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蛇·初三丨龙隐蛇现——文物、文字、文献中的“它”

文化   2025-01-31 09:40   山西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今年是乙巳蛇年。蛇的本字是“它”。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它”从龙跃鸿矫中翩翩而来,为这盛世华年,狂舞贺新春,蜿蜒流淌至马到成功。中国人将生肖与天干地支相配的传统由来已久,《诗经·小雅·吉日》中讲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午与马相对。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盗者》与甘肃放马滩秦简《日书·亡盗》中对十二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关系与今天流行的已比较接近。到了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中为批驳五行相克理论所举的生肖与地支的匹配已与现今相同。


说起蛇,人们对其印象是恶毒、冷血。另一方面,蛇也代表着“活力、重生和生殖和繁衍能力”。此外,蛇与龙有密切关系,蛇被称为小龙,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龙的形象最早脱胎于蛇,有些传说称某些蛇经过长期修炼可以化为龙。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曹操与刘备煮酒对谈中说到:“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们能想象到的画面便是天边的龙盘旋的身子,像蛇之躯干。蛇的行动悄无声息,与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相似,人们将蛇视为龙的一种初级形态。


夏商时期,蛇纹作为一种装饰,在陶器、青铜器上皆可见到。蛇的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下面,让我们从文物、文字、文化中深入了解蛇在中国文化中的意像,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文物里的“它”


蛇的形象在陶器、青铜容器、车马器上皆可见到。


图一、图二是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夏时期陶器上的蛇纹。左边蛇纹头作扁圆形,双目竖立,身卷曲。右边上陶片左侧为龟形,龟背上有圆圈图案。右侧为蛇形,蛇纹有双头,前面头上有二圆目,后面头较大,圆形,两侧有扁圆形。龟与蛇在同一片陶片上共存,是否与后世的玄武有关联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图一 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蛇纹

图二 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蛇纹

图三的青铜鼎出土于灵石县旌介村的商代墓葬中,在其颈部周匝有十二只呈“S”形的卷尾蛇纹,逆时针方向排列,双目圆睁,口中吐着分叉的舌头,蛇身饰空实相间的鳞片,雷纹衬地,整体形象惟妙惟肖,好似游走状,青铜匠人将蛇这种器物作为青铜纹饰的素材,制作精良,显示出高超的制作技术。

图三 铜鼎(M1:36)

图四的蛇形器出土于大宁县太德村,蛇形扁体,身形呈“C”,长舌外吐,舌首下有一长方形穿。右边为其头部拓片。吕梁山晚商时期多见以蛇纹作为装饰的风格,蛇在当地人心目中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如图五的蛇首勺形器,出土于吉县吉昌镇上东村,两件形制纹饰相同,椭圆形勺,柄首呈三角形蛇首向下弯转,柄部正面近中部有一环形钮,背面有两个(上)或三个(下)环形钮,柄端背面环形钮各系叶状环一个。类似的器形在石楼县曹家垣也有出土。

图四 蛇形器

图五 蛇首勺形器

图六是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春秋时期匏壶。壶盖为圆雕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精美的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奋力挣扎的小龙。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腹部饰4组乳丁蟠虺纹带。匏壶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蟠螭纹与蟠虺纹的区别,学者多以形体大小作出区分,认为形体较大的就是蟠螭纹,形体较小的为蟠虺纹。

图六 蟠虺纹匏壶

图七为错银承弓器,1954年永济薛家崖村出土,前端向上弯曲作长颈蛇形,后端为长方筒状銎,口部有固定用的穿孔。为战车上承托弓架的器具。长21.3厘米,口径2.7×4.8厘米。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车與前的弩辄(图八)与此类似。

图七 永济薛家崖承弓器

图八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车與

图九是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东周陶范,与蛇有关的纹饰有蟠虺纹(图九左)、散虺纹(图九右)和蟠蛇纹(图一〇)。蟠虺纹的祖型并不完全是蛇,东周一周流行的四方连续图案内本来是以体形较大的龙为题材的,后来这种图案逐渐向规范化和抽象化发展,在春秋中期派生出了微缩的蟠虺纹。散虺纹饰一种用分散的动物器官和小爬虫构成的微缩式图案,能依稀分辨的有动物的眼、角、鳞和弯曲的小蛇,其实它并非蝌蚪也非纯粹的龙和蛇,而是夔龙和蛇。蟠蛇是介于夔龙与蛇之间的一种东西,但较之于龙纹要小,如图一〇中陶范所显示的,一种没有眼睛的侧视蛇,它们遍体细鳞,一正一倒地缠绕在一起,其中一种身尾一体且无腿,但却有利齿一枚和口中吐出的圈状物;另一排有后爪一只,细尾一根,利齿一枚。

图九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蟠虺纹(左)和散虺纹(右)陶范

图一〇 侯马铸铜作坊陶范上的蟠蛇纹


二、文字里的“它”


“它”为“蛇”的本字。“蛇”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作,“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讲到,“上古者,谓神农以前也。相问无它、犹后人之不恙无恙也。”商周时期中原环境湿热,蛇多,使人提心吊胆,令人生畏。从图一一中可以看到商代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和出土简帛文书中“蛇”的写法。据学者研究,“蛇”初文为象形“它”字,甲骨文蛇身均为复笔,突出三角形的头和盘曲的身体,甲骨文蛇形有单画双钩之别。单画者作“令”形,为”虫”(“虺”本字)之初文,东周青铜器上有“蟠虺纹”;“蛇”字在金文中有了讹变,但还能看出蛇形,战国以后下笔引长。双钩者即形,为“它”(“蛇”本字)之初文。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棱形的蛇头写成“宀”形,并在蛇的“大腹”部位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蛇腹中的吞噬物,强调蛇腹神奇的弹性与消化能力,突出“蛇吞象”的特性。“它”字经历代不断发展,线条逐渐平直化,像蛇头的部分逐渐演变成“宀”形,像蛇身和蛇尾的部分逐渐演变成“匕”形。由于“它”在古籍中常被借用,秦汉时期又产生了个后起本字,即在“它”的基础上增加“虫”旁,形成“蛇”字。“它”的本义是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蛇”。“它”字后来成为代词,秦汉时期便在“它”的左边加“虫”,“它”与“蛇”便成为古今字。

图一一 蛇字在甲骨文、金文、简牍中的演变


三、文献里的“它”


《诗经·小雅·斯干》中写,“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可见梦到蛇是生女孩的吉兆。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到,雄虺九首,脩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辩九衢,臬华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哪里的雄蛇九个头,如闪电般匆匆奔走。……巴蛇把象一口吞下,它的身子该有多大。关于巴蛇《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中,吴王夫差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吴王的臣子伍子胥劝阻吴王说道:“……为虺弗催,为蛇将若何?”说明小虺不惧,待其成长为蛇的时候,便不好制服控制了。根据学者对四部丛刊本《山海经》的研究,“蛇”在《山海经》里是一个多次出现的高频词,可见当时人对蛇的重视和认知。


总之,蛇在夏商时期的古人心目中拥有非同一般的力量和地位。今年是蛇年,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巳巳顺意,巳季平安。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贾文涛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贾文涛

终审 | 郑   媛

考古汇

Shanxi  Archaeology

山西考古博物馆

太原文庙



考古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创办的考古汇平台;面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