晋武帝末期为杨骏所排斥,出镇许昌。惠帝即位,杨骏被贾后所诛,入朝拜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同辅政。与楚王司马玮争兵权,玮承贾后旨,诬陷司马亮有废立之谋,杀死司马亮,谥号文成。

• 司马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为柏夫人,“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字子彝,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司马伦初封琅琊王,后改封赵王。元康年间,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因刑赏不公,统治残暴,引起氐羌反叛,朝廷将其召回,任车骑将军。

时贾后专权,司马伦极力奉承贾氏,欲求录尚书事、尚书令等职,但被张华、裴頠阻挠,后任右军将军。贾后废黜愍怀太子,司马伦手握兵权,欲谋废后。

永康元年(300年)三月,司马伦发动政变,矫诏遣齐王司马冏率兵入宫,杀死贾后亲党贾谧等人,赐死贾南风。后自领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大权。

后司马伦幽闭晋惠帝,篡位称帝,改元建始,致使西晋王朝战乱不休,民间生灵涂炭。 永康二年(301年),齐王司马冏起兵于许昌,檄召诸王公大臣共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被杀。

• 司马伷zhòu 西晋宗室名将,官至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爵琅琊王。晋宣帝司马懿伏太妃之子,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武帝司马炎叔父,字子将,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司马伷少有才气,文武双全。曹魏时期,历任宁朔将军、散骑常侍、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受封南安亭侯、东武乡侯,五等爵制建立后,改封南皮县开国伯。

西晋建立,司马伷获封东莞郡王,入朝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出外拜镇东大将军。后改封琅邪王,加开府仪同三司,任内统军有方,深得将士爱戴。

西晋灭吴时,司马伷率军出涂中,孙皓向他投降并奉上玉玺。战后因功拜大将军,增邑三千户。太康四年五月己亥日(283年6月12日),司马伷薨逝,享年57岁,谥号为武,世称“琅邪武王”。司马伷著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今已亡佚。

• 司马玮: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为审美人,司马玮初封始平王,后改封楚王,西晋宗室大臣、“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字彦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历任屯骑校尉、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镇南将军、卫将军等。

元康元年(291年),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建议朝廷让司马玮离开朝廷到封国去,司马玮对此怀恨在心。卫瓘等人因长史孙宏、舍人岐盛轻薄无德,并受司马玮亲宠,会给朝廷带来祸患,打算收捕岐盛。

岐盛得知此事,就和公孙宏密谋,假称司马玮的命令,向皇后贾南风说司马亮、卫瓘坏话。司马玮于是勒令部下军队,伪造诏书召集军队,准备除掉卫瓘等人。不久,司马玮兵败伏诛,年仅21岁,谥号隐王,追赠为骠骑将军。

• 司马繇(yóu):西晋宗室大臣,宰相,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琅琊武王司马伷第三子,晋元帝司马睿叔父,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外孙。

字思玄,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个性刚毅,博学至孝。初封东安郡公,授散骑常侍。参与诛杀权臣杨骏,屯兵云龙门有功,拜右卫将军、射声校尉,进封东安郡王,历任侍中、典军大将军、右仆射、散骑常侍,诬杀东夷校尉文鸯

专权擅势,大肆赏罚,为执政官汝南王司马亮所忌,贬往带方郡。永康初年,出任宗正卿,迁左仆射,以母丧去职。永安元年(304年),力劝成都王司马颖归降晋惠帝,遭到杀害。

• 司马:西晋宗室、大臣,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侄,“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字景治,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其父司马攸死后,袭爵齐王,历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翊军校尉,联合赵王司马伦废杀皇后贾南风,为宠臣孙秀所排挤,出镇许昌。

司马伦篡位后,拜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首倡大义,联络河间王司马颙等人讨灭司马伦,迎接晋惠帝复位,拜大司马、辅政大臣,加九锡。

永宁二年(302年),拥立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自领太子太师,打算长期专政,遭到司马颙和翊军校尉李含上表反对,后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皇太弟司马炽即位为晋怀帝后,对司马冏予以平反,追赠侍中、大司马、齐王,谥号武闵。

