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医疗体系的次终极指标----人均预期寿命

文摘   2024-10-31 17:00   浙江  


-QIYEGONGZUOZONGJIE-



我们先来看个定义,人均预期寿命,是指:

     内容来自于百度搜索








王P,为啥要我们来看这个指标?这一指标最有可能会成为“整个医疗体系”的大指标,从而在方方面面影响每一个从业者。
为啥?上次去了三明后,王P摸到了医保控费演变的逻辑:规范性控费阶段演变为主动作为式控费。


规范性控费阶段,医保有两大杀招:挤压药品流通中间环节的水分(议价和集采)和医疗行为的标准化(DRG/DIP)。这个阶段的控费模式,核心动作就是使……得到规范,为了达到这一点,不仅各方面规矩多了,账算得更细了,而且还利用上了数字化高科技手段。这种数字化手段据说已经开始使用了,以东部某一发达省会城市举例:上午所有医院的所有用药、治疗、收住院、花销的情况在中午一点全部都会数据整理归仓。相信有了这些技术支持,外加强有力的政策推动,规范性控费在2-3年之内就会日趋成熟。那么,之后如何让医保的钱花得更有效率,就必然会过渡到主动作为式控费阶段。(如果不去引导,就会出现住院率超过20%的夸张局面)


什么叫“主动作为式控费”?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如何通过主动出击、主动干预的方式让很多医保不得不付的钱省下来。比如,做好骨密度筛查、25-羟基D筛查,补充好钙片和VD就会极大地降低老年人和中老年人急性骨折的风险。大家可以算笔账,补充VD和钙片一年下来可能就几百元,但一旦有急性骨折,没几万是下不来的。再比如,人们常见的肺癌,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早筛、早切、早治,如果你有早期手术机会切掉,长期的预期寿命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但一旦发生转移,分期很快会进展到晚期,到那会儿不仅预期寿命只有几年可数,医疗开销通常都得达到几十万,而早期筛查和切除的费用都花不了后期的1/10。还比如,对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规范化管理,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可以降低心梗、脑梗、脑出血的发生率,而随着集采的逐步深入,我们确信,中国建立了全世界最牛的慢性病药物可及系统。关键是,能否执行规范的依从性管理。所以,所以,所以,王P今年去三明实地走访时,发现三明医改进行到了最新阶段——“六病共管”,所谓的六病共管,背后的逻辑和王P刚才的分析如出一辙,就是把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进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是预防。但,王P确实也看到:预防不好做。三明门诊病人最多的还是内科诊疗区,也许这背后还有一条经济学逻辑没打通:现在医疗体系的考核还是以你收治的病人越多,做的诊疗动作越多,收益才越大。所以,让医生们去做预防,病人数下降,必然会损害到医院的利益---这在经济学逻辑上有BUG。








王P大胆提出:医保以及医疗体系应该扛起一个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的关键是让人少生病,少生大病,晚生大病。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医保统筹辖区内的患者越健康,医疗的所有参与者才会越受益。如果这个局面出现,会让医疗链路上的很多参与者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医保结余如何分?县级医院的治病和公卫预防只能如何平衡?每一种病种的防治的关键动作是什么?有无非常清晰的执行流程?这里面有厂家的机会吗?哪些厂家有机会呢?总之,医疗的增量时代越来越到头了,以人民健康为切入点的缩量时代即将开启,你能抓住机会吗?


在写这篇原创时,在题目处留了一个伏笔——“人均预期寿命”是次级目标,那终极目标是啥?王P认为一定是“人均预期健康寿命”。如果还活着,但是变成失能老人,那不仅是个医疗问题,还是个哲学问题了。






王P咨询
十年医药生涯,为您解读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