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众多,为您总结如下:
1. 文臣:
• 诸葛亮:蜀汉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智谋超群,料事如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蜀汉的兴起和繁荣立下赫赫战功。提出“隆中对”战略构想,在军事战略上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经典战例。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和发明家,《出师表》等文学作品流传千古,发明了木牛流马、八阵图、连弩等。
• 庞统:蜀汉重要谋士,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被人合称为“卧龙凤雏”,曾为刘备效力,献“连环计”,帮助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
• 荀彧yù:曹操的重要谋士,善于分析形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建议,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重要支持,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 郭嘉:曹操的重要谋士,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智谋著称,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在官渡之战等战役中取得胜利,可惜英年早逝。
• 陆逊:三国时期东吴政治家、军事家,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83年-245年3月19日)陆逊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曾率兵击破丹阳山越首领费栈,得精兵数万人,后娶孙策次女为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吕蒙袭取荆州的行动,因功累封娄侯。黄武元年(222年),蜀汉皇帝刘备大举征吴,陆逊受命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破蜀汉军四十余营。战后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黄武七年(228年),又于石亭之战大败魏扬州牧曹休大军。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乌七年(244年),升任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在“二宫之争”中,他被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因亲属多支持太子孙和,陆逊屡受孙权责备,最终在赤乌八年(245年)忧愤而死,终年63岁。孙休时被追赐谥号为“昭”。
陆逊文武兼备,追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孙权将他与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尚相提并论。
• 鲁肃:东吴重要的战略家、外交家,促成孙刘联盟,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张昭:东吴老臣,在孙策、孙权时期都有重要地位,为东吴的内政建设做出了贡献。
• 贾诩:先后效力于多个势力,在曹操阵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在曹袁关键之战时让张绣站到曹操一边,官渡之战又提出四胜原则。
2. 武将:
• 关羽:蜀汉名将,“五虎上将”之一,以勇猛和忠义闻名于世,被尊称为“武圣”。斩颜良、诛文丑,威震华夏,单刀赴会等事迹展现了其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 张飞:蜀汉猛将,“五虎上将”之一,勇猛无比,与刘备、关羽在桃园三结义,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为蜀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 赵云:蜀汉名将,“五虎上将”之一,忠勇兼备,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汉水之战中以少胜多,被赞为“一身是胆”。
• 马超:西凉名将,“五虎上将”之一,武艺高强,曾与曹操多次交战,后归降刘备,为蜀汉的西北防线做出了贡献。
• 黄忠: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
次年(220年),黄忠病逝。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刚侯。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温县)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嘉平三年八月戊寅日(251年9月7日),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文贞,后改为文宣。
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 夏侯渊:曹操部下名将,字妙才,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惇族兄弟。
夏侯渊代曹操承担在家乡受某案件牵连的后果,后曹操又设法营救,得以免祸,后跟随曹操起兵。
建安五年(200年),从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操击败袁绍后,夏侯渊又督兖、豫、徐等州军粮,帮助曹操平定黄河以北。曹操平定冀州后,又派其与于禁合兵征讨,大败昌豨,收降其千余屯,夏侯渊被封为典军校尉。后又率军镇压济南、乐安等地黄巾军,并收其粮草,补充军用。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复叛,夏侯渊与于禁合力攻击,昌豨再降,后官至典军校尉。建安十四年(209年),随曹操征孙权,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后,平定庐江叛将雷绪。建安十六年(211年),以征西护军督徐晃等攻太原平定商曜之乱,屠太原城。建安十七年(212年),夏侯渊率兵征伐梁兴,将其斩杀,因功封为博昌亭侯。建安十九年(214年),其亲率精兵轻装疾进,一举击溃韩遂,乘胜攻克高平等地。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曹操率夏侯渊攻降张鲁,升为都护将军。回师后拜其为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亲率大军北征,进军至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阻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侯渊被黄忠斩杀,谥号为愍。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的太庙。
• 张辽:曹魏名将,逍遥津之战中以七千之众大破东吴十万大军,威震江东。
• 徐晃:曹魏名将,作战勇猛,多次为曹操立下战功,在樊城之战中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 邓艾:曹魏名将,偷渡阴平,成功灭蜀,为曹魏统一全国立下了重要战功。
• 周瑜:东吴名将,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出身庐江周氏,少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195年),助孙策于曲阿之战中击败刘繇。
建安三年(198年)起,随孙策平定江东。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确立了“割据江东、独立建国”的战略方针。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 ,并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成功夺取军事重镇江陵,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周瑜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 吕蒙:东吴名将(178年—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年孙权的谋士与将领。
吕蒙少为孙权别部司马,治军有方、士卒操练娴熟,得到宠任。建安十三年(208年),从孙权征灭刘表将领黄祖,升横野中郎将。是年,又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
