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ey Chen是Equitable Bank商业贷款部门的Regional Head,全加拿大金融界问鼎此位置的女性寥寥无几,而她是其中唯一的华裔。移民朋友来到加拿大涉足金融行业的不在少数,但受困于一些有形无形的阻碍,很多人攀升到一定的位置便止步不前,Lesley的头衔无疑是耀眼的。但如果你浅浅翻阅她的履历,你会发现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Lesley在12年前就加入了EQ Bank,以2年左右为一格,一步步到现在的职位;而当你对她有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所谓的外部标签都是长期努力和自律的结果,而Lesley的内核之稳以及自我认知之清晰,她拥有的能量水平之高以及敢于顺势而为的勇气,让人无法不相信她的未来走到哪里都不足为奇。
Equitable Bank/EQ Bank是加拿大第七大银行,它是一家纯网络化的银行。它没有线下网点,一切操作都在线上完成,曾被福布斯认为是加拿大最好的银行。
Lesley是标准的上海姑娘,她自信明媚,张弛得体。年少时离开来到加拿大留学, 在陌生的环境,没有父母家人的扶助,一般来说小留学生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但如果说少小离家对这个女孩有什么积极影响的话,那就是从很年轻时就适应了充满变数的生活,而且大脑会被培训成一种模式,那就是自然相信改变和挑战是好事情。在她未来的生活里,她的这份相信的力量也一次次帮助她打磨技能、攻坚克难,让她更了解自我,更敢于做困难的决定,也变得更有力量。
01.
重大职业选择,从心选择金融
北美宽松环境,让她如鱼得水
大学临近结束时,Lesley迎来了一次重大人生选择,那就是毕业后决意转行。虽说Lesley很喜欢新闻专业,但过往这些年她看到了世界的巨变,传统媒体走向数码和线上,记者行业的属性也在被一点点蚕食改变,这让她心生退意。联想到儿时的经历,成长在飞速发展的90年代的上海,地产和商业的突飞猛进肉眼可见地将整个国家的经济轨迹都改变,父母也曾是弄潮儿。经济大潮的趋势、父母家庭的熏陶以及自己慢慢摸索萌生出新的兴趣,让Lesley决定投身金融行业。
自由的选择固然是一种运气,但也意味着你要承担起自由背后的所有代价,这是Lesley年少起就学到的一课。谈起这次行业选择,Lesley也是做了充分的调查的。首先她有非常夯实的心理基础,Lesley笑着说了这句她笃信的名言:If you want to make money, you’ve got to follow the scent—money doesn’t come to you, you go to it!。她没有选择更为人熟知的个人住房贷款领域,而是投身了她更感兴趣的商业地产服务。想要追寻这一行,美国其实是更前卫的选择。她当时也充分对比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情况,在政策和监管方面,美国确实更加灵活,其整体经济也更好机会更多;但Lesley问询了自己内心的诉求,作为一名亚裔女性,她更在意的是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及加拿大整体环境对家庭、孩子的支持和友好程度,多伦多在这些方面都是优质代表。做完这一系列的考察和判断,她选定了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也选定了自己中意的国家和城市,一切就绪,只待起飞。
讲到成长历程,Lesley说自己本身的个性就有叛逆的成分,虽说上海几乎拥有当时全国最开放包容的环境,但不得不说中式传统教育对女性是有一定压迫性的。一个人的原始生命力来自TA的好奇心,而学校和父母的典型说辞是:你要做一个好孩子、你要乖。而越乖的孩子好奇心越少,也永远无法跳出盒子思考,所以Lesley笑着说来到来到西方社会她其实是更自如了。大环境越自由,人的本性底色越容易被释放出来。虽然在陌生的环境少了来自长辈家族的经验和帮助,也曾犯过很多错,但这本身也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Lesley形容自己如同鱼儿找到了水。
由此展开我们也聊到了亚裔女性在北美社会的优劣势问题,Lesley提供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观点,她说:
其实亚裔女孩们不用因为文化差异而气馁,各个族裔的朋友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要经受身份危机的考验。比如我认识很多本地白人女孩,在她们的认知里,女性结婚后是要做家庭主妇不上班的,不管你之前是什么学历读了多少书。而我从小在上海,自己的妈妈和周围的女性长辈没有人做全职妇女。和东亚相比,北美的大环境已经是更自由更多元化了,我们已非常幸运能来到这里,真的可以再自信一点,再大胆一点,不妨放下心防大胆做自己.不要把自己看作是弱势群体。你需要告诉自己,你和这里的任何人一样有能力。
02.