• 司马yì 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弟,母为审美人,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字士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太康十年(289年),司马乂受封为长沙王,授任员外散骑常侍。其父武帝司马炎死后改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291年),同母兄楚王司马玮被贾后杀死,司马乂被贬为常山王。

永宁元年(301年),齐王司马冏等诸侯王起兵讨伐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司马乂率军响应,因军功升任抚军大将军,复封长沙王。永宁二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齐王,司马乂在洛阳将齐王捕杀。

永兴元年(304年),被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害,年仅28岁。司马乂曾与刘暾等人预谋杀齐王,并对齐王的两千名党羽都夷灭了三族。因此,在其弟豫章王司马炽即位后,司马乂被追谥为厉王,以其子司马硕袭封长沙王爵位。

• 羊祜西晋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后,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各军事。他屯田兴学,备战训卒,为伐吴做了充分准备,虽生前上表奏请伐吴遭群臣反对,但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对西晋统一大业有重要贡献,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成”。

杜预: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西晋灭东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他率军奇袭西陵,离间东吴君臣,又力挺王濬东下,灭东吴,完成统一大业。在明朝之前,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又称“杜武库”

王濬:西晋名将,自幼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闻。任益州刺史时负责修造舟舰,晋武帝分六路大军攻打吴国,他率领一路大军从成都出发,用木筏破吴军的铁锥,用火炬断铁锁,率先攻入建业,接受吴国皇帝孙皓的投降,灭吴后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后改为镇军大将军。

王浑: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司空王昶之子。西晋建立后,屡立战功,曾奉命讨伐东吴,从横江出发屡战屡胜,还斩杀东吴丞相张悌,举世震惊。

• 王衍西晋末年重臣,著名思想家。名士王戎之从弟,平北将军王义之子。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王衍出身琅琊王氏,少有盛名,历任太子舍人、尚书郎、尚书令等职。赵王司马伦被杀后,王衍再次受到重用,身居宰辅之任,却不以经国为念,处心积虑为自己谋划后路,时常安排亲信为官,为当时有识者所讥。

永嘉年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常与西晋展开军事斗争。

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越率军讨伐石勒,以王衍为军司,后被石勒俘虏,王衍劝说石勒称帝,以图苟活,石勒将其杀死,时年56岁。

王衍盛才美貌,妙善玄言,又居高位,后进纷纷仿效,成为当时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王衍擅长书法,《宣和书谱》称其“行草尤妙”,御府藏其行书《尊夫人贴》。 

王衍虽然以清谈出名,但在政治风波中的表现,却处处为自己打算,他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地苟且偷生,结果却仍然不得善终;他毫无政治才能与功业可言,却一直担任极其重要的职位。

马隆:西晋名将,官至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曾自荐出战,招募三千勇士收复被鲜卑攻占的凉州,历经数战,成功斩杀鲜卑首领,后镇守西平十余年,死于任上。

卫瓘guàn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书法家,曹魏尚书卫觊之子,10岁丧父,出身官宦世家,书法世家字伯玉,西晋河东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人

年轻时仕官于曹魏,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平息叛乱,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菑阳侯。

西晋建立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因功进爵菑阳公。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后逊位,拜太保。

晋惠帝即位后,与贾皇后对立,终在政变中满门遇害,享年72岁。

卫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擅隶书和章草,与索靖齐名,时人号为“一台二妙”。他俩的书法皆受汉末 “草圣” 张芝的影响,被认为: 瓘得张芝筋,靖得张芝肉。北宋《淳化阁帖》载卫瓘的《顿首州民帖》,尚存章草格局,基本去掉波势,已向今草过渡,是他的代表作。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陈骞:西晋开国功臣,魏司徒陈矫之子。曾以尚书身份代理征蜀将军破蜀而还,后讨伐诸葛诞叛乱,一路升迁,任征南大将军,获封郯侯。西晋初建,官拜车骑将军,封高平郡公,后又任侍中、大将军等职。

胡奋:曹魏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之子。曾平定诸葛诞叛乱和匈奴统帅刘猛叛乱,后奉命讨吴,攻克城池江安,先后官拜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2. 文学家:

