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丨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2023年IE5区发掘资料公布!夏商时期遗迹丰富,应与冶铜活动有关

文化   2025-01-09 11:52   山西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南距中条山约6千米,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夏商时期遗存分布面积均为70万平方米左右。遗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南部的大冲沟20世纪曾有泉水,向西南流向涑水河。从2018年至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队,持续在西吴壁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史前及夏、商、周、汉、唐、宋等时期遗存。2023年度的发掘地点位于IE4、IE5。本文主要简报IE5区3条探沟的发掘概况(图一;图二)。


图一 西吴壁遗址范围及IE5发掘区位置图


图二 IE5发掘区航拍(上为北,从下至上依次为TG6、TG7、TG8)





 一、文化堆积与年代 


IE5区3条探沟自南向北分别为TG6、TG7、TG8,其中TG6长35、宽4米,西北角扩方长3、宽2米;TG7长30、宽4米;TG8长40、宽3米,中部扩方长8、宽3米,总发掘面积410平方米(图三)。以TG8的北壁剖面简介IE5区堆积概况(图四)。


图三 2023年度IE5发掘平面图


图四 TG8北壁剖面图


第①层,黄褐色粉砂土,土质疏松,厚约0.12~0.17米,包含大量植物根茎、砾石等,为耕土层。

 

第②层,浅黄褐色粉砂土,土质较疏松,厚约0.15~0.35米,包含大量陶片,以及兽骨、石器、铜炼渣等,为近现代人类活动形成的堆积。②层下叠压H834、H882、H893、H902、H905、H907、H937、H940、H951、H954、H960、H978、H983等遗迹。区域内遗存主要包括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代等时期。下文分别介绍。





二、龙山时期遗存


(一)遗迹


 灰坑  1座。

 

H938位于TG8西部,部分延伸入探沟北壁,开口于②层下,被H937打破。开口线平面呈圆形,袋状壁,平底。口径1.55、底径3、坑深3.05~3.4米。坑内填土分2层,土质均疏松。①层为灰色花土,出土少量陶片及兽骨。②层为黑色粉砂土,夹杂大量红色斑块,出土陶片、兽骨、石器、卜骨、草拌泥等,部分兽骨明显有火烧痕迹,质地坚硬,呈黑色。陶器可辨器形有单把鬲、罐等(图五)。


图五 H938平、剖面图



(二)遗物


主要为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多见绳纹和方格纹,另有少量篮纹等。器类主要有单把鬲、罐等。

 

 单把鬲  共1件。标本H938②:8,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口沿及颈部素面,腹部饰绳纹,单把残失。口径12.8、残高18.4厘米(图六,4;图七,4)。


图六 龙山时期陶器

1~3.罐(H938②:5、H938②:6、H938②:7)  4.单把鬲(H938②:8)


图七 龙山时期陶器

1~3.罐(H938②:5、H938②:6、H938②:7)  4.单把鬲(H938②:8)


 方格纹罐  共3件。均为夹砂灰陶,皆残片,侈口,束颈,腹饰方格纹。标本H938②:5,残高4.8厘米(图六,1;图七,1)。标本H938②:6,口径16、残高6.4厘米(图六,2;图七,2)。标本H938②:7,口径13.2、残高4厘米(图六,3;图七,3)。





 三、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 


(一)遗迹


1

灰坑  20座。


按照坑壁形制差异可分为直壁、袋形、锅底形坑三类。


 直壁坑  5座。直壁或者近直壁。开口线形状主要为圆形和椭圆形(包括形状略不规则的椭圆形),平底。以H949和H961为例介绍如下。

 

H949位于TG8东部,开口于②层下,被H923、H936和H954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椭圆形。长径4.5、短径2.95、坑深1.1~1.46米。坑内填土分2层,土质均疏松,出土陶片、石器和兽骨。①层为黑色土。②层为黄褐色土。

 

H961位于TG8西部,开口于②层下,被一座近代墓和H956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圆形。口径0.92、深约0.46米。坑内填黄色花土,土质较疏松,出土少量陶片(图八)。


图八 H961平、剖面图


 袋形坑  5座。开口线平面呈圆形或方形,周壁向下外扩呈袋形,平底。以H886和H943为例介绍如下。

 

