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岁孩子手臂擦伤后溃疡不愈,真相竟是......(不是细菌和真菌)

学术   2024-12-26 20:00   浙江  




病例分享




患儿男,6 岁,因「右臂出现群集性皮肤损害」就诊。


1

病史


患儿既往体健,在一次出国旅游中玩耍时右臂皮肤擦伤,3 个月后出现群集性皮损,最初怀疑是皮肤细菌感染,并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无效。随后在另一位全科医生处看诊时,医生考虑这些损害为病毒疣,于是将其转诊至皮肤科治疗。


2

体格检查


皮肤查体发现,患儿右前臂多发的群集性紫红色质硬丘疹,有些中央结痂(图 1)。体格检查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家属诉自发病以来患处从无出血或分泌物,也无发热或其他系统症状。提出的鉴别诊断包括异物肉芽肿、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皮肤利什曼病等。


图 1. 右前臂群集性紫红色质硬丘疹,有些中央结痂(图源:Guerra-Amor A 等 2024)


3

诊疗分析


对皮损进行了活检,标本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真皮浅、深层有密集的炎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图 2A),同时还有大量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图 2B),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确定为硕大利什曼原虫。最终,该患者被确诊为皮肤利什曼病


图 2. 皮肤活检病理示:(A)真皮层炎细胞浸润,特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和浆细胞,(B)以及大量细胞内的圆形小体(图源:Guerra-Amor A 等 2024)


由于损害范围较大、病变持续时间较长、位于关节附近,并且为多发性损害,使得局部注射治疗困难,考虑到上述因素,患者接受了静脉注射脂质体两性霉素 B 治疗,剂量为 3 mg/kg,连续 5 天,而后在第 10 天再次给药一次。6 个月随访时患者的损害已愈合,瘢痕轻微,1 年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小结




1

什么是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属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通过白蛉传播。除了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以人类为储存宿主以外,其他种属的利什曼原虫均以犬科和啮齿动物为主要宿主。该病在地中海盆地、非洲、南亚及中南美洲为地方流行病,国内在两广、海南等地区均有报道,临床表现因寄生虫种属和宿主反应而异。


2

临床表现


内脏型利什曼病是最为严重的类型,在非洲和亚洲主要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地中海盆地、中东、中亚和南美洲主要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体重减轻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在部分患者中,特别是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后遗症,如皮肤色素减退斑、疣状丘疹或结节,主要累及面部。


局限型皮肤利什曼病是利什曼原虫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典型损害为结痂性溃疡,通常出现在暴露皮肤的接种部位。除了局限型皮肤利什曼病外,部分中南美洲地区的利什曼原虫种属可能引起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或鼻腔粘膜的溃疡损害,可能伴有软骨或骨结构破坏,甚至有更为罕见的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


除了经典的临床表现外,利什曼病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表现,可能模仿其他疾病。本文报告了一例在局部外伤后发生的皮肤利什曼病,临床表现模仿异物肉芽肿和接种引起的感染。局部外伤如纹身、剃须、擦伤,甚至电凝术,均被报告为皮肤利什曼病的诱因。皮损可能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误诊及治疗后皮损复发。


原有皮损恶化或远处新发皮损均有报告,有学者提出基于动物模型的有限证据,认为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的循环中可能存在受感染的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会被创伤部位所吸引。


3

诊断


对于怀疑内脏型利什曼病的患者,可以通过组织标本中检出利什曼原虫、血清学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来确诊。对于儿童患者,建议首先进行外周血显微镜检查、分子和血清学检测,只有在初步检测无法确诊时,才考虑进行骨髓或淋巴结取样。


如果怀疑为皮肤利什曼病,推荐在除去细胞碎屑和渗出物后进行全厚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而排除其他诊断。活检通常显示致密的混合性肉芽肿性炎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在疾病急性期,组织细胞内可明显看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吉姆萨染色阳性,PAS 染色或六胺银染色阴性,能够与组织胞浆菌的酵母形态相鉴别。


推荐进行培养以排除其他感染病因,并进行分子扩增检测,因为这些是利什曼病最敏感的诊断技术。


4

治疗


对于内脏型利什曼病的患者,必须给予系统治疗。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及其药物可用性,可以使用五价锑化合物、巴龙霉素、口服米替福新和两性霉素 B,可单独使用或联合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当怀疑或已知皮损由利什曼原虫引起,且有较高的黏膜利什曼病风险,或病损未能自愈时,建议治疗。对于存在复杂皮肤利什曼病的患者,包括损害数量>5、直径>4 cm 或位于面部、关节或生殖器的患者,推荐进行系统治疗。治疗方案包括局部注射或静脉注射五价锑化合物、静脉注射两性霉素 B、口服米替福新和口服唑类抗真菌药。


在本例中,由于局部注射治疗不适用,因此选择了静脉注射脂质体两性霉素 B,该药具有良好的风险-获益比。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Guerra-Amor A, Repiso-Montero T, Espiau M. Grouped Indurated Papules on the Arm of a Healthy Child Following Skin Trauma. Pediatr Infect Dis J, 2024, 43(10):1018-1019.


来源皮肤时间

投稿 | zhangxinyu2@dxy.cn


丁香园儿科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儿科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儿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