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程门问学”公众号
王气中(气钟)先生,名正旺,号东堂,中年后以字行,晚署拙存、退公、无待山民。安徽合肥东南乡长临河罗家疃(今肥东县长临河镇)人。1903年2月5日生于农家,幼读私塾。受五四运动新思潮之影响,以为乡间闭僿,不足以应世变,十八岁时考入安徽省立第六师范学校。至1924年寒假,尚未毕业,即考取东南大学工科、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科。以有公费,遂入北京交通大学。先生愤军阀之横行,列强之鸱张,于同学之抗争几无役不从,曾身经“三一八”执政府门前之血雨腥风。1926年秋,时事日坏,而公费亦断绝,乃毅然南下从事国民革命。及至1928年冬始重拾学业,复入东南大学改名之中央大学,转入国文系,赖教书译书著文坚持学业,文史兼修,愤悱自强。中央大学基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办之三江师范学堂,渐次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为东南之一大学府(实即我南京大学之前身),先生饱览饫闻,含英咀华,既受教于通儒,复砥砺于良友,与低一级却年长四岁之同乡张汝舟尤相友善。张氏在同侪间雅有“博及群书”之目,取“毋欲速、毋自欺”之意而自号二毋居士。儒家之教重交友,于先生交友一端,可测其辅仁进德之精勇。先生弃巧存拙之念、利人济物之怀,于大学毕业后多所践行。1931年毕业回家乡合肥,任省立第六女子中学国文教员兼教导主任,其间先生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朝曦读书会”,引导青年学子阅读进步书刊;又邀时任省立六中高中部国文教职之友人张汝舟,为六女中学生讲授《红楼梦》,并合作将《红楼梦》编成话剧,公演于合肥城内,一时古城为之震动,观者如堵。公演所得,供六女中建图书馆楼一座。先生锐意于社会进步,难免受阻,于1933年被迫离合肥往安庆,任职于省立图书馆,次年转赴北平蒙藏训练班任教。1936年南归任芜湖安徽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兼教导主任。旋抗战军兴,国家亦正在万事艰苦中,先生播迁入蜀,先在江津国立第九中学任教,1939年应聘为河南大学文史系教授,讲授世界通史。先生素有肺疾,至是频年颠沛,旧病大发,归川即倒卧不起,良药莫觅,众医束手。先生则处之泰然,认为安心静养,蓄力养志,必当有再起之一日。前后四年有余,奇迹终现。初,先生之病重也,友人亟为筹谋生计。时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喜用合肥同乡,遂群请于吴氏,于是得以从容养疴。病起,升任简任秘书,公务外兼为吴氏讲授经史。抗战结束之际,于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重来金陵,任教于母校中央大学与南京边疆学校。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先生于焉讲诵,始专注于文学,守先待后,表彰文献,发扬潜德,历任副教授、教授,直至1987年离休。五十年代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合影,左起:洪诚、王气中、陈瀛、黄淬伯、方光焘、罗根泽、陈瘦竹、陈中凡、戚法仁、胡小石。
先生秉心匡济,颇受士林推戴,早于1949年即荣任民盟南京市支部委员,1956任民盟江苏省委常委兼组织部主任。及“文革”浩劫,狂徒肆虐,先生蒙冤,背“国民党特务”诸罪名,举家受累。虽天下沉浊,时运颠顿,先生风节耿然则一如其常。张氏汝舟僻处西南,于极度困境中精究历法,成《西周考年》、《〈(夏)小正〉校释》两稿,虞其失落,寄送先生请序。先生不负所托,特为复写双份,分藏两处,终得免于秦燔。其宝惜斯文、笃于风义,尤能于风雨如晦之夕而见之,虽古仁人之用心,何以异哉!四凶既殄,迎来百废待举之晨,先生时与草圣林散之、诗豪许永璋、水利学家郑肇经、词家冒孝鲁诸贤以诗歌相酬酢,意兴甚壮。先生尤属意于古典文学专业恢复博雅征实传统,1980年秋与南京师范大学徐复教授、山东大学殷孟伦教授联合发起中国古代历法讲习会,为当时研究生学问养成提供良机。先生晚年招收中国古代散文方向研究生,所定考试科目除古代文学史外,必考中国思想史,盖先生视文章史与思想史必多互契交汇。1980年秋,王气中先生(左二)与徐复(左三)、张汝舟(左四)、殷孟伦(右三)等先生合影
自清朝康乾以来,古文巨手往往出于黄舒江淮之间,桐城姚鼐所以叹“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者”,诚为不虚。先生亦含元吐耀,辞章雅健,承桐城派底蕴,得史迁昌黎神髓,颇负时誉。1935年安徽通志馆为表彰本省先哲芳烈,特礼请先生撰《范鸿仙传》;《范烈士鸿仙先生行状》则出于刘叔雅之手。先生开篇即谓:“昔韩文公尝称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孰谓千百年后,其风遂移于江淮之间。当满清入关之初,志士仁人之抗节赴义,起于江淮间者,已不可胜数。迨其末造,种族之念未泯,民主之思方炽,益以外患之危迫,于是忧国之士,群起而谋倾清室,建民国。当时革命志士之著者吴孟侠、倪映典、吴晹谷、范鸿仙,皆起于江淮者也。孟侠、映典、晹谷三人皆殉节于颠覆清室之际,独鸿仙以声讨袁氏窃国,被戕死。”呜咽驰骤,贵尚忠义,可横行阔视于古所称大家之手笔。清季民国以降,桐城派颇遭恶谥,舆论渐成,几成定势。先生则不囿时论,于1957年撰文衡论桐城派在文学史上之地位与作用,实事求是,见解明通。逮1985年首届桐城派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先生与钱仲联等学界名宿受邀齐聚桐城,又揭开新时期古文辞研究之新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散文、古典文论之教学与研究,文史哲融通,史识艺能并重。因教学之需,撰有《中国文学史纲》、《两汉文学史》《中国古代散文史纲》等专著,重视汉赋等文体成就,不薄骈体,于文风高华之王勃亦颇爱赏。先生晚年最所精究者乃在刘熙载《艺概》,成《刘熙载和艺概》、《艺概笺注》等书,深入透辟,饮誉学界。融斋不仅谈艺甚精,上下古今,苞罗旁魄,且治学论文富经世意趣,其主持龙门书院亦近代经世学风之据点。先生措意运思之际,其与融斋《艺概》之缘恐非偶然。先生于1993年2月23日仙逝于南京,享年九十岁。夫人张天臞工诗善书,与先生颇多唱和。子学庄、女学昀俱术业有专攻。 余生也晚,自惭学行无似,握管述先生懿行德业,未能道其万一。先生晚年有《雨夜书怀》诗曰:“少年何有气如虹,投老翻思思转空。一卧沧江惊岁晚,迎秋风雨感吟龙。”先生少年慷慨,志在淑世,中岁挺身,不甘暇逸,暮年壮心,犹相炳耀,诚属豪健如天行者;苟处心有道,行己有方,则穷通祸福,不必挂怀,翻思一生,自可一切不求倚傍,气足而神完。先生晚号“无待山民”,其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摘自《南京大学文学院百年史稿》,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984年12月,本文作者曹虹的硕士论文答辩会,左起沿座位顺序为曹虹、王气中、金启华、程千帆、吴新雷、张伯伟在中文系祝寿会上向老师敬酒,左起:陈瀛、曹虹、张天臞、王气中
需要图书推广、加读者群的各位师友请添加小编微信(sjhj2072),并备注“学校/单位/专业+推书/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