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丨山西静乐丰润遗址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东周遗存为主

文化   2024-12-16 10:59   山西  



发掘概况

丰润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丰润镇丰润村东北500米的台地上。遗址所处地形东高西低,呈阶梯状。根据地表采集遗物分布情况,初步判断遗址范围北、西、南三面均到台地边缘,东到台地顶部,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00米,分布面积30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的遗址(图一)。2009年4月,为配合太佳高速公路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现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静乐县文物保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丰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图一 丰润遗址位置示意图


本次仅发掘了太佳高速公路穿过该遗址的部分,根据公路走向和地形情况选择性地布设5×5米探方38个,4×8米探沟1个,正方向为北偏东31°(图二),实际发掘面积共计640平方米。发现灰坑21座、房址1座、火膛1座、灰沟1条,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均为东周时期遗存。


图二 探方平面图






地层堆积及层位关系

(一)地层堆积


发掘区位于丰润遗址北部的梯田上,海拔高度在1215~1220米之间,北低南高,探方分布在四块相邻的梯田上,由北向南依次编为第一至四排。第一排由T1~T12组成;第二排:T13~T27;第三排:T28~T38;第四排:TG1。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第一、二、四排,第三排仅有零星灰坑发现。发掘区地层统一编号,堆积较为简单,共分3层,第3层仅分布在T30~T35探方内。以第四排TG1地层堆积为例介绍如下。

 

第1层,近现代耕土层。浅黄色土,土质疏松,厚20厘米,包含有植物根茎、近现代瓷片、石块和少量陶片等。发掘区均有分布。H1、H3、H12、H13、H21于此层下开口。

 

第2层,近现代垫土层,黄褐色土夹杂有灰土块,土质疏松,厚10~100厘米,包含有植物根茎、石块、动物骨骼和陶片等。除T1~T4外,各探方均有分布。G1、H2、H4~H11、H14~H20、F1、Z1等均于此层下开口。

 

第3层,东周时期文化层,浅灰色土,土质疏松,厚20~110厘米,包含有石块、动物骨骼和陶片。仅分布在T30~T35内。此层下未有遗迹开口。


(二)层位关系


根据地层堆积情况,可以将发掘区层位关系分别归纳如下(图三)。


图三 丰润遗址发掘区层位关系图






文化遗存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各堆积单位内的出土遗物,可以断定该遗址主要为东周时期遗存,本次发掘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一)遗迹

 

本次发掘共清理东周时期灰坑21座、房址1座、灶1座、灰沟1条,因隔梁和关键柱均未发掘,大部分遗迹未发掘完整,形状无法准确判断,但从已发掘的部分来看,遗迹平面形状多样。其中,灰坑平面以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为主,坑壁多呈斜直壁。分别以H4、H5、H16、F1、G1、Z1为例介绍如下。

 

H4,分布于第二排探方T15中部,开口于②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形状呈不规则形,筒状坑,直壁,底部平整,均经过加工,较光滑。口长1.4、宽1.0、深2.1米,坑内堆积为灰褐色,土质疏松细密,内含木炭粒、草木灰、石块、动物骨骼和陶片,可辨器形有盆、豆、鬲足、甑和罐等(图四)。


图四 H4平、剖面图


H5,分布于T15南部,部分叠压于南壁下,开口于②层下,打破G1,打破生土。未完全发掘,根据发掘部分推断,平面形状呈圆形,剖面呈袋状,弧壁,口小底大,坑壁、底加工光滑平整。口径2.5、底径2.8、深2.3米。坑内填土灰褐色,上部疏松,1米以下土质较硬,内含木炭粒、草木灰、石块、动物骨骼、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盆和罐等(图五)。


图五 H5平、剖面图


H16,分布于第四排TG1东部,开口于②下,被H15打破,打破生土。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口径长2.2、宽1.6厘米,底径长1.5、宽1.3厘米,深1.5米,坑内填土灰色,土质疏松细密,坑壁、底加工粗糙,内含木炭粒、草木灰、石块、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和豆等(图六)。


