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毒瘤:门阀士族

文化   2024-10-19 23:13   山东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是门阀的前身。

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朝廷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典型门阀制度,这种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

门阀制度确立后直到唐代,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僚选拔制度。

士族:特指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阶层,或称世族、势族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句话要牢记,可解考公考编人士以及众多怀才不遇人士的万千惆怅、心理焦虑以及各种心理问题)。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几大世家(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中国的门阀士族萌生于西汉时期,正式形成于西晋,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五代时期。

1. 萌芽阶段(西汉):

制度因素: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度,这是一种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些家族由于在地方上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其子弟更容易被推荐为官,逐渐形成了少数世禄家族,这为门阀士族的萌芽提供了土壤。

经济基础:西汉时期土地兼并现象逐渐严重,一些大地主家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为其家族的发展和势力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这些家族有能力培养子弟读书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便在政治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2. 发展阶段(东汉):

选官制度的影响: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仍然以察举制为主,但此时的察举更加注重“论族姓阀阅”,也就是家族的声望、门第等因素。这使得一些名门望族的子弟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官场,逐渐形成了累世为官的局面,门阀士族的势力不断壮大。

社会影响力:东汉时期,地方豪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还通过与地方官员的勾结,控制了地方的政治和经济,同时,这些豪族还注重与名士的交往,通过名士的评价和推荐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3. 初步形成(西晋):

政治制度保障:西晋建立后,曹丕称帝时,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作为新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原本是为了选拔人才,但中正官一职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控,选拔标准中家世变得愈发重要甚至成了唯一的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士族获得了政治上的特权。

这里我们科普一下“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套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清明。

经济特权确立: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天下,下令实施占田法。《户调式》以正式法律的形式,固定了门阀士族在占有田地、荫亲属宾客上的特权,进一步巩固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地位。

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朝廷的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利益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4. 鼎盛时期(东晋):

门阀士族在东晋达到鼎盛时期。

• 政治方面:东晋政权是在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下建立的,士族在政治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比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先后掌控朝政,与司马氏皇族“共享天下”。

士族子弟能够轻易进入朝廷担任高官要职,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废立,如王敦曾两次起兵叛乱,一度威胁到东晋皇室的统治。

• 经济方面:门阀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实行庄园经济。他们的庄园规模庞大,不仅有肥沃的农田,还有山泽、果园等,几乎可以自给自足。士族还通过荫庇大量的依附民,免除他们的赋役,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 文化方面:士族重视家族文化传承,家学深厚。他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引领着当时的文化风尚。士族子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 社会地位方面:士族与庶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士族在婚姻、社交等方面都有特定的圈子,不与庶族通婚、交往。士族的社会地位极为尊崇,被视为“清流”,而庶族则被视为“浊流”。

庶族:又称“寒门”,是指普通的中小地主阶级,并不是我们认为的贫民阶级、无产阶级,普通的老百姓根本连寒门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说没有“门”

由于士族长期拥有政治特权,生活奢侈腐化,逐渐失去了统治能力,这时,庶族地主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立了军功,掌握军权之后,进而取得政权,这样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此消彼长的过程。武则天统治时期,编辑了《姓氏录》,更是提高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

5. 衰落时期(隋唐):

门阀士族的衰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朝代:

1. 南朝时期:

政治权力被削弱:南朝皇帝皆起于行伍,国家是“武人革命”建立的新政权。开国君主为了重振皇权,竭力避免门阀士族操持权柄,大量任用寒人和下层士人进入权力中枢,排挤门阀士族

比如刘宋王朝建立后,东晋的门阀贵族便逐渐丧失了军事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这使得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受到冲击,政治权力被逐渐削弱。

经济基础受损: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门阀士族的庄园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基础不如以往稳固。同时,寒门出身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实力。

2. 隋朝时期:

科举制的冲击: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使得人才选拔不再完全依据门第出身。虽然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这一制度的推行对门阀士族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动摇了门阀士族的根基。

3. 唐朝时期:

关陇集团的衰落:唐初,关陇集团是重要的政治势力,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关陇势力遭到无情打击。武则天对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唐朝宰相)、褚遂良等进行贬黜,关陇集团势力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清洗,政治权力进一步向皇权集中。

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的安史之乱对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打击。安史叛军和后来的平叛军队对关东乃至关中广大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许多门阀士族的家族和产业在战乱中受损。战乱之后,割据局面形成,中央宦官专权,官僚集团之间朋党之争不断,士族也成为了党争的工具,其政治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黄巢起义的打击:唐末,黄巢起义给了门阀士族最后一击。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到处打杀世族集团,几乎扫荡了所有门阀世族的势力。在占领长安后,对世族集团加以大肆杀戮,使得门阀士族的势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4. 五代十国时期:

战乱的持续破坏: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门阀士族在长期的战乱中难以维系其家族的地位和势力。许多门阀士族家族在战乱中灭绝或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

门阀士族从南朝开始逐渐衰落,历经隋朝、唐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变革和战乱的冲击,到唐末五代时期基本消失,中国的政治格局逐渐从门阀政治转变为皇权专制官僚政治

人类智慧博物馆
保持一颗童真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