你必须找到自己、成为自己的快乐源泉
才能在职场和生活有更好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做自己,是我与Lesley聊天时反复被提及的话题,因为这在她看来是人生重中之重的课题。现在的Lesley已然非常通透,但她说在年少小女生的时候也会迷茫,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做错决定,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面对这个困境Lesley的解法是更加主动地拥抱生活中的每件事,随着年龄越大,在经历每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的磨砺与思考之后,你就会越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当你将这一切了然于胸,你会找到自己的快乐源泉,你的人生也会更加顺遂。此解法不仅适用于职场成长,也适用于生活家庭。
谈及职场的进步, Lesley谈到了她选择EQ Bank的原因:
依我的个性,如果在大银行或大企业会很不适应。大型机构相对来说步骤繁琐,想转换岗位很麻烦。而我不安于现状,好奇心强,所以更适合中小型公司
。在Equitable Bank,我经历的职位越多,就越了解自己更多,就会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个领域。比如我的个性就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喜欢为公司拓展新的疆域, 这种个性不能每天在办公室里。EQ Bank 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并以成为一家挑战者银行为荣。这意味着我的日常工作环境不会局限于传统方法,而是鼓励我去挑战。事实上,我的老板在我自己还未意识到之前就看到了我的潜力,并不断推动我迈向更高的水平。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并拥有能够识别人才的优秀领导者。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安于现状也没什么不好,也可以是某些人的快乐源泉,但每个人有责任去挖掘自己的内在力量所在。比如当我想到早上起来我要去健身房,几小时后我要与某某会谈讨论事业发展,我就会非常兴奋,咱每天早上起床得有这个动力吧。
谈及生活的成长,Lesley聊了婚姻的故事
Lesley 20岁曾有过一次婚姻,当提起那次回忆,她也感叹那曾是建立在传统观念之上的“完美模式”。从大学同学变成人生伴侣,两人家庭学历工作等一切外在条件都旗鼓相当,所谓门当户对。但随着对自己了解越深,虽然外在完美,但Lesley很遗憾二人未曾找到深度链接。她曾很有恐慌和孤独,如果心里认定的“灵魂伴侣”无法进行灵魂层面的交流,那这样一辈子将与噩梦无异。于是虽然谁也没有做错,但Lesley还是做出了那个最困难的决定。但Lesley总结那段经历时说道,离婚的决定是自己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节点。
“离婚让我终于敢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去允许我做真正的自己。两个很好的人分开,每个人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权”去追求幸福,因为人生就这么一次。“
回望之前的人生历程,Lesley说自己非常幸运,因为周遭的环境从来都没有阻拦她做自己。从小出国,独自野蛮生长,家庭和周围的朋友圈给的都是鼓励和支持。这些都是Lesley安全感的来源,Lesley说有了安全感人才更敢于去挑战自己。谈到自己现在的先生,Lesley笑着说每一个成功女性后面有一个默默支持的伴侣,而她在这段婚姻里不光收获了一个更坚实的后
盾, 养育了两个很棒的孩子, 也找到了那个更“自私”更快乐的自己。如果试着把女性分成两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刻板印象:职场女性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要努力拼事业;而全职太太的重心则是,我把家庭放第一。也许是怕浪费时间,也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恬退隐忍,女性们从不敢把自我放在第一。但Lesley认为,不论是选择职场还是家庭,甚至任何其他选项,它变好的前置条件是自我的成长。这个观点很“自私”,但你要把自己照顾好,才能照顾好家庭,才能事业发展更顺遂,才能有后续的一切。”
Lesley也解释道:
我们不能拿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但每个人自己也有责任找到自己的快乐源泉。我有踏踏实实做全职妈妈的朋友,我为她们高兴;我朋友看到我跌宕起伏的经历,他们也为我高兴。不论高下对错,大家各自满意就好。
你有责任去发现自己的力量,并认清自己。身处企业环境中,尤其是在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自然会让女性感到压力,尤其是面临额外挑战的女性,比如有色人种女性或英语不是母语的女性。不要让你当前的环境决定你是谁,也不要让他人对你的看法取代你的真实自我,更不要让传统的期望左右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让我们接受自己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并永不停止努力,朝着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前进。
03.
当你羡慕谁,你就努力成为谁
悲观还是乐观,那副眼镜可以选择!