图六 H16平、剖面图


G1,分布于第一排T1~T10和第二排T13~T21之内,开口于②层下,被H1、H5、H6、H7、H8、H9打破,打破H2、F1、Z1和生土。平面形状呈长条形,北壁较为规整,南壁较为弯曲,弧壁,底不平,长约37、宽6.4~10.6、最深处可达3.15米。沟内堆积仅有一层,均为灰褐色黏土,土质较疏松,包含有陶片、动物骨骼等。可辨器型有盆、罐、豆、瓮和鬲足等。

 

F1,位于T13东部,开口于②层下,大部分被G1打破,打破生土。仅残存部分墙壁、房间地面遗迹,从残存部分看,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南北残长3.9、东西残宽1.5、残高0.2米。室内墙壁、地面均有烧烤痕迹。墙壁坚硬,烧结面厚约2厘米;地面呈青灰色,有草木灰残迹。房间中部有一条残长1.85、宽0.2米的小沟,可能为排水沟(图七)。


图七 F1平、剖面图


Z1,分布于第三排T20西部,开口于②层下,被G1叠压,打破生土。地面上掏出不规则形土坑,周壁有烧结面,内有草木灰。长1.3、宽0.95、深0.25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含少量陶片(图八)。


图八 Z1平、剖面图

(二)遗物

 

这一时期的遗物主要发现于各遗迹单位内,地层中出土较少,均为陶器,基本不见骨器和石器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主,偶有少量附加堆纹、暗波折纹、弦纹等,常见器形有鬲、盆、罐、豆、豆盖、壶、甑和瓮等。根据遗物所在遗迹单位介绍如下。


H1出土器物

 

 罐  标本1件。09JFH1:1,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斜折沿,方唇,束颈,鼓腹,腹饰特粗绳纹。复原口径22.7、残高8.4厘米(图九,1)。


图九 H1、H3出土器物

1.罐(H1:1)  2.鬲(H3:1)  3.瓮(H1:2)


 瓮  标本1件。09JFH1:2,泥质灰陶,褐胎。敛口,卷沿,束颈,鼓腹。腹饰竖绳纹。残宽13.2、残高8.2厘米(图九,3)。

 

H3出土器物

 

 鬲  标本1件。09JFH3:1,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卷沿,方唇,束颈,弧腹,器表饰竖绳纹。残宽14.2、残高10.5厘米(图九,2)。

 

H4出土器物

 

 盆  标本2件。09JFH4:1,泥质灰陶。敞口,斜折沿,方唇,弧腹。通体饰竖绳纹,并在腹部抹平一周宽弦纹,颈部绳纹被抹。残宽13.7、残高11.1厘米(图一〇,1)。09JFH4:7,泥质灰陶。敞口,窄斜折沿,方唇,弧腹。颈部饰三周凹凸相间的弦纹,折腹处抹一周边际不齐的弦纹,腹饰竖绳纹,绳纹上有抹泥痕迹。残宽17.3、残高10.9厘米(图一〇,8)。


图一〇 H4出土器物

1、8.盆(H4:1、7)  2、3.浅盘豆(H4:9、2)  4.鬲足(H4:5)  5.甑(H4:6)  6、7.豆盖(H4:3、4)  9.罐(H4:8)


 浅盘豆  标本2件。09JFH4:2,器形不规整,稍有变形。盘口外敞,尖圆唇,盘壁内凹,折腹,圜底。细高柄,喇叭形底座。素面,豆盘内底有一周波浪暗纹,豆柄及底座有螺旋状暗纹。器身有轮制痕迹。口径14.1、底径10.1、高20.7厘米(图一〇,3;图一一)。09JFH4:9,泥质灰陶,喇叭形底座,器表磨光,饰螺旋状暗纹。底径12、残高9.3厘米(图一〇,2)。


图一一 浅盘豆(H4:2)


