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stine Zhang是好莱坞的一名独立电影制片人,参与制作并发行了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电影《Lee》。该电影在2024年底获得第82届金球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同时,《Lee》也在刚刚公布的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榜单中,荣登年度杰出英国电影(Outstanding British Film of the Year)提名。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华人在好莱坞本就是凤毛麟角,而Crystine作为一位第一代移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引人注目。
“Lee”入选2023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Roy Thomson Hall首映前红毯
看电影是大家熟悉的休闲方式,电影更是内容最复杂的一门艺术。近百年,好莱坞总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制片人作为电影背后默默付出的关键人物,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一个神秘的角色。那么,制片人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他们的名字总能出现在演员表的最前面?制片人与导演有什么不同?成为制片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幸采访到Crystine。在访谈中,Crystine笑着表示,她和女仕界之前采访过的其他职场女性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选择的赛道不同。Crystine如何走上制片人之路?作为一名亚裔女性,她是如何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她具备哪些特质让她能够成功?她未来的使命又是什么?在本次访谈中,Crystine为我们一一解答。
01.
您是如何走上制片人之路的?
--吸引力法则的冥冥运转,从儿时的兴趣到逐渐接近,再到有能力时做出独立选择。--
从小我就喜欢电影,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去操场、电影院看电影,那是我童年最深刻的回忆之一。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外国媒体驻华记者,采访对象主要是商务和文化界人士,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文化娱乐圈的各类人物。工作了几年后,我选择去加拿大留学,但并未选择电影专业。毕业后,我面临人生的重新选择。幸运的是,通过朋友介绍,我结识了电影业内人士。2012年,我进入多伦多一家影视制作公司,正式踏入了电影行业。
随后,我将公司业务扩展到亚太地区,并在2013年在上海成立了合资企业。那个时期恰逢中国影视行业的黄金时代,每位影人都只争朝夕,我也有幸跟随行业发展而成长。到了2016年,我萌生了回北美的想法,因为好莱坞毕竟是世界影视的中心。当时,许多中国影视公司都有意出海,在几家公司的邀请下,我选择了山东影视——他们在业内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实力雄厚,但是大家可能更熟悉山影出品的作品,比如《琅琊榜》、《欢乐颂》和《伪装者》等。
那年夏天我成为山影国际的CEO,来到洛杉矶,自此在好莱坞扎下了根。那些年,是好莱坞与中国的蜜月期,感谢它,在享受荣光的同时,我也汲取了许多的“养分“:既不断接触拥有优质项目储备和人才资源的制片厂和大小制片公司,也与默默无名但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结为朋友……每年的戛纳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我更是马不停蹄,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制片人、发行商、融资方见面,每天10多个会是常事。眨眼而过的四年,让我在选择项目的严谨度、商业投资上的敏锐度、磨练情商和谈判技巧、以及跨(多)文化的领导力等方面,都得到磨练。由始至终,我的目标一直没变:成为真正的好莱坞电影项目的操盘手和制片人。
似乎冥冥中有注定,当我正想破茧成蝶的时候,疫情爆发,大国关系更是变得扑朔迷离。在半信半疑中,我选择了不再与公司续约,而是出来做独立制片人。2021年秋天,在疫情高峰期,我完成了我作为制片之一的第一部电影“Prisoner’s Daughter”(译《囚犯之女》),该片导演Catherine Hardwicke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美术指导,著名作品包括奥斯卡提名之作《芳龄十三》、《耶稣诞生记》、《香草的天空》、《暮光之城》和《血红帽》,其中《暮光之城》的周末票房为有史以来女导演作品之最,《芳龄十三》也获得第5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和第19届圣丹斯电影节导演奖。男主是斩获奥利维尔奖、艾美奖和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的 Brian Cox, 他曾参演战争史诗大片《特洛伊》、《勇敢的心》、《谍影重重》、《X战警2》、《25小时》等。而女主是集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身的”英伦玫瑰” Kate Beckinsale, 她是《珍珠港》、《黑夜传说》等大片的女一号。
“Prisoner’s Daughter” 入选202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Roy Thomson Hall首映前红毯
记得开机前的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想”what if”的问题:一来这是自己亲身上阵的第一部美国电影,二来,新冠疫情仍在肆虐中,当时的规定是,只要团队中任何人染上covid, 我们都得停机—— 但是很奇怪的是,那种泰山压顶的感觉,似乎反而激发了我强力战斗的欲望。幸运的是,电影不仅按时按预算完成,还在2022年作为主要影片选入TIFF(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单元“Gala Presentation”,在Roy Thomson Hall全球首映。踏上红毯,我和制片伙伴们才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才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随后,片子在2023年院线上映,并在Amazon、Apple、HULU等主要流媒体上热播,好评如潮。同年,该片也选入了第3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我带着中国观众熟悉并喜欢的男演员Brian Cox和小演员Christopher Convery回到了熟悉的故土。
“Prisoner’s Daughter” 入选202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此后,我陆续制作了四部长片电影。2023年,我梅开二度,带着由Kate Winslet(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Lee》第二次走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Gala Presentation”的红毯;凯特·温斯莱特是为数不多的曾获得奥斯卡奖、演员工会奖、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电影)、格莱美奖(音乐),与艾美奖(电视)的“女神”; 而本片中除了她,我们还打造了双影后和双视帝的豪华阵容。在Roy Thomson Hall的红毯上,我让保安允许我妈走到栏杆边,和我们来了一张合影——这可能是我当年最爱的照片。
TIFF红毯边上,我和先生与妈妈的珍贵合影
2024年,《LEE》在欧美热映、并获得了美国金球奖、英国“奥斯卡”BAFTA等的提名。2025年第一二季度,《LEE》会在亚洲国家(包括中国)上映。这部电影,更准确地说,这个剧本,当时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位30-40年代的女性Lee Miller身上的多重标签、坚韧不拔和不断挑战自己的勇气。我认为、我希望,每一位女性都去看这部电影,正如凯特·温斯莱特所说,“李·米勒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意志力、力量、勇气、同情心”。
这十个字,可以说,既是我的写照也是我的追求。
与凯特在“LEE“片场合影
02.
