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文所言石刻文献,是指古人刻在石碑碣、墓志、造像或崖壁上留下的文字(包括墓砖铭,不包括瓦当文字和瓦文),这些文献记载了政府和民间活动的历史片段,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山西是北朝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公元398年,北魏定国号为“魏”,由盛乐迁都平城。作为首都,平城成为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定都平城97年间,除遗留下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和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焦山石窟、鹿野苑石窟等大体量文物外,尚遗存许多遗址、墓葬、墓志和石刻题记。北朝后期,晋阳成为东魏、北齐的军事中心,北齐别都,也遗留下大量达官贵人的石窟、墓葬和墓志。特别是,北朝时期山西存在多条佛教传播路线,著名的有两条,一条是平城至洛阳路线,由北至南,贯通全省;另一条是晋阳至邺城路线,也是由北而南,又可细分为两条路线。在两条线路两侧,产生并保留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寺和石刻题记,数量可观。为北朝和云冈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依据《北史》,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隋代,由于多是北地以鲜卑为主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故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儒学基础薄弱,文化相对滞后;在统一北方过程中,首重武功;在后世流传过程中,鲜卑文化与汉文化逐渐融合,导致鲜卑语言日渐失传。北朝书面文字传世较少,私家著述亦寥寥可数,流失散佚比较严重。即使正史也是如此,《魏书》修完后,也是遗失很多,唐代修撰《北史》后,后人多据《北史》修补《魏书》。因此,北朝碑刻、墓志或题记等遗存资料尤显珍贵。
北朝碑刻的重要性已如上述,可惜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山西北朝碑刻》之类的专门著述。明清以来集录北朝石刻文字资料者,散见于各种金石著作。如明代胡谧撰《山西金石记》、清代孙星衍与邢澍合撰《寰宇访碑录》、王昶撰《金石萃编》、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叶昌炽撰《语石》、胡聘之主编《山右石刻丛编》、杨笃主编《山西通志·金石记》等,均或多或少收录有北朝石刻文字。清代山西诸县也有不少金石专著。其中,《山右石刻丛编》是收录山西地方石刻文献最多的集大成之作,但收录的北朝石刻文字甚少,全部累计,不过数十篇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山西北朝碑刻大量发现,见于著录的有赵万里在20世纪50年代整理出版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超80年代编《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罗新与叶炜90年代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以及近年王连龙著《新见北朝墓志集释》、《南北朝墓志集成》,叶炜、刘秀峰著《墨香阁藏北朝墓志》,赵君平、赵文成著《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太原市文物考古所编《晋阳古刻选·北朝墓志卷》等。近年,日本学者也开始收集、访求和整理出版北朝墓志,目前已见有梶山智史著《北朝隋代墓志所在综合目录》。纵观这些著作,虽成绩很大,然尚存不足:如局限于收集墓志,对于碑刻和题记,几乎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一批资料弃而未用;北朝碑志和题记最多的大同,占平城之地利,至今却无一本北朝石刻文献著作问世,令人扼腕痛惜。
