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 大寒 | 岁有大寒知——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春秋夔龙凤纹壶

文化   2025-01-20 22:16   山西  



《岁寒知松柏》

〔宋〕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 


岁有大寒知

 ✦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


古人把大寒分为三候:

 

一候鸡乳

在大寒节气开始之时,由于日照时间逐渐增加,母鸡感受到阳气的回升,开始下蛋繁殖,孵小鸡。这象征着生命力的复苏和繁衍的开始,预示着春天的临近。


二候征鸟厉疾

征鸟,如鹰、隼等,此时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它们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这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同时也象征着一种勇敢、坚韧的精神。


三候水泽腹坚

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层逐渐增厚,一直冻到水中央,变得最为结实、最厚。这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已经到来,但同时也预示着寒冷的极致之后便是春天的温暖。冰层的增厚也象征着一种坚韧和毅力,提醒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坚持不懈。

夔龙凤纹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壶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生活。此次,我们将从春秋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M3011中发掘的夔龙凤纹壶,深刻体会青铜酒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文物故事

 ✦ 




夔龙凤纹壶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春秋墓M3011,有2件,形制、纹饰相同。侈口,束颈,鼓腹下垂,圈足。盖上七个莲花瓣。颈、腹部饰浅浮雕垂叶纹,云雷纹为地纹。颈部有一对衔环虎耳,身饰鳞纹。盖上对称分布四个牛首形卡牙,牛首暴目怒张,炯炯有神,两侧各伸出一尖形耳。两道铸缝分别在对称的两个牛首侧边。盖沿饰一周回首蜷曲的浅浮雕夔龙纹,填云雷地纹。莲瓣上浅浮雕内外两层叶状凸棱,外层以四条细线纹为地纹,内层云雷地纹,莲瓣背面纹饰与正面基本相同,唯内层下方有一对方圆形目纹。口沿上饰相错套叠的三角纹。五道凸棱纹将壶身分为六段:第1段,壶口沿下饰浅浮雕倒垂叶纹;第2~4段各饰两层夔凤纹;第5段饰三层夔凤纹;第6段饰正垂叶纹。两道铸缝贯通第1~3段,分别在两耳侧对称分布。三道铸缝贯通第4、5段,壶腹被均分为三等份。凸棱上饰夔龙纹。圈足上饰夔龙纹,被三道铸缝等分,可与壶身铸缝对应,唯第6段垂叶纹未发现铸缝痕迹。纹饰空白处光可鉴人,垂叶纹均避开壶腹和圈足的铸缝位置,或者铸缝被打磨。底部正中有方块状铸疣,应为冒孔。

这对壶侈口束颈,鼓腹下垂,造型优雅,纹饰繁复,特别是颈部的一对衔环虎耳与盖上的莲花瓣设计,让人叹为观止。我们以细致的观察欣赏它的器型,以分享的方式感受其上的夔龙、夔凤纹,以及栩栩如生的牛首卡牙,仿佛穿越回那个酒香四溢的时代。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不仅认识了夔龙凤纹壶这一独特器形,更了解到它背后所承载的春秋时期的铸造技艺与审美追求,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在节庆之时以酒会友的习俗,深刻感受到了青铜器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




 ✦ 


寓教于乐

 ✦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尾,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结束,却也酝酿着新春的生机。此时,寒风虽烈,家家户户却已开始筹备辞旧迎新。在大寒的氛围中,我们不仅回味着龙年的辉煌岁月,更满怀期待地展望蛇年的崭新篇章。从珍藏的龙年印章到精心绘制的蛇年年画,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龙年印章,铭记着往昔的荣耀;蛇年年画,则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它们共同点缀着大寒时节的每个角落,让人们在岁末年初之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希望的光芒。

社教组  刘蕊老师





 编者按 


2016年11月30日,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最早见于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定为历法。在历史演变发展中,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天文、气象、历法、物候、农事、养生等远古人民的智慧,偶然也会在文物中窥见端倪。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本次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教育和研究(Museums, Education, and Research)”。自2007年博物馆定义的改变,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第一功能,博物馆教育研究更加引人关注。


因此,2024甲辰年,山西考古博物馆把二十四节气、考古出土文物和博物馆教育融合,以线上科普文章和线下社教活动为传播形式,解读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阐释二十四节气所凝结的中国古人智慧,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往期回顾

博物馆教育·立春 |近水游鱼迸冰出——夏县崔家河史前彩陶鱼纹盆

博物馆教育·雨水 |平田已见龙——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遗址龙形玉佩

博物馆教育·惊蛰 |一声大震龙蛇起——山西襄汾陶寺北春秋青铜蟠龙建鼓座

博物馆教·春分 |川上良人放纸鸢——山西侯马虒祁北魏龙柄鸡首壶

博物馆教育·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燕侯旨卣

博物馆教育·谷雨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山西河津固镇瓷窑址金代白地填黑缠枝牡丹纹八角枕


博物馆教育·立夏 |满架蔷薇一院香——山西省方山县新石器时代勾叶圆点纹彩陶盆

博物馆教育·小满 |一声戴胜蚕眠后——山西闻喜上郭邱家庄遗址仰韶晚期石雕蚕蛹

博物馆教育·芒种 |鴳鸟往来声——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西周玉鸟饰

博物馆教育·夏至 |今日一阴生——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西周玉鹿饰

博物馆教育·小暑 |鸟语竹阴密——山西临汾翼城大河口墓地西周玉柄形器

博物馆教育·大暑 |清樽独未空——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春秋铜鉴


博物馆教育·立秋 |新蝉三两声——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两周玉蝉

博物馆教育·处暑 |气收禾黍熟——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遗址龙形玉佩

博物馆教育·白露 | 白露燕归又来雁——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青玉燕

博物馆教育· 秋分 | 秋日平分气转清——山西运城董家营西汉墓墨书题铭陶罐

博物馆教育• 寒露 | 溽彩寒露浓——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东周夺簋

博物馆教育• 霜降 | 空天万里霜——山西兴县西磁窑沟瓷窑址北宋“柿色彩”盆


博物馆教育• 立冬 | 醉看墨花月白——山西离石后石墓商代扇贝

博物馆教育• 小雪 | 横琴对渌醑——山西闻喜酒务头墓地商代青铜罍

博物馆教育• 大雪 | 黄钟随气改——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云纹铜甬钟

博物馆教育• 冬至 | 小帘沽酒看梅花——山西太原开化村北齐赵信墓击鼓陶俑

博物馆教育• 小寒 | 小寒连大吕——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春秋高柄豆



文 |  马煜娟

图 |王乐、李铭超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马煜娟

终审 | 郑   媛

山西考古博物馆

考古汇



考古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创办的考古汇平台;面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