制片人到底是做什么的?
是否需要电影相关专业背景?
--“我到了美国后最大的转变是,信念更加坚定。”--
市面上有一个12字总结来形容制片人的工作:“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卖片子。”我觉得这个总结很接地气。但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制片人,除了需要剧本好眼光,更重要的是懂市场——从而确保项目能够成功售出。不仅要知道如何拍电影、如何控制预算,还要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发行渠道并将它(高价)卖出去,这才算完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循环。我相信,很多人进入电影行业是出于热情和梦想,包括我自己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但我对自己选片的要求是,艺术和商业并重,实现影响力。例如,我喜欢的奥斯卡电影《绿皮书》和《寄生虫》,它们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然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我并不是电影专业出身,当到了卧虎藏龙的好莱坞,我很惊讶地发现,很多成功的制片人、影视公司高管也是“半路出家”的电影人,,他们的专业背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后来我就想,他们可以如此成功,那我自己也能做到——不都说嘛,“American Dream“,只要你有实力、够努力,理想不会太遥远。可以说,来到La La Land后,我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
03.
制片人工作听起来很复杂,您为什么喜欢这一行?
--“一部电影的演职人员字幕那么长,所有人都是螺丝钉。而这么多零件要同时运转,要润滑不出事故,这个团队好似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工厂,而制片人就是那个厂长。”--
好莱坞一直坚守制片人中心制的原则。在这里,所有的工作模式和框架已经非常规范、清晰,无论是工会、法律,还是融资等,都有成套的体系可依循,一方面,制片人只要具备全方位的知识,就可以当一名全盘操盘手。另一方面,制片人可以不需要很擅长电影制作的每个流程环节,但ta一定要懂得如何找到最这个位置最优秀的人,并能“请君入瓮” 。可以说,善于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是一位制片人的必备能力。
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项目就是一个临时组成的团队,每个人在短时间内要建立起协作关系,就好比是一夜之间让你去创建一个全新的工厂,太阳一升起,各部门之间就得合作无间,不仅要保持步调一致、还得方向、理念一致,这是不是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但这恰恰是我们要实现的境界,所以,我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做的一件事:沟通——带着共情去沟通,以及,有效地完成沟通。我相信,这一点,与企业管理没有任何区别。对我来说,做制片人就像去健身房一样,过程虽累虽苦,但身体的快感和内心的成就感是不可替代的。
04.
作为女性/亚裔,您在行业中感受到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即便如白人女性演员天花板之凯特·温斯莱特,她想拍一部心仪的电影,面临的重重关卡也让她举步维艰。。。”--
不可否认,世界上很多行业仍然是男性主导的,电影行业也不例外。记得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每次开会都是烟雾缭绕,身边同行都是男性。渐渐地我也习惯了,因为我的性格本身就偏向中性。现在情况当时是好了很多,但挑战肯定还是有的,别说针对亚裔女性,即便是顶级的白人女性演员在好莱坞也在努力地颠覆传统的权力结构。。
比如,我近期合作的这部电影”LEE”的主演凯特,她也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之一。她是立在在金字塔尖30年的实力派影后,22岁时就两次入围奥斯卡奖,是奥斯卡史上获得两次入围的最年轻的演员;《纽约》杂志称赞凯特·温斯莱特是“她的时代中最杰出的英语电影演员”。但是,她花了近9年的时间才把这部心血之作”LEE”完成。为什么?她毫不遮掩地告诉大家,当她想拍一部关于二战摄影师李·米勒的女性电影时,面临的重重男性关卡与不屑一顾让她举步维艰。不得不承认,即便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在好莱坞,由女性导演、女性制片的女性题材电影,仍会受到男性“在位者”的阻力……
但是,这不会阻挡我们争取话语权的道路。要知道,女性制片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要成为制片,你必须具备高情商。包括,面对这些歧视和挑战,怎么把冷言冷语转化成动力,怎么在不公平中获取掌控权,甚至怎么化干戈为玉帛……每次听到朋友抱怨,诉说职场上的不公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句歌词“你能推我下悬崖,我能学会飞行”——希望我们用于自勉自励。顺便提一下,《Lee》电影的大部分制片是女性,我们彼此之前合作无间,这是让我特别有感触的: When women support each other, we accomplish amazing things.
