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郑氏与周朝姬姓同源,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周宣王封同父异母少弟姬友(谥号桓公)于咸林(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公元前332年,基于“灭国不灭祀”原则,封郑康公之孙据公于嚣山(即荥阳之三皇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郑武公之陵,其后裔遂以国为姓,郑氏自此始。
西汉时有大司农郑当时,定居于河南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北魏时期,魏孝文帝以法律形式制定门阀序列,荥阳郑氏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代有十二位宰相,为“七姓十家”之一。
两汉之后,居住在开封的郑姓人成为天下望族,开封也成为郑姓有名的郡望。西晋时置荥阳郡,而开封县属之,当时社会标榜郡望风习,于是“荥阳郑氏”的叫法便广为流传。唐朝时期荥阳郡已不存在,但“荥阳郑氏”叫法仍流行并延续至今。
• 政治领域:荥阳郑氏在政治上人才辈出。西汉有大司农郑当时,为家族发展的关键人物;唐朝时,荥阳郑氏有多位族人担任宰相,如郑珣瑜、郑覃、郑朗、郑余庆、郑从谠、郑延昌、郑絪、郑畋等,其中郑覃出自北祖第二房,为唐文宗宰相,郑絪出自南祖第八房,为唐德宗宰相。
• 文化艺术领域:东汉著名经学家郑众,与贾逵并称“贾郑”,与郑玄合称“先郑、后郑”;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有“北方书圣”之誉,与东晋二王并称为“北郑南王”;唐朝文学艺术家郑虔,诗、书、画俱佳,被唐玄宗誉为“三绝”;唐朝还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郑冠。
• 其他领域:曹魏司徒、西晋太傅郑冲,撰《论语集解》《甲乙问议》;郑阿春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之母,晋孝武帝时被追尊为简文太后;南朝宋大臣郑鲜之,官至尚书右仆射;唐朝著名将领郑仁泰,参与玄武门之变,攻打高丽,平定铁勒。
• 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将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确定为“汉姓最高门”。荥阳郑氏在北朝时期仕宦者甚众,有96人入朝为官,占其总人数的85.71%,仕宦品级亦较高。
• 唐朝时期:隋唐以后,科举制和辟署制在选举中地位逐渐上升,荥阳郑氏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一方面,多家世代为驸马,仅《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就记有八位公主嫁荥阳郑氏;另一方面,重视科举功名,唐代科举及第者158人,进士114人(状元13人),人称“郑半朝”,使得家族的社会声望再次达到鼎盛时期。
• 三祖分支:后燕的太子詹事(官职名)郑温生有三子,分为三祖:郑晔号北祖,郑恬号中祖,郑简号南祖。
• 北祖房支:北祖又分为多个房支,如郑晔长子郑白𬴊的后裔号大房(北祖白𬴊房);郑晔第二子北魏中书博士郑小白的后裔号第二房(北祖小白房);郑晔第三子郑洞林的后裔号第三房(北祖洞林房);郑晔第五子郑连山的后裔号第五房,又称襄城公房(北祖连山房);郑晔第六子北魏秘书监、南阳文灵公郑羲的后裔号第六房(北祖幼麟房)。
• 南祖房支:有南祖大房、第二房、第三房、第四房等,但部分始祖信息不详。
• 族徽:周朝、春秋的家族有象征着本家族的特殊标志,即族徽,它与家族的称号“氏”有密切关系。郑国的姬姓、郑氏和庄重的郑字族徽,有着深重的文化积淀,姬姓标志着古老的族源,郑氏和族徽象征着庄重,这种姓、氏与族徽作为一种文化深入到郑文化核心部分。
• 家规:以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的“郑义门”为例,其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 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 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 340 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 168 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荥阳郑氏作为古代的十大门阀士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