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衡人文 | 让法治成为改变的力量

文化   2024-08-24 13:06   福建  


 让法治成为改变的力量


——写于华政福建校友会2024“迎新送新”

座谈会召开前夕



再一个星期,又要参加一年一度的“迎新送新”座谈会,这让我想起37年前奔赴华政的旅程,也在这样一个初秋时刻。


那时,我不满16岁,稚气未脱,对世界充满好奇。

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坐火车出远门。




为了这次北上,家人想方设法,给我搞到一张46次卧铺票,可是,在火车上的那一夜,我并没有睡在自己的铺位上,一整夜,我坐在卧铺车厢的边坐上,看着窗外远去的黑影,一幕接着一幕,既兴奋又忐忑。


33年前,我从华政毕业,来到福州工作,走出福州火车站时,发现火车站的周边竟然是菜地,与大上海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也许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这30多年来,在世俗的眼光里,我说不上是一个成功者,既没有当上官,也没有发大财,但我感恩母校华政,她让我信仰法治,她教我法律知识,她让我能够凭借法律专长,立足这座城市,养家糊口。如今,我在党校课堂上,给领导干部讲授法治,让法治成为改变的力量。领导干部对法治的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就此,我找到比养家糊口更高尚的人生意义。我站在党校讲台上的底气(信仰法治)来自母校华政,我站在党校讲台上的底子(法律专业)来自于母校华政,我站在党校讲台上的底线(不说假话)来自母校华政,母校华政是我永远的人生底色。30多年来,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蓦然回首,木已成林。


这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法学院校毕业学生,法学专业招生规模大,年招生人数达到10万左右,而该专业却连续10年登上本科毕业生就业红榜。“考公”进入体制成为许多人认为的正确选择,“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正是这一变化的生动写照。这让我想起90年代初期我毕业那会,流行一个词——“下海”,指的是辞去公职,由体制内走向体制外。如今,体制外不少佼佼者,甚至中流砥柱,都是那时从体制内走出。“下海”得有“海”,而这片“海”的出现,毫无疑问得益于改革开放。一个“放”字了得,放开视野,让我们“出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放活社会,让我们“下海”,走出体制,走向市场。正是那个时代,海子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激荡人心。有了海,我们方知海的重要的性,在自然界,没有了海会产生哪些后果?为此,我专门通过AI查询一下,列举如下:生态系统崩溃;气候剧变;水循环中断;大气压变化和缺氧;地质活动加剧;生物灭绝……”可以说,自然界不能没有海,同理,人类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海”,这个海就是生机勃勃的社会。当然,作为法科毕业生,无论身居体制内外,都大有可为,因为,我们遇上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大时代,体制内,我们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推动者,体制外,我们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共同促进体制内外实现良性互动。


其实,体制内外渊源深厚,它们之间的流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时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多一些,有时从体制外流向体制内多一些。面对时代的变迁,华政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地处上海,深受“海派”文化影响,无论放眼世界,还是融入社会,我们都有足够的智慧可以汲取,母校华政将我们培养成弄潮儿,赶海者,我们从这里扬帆起航,乘风破浪,走向世界。在“五院四系”里,唯有华政有“海”,这是华政独一无二的“魔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华政学子。


我认为,拥有“海”的华政人,有以下鲜明的特质,我将其提取出来,与华政人共勉。


一、思想力。思想不偏激,有面对困难的气力。在纷繁复杂博大精深的社会中,华政人平和里知对错,温润间明事理,坚守处晓未来,不盲从,不迷信,遵循“海”的规律,懂常识常理常情,相信法治的力量。


二、专业力。专业不玄虚,有厚积薄发的实力。华政校园少有见风使舵的“气象学家”,多是敢于直面对问题的学者,华政学术品格很早就形成,海纳百川,厚积薄发,华政法学教育深受海派文化熏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不愧为法学界的“东方明珠”,这些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华政学子。


三、实践力。做事不浮夸,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华政人最大的特质是务实,最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迂腐,善迂回,守规则,懂变通。


疫情期间,我开始了跑步这项运动,虽然才跑三年多时间,但是,这让我明白坚持的力量,这种坚持力量就是人生定力,就是坚持做你认为对的事。这里,我要和即将踏入华政校园的师弟师妹们说,你越早发现你的坚持,你就会越早改变你的现在,你的人生定力是你最终的竞争力!


每一个拥有人生定力的华政人,最终将汇聚而成华政的实力,共同谱写一个伟大的华政,毕竟,我们坚信:法治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天衡联合律师事务所
提供法律咨询,发布法律最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