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希腊(雅典)哲学创始人之一,苏格拉底对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们产生了强烈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在苏格拉底70岁时,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信仰新神”“蛊惑青年”等罪名审判,最终饮鸩而亡。
在苏格拉底死后14年(即公元前385年),雅典法庭重审了苏格拉底案,改判苏格拉底无罪,并判处当时诬告苏格拉底的美勒拖死刑,吕孔和阿尼图斯等人被判处流放,并且石匠还刻画了苏格拉底的头像来纪念此事。
通过对话式的思辨方法探讨伦理道德等问题,启发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其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有《克提拉斯篇》《智士篇》等。
•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数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与否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链接所有事物的理论,也有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概念的理解。
著有《理想国》等,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探讨了正义、政治、教育等诸多哲学问题,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他的著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及雅典法律,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玄学。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6月13日)马其顿王国(希腊历史上的王国)的国王(公元前336年-前323年6月13日在位),人称“亚历山大3世”。
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少年时师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16岁时代父统治马其顿。
(注: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凯撒大帝和拿破仑·波拿巴被誉为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
公元前336年,在腓力二世被刺杀后继位,年仅20岁,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迅速平定宫廷内部动乱,击败各种反对势力,并于公元前335年统一希腊全境。
公元前334年,率军东侵,相继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米拉战役中大破波斯帝国军,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公元前330年,吞并波斯帝国。
公元前329年,转战中亚,公元前327年,继续南征印度,到公元前324年西撤为止,亚历山大在13年内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未有一次败绩,建立起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锡尔河的大帝国,使马其顿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公元前323年,在巴比伦病逝,年仅33岁。经由亚历山大在军事上的征服,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东西方文化、经济进行密切的交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同时,他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世界史中公认的军事天才,他本人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年-前406年)古希腊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其作品体现了对神和命运的思考,也倡导独立自主精神,代表作有《俄狄浦斯王》等。
他擅写悲剧,一共写过120多部剧本,得过24次奖,现存完整的剧本7部:《埃阿斯》《安提戈涅》《奥狄浦斯王》《埃勒克特拉》《特拉基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奥狄浦斯在科洛诺斯》。
他根据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处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和埃斯库罗斯不同,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公元前456年)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的一个古老贵族家庭,年轻时雅典的暴君被推翻,民主制被引入,传说酒神狄俄倪索斯在梦中亲自向他传授诗的艺术。
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善好者》(或称《复仇女神》)等。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戏剧的三杰之一,被誉为戏剧之父,是古希腊戏剧的先驱者和创新者。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戏剧,特别是悲剧的代表性人物,据说他一生写下了90多部剧作,其中只有七部完整地流传至今,他也是唯一留下完整三联剧的作家。
•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前406年)古希腊悲剧家,生于阿提卡东海岸的佛吕亚乡,贵族家庭出身,学过绘画,听过阿那克萨哥拉关于自然科学的课,与智者普罗塔哥拉有交往,熟悉智者派怀疑神存在的理论,喜欢在剧中谈论哲学问题,因而被称为古希腊“舞台上的哲学家”,他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并称为“希腊三大悲剧大师”。
公元前408年,应马其顿阿尔克拉奥斯邀请赴其宫廷作客,两年后死在那里。他一生共创作了90多部作品,保留的有18部,现存《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酒神的伴侣》等17部悲剧和1部羊人剧《独目巨怪》。
欧里庇得斯18岁开始写戏,但早期作品不成功。公元前438年,《阿尔克提斯》第一次获奖。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在雅典与斯巴达内战期间写成的,反映了雅典经济、政治危机时期的思想意识。
他拥护雅典民主,反对雅典的对外高压、侵略政策;对内他主张公民平等,同情穷人,同情被压迫的奴隶,同情妇女的无权地位;对宗教信仰持怀疑态度,责怪神明对人残忍。
他注重写实,写普通人,甚至把神话中的英雄也当普通人来描写,因而他的悲剧,标志着传统英雄悲剧的终结和向世态戏剧的过渡。
• 荷马(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生于爱琴海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
因为向往东方智慧,曾越过万水千山,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埃及,吸收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化。后来他就到意大利的南部传授数学及宣传他的哲学思想,并和他的信徒们组成了一个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政体。
毕达哥拉斯比同时代中一些开坛授课的学者进步一点,因为他容许妇女(贵族妇女而非奴隶女婢)来听课,他认为妇女也是和男人一样有求知的权利,因此他的学派中就有十多名女学者,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现象。毕达哥拉斯是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人士之一。
• 阿那克萨戈拉: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克拉左美尼人,米利都学派,出生于爱奥尼亚的克拉佐美尼,在雅典人战胜了波斯人之后,他被老师带到了雅典。
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介绍给雅典人的人,由于他否认天体是神圣的,因此被控亵渎神圣,幸亏伯里克利的调解才得活命。公元前464年来到雅典,居住了30年。
他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的朋友、老师和政治上的积极支持者,也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认为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物质,月亮和地球一样也有山谷和居民,陨石是从太阳掉下来的石头,雷由云彩的撞击而产生,闪电是云与云之间摩擦的结果。
由于这些违反传统宗教和神话的主张,被人攻击为宣传邪说,以“不敬神”的罪名被驱逐出雅典。后来他回到伊奥尼亚,隐居于朗普萨柯。
• 色诺芬尼(约公元前565年-前473年)古希腊诗人、哲学家,爱利亚学派的先驱、游吟诗人。他本是伊奥尼亚的科罗封城邦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驱逐出母邦,到西西里度过了一生。
他在贵族举行的宴会上吟诵荷马、赫西俄德的诗和他自己创作的诗篇,换取贵族的施舍果腹。他写的诗篇有哀歌、讽刺诗,还有关于科罗封和爱利亚城邦的叙事诗,保存下来的只有118行诗。
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老师,早年离开母邦科洛封,在西西里的仓克勒、加丹纳和爱利亚等地过着流浪生活。他写过哀歌和讽刺诗,谴责母邦贵族们的奢侈。
•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哲学家,诞生在爱利亚,他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诺芬尼的学生,同时也受到毕达哥拉斯派成员的影响。
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
• 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天主教译为“圣•奥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亚王国,奥古斯丁曾是一名摩尼教徒,皈依基督教后,成为基督教早期神学家,教会博士。
其思想影响了西方基督教教会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他是北非希波里吉诃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视为教父时代重要的天主教会教父。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和《忏悔录》。