 豆盖  标本2件。09JFH4:3,泥质灰陶。喇叭口形捉手,捉手边缘及盖面各饰一周波折暗纹。器身可见轮制痕迹,器表经磨光。口径20.2、捉手直径11、高7.8厘米(图一〇,6;图一二)。09JFH4:4,泥质灰陶。喇叭口形捉手,捉手边缘及盖面各饰一周波折暗纹。器身可见轮制痕迹,器表经磨光。口径19.4、捉手直径11、高9.4厘米(图一〇,7;图一三)。


图一二 豆盖(H4:3)


图一三 豆盖(H4:4)


 鬲足  标本1件。09JFH4:5,夹砂灰陶。扁锥足,饰粗浅绳纹。残高9、残宽14.1厘米(图一〇,4;图一四)。


图一四 鬲足(H4:5)


 罐  标本1件。09JFH4:8,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唇面稍内凹,束颈,鼓腹,腹饰竖向粗绳纹。复原口径14.8、残高8.3厘米(图一〇,9)。

 

 甑  标本1件。09JFH4:6,泥质灰陶。敛口,斜折沿,方唇,束颈,弧腹,平底,底部有甑孔。唇面压印斜绳纹,腹饰交错绳纹,颈部绳纹被抹。口径35、底径16.3、高28.1厘米(图一〇,5;图一五;图一六)。


图一五 甑(H4:6)


图一六 甑底(H4:6)


H5出土器物

 

 盆   标本1件。09JFH5:3,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仰折沿,方唇,弧腹。通体饰斜绳纹,绳纹上有一周抹痕。复原口径35.7、残高14.4厘米(图一七,1)。


图一七 H5出土器物

1.盆(H5:3)  2.鬲(H5:1)  3.罐(H5:2)


 鬲  标本1件。09JFH5:1,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唇面稍内凹,束颈,弧腹。腹饰竖向粗绳纹。口径15.9、残高9厘米(图一七,2)。

 

 罐  标本1件。09JFH5:2,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卷沿,方唇,束颈,鼓腹。通体饰竖向粗绳纹。残宽15.4、残高7.4厘米(图一七,3)。

 

H6出土器物

 

 盆  1件。09JFH6:2,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平折沿,口沿上有一周凸棱,弧腹。腹饰竖向粗绳纹。口沿内外有轮制痕迹。残宽14.2、残高9.6厘米(图一八,1)。


图一八 H6出土器物

1.盆(H6:2)  2、4.罐(H6:1、3)  3.鬲足(H6:4)


 罐  标本2件。09JFH6:1,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卷沿,圆唇,束颈,弧腹。腹饰斜绳纹。残宽10.2、高6.2厘米(图一八,2)。09JFH6:3,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侈口,平折沿,锯齿状花边口沿,束颈,弧腹。腹饰竖向绳纹。复原口径32、残高10.2厘米(图一八,4)。

 

 鬲足  1件。09JFH6:4,夹砂灰陶。尖锥状矮足,器表饰粗绳纹。残宽7.3、残高6.7厘米(图一八,3)。

 

H8出土器物

 

 罐  标本1件。09JFH8:2,泥质灰陶。侈口,卷沿,沿面略内凹,方唇,唇面有稀疏按捺窝纹,矮颈,斜肩。器表饰规整竖绳纹,颈部绳纹被抹。残宽19.3、残高8.3厘米(图一九,1)。


图一九 H8出土器物

1.罐(H8:2)   2.瓮(H8:5)  3.壶(H8:4)  4.豆(H8:3)  5.盆(H8:1)


 瓮  标本1件。09JFH8:5,夹砂灰陶。短束颈,卷沿,鼓腹,颈部泥条加厚,器表饰竖绳纹。残宽16.7、残高7.6厘米(图一九,2)。

 

 壶  标本1件。09JFH8:4,泥质灰陶。长颈,宽折沿,沿缘加厚呈斜面。沿面有网格状暗纹,器表磨光,器身可见轮制痕迹。残宽14.1、残高11.8厘米(图一九,3)。