H886位于TG7东部,开口于②层下,被H881、H884打破。开口线平面呈方形,长径2.8、短径2、坑深1.1米。坑内填土分4层,①、②层土质致密,③、④层土质疏松,①、②、③层出土少量陶片,④层出土大量陶片。①、②、③、④层填土分别为黄褐色、浅灰色、浅褐色、浅红色花土,④层出土少量兽骨和石器。

 

H943位于TG7东部,开口于②层下,被G15和H870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圆形。口径1.92、底径2.68、坑深1.94米。坑内填土分5层,①、⑤层土质致密,②、③、④层土质疏松。①层为浅红花色粘土,较纯净。②层为浅黄褐色粘土,出土少量陶片。③层为深灰色粘土,出土少量陶片和少量铜炼渣。④层为浅灰色沙土,出土大量陶片和少量铜炼渣。⑤层为浅灰色粘土,出土少量陶片(图九)。


图九 H943平、剖面图


 锅底形坑  10座。开口线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壁内收呈锅底状。以H915、H944和H957为例简介如下。

 

H915位于TG7西部,开口于②层下,被H914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圆形。口径3.54、深1.52米。坑内填土分5层,①、②、④层土质致密,均较纯净,③、⑤层土质疏松,均出土少量陶片。①、②、③、④、⑤层分别为浅灰色、浅红色花、黄褐色、浅黄色、深灰色土(图一〇)。


图一〇 H915平、剖面图


H944位于TG7中部,开口于②层下,被H925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椭圆形。长径2.7、短径1.6、深0.6米。坑内填土分3层,①层为浅灰色土,土质致密,较纯净。②、③层土色均为深灰色土,但土色略有差异,两层土质均疏松,出土少量陶片。

 

H957位于TG7中部,部分延伸入探沟北壁,开口于②层下。开口线平面略呈椭圆形。长径5.7、深1.3米。坑内填土分3层,土质均致密。①层为黑黄花色黏土,出土少量陶片和兽骨。②层为黄褐色黏土,土质致密,出土少量陶片。③层为浅黄色黏土,土质致密,较纯净。


2

窑址  1座。


由Y10、Y11和H982组成。H982在南,应为操作间,Y10、Y11在北。这组遗迹均开口于②层下,Y10被H960打破,Y11保存相对完好。H982被H960、近代扰坑打破(图一一;图一二)。


图一一 H982平、剖面图


图一二 H982及Y10、Y11(南-北,左Y10,右Y11)


Y10和Y11开口线均呈圆角方形,直壁,局部略呈袋形,底较平。Y10、Y11开口线边长均约0.55米,Y10残深0.55米,Y11残深0.32米。两窑均有连接操作坑的通道。操作坑中存在多个活动面,与Y11通道相连的活动面叠压与Y10相连者,说明两座窑的使用时间不同,Y10早而Y11略晚。两座窑周壁和底部皆是质地坚硬的青烧土,窑内堆积由红色填土、红烧土和石块构成,Y10出土残石铲一件、石砧一件(图一三;图一四)。


图一三 Y11平、剖面图


图一四 Y11


H982开口线平面略呈半圆形,口径2.6、深0.45米。坑内填土分4层。①、②、③层土质疏松,④层土质致密。①层填土呈浅红色,出土少量陶片及红烧土。②层填土呈浅红色,包含较多红烧土颗粒,主要分布在灰坑中部,出土少量陶片、石块及红烧土。③层填土呈浅灰色,含大量料姜石和石块,出土少量陶片及红烧土。④层填土呈浅黄色,含大量料姜石,包含物较少(图一一;图一二)。


3

房址  1座。


F13位于TG6西南部,开口于②层下,被H900、H917、H918和H919打破。开口形状不规则,直壁,平底,深约0.4米。底部东侧有一处形状不规则的黑色灶面,残长0.8~1.2米,灶面厚薄不均,最厚处约0.06米。房内填深褐色粉质沙土,土质较为致密,含有少量小料姜石,出土有少量碎陶片(图一五)。


图一五 F13平、剖面图



(二)遗物


1

陶器。


多为夹砂或泥质灰陶,另有少量褐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弦纹、附加堆纹。器类主要有鼓腹罐、花边口罐、小口罐、斜腹盆、甗、鬲、大口尊、敛口瓮等。

 