可能需要强调的是,我、我们都不是绝对女权主义者。我深信,在我们这个行业,大家因为某个剧本而聚在一起,彼此之间是有共情的。有了这座感情联系纽带的桥梁,和热爱content的初心,绝大部分困难都能通过沟通解决。性别之争解决不了问题,找到问题根本并通过商量妥协合力把它解决掉,才是关键。
亚裔女性的确在好莱坞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第一代新移民的可能屈指可数吧。去年我终于加入了PGA(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美国制片人工会), 感觉有了(被)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跟我背景相似的少之又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我的“另类”赋予我的与众不同,那就自由自创自己的天地吧。
05.
作为制片人,您在选择电影剧本时有哪些标准?主要是跟随个人感受还是别的方面的诉求?
--“我想做的东西是极具人性的、极有共鸣的、以及可以给社会里哪怕一个小小社群带来积极向上的改变的。”--
选择电影的标准可以说是没有标准,毕竟每个人的兴趣和审美不甚相同。对我来说,除了剧本的主题、人物、对话和节奏等硬性因素,我会特别关注故事的独特性、社会深度,以及是否能够产生某种影响力(impact)。
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因为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最容易打动人;除此以外还有关于弱小群体和无名英雄的故事,对我也有天然的吸引力。比如我的新片主角李米勒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网上搜索了解一下这位上一世纪的伟大女性。
去年11月份,我带着该片参加了中国第37届金鸡百花影展,在映后分享时我说:
“李·米勒的命运多舛,但是每次她都抓住一丝生机、然后特别华丽地转身,但没有人知道她背后做了多少努力。她这种不断重塑自我的精神非常打动我——那种‘你让我下地狱,我还要爬上来’的精神,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正是每一个时代的我们所需要的,尤其现在这个时候,大家更需要这种治愈、励志的电影。”
我特别记得我当时通宵读完剧本,立马决定要加入这部电影的制作——这样深刻、如此强大的真人真事,一定要拍出来。很欣慰的是,电影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艺术上也得到各大电影节和奖项的认可,李·米勒的精神可以永远地延续下去了。
我的第一部电影《囚犯之女》表面上讲的是父女之间的真实感情,但是它比其它片子更深体现人性。电影从侧面细微反映了酗酒对一个家庭的伤害,我希望电影可以给某些群体带来积极的反省和影响。当然,如果没有类似的经历,观众也会欣赏演员们的催泪演技、并喜欢这样一部感人肺腑的商业电影。
也许有些人很纳闷,为何我的电影可以吸引到好莱坞一线的导演、演员加盟。也许,其中的一份secret sauce是用真、善、美去凝聚人心。
06.
作为美国制片人工会中屈指可数的亚裔会员,您未来是否会倾向于亚洲文化市场?
--“我希望利用自己独特优势,产生应有的影响力!”--
我对每一部作品都担当着多方责任,最根本的一条是要确保电影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和影响力,因此片子必须在全球院线(或主要流媒体)上映,亚裔题材一般来说都相对小众。但是我的确希望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性,通过电影为亚裔发声——我不是第一人,也不是唯一。例如,疫情期间我制作了一部” Asian Inspirations”纪录片;近三年我也为Discovery(探索频道)制作多部关于东方文化的纪录片;去年我也作为制片之一、拍摄制作了电影 “Josephine“,女主角是漫威女主、华裔女演员Gemma Chan,她是近年好莱坞顶级的华裔女演员,她也特别支持华裔或亚裔影人。此外,还有一个暂时不方便透露的题材,讲述的是一位二战中一位无名华裔英雄的事迹,目前我刚刚开始搭建团队……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部作品会呈现在全球的银幕上,并可以产生打破隔阂、拉近人心的磁场效应。
听完Crystine的分享,我才更加理解她所说的“我的职业和其他职场女性没有太大的区别”。每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都需要走迥然相似的道路——通过点滴探索寻找自己的热爱行业,设定目标、发现问题,然后再逐步解决。在此过程中,或许会面临诸多困难,但赋予我们的意义与使命感始终驱动着我们向前。Crystine选择了制片人之路,她的使命是挖掘更多好故事,为我们制作更多优质电影。真诚祝福她在未来的旅程中更加顺利,为好莱坞带来更蓬勃的亚裔女性力量!
作者 | 王小溪
- 俩娃妈 | 中英法 | 爱写字
- 女仕界内容主编
-热爱观察。记录以及思考东西文化差异
-生活体验派坚定倡导者
-冷酷的热心人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and ourselves
- The End -
因为公众号新的推送规则
点亮“赞”和“在看”
才不会与我们走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