 

 浅盘豆  标本1件。09JFH8:3,豆盘及柄残片。泥质灰陶。盘口外敞,尖圆唇,弧腹,圜底,细高柄。素面,器身有轮制痕迹。口径13.9、残高11厘米(图一九,4)。

 

 盆  标本1件。09JFH8:1,夹砂灰陶。敞口,方唇,束颈。斜弧腹,器表饰规整竖绳纹,颈部绳纹被抹,器身有轮制痕迹。残宽14.8,残高10.8厘米(图一九,5)。

 

H10出土器物

 

 盖豆  标本1件。09JFH10:2,残豆盘,子母口,舌内敛,较长,圆唇,弧腹,腹部饰两周瓦棱。器表素面磨光。口径13.4、残高7厘米(图二〇,1)。


图二〇 H10出土器物

1.盖豆(H10:2)  2、3.盆(H10:5、4)  4.浅盘豆(H10:1)  5.罐(H10:3)


 盆  标本2件。09JFH10:5,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侈口,平折沿,沿面稍内凹,圆唇,弧腹。腹饰竖绳纹。残宽12.7、残高9.8厘米(图二〇,2)。09JFH10:4,口、腹部残片,敞口,平折沿,沿面内凹,方圆唇,弧腹。腹饰竖向粗绳纹。残宽11.6、残高6.9厘米(图二〇,3)。

 

 浅盘豆  标本1件。09JFH10:1,残豆盘,泥质灰陶。豆盘敞口,圆唇,折腹,圜底。素面。口径13.4、残高4.8厘米(图二〇,4)。

 

 罐  标本1件。09JFH10:3,口、腹部残片,侈口,平折沿,方唇,束颈,鼓腹。腹饰竖绳纹。残宽10.1、残高5.8厘米(图二〇,5)。

 

H11出土器物

 

 罐  标本2件。09JFH11:3,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斜折沿,厚方唇,束颈,弧腹。腹饰竖绳纹,大致以一周附加堆纹为界。上腹部绳纹较细,下腹部为点窝状粗绳纹。口径21、残高14.6厘米(图二一,1)。09JFH11:5,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口微侈,窄折沿,尖唇,束颈,弧腹。腹饰竖绳纹,大致以一周附加堆纹为界。上腹部为细绳纹,下腹部为点窝状粗绳纹。口径19.3、残高11.8厘米(图二一,2)。


图二一 H11出土器物

1、2.罐(H11:3、5)  3.浅盘豆(H11:1)  4.盆(H11:2)  5、6.鬲(H11:6、4)


 浅盘豆  标本1件。09JFH11:1,泥质灰陶。盘口外敞,斜方唇,盘壁内曲,折腹,底近平,细高柄,喇叭形底座。素面,器身可见轮制痕迹。口径13.8、高16.5、底径11厘米(图二一,3;图二二)。


图二二 浅盘豆(H11:1)


 盆  标本1件。09JFH11:2,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卷沿,厚方唇,弧腹。腹饰竖绳纹,口沿下绳纹被抹。残宽15.2、残高9.3厘米(图二一,4)。

 

 鬲  标本2件。09JFH11:6,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直口,折沿外斜,尖唇,束颈,弧腹。器表饰竖绳纹,颈部绳纹被抹。残宽15.2、残高9.7厘米(图二一,5)。09JFH11:4,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敞口,斜折沿,方唇,束颈,弧腹。腹饰竖绳纹。口径13.5、残高8.8厘米(图二一,6)。

 

H12出土器物

 

 盆  标本1件。09JFH12:1,口沿、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仰折沿,方唇,弧腹。器表通体饰竖向粗绳纹。口径41.4、残高22.2厘米(图二三;图二四,1)。


图二三 盆(H12:1)


图二四 H12、H14出土器物

1~3.盆(H12:1、H14:1、2)


H14出土器物

 