 鼓腹罐  共4件。均夹砂,侈口,圆唇,口沿外饰一周附加堆纹,颈部以下饰绳纹。标本H981④:2,灰褐色陶,残高4.8厘米(图一六,1;图一七,1)。


图一六 二里头文化时期陶器

1.鼓腹罐(H981④:2)  2.小口罐(H982②:1)  3.花边口罐(H983⑦:3)  4、5.盆(H981⑤:1、H983⑥:1)  6.敛口瓮(H983⑦:2)  7.鬲(H981③:1)  8.甗(H983⑧:1)  9.大口尊(H983⑤:1)


图一七 二里头文化时期陶、石器

1.鼓腹罐(H981④:2)  2.小口罐(H982②:1)  3.花边口罐(H983⑦:3)  4、5.斜腹盆(H981⑤:1、H983⑥:1)  6.敛口瓮(H983⑦:2)  7.鬲(H981③:1)  8.甗(H983⑧:1)  9.大口尊(H983⑤:1)  10.石锤(H981④:3)  11.石刀(H983①:1)  12.磨石(H983⑦:1)


 小口罐  共1件。标本H982②:1,夹砂褐陶。直口,圆唇。口径8、残高3厘米(图一六,2;图一七,2)。

 

 花边口罐  共4件。均为夹砂灰陶。标本H983⑦:3,侈口,尖圆唇,唇外侧压印一周花边,腹饰绳纹。口径14、残高8厘米(图一六,3;图一七,3)。

 

 盆  共4件。多为泥质灰褐陶,敞口,腹饰绳纹。标本H981⑤:1,方唇,束颈,颈部以下饰绳纹。口径30、残高6.8厘米。标本H983⑥:1,圆唇,腹饰竖向绳纹。口径20、残高10厘米(图一六,4、5;图一七,4、5)。

 

 敛口瓮  共1件。标本H983⑦:2,泥质灰陶。圆唇微凸,折肩。残高3厘米(图一六,6;图一七,6)。

 

 鬲  共1件。标本H981③:1,夹砂灰陶,侈口,斜沿,尖圆唇,器身饰绳纹。口径12、残高4.8厘米(图一六,7;图一七,7)。

 

 甗  共2件。均为夹砂灰褐陶。侈口,圆唇,颈微束,腹置双鋬,器身饰弦断绳纹。标本H983⑧:1,鼓腹。口径28、残高18厘米(图一六,8;图一七,8)。

 

 大口尊  共1件。标本H983⑤: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折肩。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和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压印花边,腹部饰绳纹。口径28、肩径35.2、残高11.2厘米(图一六,9;图一七,9)。


2

石器。


多经打磨,器类有刀、锤和磨石。

 

 石刀  1件。标本H983①:1,略呈长方形,通体磨光,中间有孔,单面刃。残长4.5、宽4.9、厚0.8厘米(图一七,11;图一八,1)。


图一八 二里头文化遗存出土石器

1.石刀(H983①:1)  2.石锤(H981④:3)


 石锤  1件。标本H981④:3,略呈长梯形,横截面呈圆角梯形。使用端较钝。残长16.6厘米(图一七,10;图一八,2)。

 

 磨石  1件。标本H983⑦:1,砂岩制成,整体形状不规则,一面似有劈砍痕迹。残长15.3、宽7.6厘米(图一七,12)。

 

西吴壁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范围高度重合,经常遇到晚期遗迹出土早期遗物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出自晚期单位的早期遗物,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雷兴山先生曾提出“虚拟单位”理念,笔者之一讨论了“虚拟单位”理念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并尝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本简报当中,对西吴壁遗址晚期遗迹出土时代明确的早期遗物进行报道。我们将晚期遗迹当中出土的早期遗物挑选出来,在原生单位的基础上衍生出虚拟单位。衍生出的虚拟单位会在原遗迹号前冠“X”以示区别,如H949衍生出的虚拟单位,编为“XH949”。

 

 深腹罐  共12件。多为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腹饰绳纹。标本XH949②:3,领较高。残高10.4厘米;标本XH949②:4,腹部饰交错绳纹。口径20、残高6.4厘米。标本XH960②:5,束颈。口径18、残高8厘米。标本XH917②:1,高领,腹上部贴塑一小圆饼。口径16、残高16厘米(图一九,1~4;图二〇,1~4)。