收集山西北朝碑刻较全的《三晋石刻大全》,是山西有史以来最全面的石刻文献资料整理著作,由古及今,拟收碑刻20000余通,皇皇巨著,对研究区域文化功不可没。从已出版的70余部各县市分册观看,任务到县,效果很好。但就北朝部分而言,该套图书也稍有瑕疵,许多碑志摩崖题刻和造像题记没有收录。如《三晋石刻大全·灵石卷》,仅收集出版600余通碑刻墓志,其后不久出版的景茂礼编《灵石县碑刻全集》,数量则达1100通(方),超出《大全》近一倍。另如和顺县,北魏隋代题铭共五六十品,实际上只收录十一品。还有个别编者把关不严,一些重要碑志的录入没有引用既往研究成果,没有附上完整的拓片和原石照片,甚至漏掉基本数据,使研究者难以了解石刻原貌,导致珍贵资料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本世纪前后,由于基建考古的大规模展开和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新发现的北朝石刻文献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数量颇为可观。仅以近三十年出土或发现的为例,就有北魏熙平元年《黄河栈道题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李法安墓记》、北魏太安元年《张金斗墓志》、北魏太安二年《吕续墓石椁题记》、北魏太安三年《尉迟定州夫人墓石椁封门刻铭》、北魏太安四年西平王《乙弗莫瑰砖铭》、北魏太安四年《解兴墓石椁题记》、北魏和平元年毛德祖妻《张智朗石椁铭刻》、北魏和平二年《梁拔胡墓题记》、北魏和平二年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碑》、北魏兴安三年《韩弩真妻王亿变碑》、北魏皇兴三年《邢合姜墓志》、北魏延兴四年《建康长公主大沮渠树舄墓铭》、北魏太和元年《贾宝墓志》、北魏太和元年《宋绍祖砖铭》、北魏太和元年《宋绍祖墓石椁题记》、北魏太和九年西平王《乙弗乾归墓砖铭》、云冈石窟北魏《太和七年五十四人造像记》、云冈石窟北魏《太和十六年石窟题记》、北魏《丹阳王墓砖刻铭》、北魏正始二年高平羊头山《五号石窟题记》、北魏延昌二年《马文口造像记》、北魏延昌二年《李高造像记》、北魏延昌四年沁水柳木岩《摩崖造像题记》、北魏熙平元年《裴经墓砖铭》、北魏熙平二年《乞伏万生墓记》、北魏《神四年塔记》、北魏孝昌二年并州刺史《薛怀吉墓志》、魏永熙二年《尉氏贺夫人墓志》、东魏天平三年《创建灵光寺碑记》、东魏武定二年《释迦多宝造像碑题记》、东魏武定四年《灵嵩寺石窟题记》、东魏元象二年《斛律大那瑰墓志》、西魏大统十三年《陈神姜造像碑》、西魏大统十四年《蔡洪造太上老君造像碑》、北齐天统四年《武功王韩祖念墓志》,北齐天保六年阳城《周壁石窟造像记》、北齐天保十年《法仇等千人造像记》、北齐天统五年黎城《东阳关小门摩崖石刻》、北周保定二年《檀泉寺造像记》、北周大象二年运城《古盐道摩崖题刻》、《隋梁州刺史陈公碑》、隋开皇十七年《左刚墓志》、隋开皇十八年《修长城石碣》、隋大业三年《浩喆墓志》等。
经过我们查寻资料与野外实地调查,目前山西省北魏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题刻的数量为200余通(方),北齐的据调查统计,也在200余通(方)。东西魏约100通(方),北周和隋约100通(方)。山西北朝石刻遗存文献总数已经跃居600通(方)以上,远超目前诸书所收数量,甚至超过此前预期近一倍。如果进一步推算,假设平均每通(方)100字,600余通碑刻题记字数就是6万余字。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北朝的原始资料,反映了北朝社会的方方面面,珍贵性可与出土古代文书媲美,因此调查、发现、收集、整理和研究这批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山西北朝碑刻、墓志、题记按用途分类,初步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碑碣。碑碣是专门立于某个位置供人观读的石刻,包括标示碑、墓祠碑、寺观碑、史经碑、功德碑、纪事碑、地界碑等。记载了政府、民间、家族乃至某些名人多方面事情,涉及到政治、人物生平、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如北魏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碑》(图一),所记姓氏人名、官职爵位,是研究北魏前期政治极重要的资料。如北魏《密云太守霍扬之碑》,记述了霍氏生平事迹。又如东魏元象二年《斛律大那瑰墓碑》(图二),记载了高车人斛律大那瑰家族及其本人的事迹。北周天和五年《故谯沛郡太守曹恪碑》,记述了曹氏世裔和曹恪本人的生平业绩。又如永济隋代《栖严寺舍利道场碑》,记述了隋文帝复兴佛法、广建舍利塔、弘扬道法的功德。《魏书》记载,崔浩修《国书》后,曾以碑刻形式将其立在平城通衢大道“刊载《国书》,并勒所注《五经》”,供人观览。这是一种特殊碑刻,整部史书镌刻于石,首次出现,近乎《熹平石经》《三体石经》,又和崔浩所注《五经》同刻,可归纳入史经碑。
图一:1 北魏和平二年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碑》碑阳拓片
图一:2 北魏和平二年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碑》碑阴拓片
图二 东魏元象二年《斛律大那瑰墓碑》拓片