 盆  标本2件。09JFH14:1,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窄平折沿,方唇,弧腹。腹饰竖绳纹及弦纹一周。残宽16.4、残高12.7厘米(图二四,2)。09JFH14:2,夹砂灰陶。敞口,尖圆唇,斜弧腹,平底。器表饰模糊浅绳纹。口径15.1、底径8.2、高7.3厘米(图二四,3;图二五)。


图二五 盆(H14:2)


H16出土器物

 

 鬲  标本1件。09JFH16:3,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斜折沿,方唇,唇面内凹,束颈,弧腹。腹饰斜向粗绳纹,附一周附加堆纹,颈部绳纹被抹。口径20.9、残高11.4厘米(图二六,1;图二七)。


图二六 H16出土器物

1.鬲(H16:3)  2.浅盘豆(H16:5)  3~4.鬲足(H16:2、4)  5.罐(H16:1)


图二七 鬲(H16:3)


 浅盘豆  标本1件。09JFH16:5,泥质褐陶。盘口外敞,尖圆唇,斜弧腹,近平底,细高柄,喇叭形底座。素面,器身可见轮制痕迹。口径14.2、底径10.1、残高14.8厘米(图二六,2;图二八)。


图二八 浅盘豆(H16:5)


 鬲足  标本2件。09JFH16:2,夹砂灰陶,尖锥状矮足,足尖略内弯,器表饰粗绳纹。残高14.4厘米(图二六,3;图二九)。09JFH16:4,夹砂灰陶。锥状矮足,器表饰粗绳纹。残高8厘米(图二六,4)。


图二九 鬲足(H16:2)


 罐  标本1件。09JFH16:1,罐底残片,夹砂灰陶。斜弧腹,平底。腹及底部均饰绳纹。腹部另饰两周弦纹。残高13.2、底径16.8厘米(图二六,5)。

 

H17出土器物

 

 盆  标本1件。09JFH17:2,口沿及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卷沿沿面近平,圆唇,弧腹。腹饰交错绳纹,器身有轮制痕迹。口径42.1、残高13.8厘米(图三〇,1)。


图三〇 H17出土器物

1.盆(H17:2)  2~4.罐(H17:4、1、3)


 罐  标本3件。09JFH17:4,口沿及腹部残片,夹砂灰陶。侈口,窄折沿,尖唇,束颈,鼓腹。上腹部饰较规整竖绳纹,下腹饰点窝状粗绳纹,绳纹上加贴一周附加堆纹。口径23.4、残高16.3厘米(图三〇,2)。09JFH17:1,口沿及腹部残片,泥质灰褐陶。侈口,窄仰折沿,沿面内凹,尖唇,束颈,鼓腹。腹饰弦断绳纹。口沿处有轮制痕迹。口径25.7、残高11.8厘米(图三〇,3)。09JFH17:3,口沿及腹部残片,泥质灰褐陶。侈口,卷沿,厚方唇,束颈,鼓腹。腹饰弦断绳纹。口沿处有轮制痕迹。口径17.9、残高12.4厘米(图三〇,4)。

 

H20出土器物

 

 盆  标本1件。09JFH20:1,泥质灰陶。敞口,斜折沿,方圆唇,折腹,上腹内曲,下腹弧收,平底。素面。口径15.2、底径8.2、高12.3厘米(图三一;图三二)。


图三一 H20出土陶盆(H20:1)


图三二 H20出土陶盆(H20:1)


Z1出土器物

 

 敛口瓮  标本1件。09JFZ1:3,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厚方唇,束颈,鼓腹,器表通体饰竖绳纹,腹部饰一周宽弦纹。口径36、残高16.5厘米(图三三,1)。


图三三 Z1出土器物

1.敛口瓮(Z1:3)  2.盆(Z1:5)  3.盂(Z1:6)  4.碗(Z1:1)  5.壶(Z1:2)  6.罐(Z1:4)


 盆  标本1件。09JFZ1:5,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平折沿,厚圆唇,束颈,弧腹。腹饰斜绳纹,颈部绳纹被抹。口径34、残高25厘米(图三三,2)。