图一九 二里头文化时期陶器

1~4.深腹罐(XH949②:3、XH949②:4、XH960②:5、XH917②:1)  5.高领鼓肩罐(XH918①:2)  6、7.折肩罐(XH940:2、XH949②:7)  8、9.花边罐(XH907:3、XH949②:5)  10.蛋形瓮(XH960③:4)  11.敛口瓮(XH960③:8)  12.三足瓮(XH874:2)  13.器盖(XH918①:4)  14、15.鬲(XH960①:1、XH960活动面①:2)  16.甗(XH874:1)  17.斜腹盆(XH978②:1)  18.浅腹盆(XH918①:1)


图二〇 二里头文化时期陶器

1~4.深腹罐(XH949②:3、XH949②:4、XH960②:5、XH917②:1)  5.高领鼓肩罐(XH918①:2)  6、7.折肩罐(XH940:2、XH949②:7)  8、9.花边罐(XH907:3、XH949②:5)  10.蛋形瓮(XH960③:4)  11.敛口瓮(XH960③:8)  12.三足瓮(XH874:2)  13.器盖(XH918①:4)  14、15.鬲(XH960①:1、XH960活动面①:2)  16.甗(XH874:1)  17.浅腹盆(XH918①:1)  18.缸(XH960①:5)


 高领鼓肩罐  共1件。标本XH918①:2,夹砂灰陶,侈口,方唇,高领,鼓肩,素面。口径18.2、残高6厘米(图一九,5;图二〇,5)。

 

 折肩罐  共2件。均为泥质陶。侈口,方唇,束颈,折肩。标本XH940:2,红陶,口沿外侧饰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上有一周凹痕,肩部饰一周附加堆纹,腹部饰绳纹。口径20、肩径27.6、残高9.6厘米。标本XH949②:7,灰陶。肩部饰一周戳印的花边。口径28、肩径32.4、残高7.6厘米(图一九,6、7;图二〇,6、7)。

 

 花边口罐  共3件。均夹砂,侈口,尖唇或尖圆唇。标本XH907:3,夹砂褐陶,口沿外饰一周附加堆纹花边,束颈,腹部饰绳纹,单桥形耳,耳上饰绳纹。口径16、残高8厘米。标本XH949②:5,红褐陶,体形较小。口沿外施加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上戳印一周花边,花边口沿外残存一鋬,尖圆唇,领较高,腹及底部饰绳纹。口径10、高11.6厘米(图一九,8、9;图二〇,8、9)。

 

 蛋形瓮  共1件。标本XH960③:4,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唇外侧压印一周花边,花边及腹部饰绳纹。口径22、残高8.8厘米(图一九,10;图二〇,10)。

 

 敛口瓮  共1件。标本XH960③:8,泥质褐陶,肩及肩以下不存。口径22、残高3.2厘米(图一九,11;图二〇,11)。

 

 三足瓮  共1件。标本XH874:2,夹砂灰陶,残存瓮足,足上施杂乱的绳纹。残高12厘米(图一九,12;图二〇,12)。

 

 器盖  共1件。标本XH918①:4,泥质灰陶,圆唇,折沿,素面。盖径22、残高4厘米(图一九,13;图二〇,13)。

 

 鬲  共6件。均夹砂灰陶,饰绳纹。标本XH960①:1,折沿,方唇,束颈。口径20、残高5厘米。标本XH960活动面①:2,残存鬲足。残高15.6厘米(图一九,14、15;图二〇,14、15)。

 

 甗  共1件。标本XH874:1,残存腰膈,夹砂灰陶,饰绳纹。残高14.8厘米(图一九,16;图二〇,16)。

 

 斜腹盆  共3件。夹砂或泥质灰陶。均侈口,折沿,斜腹。标本XH978②:1,尖圆唇,腹部饰交错绳纹。残高13.2厘米(图一九,17)。

 

 浅腹盆  共1件。标本XH918①:1,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平底,腹上部外壁饰刻划纹。口径30、残高8、底径15.8厘米(图一九,18;图二〇,17)。

 

 缸  共1件。标本XH960①:5,夹砂红陶。残存腹片,胎质较厚,腹饰网格纹。残长11.5、残宽6、厚约3~3.5厘米(图二〇,18)。





 四、二里岗文化时期遗存 


(一)遗迹


灰坑  4座。均为斜壁平底坑。

 

