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基本信息】
患儿, 女, 5 岁 9 个月
现病史:患儿入院前 2 周,外院补牙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不详,反复发热,最高体温 39 ℃,发热间隔 10~12 小时,口服退热药 3 天无明显改善。
10 月 14 日就诊 A 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4.42 × 10⁹/L,中性粒细胞 41.9%,C 反应蛋白 5 mg/L,使用布洛芬治疗 3 天,发热持续,最高体温 40 ℃。
10 月 17 日转诊至 B 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5.37 × 10⁹/L,中性粒细胞 41%,C 反应蛋白 10 mg/L,给予维生素 C 治疗,体温仍反复。10 月 22 日转诊至 C 院,口服中药 2 天,体温依然反复,热峰达 40 ℃。
10 月 23 日再次至 B 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10.4 × 10⁹/L,淋巴细胞 55%,C 反应蛋白 4 mg/L,ALT 170 U/L,AST 224.8 U/L,腹部 B 超显示脾增大,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现因发热待查入院进一步诊治。
体格检查:T 36.5 ℃ P 110 次/分 H 115 cm W 17.5 kg BP 93/65 mmHg,SPO2 100%。出血颌下及颈后可触及 0.5 cm * 0.5 cm 大小数枚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余正常。
临床上普遍采用解热镇痛药进行退热,使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认真评估发热患儿病情和不适程度,有利于早期识别危重征象,及时干预,缓解不适症状,使患儿安全、相对舒适地渡过急性发热期。
那么什么叫做舒适,如何来评估舒适的程度呢?
舒适主要是人的主观感觉,又称为舒适度。目前没有专门用于评价儿童急性发热的舒适度量表,中文版 EDIN 信度、标准关联效度和反应度均良好,基本可以用于中国 0~5 岁儿童急性发热舒适度评价。中文版 EDIN[1](如表 1 所示) 。
在患儿发热寒战时要注意保暖,改善发热患儿的舒适度,可适当为患儿添加衣物或盖上被子,注意保暖的同时也不宜将患儿包裹太紧、太厚,可根据其发热状态增减衣物。患儿居住的环境温度也要适宜,调节室内温度,使患儿感觉温暖舒适为宜[2-3]。
在中文版 EDIN 在 0~5 岁儿童急性发热舒适度的评价研究中,发现中文版 EDIN 与 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的评分相关系数为 0.885,标准关联效度非常好,从统计学角度来考虑,可只纳入面部活动,说明儿童急性发热的舒适状态在面部表情方面反应灵敏且容易观察,也说明 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如表 2 所示 )可以用于急性发热儿童的舒适度评价[3]。
表 1 中文版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EDIN)[1]
表 2 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3]
基于该患者已有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具体结果如下: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验:异型淋巴细胞 28%,白细胞总数 10.26 × 109/L ↑,血红蛋白 95 g/L ↓,血小板总数 125 × 109/L ,中性细胞百分比 10.0% ↓,淋巴细胞百分比 58.0% ↑,单核细胞百分比 4.0%,C 反应蛋白 ≤ 5 mg/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32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93 U/L ↑,钠 135 ↓,钾 4.2
单纯疱疹病毒 IgG > 30.0 ↑,单纯疱疹病毒 IgM > 3.50 ↑,风疹病毒 IgG[56.6]+ P,风疹病毒 IgM < 10.0,巨细胞病毒 IgG < 5.00,巨细胞病毒 IgM[22.0]
肺炎支原体抗体 1:40 阳性 P,EB 衣壳 IgG 亲合力测定 12.62,EB 衣壳抗体 IgM 阳性 8.87 P,EB 早期抗体 IgG 121.62,EB 衣壳抗体 IgG 42.56 ,EB 核抗体 IgG 4.47,全血 EB 病毒 DNA 9.69E + 03 copies/mL,血浆 EB 病毒 DNA 1.28E + 05
【初步诊断】
根据目前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能够作出以下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 EB 病毒(EBV)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典型临床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严重并发症[4]。
该患儿以反复发热为主要表现,腹部 B 超提示脾增大,外周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升高至 28%,故可考虑此诊断。
2、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
HLH 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以高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病情凶险和死亡率高为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持续发热(90%~100%)、脾肿大(80%~97%)和有 ≥ 2 个血细胞系的血细胞减少(90%~100%)、肝肿大(54%~95%)、肝功能异常(77%~83%),可有黄疸、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亦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5.6%~58%)表现为嗜睡、癫痫样发作、震颤、昏迷和颅神经麻痹及脑脊液检查异等。HLH 病情进展迅速,常危及生命[5]。
该患儿有反复发热临床表现,脾增大,转氨酶升高,体格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故可考虑此诊断。
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OJIA):
该病可由 EBV 等感染诱发,易消散的皮疹、高热、淋巴结肿大、多浆膜炎或肝脾肿大。SOJIA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 5 岁以前略多见[6]。
该患儿有反复高热表现,热峰达 40 ℃,B 超提示脾增大,血生化提示肝功能异常,体格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故可以考虑此诊断。
【进一步明确诊断】
为明确诊断,进一步行骨髓穿刺及影像等检查,结果如下:
骨髓一条,长 1 厘米,直径 0.2 厘米
报告提示:1. 骨髓增生,脂肪组织大致正常 2. 粒细胞系增生,各期细胞均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形态及分布大致正常 3. 红细胞系增生,幼红细胞簇可见,见于骨小梁间区 4. 巨核细胞系增生,胞浆丰富 5. 切片内未见成簇肿瘤细胞 6. 特殊染色:PAS:散在 +,Giemsa:骨及骨髓组织可见,网染:- 7. 免疫组化结果:MPO+,CD61+,CD235a+,CD34 少数+,CD3 散在+,CD20 散在+,CD56 骨母细胞+,NSE-,ALK-,TDT 个别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骨髓增生活跃,红系、粒系、巨系均增生活跃,偶见嗜血细胞
影像学报告发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心电检查报告:1. 窦性心律 2. I-AVB
腹部超声:1. 肝脾肿大 2. 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最终诊断】
综合上述结果,患儿最终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于这个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会升高,以单个核细胞增多为主,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 > 10% 有诊断意义,但是异型淋巴细胞出现的时间以及持续时间都不固定,这给早期诊断带来不便[4]。
【后续治疗】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告病重、心电监护,予头孢呋辛(10.25)、美罗培南(10.25~11.4)、更昔洛韦(10.25~11.7)抗感染,予复方甘草酸苷片、还原型谷胱甘肽片保肝等治疗,患儿发热仍反复;
10.28 加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 mg/kg/d,10.28~11.3)免疫抑制治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10.29~11.2),患儿发热好转,发热间隔延长,但发热仍反复,肝脏、脾脏缩小不明显;
11.3 起上调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剂量 14 mg/q 12 H(相当于强的松 2 mg/kg/d,11.3~11.09),次日患儿体温完全降至正常并保持平稳,肝脏、脾脏逐渐缩小,甲泼尼龙逐渐减量,至 11.09 改为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剂量 14 mg/d(相当于醋酸泼尼松片 1 mg/kg/d,11.10~11.11),至 11.12 改为甲泼尼龙片口服(12 mg/qd,晨起顿服,11.12~11.13);
期间予人免疫球蛋白(11.05)7.5 g 免疫支持治疗 1 次;
整个住院期间患儿精神反应好,无呕吐、腹泻,病情好转出院。患儿一周后复诊,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
✩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以上观点系专家个人临床诊断经验
内容策划:杨兹
内容审核:李阳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