张华:西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字茂先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省固安县)人。

著有《博物志》,这是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琐闻杂事等。

张华出身范阳张氏,自少贫苦,因才学过人而受同乡名臣卢钦刘放阮籍等人的赞赏。在曹魏时,他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

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逐渐受到晋武帝的重用。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与大将杜预坚决支持武帝伐吴,于战时任度支尚书。吴国灭亡后,以功进封广武县侯。后遭到排挤,出镇幽州,政绩卓然。

晋惠帝继位后,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张华尽忠辅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对安宁。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惨遭杀害,享年69岁。

太安二年(303年),获得平反,追复官爵。张华工于诗赋,词藻温丽,又雅爱书籍,精于目录学,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还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

《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今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

陆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出生于东吴的世族之家,祖父陆逊是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是东吴大司马。

• 刘琨西晋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西晋光禄大夫刘蕃之子。字越石,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无极县)人。

刘琨出身大族中山刘氏,青年时与范阳人祖逖为友,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志意雄豪。有文名,在洛阳时,与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等号称“金谷二十四友”。

永兴二年(305年),刘琨率军迎还晋惠帝,赐封广武侯。光熙元年(306年),官至并州刺史,募得千余人,冒险转战晋阳,授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

建兴三年(315年),晋愍帝授其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刘琨苦于力弱,与代王拓跋猗卢约定共讨匈奴刘聪。羯人石勒进攻乐平,刘琨不听箕澹劝阻,悉发其众反击,导致全军覆没,遂放弃长期坚守的并州,到蓟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磾,二人结为异姓兄弟。

建武元年(317年),段匹磾推刘琨为大都督,歃血为盟,传檄各地共讨石勒,会师襄国。建武二年(318年),段匹磾堂弟段末波被后赵天王石勒收买,段匹磾与刘琨的关系遭到离间,最终刘琨被段匹磾缢杀。

刘琨仅存《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三首诗流传于世。展现其效忠祖国的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东晋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

•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名士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出山为官,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吴兴太守。

咸安二年(372 年),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他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太元二年(377年),举荐其侄谢玄组建“北府军”,镇守广陵,对抗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和平。

又乘胜派谢玄收复洛阳及徐、兖、青、司、豫、梁六州。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晋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享年66岁。

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此外,他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精于儒、玄、佛、道学。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后世多将他与王导并提,认为二人“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 谢玄东晋时期名将,官至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封爵康乐公。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字幼度,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谢玄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便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为谢安所器重,起家大司马(桓温)掾属。

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举荐谢玄出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广陵国相、都督江北诸军事。谢玄招募流民中的骁勇之士,在京口组织、训练北府兵。

太元四年(379年),前秦大举南下,连克重镇,朝野震动。谢玄率军解三阿之围,大败秦军,收复盱眙、淮阴,迫使其败退淮北。

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爆发,谢玄出任前锋都督,遣部将刘牢之夜袭洛涧,首战告捷。后计诱前秦军后撤,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

太元九年(384年),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以功封康乐公。后与前秦长乐公苻丕合作,共同对抗后燕,不久后因遭会稽王司马道子猜忌,被调离彭城,回镇淮阴。后称病解职,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病逝于会稽,时年46岁。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他与吴兴太守玄之并称“南北二玄”,为时人所称美。

• 王导:东晋政治家、书法家,开国元勋,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王导出身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睠同布衣”,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王敦之乱平息后,进位太保,进封始兴郡公。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

“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享年64岁。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其葬礼规格视同西汉的霍光、西晋的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历仕三朝,陈寅恪称赞他“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堪称奠定东晋立国基础的“社稷之臣” 。

后世多将他与谢安并提,认为二人“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此外,王导善书法,学习锺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

• 王敦东晋时期宰相、权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王敦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大将,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握重兵驻武昌。后拥司马睿为帝建东晋,升任大将军、荆州牧,与王导分掌军政。

永昌元年(322年),攻入建康,谋夺司马氏政权,后回屯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宁二年(324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之,王敦再次进兵建康,病死军中。 