• 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史诗《埃涅阿斯纪》讲述了罗马人的祖先埃涅阿斯的传奇经历,对罗马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塞涅卡(约公元前4年-65年)古罗马政治家、斯多葛派哲学家、悲剧作家、雄辩家。提比略时期进入官场,曾任帝国会计官和元老院元老,后任司法事务执政官及尼禄皇帝的家庭教师与顾问。
公元65年,因其侄子卢坎谋刺尼禄事件,多疑的尼禄逼迫他承认参与谋杀,赐以自尽。
其哲学作品有《道德书简》《自然问题》等,对斯多葛派哲学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悲剧作品也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 埃里金纳(约810年-880年)中世纪前期爱尔兰哲学家、神学家,是加洛林文艺复兴最后的集大成式的代表人物,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精通希腊文。
•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说,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撰写的最知名著作《神学大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来论证基督教神学教义,构建了庞大而系统的神学哲学体系,对天主教神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年5月-1321年9月14日)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先驱,文艺复兴第一个代表人物,以史诗《神曲》留名后世。他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头”,也称为“文坛三杰”。
•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意大利学者、诗人,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的发起者,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人文主义之父”。
他以其十四行诗著称于世,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人尊他为“诗圣”,与但丁、薄伽丘齐名,文学史上称他们为“三颗巨星”。
• 乔万尼·薄伽丘(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文主义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十日谈》《菲洛柯洛》《苔塞伊达》,它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1338年,取材自《特洛伊传奇》的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面世;1340年,取材自《埃涅阿斯纪》的诗作《苔塞伊达》面世;1350年,薄伽丘和诗人彼特拉克相识;1353年,完成《十日谈》;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尔多逝世。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学三杰”。
代表作品《十日谈》以100个故事为框架,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批判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虚伪,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弗朗索瓦·拉伯雷(1494年2月4日-1553年4月9日)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
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长篇小说《巨人传》。《巨人传》共分五卷,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写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三代巨人的活动史,以夸张的手法、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塑造了巨人高康大等形象,歌颂了人的力量和智慧,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1494年2月4日,拉伯雷出生于法国中部的希农城,十几岁后,拉伯雷接受了宗教教育,进修道院当了修士。期间开始学习希腊文,来了解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化。
1530年,拉伯雷进大学攻读医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获得了学士学位,当上了医师。1532年,《巨人传》第一部出版,次年出版第二部,虽然受到民众欢迎,但被法院宣布为禁书。1537年,获得蒙彼利埃大学的博士学位。
1545年,在国王的特许发行证的保护下,拉伯雷以真实姓名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三部,但不久国王死去,小说又被列为禁书,拉伯雷被迫外逃,直至1550年才获准回到法国。回国后的拉伯雷在学校教书,教书期间,他完成了《巨人传》的第四部和第五部。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去世。
•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埃纳雷斯堡,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唐·吉诃德》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标志着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唐·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塞万提斯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巨大,甚至连西班牙语都因此被称为“塞万提斯的语言”。
据新华网2015年3月17日消息,西班牙专家17日宣布,西班牙伟大作家、文学巨著《唐·吉诃德》的作者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遗骸已在马德里市中心的特里尼塔里亚斯教堂内找到。
•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英文名:William Shakespeare,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理查三世》首演。
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
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亚在故乡去世。
• 勒内·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现称笛卡尔,因笛卡尔得名),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他的几何坐标系的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是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并为欧洲的“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笛卡尔最为世人熟知的是其作为数学家的成就,他于1637年发明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工具之一:坐标系,将几何和代数相结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同时,他也推导出了笛卡尔定理等几何学公式,值得一提的是,传说著名的心形线方程也是由笛卡尔提出的。
在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他是“理性主义”的先驱。关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最著名的就是他那句“我思故我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又名《形而上学的沉思》)仍然是许多大学哲学系的必读书目之一。
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尔将其坐标几何学应用到光学研究上,在《屈光学》中第一次对折射定律作出了理论上的推证,在他的《哲学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首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惯性定律,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这些都为后来牛顿等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语意为长春藤,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622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挂毯商。1644年,取艺名为莫里哀。1645-1658年,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
1655年,在里昂上演了他的诗体喜剧《冒失鬼》。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应召来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1659年11月18日,《可笑的女才子》上演,这是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1662年,莫里哀与比他小20岁的阿尔芒德结婚。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创作了《伪君子》(又译作《达尔杜弗》)《唐·璜》《恨世者》《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1673年2月17日晚上去世。
•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荷兰犹太人,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犹太人中的一个特别阶层,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的宗教学校,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于肺结核,享年45岁。