外人看到Lesley只觉得她“身居高位”“收入颇丰”“各地旅行”,但Lesley分享了一段极有力量的话:
★外人能看到的,只是我的头衔和地位。但我笃信的理念是:
If you admire someone, instead of chasing that person, become that person! (如果你羡慕或仰慕某人,别去追随ta,而是去成为ta!)
我的领域主要由男性主导,而且每个人都非常成功、博学并且经验丰富. 每次出去开会,整个桌子除了自己,都是西装革履的年长男性。看到那些所谓成功人士,以前在没有入圈时,也觉得他们好厉害啊。但现在我凭努力也进到这个圈子,我会觉得他们有神坛掉落的感觉,大家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但现在和他们平起平坐与以往的仰望肯定是不一样,因为我已经become that person了!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这世上没有完全不可触及的人,如果你觉得谁谁好厉害,那就努力去变成那种人。但这种变化不是一夜发生的,是积极的心态+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事业成功的人,不论男生女生,他们的家庭生活和自我管理都是自律的。
我的父亲有糖尿病,遥记得他当年悲观地和我说,Lesley你的基因不好。基因这个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能改变的是后天生活习惯: 我对饮食非常注意,过去20年来我一直锻炼,而且几乎不喝酒. 如果最终还是会得病,我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到最好,我也不会遗憾。
我们不能改变的东西很多,不能改变环境、改变基因、改变别人的观点,但你可以选择及掌控的事物也很多,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每天早上起来戴哪副眼镜看世界,你要选悲观眼镜还是乐观眼镜呢?这都是可以选的。不要在自己心里当受害者。
★最大的成就是?
请不要过于在意我的职位头衔,相反,请为我能够做出艰难决定的能力以及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区的渴望感到自豪和欣慰。人性本能是追求安全和舒适,而做艰难的决定并不是一件‘快乐’的过程。但请记住,改变是好的,并且在许多时候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让暂时的痛苦吓住你,要专注于长期的幸福。你做的艰难决定越多,决策过程就会越容易, 你的人生也会越来越容易。职位只不过是结果,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标签上,而是要下定决心敢于去了解自己,敢于迈出困难的一步。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我最大的成就是允许我做真正的自己。
★对女孩子的建议:
上海的大环境里女性从不向男性示弱,我成长在那里,妈妈也是女强人,自然也耳濡目染,从来不怀疑“You can do it”的理念。但时不时“女孩子要乖、女孩子很弱”这种传统教育下的观念还是会冒出来。大部分女孩子刚进社会,只敢做supporting的文职工作,从不敢做leading role,这是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这是传统教育的洗脑。
作为亚裔在北美社会,在主流观念眼里,你是努力的群体,你会把工作做好,但你大概率不会是一个有主张的人,不会在开会时问问题的人,在职场更喜欢守着自己的小天地而不敢吸引注意力的人。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自己了解越深,对自己的个性有个更大的把握,我们可以不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大环境的阻力确实有,改变必须源自内在才更有力量。
★未来的打算:
对于未来,Lesley不吝谈野心,她也会去好好“迎合”自己的野心。她笑着说她从不做什么十年以上的规划,她更看重是眼前两到三年的回报。这帮助她集中精力,专注于完成她需要做的事情,以便迈向下一步。未来在事业上还有很多想学的东西,还要继续“挑战”公司上司,拓宽更多事业的边界以及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个人层面的话,Lesley说2025工作之余希望自己可以3周阅读一本新书,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更加专注于与家人和朋友相处,健身争取从每周3次到4次。这些改变看起来微小,但都是切实可行能带来回报的“跬步”。积跬步以致千里,这是她论证过的适合自己的风格。
与Lesley聊天的这段时间让我觉得过得飞快,她直率爽朗,那股自信劲儿源自她上海姑娘的出身,也源自她国际人的底气;她金句频出,说明她观察、审视自己的生活,也从里面总结升华中更宝贵的东西;她对自我的清晰热烈的爱,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为她注入了充沛的力量去更好地爱别人。我能感受她的能力远不止于此,这次访谈只是Lesley丰富人生的阶段性注解,期待未来听到她更多精彩的故事!
作者 | 王小溪
- 俩娃妈 | 中英法 | 爱写字
- 女仕界内容主编
-热爱观察。记录以及思考东西文化差异
-生活体验派坚定倡导者
-冷酷的热心人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and ourselves
- The End -
因为公众号新的推送规则
点亮“赞”和“在看”
才不会与我们走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