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药代表管理办法有感
先说,文件出台后,我们代表行业必须要做出改变的几个地方:
医院是否有动力来做这件事情?在文件中,里面确实明确了医院,中医体系,疾控体系他们应当承担的角色和所要做的事情。但他们是否有动力做好这件事情确实值得商榷,因为总体感觉这是给他们的自我加压,但加压是需要成本的,那收益在哪里?能帮着医院创收吗?能帮着医院去增加知名度吗?能帮着医院的老师们增加收入吗?感觉这三个问题都是“否”。那如果要去执行只能放在“医院三甲评审”时加入必考项,做的好了,才能拿到相应的分数。也许这才能给医院一点动力去做。
如果没有动力去做,之前也有医院搞应付的一套。比如,一个月挑一个下午,在一个有监控设备的房间里,约几个代表见几个医生。所有会面材料都是有记录的。感觉这就搞定了备案制的落地。但,一家大型的三级医院,产品有上千种,在推广的一定不下几百种,负责他们医院的代表肯定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之多,而且代表为了加深影响,会见医生就是一个高频的行为。(一个代表正规企业要求一天要10--12个拜访),如果只有一下午,随便搞搞,这一定就是用来装样子的。但,如果真去管,有方法吗?当然。一,每个备案的医药代表,人脸识别输入医院管理系统,根据他们备案的产品,领域设定出合理的活动区间,让他们自己发挥,但一旦越线,就要及时处理。二,推广活动,每月或者每周采取备案制,可以要求明确的时间,地点,会议目的,参会人员,会议内容等进行备案,甚至要相关科室负责人或者学科负责人同意签字。医院可以抽查,但只要是备案的活动要放绿灯,只要会后留一份会议材料留档以便后期追溯,做得好一点可以是线上全链路记录留档追溯。
但,这么做了,乖乖孩子都被管起来了。那些“跳出三界外”不备案的人怎么办?岂不是谁听话,谁受到的限制多?王P建议,医院可以在市场准入,学术推广活动举办等方面给予加分优惠。意思是,你没有备案过的代表和活动,你无法登记新产品入院,无法在医院内部召开科室会等学术活动。甚至可以让保安在巡逻时,时不时的盯住那些在科室门口转悠的人,如果没备案就来推广,可以严肃处理。要不,这个政策一定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