H960位于TG8中部,部分延伸入探沟北壁,开口于②层下,被H873、H948、H953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圆形。口径4.3、底径3.5、坑深1.2米。坑内填土分3层,土质均疏松。①层填土呈浅红色,分布在灰坑北部,出土少量陶片、铜炼渣、残炉壁及红烧土;②层填土呈黄色,夹杂红色斑块,出土少量陶片、石器、铜炼渣及红烧土;③层填土呈浅褐色,出土陶片、木炭,以及少量铜炼渣,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图二一)。③层之下发现三层活动面,各层活动面之上均存在较为有序分布的木炭、残陶石器及少量炼渣。(图二二)。


图二一 H960平、剖面图


图二二 H960活动面①层上遗物分布图

1.盛装木炭的陶片  2、3、5、7~10、12、15~17、19~21.陶片  4、13、14.红烧土  6.石锤  11.石块  18.铜炼渣



(二)遗物


1

陶器。


器类有鬲、小口罐等。

 

 鬲  共4件。均夹砂灰陶。标本H960②:8,残存鬲足,饰细绳纹。残高6.8厘米(图二三,1;图二四,1)。


图二三 二里岗文化时期陶器

1.鬲(H960②:8)  2.小口罐(H918①:5)


图二四 二里岗文化时期陶、石器

1.鬲(H960②:8)  2.小口罐(H918①:5)  3.石刀(H960活动面①:1)  4.石铲(H960活动面①:2)


 小口罐  共1件。标本H918①:5,夹砂灰陶,口微侈,圆唇,肩微鼓,腹部饰绳纹。口径6、残高5.6厘米(图二三,2;图二四,2)。


2

石器。

均经打磨,器类有刀、铲等。

 

 石刀  1件。标本H960活动面①:1,略呈长方形,中间有孔,单面刃,一端稍残。残长8.9、宽5.4厘米(图二四,3;图二五,1)。


图二五 二里岗文化时期石器

1.石刀(H960活动面①:1)  2.石铲(H960活动面①:2)


 石铲  1件。标本H960活动面①:2,略呈梯形,刃缘略呈弧形,刃部残缺。残长8.7、宽8.8厘米(图二四,4;图二五,2)。





 五、东周时期遗存 


(一)遗迹


1

灰坑  49座。


按坑壁形制差异可分为直壁、袋形、锅底形三类。

 

 直壁坑  17座。

 

H874位于TG6中部偏西,开口于②层下,被H865和H868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长方形,平底。长2.08、宽1.52、深0.4米。坑内填灰褐色花土,土质较疏松,出土少量陶片和兽骨(图二六)。


图二六 H874平、剖面图


 锅底形坑  21座。

 

H888位于TG6中部,部分延伸入南壁,开口于②层下。开口线平面略呈圆形。口径2.25、坑深0.45米。坑内填灰褐色花土,土质较疏松,出土少量陶片和兽骨,可辨器形有盆、罐等(图二七)。


图二七 H888平、剖面图


H899位于TG6西部,部分延伸入南壁,开口于②层下。开口线平面略呈半圆形,口径1.6、坑深0.46米。坑内填灰色花土,土质较疏松,出土少量碎陶片,器形不可辨(图二八)。


图二八 H899平、剖面图


H937位于TG8西部,开口于②层下,被H906和H907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圆形,口径2.4、坑深0.62米。坑内填黄褐色粉砂土,土质较疏松,出土遗物较少(图二九)。


图二九 H937平、剖面图


 袋形坑  11座。开口线平面多呈圆形,周壁向下外扩呈袋形,平底。

 

H893位于TG8中部偏西,部分延伸入探沟北壁,开口于②层下,开口线平面略呈圆形。口径1.7、底径2.08、坑深0.6~0.8米。坑内填红色粉砂土,土质疏松。出土陶片、石器、兽骨、铜炼渣等(图三〇;图三一)。


图三〇 H893平、剖面图


图三一 H893


H900位于TG6西部,部分延伸入探沟南壁,开口于②层下,被H899打破,开口线平面略呈半圆形。口径2.35、底径3.35、坑深2.25米。坑内填土分2层,①层为灰褐色花土,土质较致密,出土少量陶片;②层为浅灰褐色土,土质较细腻,可见淤积痕迹,坑底发现较多陶片(图三二)。


图三二 H900平、剖面图


H948位于TG8中部,开口于②层下。开口线平面近椭圆形。口径1.9、底径2.14、坑深0.68~0.78米。坑内填土分2层,土质均疏松,均出土陶器、兽骨和红烧土,①层为黑色花土,出土石器及铜、铁、骨器;②层为浅灰色粉砂土(图三三)。


