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颔,这是一位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历经沧桑。出生孤苦,少小离家,备尝艰辛。抗战爆发,投身革命,曲折辗转。因好诗文,博闻强记,与古结缘,奠定了山西考古事业的基础。一生清平治学,识得先秦文,辨得古器物,考古证史,精研审慎,勒字于金,著文于石。“《侯马盟书》惊天下,《古币文编》照九州”,成就斐然!终得“西泠”特邀,《大家》专访,成为享誉学界的“文博大家”。
向上滑动阅览张颔生平事迹
张颔1937-2005年部分肖像图(轮播)
1920年11月16日,张颔生于山西介休县城西北区后土庙庙底街一处租赁的四合院内,未生失怙,九岁失恃。童年受尽苦难,只得高小毕业便辍学在家。幸得亲友启诱,向上向善。而短暂的行余学社的学习,为日后学习古文字、篆刻书画等打下坚实基础。终被生活所迫,十七岁背井离乡,外出湖北樊城做学徒谋生。
左:张颔故居门前留影
右:张颔在高小上学的地方留影
张颔手刻《债与偿》小说之版画插
张颔在樊城当学徒期间,爆发了“七七事变”,国难当头,作为热血青年的他,激发了久蓄于胸中的爱国情感。后来在堂兄张帆的安排下,他北返山西,来到第二战区山西乡宁军政干校十五分校,不久结识了时任民革政治实施研究院的负责人、中共地下党员杜任之,在杜的引导下,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几经辗转,一九四九年底又调回解放后的太原,任山西省委统战部干事及副处长。
《工作与学习》书影
日本投降后,张颔随着“随部工作团”北上太原,这时国共开始和谈,其时,“随部工作团”改编为“同志会太原分会”,张颔遂成为该会特派员,并担任《青年导报》总编、《工作与学习》杂志主编。这时,已出狱在山西大学任教的杜任之要他:“利用敌人的阵地,尽量做一些民主文化的活动”。
张颔仅仅高小毕业,却能跨越千年文明,铸就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辉煌,一是源于他对一切“古”的兴趣,古文字也好,古事物也罢。二是与“古”结缘的必势,创建考古所,主持发掘侯马晋国遗址,勘察晋阳古城等,考古成了他一生安身立命之所在。而最关键的应该是他笃志考古的执著——寻根探源,去伪存真,以及他为此而下的功夫——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更有他严谨治学的方法论。
侯马晋国遗址发掘现场60年代初,张颔在侯马工作站金墓前留影。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他担任了侯马东周遗址考古队队长,领导了包括北京和各兄弟省专业人员参加的大面积遗址发掘工作。
1961年夏,侯马晋国遗址发掘高潮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书庄(前排左五)坐镇侯马,陈滋德处长、谢元璐、谢辰生等均来到侯马,张颔、罗家年、孙企平等陪同合影。
向右滑动查看张颔相关书稿著作
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大量朱书文字的圭状石片。张颔及时赶去,经过几天初步辨识,很快写出《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文字》一文。进一步的研究却因“文革”而阻断,1973年,在王冶秋的直接过问下,山西省委决定对侯马盟书进行全面综合整理研究,同意由张颔负责这一工作。经夜以继日的艰苦专研,他不仅辨认出盟书全部文字,而且澄清了盟书内容,并加以科学分类,精心论证。1976年《侯马盟书》正式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震动,他也因此而享誉海内外。
侯马盟书发掘现场
向右滑动查看盟书研究过程的记录
侯马盟书标本
如果说《侯马盟书》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古币文编》则是张颔呕心沥血,不畏艰辛独立完成的实力之作。《古币文编》的出版,不仅展现了他治学的严谨性,更显露出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智慧,掌握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此书全面反应了当时先秦货币文字研究的最高水准,成为研究古代货币文字的权威之作,真正是他的代表作。
《古币文编》文字示例出土货币资料手稿
《古币文编》1986、2004、2010三版书影
张颔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钱币学家等。他以代表作《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享誉学林,闻名学界。2004年被西泠印社特邀为“社员”,是印社成立百年来邀请加入的第一位山西籍会员。2005年冬,他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专访,成为山西走进《大家》的第一人,其传记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集。
199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西泠印社社员证书
1994年英国剑桥传记词典收录证书及译文
2005年央视《大家》栏目访谈
先生以人品、学术力行于世,乃诸生师表,后学楷模,我之后辈,高山仰之。先生学问,恢奇逾常,卓尔超拔,裨益文明,襄助后人;先生作人,束修至行,高风亮节,方寸海纳,宽厚于义。笔端坑中古文字,处事谦挹虚谷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张颔先生是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和传播者。我们期望观众以先生为榜样,坚守信念,凝聚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复兴的实践者。
E N D
图文 | 山西考古博物馆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李晓红
终审 | 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