建安十九年(214年),跟从孙权征皖城(今安徽潜山),功劳最大,拜庐江太守。翌年,奉命西取长沙、零陵等地。后升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卒后,吕蒙代督其军,屯于陆口,与关羽为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采吕蒙计,令其称病还建业,由威名未著的陆逊代守陆口,以此麻痹关羽,使其不以吴军为患,调大军北攻曹军。吕蒙则乘其后方空虚之际,率精兵攻取南郡。入城后军纪严明,抚恤老病,优待关羽将士家属,瓦解了关羽部众斗志,从而斩关羽,定荆州,升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年末,因病去世,享年42岁。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相关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 黄盖:东吴将领,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人。黄盖喜读书,讲兵事,初为郡吏。
初平元年(190年),黄盖跟随孙坚讨伐董卓,南破山越,北退董卓,升任别部司马。孙坚亡后,随其子孙策、孙权作战。历任春谷、浔阳等九县守长,任内安定。继为丹阳郡都尉,抑强扶弱,山越人纷纷归附。
建安十三年(208年),随周瑜在赤壁抵抗曹军,与之隔江相望。建策火攻,并遣人送伪降书于曹操。调集蒙冲、斗舰数十艘,装满浸油柴草,裹以帷幕,后跟走舸。引船驶向对岸,纵火焚烧曹军船只和军营,最终大败曹军,升武锋中郎将。后领武陵太守,果敢作战,仅以五百兵平息郡内动乱,官至偏将军。黄盖面容严毅,善待士众,后黄盖病逝,东吴国人画像祭拜。
• 程普:东汉末年孙坚麾下将军,东吴孙氏三代元勋之一,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今河北丰润)。
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是江东十二虎臣之首。程普早年在州郡担任官吏,善于应答论对,颇有计谋策略。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起义军,讨伐董卓,斩华雄、破吕布。
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兵败被围,程普豪勇持重救其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赤壁之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孙权分荆州与刘备后,程普复领江夏太守,迁荡寇将军,不久逝世。
• 韩当: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五年(226年),韩当去世。
• 甘宁:东吴名将,勇猛善战,一百骑兵夜劫曹营,率队取胜且未损一兵。
• 太史慈:东吴将领,箭术高超,与孙策单挑上百个回合不分胜负。
• 周泰:东吴将领,多次在战场上保护孙权,身上伤痕累累,是孙权的得力战将。
3. 文人思想家:
•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慷慨悲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
• 曹植:曹操之子,才华横溢,文学成就很高,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等,被谢灵运赞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 曹丕:曹操之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 建安七子:
•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孔子的20世孙。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能诗善文,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则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属江苏)人。
陈琳初为古射阳(即盐渎)地方官,汉灵帝末年(189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致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董卓乘乱率兵进洛阳,陈琳随袁绍伐董卓,并掌管书记。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陈琳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病逝,葬于古射阳湖畔盐渎境。陈琳擅长写诗,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全篇以对话形式写成,对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不仅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而且对魏晋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亦擅长撰写章表书檄,代表作有《为袁绍檄豫州文》等作品,其辞赋代表作还有《武军赋》和《神武赋》。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其诗赋语言明快,感情真挚,代表作有《登楼赋》等。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表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死,王粲力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因此深得曹氏父子信赖,接连任丞相掾、军谋祭酒,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41岁。
王粲在汉末以博学多闻著称,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为“七子之冠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他出身高门士族,但身遭离乱,对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一定感受。其诗赋感时伤乱,深沉真挚,但情调苍凉,悲而不壮。方东树评道:“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曹植)而下,一人而已。” 《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后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 徐干:汉末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寿光境)人。
徐干年少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其“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徐干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徐干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顾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为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
曹操又任命其为上艾长,徐干仍称疾不就。后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卒。
徐干以诗、辞赋、政论著称,其《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徐干的存世之作,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 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阮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
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 应玚 [yáng]: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人(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南顿镇人)。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 刘桢: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尚书令刘梁的孙子,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
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选为丞相(曹操)掾属,交好魏文帝和曹植兄弟。参加曹丕筵席时,平视王妃甄氏,以不敬之罪罚服劳役,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染疾而亡,时年38岁。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其中,代表作《赠从弟》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