二是墓志或砖铭。其或详或简,记载了志主姓氏官爵、何方人士、家庭情况和本人履历,还有时人对志主的总结评议。墓志往往含有史书忽略失载的重要细节,可以程度不等地填补史载空缺,素来为学界所重视。利用墓志这种独特的个人档案,补正史书记载的例子举不胜举,下文再作详述。山西最早的北朝墓志尚不成熟,内容简单,形制不同,有的刻于石上,有的见于砖铭,形制不一,还有的直接写在墓室甬道、木棺上,或刻在石椁壁柱上,经历了一个从青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北魏文成帝以后,墓志趋向成熟,如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志》。墓砖铭亦属于墓志,较早的有北魏《乙弗莫瑰墓砖铭》(图三),时间是太安四年,稍晚有延兴六年《陈永夫妇墓砖铭》和太和十六年《盖天保墓砖铭》等。
图三 北魏太安四年《乙弗莫瑰墓砖铭》拓片
三是石造像题记。造像题记也称发愿文,附属造像,记载了造像缘由、愿望、造像人的姓名、官职等。山西最早的造像题记,当属云冈石窟第11窟太和七年《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记》(图四),集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于一身,不仅记述了平城佛教徒开龛造像的情况和愿望,开山西地区石窟造像题记之先河,对研究北魏平城佛事活动乃至全省佛教传播有着重要价值;而且说明至晚从太和七年起,云冈石窟已由皇家独家开凿营建转向皇家和民间共同营建。另外,此题记中包含数十个碑别字,是研究魏书别字书体的重要参考资料。这类题记数量庞大,散布全省各地,各时代都有。
图四 云冈石窟北魏太和七年《邑义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记》拓片
四是摩崖刻铭。摩崖刻铭大致分两种。一是有记事或标识作用,山西摩崖刻铭较早的为汉代,代表有垣曲县五福涧村黄河古栈道崖壁题刻《建武十一年遣修栈道题记》,记载东汉建武十一年汉政府组织工匠5000人修建黄河栈道之事。繁峙县《汉代南行唐地界碑》,为汉代地界标示。另有《运城北周运盐摩崖刻铭》,记述北周大象二年开修运盐古道一事(图五)。学者通过研究,梳理清楚解州盐池通往茅津渡口的道路是一条运盐专道,官府经常维修,该刻铭为解州盐池的销售和道路维修提供了重要证据。二是北朝摩崖造像出现后,与之相适应的刻铭多为佛像供养人的祝愿文,与石造像的题记大同小异,如《安泽县良马乡上寨村北齐河清二年摩崖造像刻铭》,记载了造像缘由和供养人姓名(图六)。
图五 运城北周运盐摩崖刻铭拓片
图六 安泽县良马乡上寨村北齐河清二年摩崖造像拓片
陈旭拓印、摄
五是刻经。如和顺县沙峪摩崖有北魏永安二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乃是现存《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全品经文刻经中年代最早者,虽然有残缺,但是还保留有许多内容,对研究北魏佛经流传和版本有很大价值。
三
北朝石刻文献备受学界青睐,无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等,都不乏研究者。碑志刻铭的价值在于能对正史补苴罅漏,具体就是证史补史,北朝碑志刻铭也不例外,试举几例:
(一)北朝碑刻的证史作用
拓跋部原封代地,称代王,后改魏王,议定国号时众说纷纭,史载:“群臣曰……今国家万世相承,启基云代。臣等以为若取长远,应以代为号。”道武帝拓跋珪却决定国号称魏,“宜仍先号,以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随后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是二者皆用,正如崔浩所言:“昔太祖道武皇帝,应天受命,开拓洪业,诸所制置,无不循古。以始封代土,后称为魏,故代、魏兼用,犹彼殷商。”至于具体使用情况如何,史书没有详载,但在出土碑刻墓志中,有的称魏,有的称代,可以证实北魏确是“代、魏兼用”。如大同富乔发电厂出土的和平二年北魏壁画墓内,没有石堂和墓志,却有一段墓志文字写在甬道东侧靠近墓门的甬道壁上,共四列,由上到下书写,前面左侧上方墨书“和平二年”四个小字,其后正文皆为朱书,其文曰:“大代和平二年,岁在辛(丑),三月丁巳朔,十五日辛未,□□(散)骑常侍、选部(尚书)、安乐子梁拔胡之墓。”称大魏者也有不少,如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元淑墓志》,碑额篆书“魏元公之墓志”,墓志正文为楷书,起首云:“大魏故使持节、平北将军、肆朔燕三州刺史、都督□□□□□□□□」二道诸军事、平城镇将,复赠使持节、镇东将军、都督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嘉谧日靖,元讳淑,字买仁,司州河南洛阳人也。……”说明北魏时期,其国号一直是“魏、代兼用”,魏是正式国号,代是国内传统国号。这种双国号制,也是北魏特色之一。
(二)北朝碑刻的补史作用
山西北朝碑刻填补了许多史载空白,如《隋代虞弘墓志》,详载了墓主人游历诸国、在中原做官以及掌管萨宝府的经历,是研究入华中亚人与丝绸之路的罕见资料(图七)。
图七:1 太原隋开皇十二年虞弘墓志盖拓片
图七:2 太原隋开皇十二年虞弘墓志拓片