 

 盂  标本1件。09JFZ1:6,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斜折沿,圆唇,束颈,弧腹。素面。复原口径19.3、残高8.2厘米(图三三,3)。

 

 碗  标本1件。09JFZ1:1,腹、底部残片,泥质灰陶。弧腹,平底,底部较厚。素面,器底有绳子剥离器体时形成的旋痕。底径7.7、残高7厘米(图三三,4)。

 

 壶  标本1件。09JFZ1:2,泥质灰陶。敛口,尖唇,鼓腹。素面。口径7.8、残高11.2厘米(图三三,5)。

 

 罐  标本1件。09JFZ1:4,口沿残片,夹砂灰陶。敛口,子母口,短舌,鼓腹。口沿下一周素面,腹饰粗绳纹。口径23、残高6.6厘米(图三三,6)。

 

G1出土器物

 

 盂  标本2件。09JFT3G1:2,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敛口,斜方唇,束颈内凹,与腹交界处呈一周凸棱,鼓腹。器表饰抹绳纹。口沿内外有轮制痕迹。口径19.4、残高8.2厘米(图三四,1)。09JFT17G1:1,泥质灰陶。直口微敛,叠唇,束颈,鼓腹。素面。残宽13.4、残高13.4厘米(图三四,11)。


图三四 G1出土器物

1、11.盂(T3G1:2、T17G1:1)  2、8、12、16.盆(T21G1:5、T8G1:1、T17G1:4、T2G1:1)  3.鬲(T5G1:1)  4、5.罐(T18G1:2、1)  6、7.豆(T13G1:4、T2G1:3)  9.器盖(T2G1:5)  10.瓮(T6G1:4)  13~15.鬲足(T7G1:1、T6G1:2、T3G1:5)


 盆  标本4件。09JFT21G1:5,泥质灰陶。敞口,窄折沿,沿面内凹,圆唇,弧腹,腹饰竖向绳纹。内壁可见有轮制痕迹。口径34,残高8.6厘米(图三四,2)。09JFT8G1:1,泥质灰陶。敛口,斜折沿,方唇,束颈,弧腹,平底。器表及底饰斜绳纹。口径29.2、底径12.5、高22.3厘米(图三四,8;图三五)。09JFT17G1:4,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弧腹。腹饰竖绳纹。残宽13.5、残高13.2厘米(图三四,12)。09JFT2G1:1,口、腹部残片,泥质灰陶。敞口,平折沿,沿面稍内凹,弧腹。腹部饰斜绳纹。复原口径26.4、残高12.4厘米(图三四,16)。


图三五 盆(T8G1:1)


 鬲  标本1件。09JFT5G1:1,口沿残片,泥质灰陶。口微侈,窄折沿外斜,圆唇,束颈,鼓腹。腹饰竖向绳纹。器身有轮制痕迹。复原口径12.3、残高5.4厘米(图三四,3)。

 

 罐  标本2件。09JFT18G1:2,口沿及腹部残片,泥质灰陶。直口,窄折沿,圆唇,直领,溜肩,鼓腹。腹饰交错粗绳纹。口径13.4、残高19.7厘米(图三四,4;图三六)。09JFT18G1:1,仅存罐底,泥质灰陶。下腹斜直,平底。腹饰斜绳纹,靠近底部绳纹抹平。底径13.8、残高17.8厘米(图三四,5)。


图三六 罐(T18G1:2)


 豆  标本2件。09JFT13G1:4,泥质灰陶。盘口外敞,尖圆唇,盘壁圆折。素面。口径13.9、高3.9厘米(图三四,6)。09JFT2G1:3,豆盘残片,泥质灰陶。豆盘敞口,圆唇,折腹,圜底。素面磨光。口径15.1、残高3.7厘米(图三四,7)。

 