图三三 H948平、剖面图


2

房址  1座。


F14位于TG8中部偏西,部分延伸入南壁,开口于②层下,被H873、H952和H953打破。房址开口形状不完整,残存部分略呈圆角方形,平底,东壁略呈梯形,西为袋形壁。口部直径约2.7、底部直径约3、深约1.26米。房址地面近转角处有一灶面,灶面形状略呈圆角方形,直径约0.64米,灶内填土为黑色粉砂土,土质疏松,靠近灶面的壁面有被烧灼的迹象。房址内填土分2层,土质均疏松,①层为红色花土;②层为红褐色花土,出土少量碎陶片(图三四)。


图三四 F14平、剖面图


3

墓葬  共2座,均为竖穴土坑墓。


M24位于TG6西部,开口于②层下,直壁,平底。长约2.4米、宽约1.1、深约0.05~0.3米,墓向352°。

 

墓内人骨残缺不全,俯身直肢,疑似女性。无葬具和随葬品(图三五)。


图三五 M24平、剖面图



(二)遗物


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另有少量夹砂灰陶和褐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弦纹。器类主要有鬲、盆、豆、罐、钵、板瓦等。

 

 鬲  共4件。均为夹砂红褐陶,侈口,方唇,沿面中间有一道凹槽,束颈,颈部绳纹多被抹去,鼓肩,腹部饰交错绳纹。标本H901:1,口径24、残高6.4厘米。标本H900②:2,口径26、残高18.4厘米。标本H948①:6,短颈,圆肩,圜底,三实足,除颈部外通体饰绳纹,底部有明显烟炱痕迹。口径15、残高17.6厘米(图三六,12~14;图三七,12~14)。


图三六 东周时期遗存出土陶器

1~6.斜腹盆(H900②:4、H893:3、H900②:5、H882:2、H907:2、H893:4)  7、8.豆(H900②:3、H900②:7)  9、10.罐(H865:1、H905:9)  11.钵(H888:1)  12~14.鬲(H901:1、H900②:2、H948①:6)


图三七 东周时期遗存出土陶器

1~6.折沿斜腹盆(H900②:4、H893:3、H900②:5、H882:2、H907:2、H893:4)  7、8.豆(H900②:3、H900②:7)  9、10.罐(H865:1、H905:9)  11.钵(H888:1)  12~14.鬲(H901:1、H900②:2、H948①:6)15.板瓦(H900②:6)


 斜腹盆  共9件。多为泥质灰陶,侈口,折沿,方唇,沿面中间有一道凹槽,斜腹,腹上部微鼓,颈部绳纹多被抹去,大多数仅于腹上部保留一周绳纹,其下绳纹被抹去。标本H900②:4,唇沿宽平规整,胎体整体匀整。口径48、残高10厘米。标本H893:3,唇沿斜折、起棱,颈部胎体较厚。口径42、残高10厘米。标本H900②:5,器身大部分绳纹被抹去,近乎素面。口径28、残高9.2厘米。标本H882:2,沿外侧起棱,腹上部饰交错绳纹。残高10.4厘米。标本H907:2,上腹部饰斜向绳纹。残高14厘米。标本H893:4,夹砂灰陶,颈向内曲,略呈S形,腹壁斜直,颈部斜向绳纹被抹去,腹部整体饰交错绳纹,绳纹较为散乱。口径46、残高17厘米(图三六,1~6;图三七,1~6)。

 

 豆  共2件。均为泥质灰陶,口微外侈,盘饰同心圆暗纹。标本H900②:3,矮豆柄。盘径12.4、残高12、底径8厘米。标本H900②:7,浅盘,座饰同心圆暗纹。口径11.2、残高14.5、底径6厘米(图三六,7、8;图三七,7、8)。

 

 罐  共2件。均侈口,矮颈,素面。标本H865:1,泥质灰陶,沿面内凹。口径16、残高6厘米。标本H905:9,夹砂黄褐陶。口径32、残高6.8厘米(图三六,9、10;图三七,9、10)。

 

 钵  共3件。均泥质灰陶。侈口,斜平沿,沿面有两道较浅的凹痕,束颈,圆肩,沿部及颈部外表略磨光,颈下部饰两道凹弦纹。标本H888:1,沿面饰线状暗纹,表面磨光,颈肩处起棱,上腹部饰弦纹。口径22、残高7.2厘米(图三六,11;图三七,11)。