近年,太原北齐韩祖念墓报告出版,据墓志记载,墓主人韩祖念字师贤,昌黎郡龙城县人,生于北魏永平三年(510),曾为大将军,封武功王,卒于北齐天统四年(568)。韩祖念在史书无传,该墓志所述之家世、经历、爵位、战事等,填补了史书之阙。尤其是,韩祖念与左丞相、咸阳郡王斛律金(488-567),太尉、东安郡王娄睿(531-570),太尉、武安郡王徐显秀(502-571),太尉公、顺阳郡王厍狄迴洛(506-562)等人属同一时代,他们或为丞相、或任太尉或大将军,死后皆葬晋阳一带,晋阳军事地位之重要,由此可窥一斑。
另如忻州岢岚县发现的隋开皇十九年(599)修筑长城石碣,文为“开皇十九年七月一日,栾州元氏县王囗黎长宗领丁卅人筑长城廿步一尺,西至……王囗”(图八)。寥寥数字,记录了修筑长城的时间、民夫来源和人数以及修筑长城长度等信息。史书中未载隋开皇十九年修筑长城之事,该刻石的发现,正补史载之缺。不仅为探讨当时长城修筑的工程量提供了重要信息,也填补了开皇末年长城修筑的历史空白。有隋一代多次的长城修筑反映出隋与突厥的紧张关系,为御防突厥的进犯,不得不多次在忻州修筑长城,同时也说明这是突厥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
图八 岢岚县隋开皇十九年修筑长城石碣拓片
补史作用最大的莫过于北魏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碑》,这是关于北魏早期政治、文化诸方面信息量贮存最多最集中的一通碑,能从多方面补史载之阙,其学术价值略述如下。
一,《魏书》《北史》和《水经注》均记载文成帝南巡或立碑经过,都是一笔带过,极为简略,碑文的发现可以填补许多重要细节。如该碑碑阴记有随从官员的官爵姓名。随臣姓名是一批极可贵的资料,对了解拓跋政权的民族构成及鲜卑、高车族姓名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重要的是,这些姓名可以和汉化后的姓名对上,从中看到孝文帝汉化改姓名的一些规律。
碑文中有复姓者200余人,按姓氏归纳,复姓共60家,其中双字复姓占51家,三字复姓占9家。还有很多姓氏不见史书所載,如这批资料中的代伏云、吕河、[挟]库、豆连、比子、胡优、热阿、胡比、契胡、盖毛、勅烦、奚斗、折枋、立利诸姓。
碑文上记载的北地少数民族人名极有价值。因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但进行了少数民族简化姓氏的改革,而且同时还伴随着一个改名的热潮。少数民族成员在姓氏简化后,名字也删繁就简,相应汉化。只不过因史书所载绝大多数为改后之名,原名便多被忘弃,以致失传。这批资料的发现,有望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如对照史传碑文所载官爵、年代等,可知碑文中的平原王步六孤[伊]□就是《魏书》《北史》中的陆丽,太原王一弗步□□就是乙浑,乐安王直□何良即元良,乐良王直□□大汗即元万寿,常山王□□□连戊烈即元素,直勤郁豆眷即元郁,内行令蔡阳男宿六斤阿□即宿石,东安王独孤侯尼须即刘尼,等等。
二,碑文所见众多鲜卑官职,可以窥视鲜汉两种职官混杂使用的情况,使研究者对北魏前期官制中“华夷杂糅”的认识更加深化和具体。碑阴内保留着多种史乘及金石碑碣中从未刊载过的职官,如内行三郎、折纥真、斛洛真、斛洛真将军、雅乐真幢将、贺浑吐略渥、内小幢将、三郎幢将等,皆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此外,碑文中大量出现的内阿干、羽真、内行令、内行内小、内三郎等拓跋官号,对进一步探研其职掌及相互关系也很有意义。
三,这批资料对北魏前期诸尚书及其属官制度的研究也很有价值。碑阴共见尚书16人,其中单称尚书者6人,不明为何部尚书者2人,知何部尚书者8人,具体为仪曹尚书2人,殿中尚书2人,选部尚书2人,驾部尚书1人,西起部尚书1人。过去已有研究者发现文成时殿中尚书和南部尚书二职各为2名,然观察这批资料,至少还有选部尚书、仪曹尚书也是各为2人。有学者研究,文成时共有十一部尚书,碑文中却出现了超出十一部之外的“西起部尚书”,说明当时尚书并非十一部。除此而外,碑文中出现的北部折纥真、南部折纥真、主客折纥真与三都坐大官折纥真,使学界首次知道诸部尚书和三都坐属官有的称为“折纥真”。再由“主客折纥真”官号推析,其与南、北部折纥真并列,透露出那时可能还设有“主客尚书”。所有这些发现,均突破以往的研究成果。
四,从这批资料中,还可粗略了解统治阶层中各部落首脑的构成情况,至少可知拓跋、斛律、独孤、步六孤、素和、贺若、乙旃等鲜卑、高车、匈奴、羯族、吐谷浑等族大姓凭借实力而异常活跃,组成拓跋军事统治集团中坚力量。
五,该碑出现的这批鲜卑姓名官号,应当是鲜卑语的汉译或音译,通过这些汉音的姓名,可以窥视鲜卑语的读音和某些含义。
四
山西北朝碑志刻铭的价值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概括如下:
一,碑刻中包含云冈石窟和其他各地石窟题记,如实记录了各地开窟造像的由来,对了解当时佛教流传、盛衰、分布范围和民众心理都有重要价值。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窥视佛教的传播过程,有助于探讨云冈模式的影响。永乐宫藏西魏《蔡洪造太上老君像碑》则记载了道教流传的情况(图九)。