 器盖  标本1件。09JFT2G1:5,捉手残,泥质灰陶。豆盘敞口,圆唇,弧腹,圜底,矮柄。素面。口径19.7、残高7.7厘米(图三四,9)。

 

 瓮  标本1件。09JFT6G1:4,口、腹部残片,夹砂灰陶。敛口,窄折沿,方唇,弧腹。口沿下粘附一周附加堆纹,腹饰斜绳纹。残宽11.6、残高10厘米(图三四,10)。

 

 鬲足  标本3件。09JFT7G1:1,夹砂灰陶,胎含粗砂。锥状足较短,器表饰特粗绳纹。残高12.3厘米(图三四,13;图三七)。09JFT6G1:2,夹砂灰陶。锥状矮足,器表饰粗绳纹。残高6.1厘米(图三四,14;图三八)。09JFT3G1:5,夹砂灰陶。尖锥状矮足,足尖略内弯。器表饰粗绳纹。最宽14.2、残高9.5厘米(图三四,15)。


图三七 鬲足(T7G1:1)


图三八 鬲足(T6G1:2)






结  语

静乐县所在的汾河上游吕梁山地区,自古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错地带。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北方戎狄管辖,在遗址北部约13公里的静乐县鹅城镇赵王城村附近现存有一座战国至汉代延续使用的城址,相传此城为赵武灵王所建。这表明,最迟在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遗址所在地已归赵国统管。

 

丰润遗址分布在汾河谷地东岸的冲积台地前端,这里地形崎岖、沟壑纵横,遗址保存状况较差。经调查,遗址分布面积较小,仅有30万平方米,包含了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两个时期的遗存,本次发掘区域在遗址的北部,发现的文化层堆积薄,遗迹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应是遗址的边缘区域。

 

丰润遗址出土陶器以灰陶为主,并发现少量褐陶。质地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陶器器类丰富,有鬲、盆、罐、豆、豆盖、壶、甑、盂、碗和瓮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偶有少量附加堆纹、暗波折纹、弦纹和素面等。其中,绳纹主要在鬲、盆、罐等夹砂陶器表通体竖向施纹,附加堆纹见于罐和鬲的口沿或腹部,暗波折纹仅见于豆盖器表,素面均见于泥质陶。陶器制作工艺可分为手制、轮制两种。手制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器物口沿、足部均为二次拼接而成,器物口沿外侧多见轮制修正痕迹;轮制陶器可见快轮拉坯成形痕迹。夹砂陶的羼和料为石英石颗粒或细沙粒。

 

丰润遗址发现遗迹数量较少,相互之间打破关系较为简单,遗迹内出土陶器标本以口沿残片或器底为主,分期特征不明显。但从出土的鬲、豆、盆、盂等器物整体特征来看,其与岚县胡琴舍遗址、古交屯村东周遗址晚期和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早期出土的同类器相同或相似。如丰润遗址发现的浅盘豆(H4:2)、折腹豆(H4:9)和盖豆(H10:2)与岚县胡琴舍遗址的平盘豆(LHH8:1、LHH6:3)、古交屯村遗址的圆盘豆(H3:4)和方盘豆(H3:3)、侯马牛村古城南遗址的Ⅰa、Ⅰb式盘豆(60H4T50H419、60H4T304⑤)、Ⅱa、Ⅱb式盖豆(60H4T53F151、60H4T301③)等形制基本相同。因此该遗址年代当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近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春秋战国时期遗存研究渐成热点,静乐丰润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山西北部东周时期的文化性质、生业类型及其背后的人群族属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领队 

张崇宁

 

 参加发掘 

李海宏、宋小兵、杨小川、朱海玉、关磊

 

 绘图 

畅红霞

 

 整理 

崔俊俊、吴洋洋

 

 执笔 

吴洋洋、崔俊俊






E N D

图文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静乐县文物保护所

原文名为《山西静乐丰润遗址考古发掘简报》

刊于《文物季刊》2024年第3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丨静    静

初审丨吴洋洋

终审丨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

考古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创办的考古汇平台;面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