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投稿--关于读《你应该找个人聊聊》的读书感受

文摘   2024-12-21 08:30   加拿大  





昨天有幸在Shirley教练的带领下和女仕界的各位老师浅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放了很久,但我一直没有翻开看过。所以对这本书里所讲的内容还未能有任何个人体会。不过昨天大家畅聊的几个问题我却很感兴趣,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同样的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细心观察几乎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这些问题,包括自己身上。



今早读邓晓芒老师的书时,有一句话吸引了我,“自我意识的自欺本质”,书里讲到只有人能够自欺,动物不行,自欺是人的高贵性的一个特点,但是要加以批判的态度,要揭示出这些自欺,在批判中立起人格的独立性,自尊,树立起来。真正自尊的人,感到自己很独立对自己很满意的人,都是经历过自己对自己严厉的批判的。没有经历过自我批判(痛苦的觉醒)的人和阿Q没有区别。


那么回到昨天抛出的几个问题,





1




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一个自己日子都没过好也没什么经验的咨询师能有什么帮助?


让我们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以普通疾病做个比喻,我们为什么知道自己病了?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身体的不舒服,疼了,发烧了,呼吸不畅了,所以我们去找医生,那么这个医生自己得没得过这些病重不重要?他凭什么给我治?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常识和理智告诉我们,他们是经过学习训练的,他们掌握我们不了解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使用正确的药物来帮助我们。当然,我们也可能会遇到欠缺职业操守的庸医,但我们一般不会因为怕遇上庸医而拒绝看病。


同理,心理咨询也是一样的,首先是要自己觉察到自己内心病了,要找专业人士干预了,当然有时候轻微的抑郁情绪就像感冒,自己喝点鸡汤可能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一直不好,那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帮助了,毕竟小小的感冒也是有可能发展成肺炎的。那么这时,我们是不是要设定倾听者或建议者要有这样那样的条件?要情绪稳定,要自己治好过自己,要有经验等等等等?这里一位书友举了个经济顾问的例子,她讲到顾问自己都没开过公司怎么给人指导?其实恰恰是他自己没做过,以局外人的身份,才有可能更客观的观全局,有不一样的视角,看得到最佳的方案。毕竟张良自己是没做过皇帝的,即使让他当皇帝他也是做不来的,但是不能否认张良是个好谋士。


有的时候启迪我们心灵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小孩子的玩笑话。《找个人聊聊》,这本书的题目就已经对是不是需要心理咨询给出了解答,无论这个人是谁,当你感到心情低落的时候你需要聊聊了。而当生活中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的时候,心理咨询师这样有过专业训练的人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获得缓解的第一步就是去找到病因。我们为什么要设定那么多框框去阻止心理咨询呢?是因为我们虽然感受到痛苦,但是还没有完全地接受它。好多人对待身体的病痛也是一样,由于各种理由拒绝去看医生,害怕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最后耽误无力回天的情况也是有很多的。






2




对于慈悲的理解

我们为什么做义工?到底是不是因为慈悲心?


首先一个可以几乎是定理的原则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是无法给予的。我们即使和修女特丽莎做一样的事情也变不成她,因为我们在试图给与别人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爱。那为什么还会想去做慈善呢?Dr. Ramani Suryakantham Durvasula 在播客里讲过这是一种隐藏自恋人格,慈善型自恋者 communal narcissist,其本质是通过做慈善来得到肯定,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安感和低自尊。所以救人先救己,在内心没有足够的爱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充盈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慈悲。






3




心理咨询的目的


心理咨询的目的直接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最成功的心理咨询是通过咨询一步步认识真实的自我,否定幻想出的自我,觉察和接受真实的自我。但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咨询。有的是为了寻找安慰认同,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完美,有的完全是赶时髦,等等,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咨询,所以在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的反馈当然就参差不齐,大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和荣格也有治不了的病人。所以清晰自己的目的,找到合适自己的心理治疗范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祝大家都能像书里讲的那样:更清楚的了解自己!





作者 | May Shan


一个妈妈

一个朋友

一个三分钟热度的文学爱好者

一个在自我成长路上前行的体验者





- The End -




因为公众号新的推送规则

点亮“”和“在看

才不会与我们走失哦


女仕界
女仕界是一个支持职业,创业女性的国际化女性成长平台。在这里我们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