 

 板瓦  共2件。标本H900②:6,泥质灰陶,唇沿经过修抹,表面饰中绳纹,绳纹交错散乱,内面有拍印痕迹,质地较薄。残宽15.8、残长22、厚0.5厘米(图三七,15)。





 六、结语 


西吴壁遗址IE5区所见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代遗存丰富了遗址内涵,为研究遗址的聚落结构积累了资料。

 

龙山遗存数量少,仅发现一座袋状灰坑,其中出土数件陶器。按照我们对周家庄遗址的认识,这些陶器的时代大致相当于周家庄龙山聚落中期阶段。以往在西吴壁遗址其他多个区域(如IC4区)也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遗存,说明此时很可能是西吴壁龙山聚落的兴盛期。但此区域除仅有的袋状窖穴外,不见其他龙山时代遗迹。而且,晚于龙山时代的遗迹当中也基本不见龙山遗物,说明这里不是西吴壁龙山聚落的中心地带。如果将窖穴对应于居址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推测这里在龙山时代是居住址的边缘所在。

 

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这一区域的人类活动多了起来。多个二里头文化时期原生与虚拟单位和丰富的各类遗物,说明这里是西吴壁二里头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见陶器文化面貌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文化),时代大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其中以三期遗存最为丰富。窖穴及种类丰富的灰坑,暗示此地人类活动频繁。各类日用陶器的存在,指示这里具备居住址功能。而矿石、残炉壁、铜炼渣等遗存的发现,说明此地存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冶铜活动。以往所知比较集中的二里头冶铜遗存主要位于遗址ID4区,与此相距百余米。由IE5区的新发现或可推知,西吴壁二里头文化聚落存在多处冶铜生产场所。另需提及的是,在TG8中发现的一组由特殊形制窑址和操作坑组成的遗迹。通过现场迹象可以确知其多次承受高温,因其并非陶窑,与遗址所见木炭窑也不相同,加之附近存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铜遗存,所以我们倾向于这组遗迹与铜冶金活动有关。但必须承认,这一推测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关于这组遗迹的性质,有待今后更多的类似发现方能究明。

 

所见二里岗文化遗存的数量少,具有代表性者为H960及其底部的活动面,时代为二里岗下层。北京科技大学的学者通过分析活动面土壤的化学成分,得出这处活动面与冶铜活动相关的结论。通过对现场遗物的分析,我们同意这一分析,因为活动面上分布大量木炭以及红烧土、铜炼渣、石锤、石砧等冶铜遗物,而且上述遗物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另外一种较小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即构成活动面的土壤之所以包含与冶铜有关的成分,也可能是其在形成活动面之前,就与冶铜活动有关。

 

二里岗文化时期之后,这一区域一度成为空白,直到东周时期才又有人类在此活动。西吴壁东周聚落的面积也较大,面积逾100万平方米,较高等级的中心区大致位于遗址IA6、IB7区。此次发掘区域发现的东周遗迹为房址和灰坑,遗物主要是日用陶器,另外还有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并且不见高等级遗物,说明这一区域仅是平民居住区。此次发现的东周遗迹的时代主要相当于侯马铸铜遗址的中期和晚期,即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和以往该遗址发现的周代遗存同属于晋文化范畴。



 项目负责人 

田伟


 执笔 

叶之童、田伟、张开亮、孙慧琴


本文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2020YFC1521606)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



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夏商冶铜遗址,2020年考古发掘资料公布!

发现丨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2021年发掘资料!发现一座二里岗时期的大型动物祭祀坑,对探索三代祭祀制度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丨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2022年发掘资料公布!为研究晋南地区商代人群构成、礼制源流问题提供直接证据

阐释丨由山西绛县西吴壁商代墓葬考古发现,探讨“因循夏迹”至“夏商鼎革”

阐释 | 晋南中条山地区,18 处先秦冶铜遗址,为研究夏商王朝冶铜活动和资源控制提供重要线索

阐释|晋南地区龙山至西周区域聚落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探讨聚落形态与国家统治策略之关系



E

N

D


图文丨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原文名为《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2023年IE5区发掘简报》

刊于《文物季刊》2024年第3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丨静    静

初审丨李媛媛

终审丨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

考古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创办的考古汇平台;面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