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他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为启蒙运动的拓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艾萨克·牛顿先后独立发现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广泛的使用,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广泛,还发现并完善了二进制。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17世纪3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 孟德斯鸠(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孟德斯鸠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影响广泛,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理论,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笔名: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1694年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才华横溢,酷爱写作和历史研究,在戏剧、诗歌、小说、政治、历史、哲学和科学诸多领域都有建树,一生写过两万多封信、五十多个剧本、两千多本书和手册。
他早年因公开批评专制政府两次入狱,还曾被流放到英国。由于学术成就,他曾先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在1753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全心投入到启蒙运动中,参与宣扬理性、普及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的编写。
1778年,返回巴黎,受到民众热烈欢迎。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伏尔泰在政治上非常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认为过分的民主政治并不适合法国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普通民众的知识水平,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
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他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强调人民主权、社会平等和自然教育等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和现代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
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他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他写过大量文艺作品,发表过不少美学方面的意见。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自传《诗与真》《箴言与回忆》和他晚年与秘书爱克尔曼的谈话录中。
歌德虽然受德国观念论哲学和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影响,但自称缺乏“哲学器官”,更多地接受了英国经验派哲学和法国启蒙思想。他认为自然是进化的,不相信超自然而又主宰自然的神,却承认自然有神的泛神论观点,这显然是思想上追随斯宾诺莎的结果。
因此,他反对当时流行的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机械观和“分析法”,而倡导一种自然有机观和“综合法”。他肯定感性经验的重要,又承认理性认识必不可少,认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窥视大自然的奥秘。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汤达(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又译作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代表作为《阿尔芒丝》《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其作品《红与黑》通过主人公于连的奋斗历程,深刻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现实,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 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的女儿阿达·洛芙莱斯是计算机程序的创始人。
• 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商人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19年,他发表重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标志着他思想发展的顶点。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与黑格尔争夺听众败北而辞职。尽管他的哲学受到同代人的冷落,但他仍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其哲学体系直到1853年为人重视。1860年9月21日逝世,享年72岁。
• 约翰·济慈(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浪漫派主要成员。1815年就读于伦敦国王大学,1817年开始写作。1818年到1820年,先后完成《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壁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作品。
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享年25岁。济慈与雪莱、拜伦齐名,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
• 玛丽·雪莱(1797年8月30日-1851年2月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因其1818年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出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萨姆斯镇,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权辩护》的作者,父亲威廉·葛德文是无政府主义哲学家,《政治正义论》的作者。
雪莱出生后十天,母亲因产后热过世了,这使她一直抱有“自己害死了母亲”的想法。1801年12月,父亲再婚,她和继母的关系始终颇为紧张,和父亲也在感情上渐渐疏远。继母不允许她上学,因此她所受的教育完全是在家里完成的。
父亲为她请了一名家庭教师,负责教她父母的著作、西方文学和诗歌,以及学习拉丁文、法语和意大利文。她还阅读了文学启蒙时期很多知名人物的作品,像诗人布莱克、塞缪尔、泰勒柯尔、查尔斯等人的大量作品,也包括其声名显赫的父母的非正统的作品。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作家,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代表作有《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
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在诗歌、小说、戏剧和童话等多种领域里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一生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尝试了各种形式和韵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爱情诗和政治抒情诗。
他的爱情诗语言优美,感情热烈,韵律和谐,主题一般都比较明朗,即便是描写苦恼和忧愁,抒发的也是那种近乎“透明”的哀伤,始终不失美感;他的政治抒情诗积极介入社会,直面人生,敢于抨击专制制度和暴政统治,歌颂自由和民主,在当时代表了正义力量的呼声。
•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振。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19世纪30至40年代,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生活百态,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被誉为“法国社会的风俗史”、“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845年,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1885年5月22日,雨果辞世,于巴黎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 亚历山大·仲马(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小说家,人称大仲马,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1870年12月5日,大仲马逝世,终年68岁。
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于圣库努德教堂受洗,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从小热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17岁发表诗剧《阿尔芙索尔》,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
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5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享年70岁。
•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俄国批判主义作家,笔名:果戈理,代表作有《死魂灵》(或译《死农奴》)和《钦差大臣》。
果戈理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素罗庆采镇。孩提时期的果戈理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就把文学看做是为人类服务的高尚事业,为此曾不断试笔,但未获成功。
1830年春,《祖国纪事》杂志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1831年5月,同仰慕已久的普希金相识,结下深厚友情,这为果戈理走上文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相继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二部,作品给他带来巨大声誉。1835年相继出版的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迈出了创作的新步伐,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密尔格拉得》中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4部中篇小说。