图九 永乐宫西魏大统十四年《蔡洪造太上老君像碑》拓片
二,碑碣墓志和造像题记刻铭是研究北朝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资料,仅在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内,就有汉、鲜卑、柔然、高车、匈奴、吐谷浑诸民族的人物姓氏,同在一个政权下服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交流和交融。在造像题记或摩崖刻铭中,汉族、鲜卑或其他民族成员姓氏共存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北周保定元年《北周大将军延寿公碑颂》(图十),就如实记载了大量少数民族姓名,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图十 北周保定元年《北周大将军延寿公碑颂》
田建文摄
三,北朝碑刻反映了许多社会具体情况与事件细节,如南北朝虎牢大战后,南朝守将毛德祖被俘,但被俘后情况如何,史载不详。北魏和平元年毛德祖妻《张智朗石椁铭刻》记载,毛德祖在北魏的官爵是“使持节、散骑常侍、镇远将军、汝南庄公”。从墓志还得知,毛德祖被俘降魏后,又在北魏娶妻成家,妻子为榆次张智朗。毛德祖于南朝宋元嘉六年(429)去世后,妻张智朗寡居31年,到文成帝和平元年(460)才去世。由中可以窥见毛德祖被俘后的情况以及北魏对待被俘将领的政策。另如斛律家族墓志和乙弗莫瑰父子墓砖铭,反映了来自高车和鲜卑别部两个家族的内徙、兴衰和婚姻情况。
四,碑碣墓志和造像题记刻铭互相参照,还可以检验和提升既有研究成果。如榆次《北齐□买墓志》出土后,由于墓志缺脱姓氏,暂定为《北齐□买墓志》,推测该墓志是韩轨之父韩买奴墓志。后来有学者对照邺城出土的北齐《可朱浑孝裕墓志》及文献中有关可朱浑元家族的记载,又根据墓志所载墓主官职和赠官,还有太妃好的资料,认定□买、太妃好二志的志主应即北齐扶风王可朱浑元的父母、可朱浑孝裕的祖父母可朱浑买奴夫妇,纠正了以往的认识,补充了可朱浑家族的情况,佐证了魏末怀朔镇陷落前后的历史信息。
太原北齐《狄湛墓志》发现后,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几位研究人员注意到,狄湛和唐代名相狄仁杰渊源颇深。通过研究史书和墓志,认定他是狄仁杰的四世祖,推知狄仁杰的祖先或为羌人,为研究狄仁杰家族世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开展北朝石刻文献的整理工作,从考古学视角来看,尽量提取石刻的完整信息,包括形制、内容、纹饰的变化等;从历史学视角来看,要提取石刻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物生平、家世、信仰及其方式等;从文献学的视角来看,要掌握石刻文献的类型、文体等。最好兼顾使用这三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考察北朝石刻文献,提升北朝石刻文献研究的质量。
碑刻、墓志和题记,是三种文献载体,记载了北朝社会的各种事体,内容涵盖北朝社会多方面,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三类石刻反映了云冈模式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史实、民族关系、基层社会生活与心态、聚落构成、佛教流传路线和形式、历史地理、石刻分布规律、石刻文献的分类、功能和石刻中所见职官、僧官诸方面的演变等。因此,通过整理和考订,定会发现以前不为人知的许多史料,补充正史缺载或记载之不足。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山西北朝石刻遗存文献抢救性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1VJXT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云冈石窟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交融研究”(项目编号:21@ZH029),以及山西大同大学科研课题项目“北齐《刘氏造像记》跋识”(项目编号:2021YGZX01)阶段性成果。
E
N
D
图文丨张庆捷(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
原文名为《山西北朝石刻文献价值概论》
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年第9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丨静 静
初审丨李媛媛
终审丨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