王敦善书法,唐张怀瓘《书估》列其书法为第三等,《宣和书谱》评曰:“敦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淳化阁法帖》卷二有王敦草书《蜡节帖》,此帖于血肉丰满、气象雍容之中寓雄健之姿,颇有功力。

• 桓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字元子,出身谯国桓氏,他是晋明帝的驸马,娶南康长公主为妻。

桓温任荆州刺史后,率军消灭了占踞巴蜀的成汉政权,后独揽朝政十余年,又三次出兵北伐,一伐前秦、二伐姚襄、三伐前燕。桓温虽有野心,想夺取帝位,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未能如愿。

• 祖逖:字士稚,出身于范阳祖氏,北方的大族。八王之乱爆发后,祖逖先后效力于诸王。永嘉之乱时,祖逖率亲党南下避乱,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北伐。

他所部军纪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后因朝廷的猜忌和牵制,忧愤而死。

• 祖约东晋时期将领,豫州刺史祖逖之弟。字士少,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出身范阳祖氏。

祖约举孝廉出身,授成皋县令。随兄归顺司马睿后,拜丞相从事中郎,负责铨选人才。祖逖北伐建功,升任侍中。祖逖死后,继任豫州刺史,接掌部众。

驭下无方,无法抵抗后赵石勒的进攻,丧失祖逖北伐成果。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出任镇西将军。晋明帝死后,对现状不满,逐步心怀怨恨。

咸和二年(327年),联合苏峻一起以诛杀庾亮为由,起兵反叛。屡战屡败,后率众投奔后赵。咸和五年(330年),祖约为后赵石勒所诛,宗族亦被夷灭。

• 庾亮东晋时期名臣、名士,丞相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字元规,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

出身颍川庾氏,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因其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且举止严肃遵礼,颇受器重。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马绍为妃,他与司马绍也结为布衣之交。

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平叛。晋成帝即位后,庾太后临朝,庾亮拥有决断政事之权。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

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咸康六年(340年)逝世,终年52岁,朝廷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 苏峻:东晋时期将领、叛臣,安乐相苏模之子,字子高,长广郡挺县(今山东省莱阳市)人。

苏峻少有才学,初任长广主簿。成年后举孝廉入仕。永嘉之乱后,结垒于掖县,成为流民统帅,率众聚集广陵。

晋元帝以为鹰扬将军,授淮陵内史,领兰陵相。从平王敦之乱,拜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散骑常侍,封邵陵郡公。晋明帝驾崩,庾亮执政,将苏峻兵权解除,征为大司农,苏峻心中不安,遂生反叛之心。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以讨伐庾亮为名,联合祖约起兵反叛,攻入建康,专擅朝政。同年,温峤陶侃起兵讨伐,苏峻战败被杀。

• 陶侃:字士行,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为刘弘部将。他率军平定杜弢、张昌起义、陈敏之乱,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后来又被推举为盟主,率军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死后获赠大司马。

• 王猛: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他虽在前秦为官,但对东晋历史有重要影响。王猛是前秦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他的绘画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对后世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中书令,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 郭璞:东晋时期学者,文学家、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游仙诗祖师,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爱好经术,博学多才,面对战乱将起,躲避于江南,历任宣城郡、丹阳郡参军。晋元帝时期,迁著作佐郎、尚书郎、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

太宁二年(324年),力阻王敦叛乱,被杀,时年49岁。郭璞曾注释《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代表作有《游仙诗》十四首和《江赋》,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士,擅长诸多奇异的方术。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现仅存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 谢道韫东晋时期著名的才女,出身于陈郡谢氏,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宰相谢安的侄女,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世传颂,展现了其绝妙的才情。她也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在面对危险时能保持镇定。

• 郗超东晋官员、书法家、佛学家,太尉郗鉴之孙,会稽内史郗愔之子,字景兴,一字敬舆,小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

郗超是桓温谋主,曾劝说桓温废帝立威。他善长草书,亚于二王,还精通佛学,著有《奉法要》。

人类智慧博物馆
保持一颗童真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