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42年5月正式出版小说《死魂灵》。1852年,果戈理烧掉《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不久后去世。
其作品《死魂灵》以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和黑暗,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原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厂做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他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病逝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重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是19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与列夫·托尔斯泰难分轩轾。
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癫痫症时常发作。1854年他终于得到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直到1858年升为少尉后他才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这十年的经历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1864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濒临破产,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
1872年完成了《群魔》(又译《鬼》),1880年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同年2月9日,他在写作时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葬于圣彼得堡。
•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法国著名作家,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福楼拜的“客观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含了某些后现代意识。
新小说作家极力推崇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创新,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已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特有的“崇无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小说作家正是继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才可能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法国19世纪剧作家、小说家,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在任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因与其父重名故而被称为小仲马。
小仲马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茶花女》,表达了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出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
还写过剧本《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阿尔米斯先生》《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小仲马的剧作不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富有抒情意味,内容上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表现了法国戏剧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 儒勒·凡尔纳(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
在与出版商赫泽尔父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
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还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作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的法语作家。
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 亨利克·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挪威戏剧家、诗人,欧洲近代戏剧创始人。
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最著名的有诗剧《培尔·金特》(1874-1875),社会悲剧《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海达·加布勒》(1890);其象征性剧作《野鸭》(1884)、《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等反映其“精神死亡”的思想。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1877年,经他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俄历)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 爱弥尔·爱德华·夏尔·安东尼·左拉(1840年4月12日-1902年9月28日) 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理论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生于法国巴黎,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
其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卢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该书作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多人)等。
1902年9月28日,左拉在巴黎的寓所因煤气中毒逝世。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府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参加普法战争,此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359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莫泊桑患有神经痛和强烈的偏头痛,巨大的劳动强度,使他逐渐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莫泊桑于1893年7月6日逝世,年仅43岁。
• 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19世纪英国(当时爱尔兰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奥斯卡·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他的父亲威廉姆·王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1864年,王尔德就读位于恩尼斯其林的普托拉皇家学校,在男孩间并不特别受欢迎。在校期间,他钟情于花朵、落日与希腊文学,虽然经常被老师斥为怠惰,但他在此校最后一年仍获得代表古典文学成绩最佳荣誉的普托拉金质奖章。
1871年,以17岁之龄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奖学金。他在这所学校遇见马哈菲教授,教授对王尔德一生有相当影响。多年后,他还回忆说马哈菲“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是个善于运用辩才与生动字眼的艺术家。”
•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1880年至1884年,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等。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10000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使他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
1890年至1900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梅里霍沃庄园并转向戏剧创作。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
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因肺病恶化而辞世,最终,他的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 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曾当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96年2月,欧·亨利因受到盗用公款的指控入狱,后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狱,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02年,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为职业作家。
1910年6月5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世。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 乔治·伯纳德·萧(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普鲁斯特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
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采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反映了一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和迷茫。
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