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资本一定是强势的吗|21世纪全球化危机(六)

乐活   2024-11-09 12:01   湖南  
本文内容根据2017年视频课程「21世纪全球化危机」整理,总共十三讲|主讲人:秦晖

接上篇:秦晖:世界两极分化是因为全球化吗|21世纪全球化危机(五)
为什么西方的不平等会重新扩大?
皮凯蒂用R大于G(小编注:G是经济增长率,R是资本收益率来解释,认为只有高增长才能带来平等。
可是,正如前面所述,当年高增长的实行进口替代型的拉美国家,并没有因为高增长而实现平等。事实上平等是由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贸易双顺差造成资本和劳动市场稀缺格局的变化导致的。
在那些资本输入、商品输出的国家,有利于劳动力,所以东亚等地双顺差高增长的时期,都有明显的平等化趋势。这种平等化不是由于高增长,而是由于双顺差造成的。
所谓双顺差,一方面是贸易顺差巨大,可以大量出口具有竞争力的廉价商品;另一方面是资本项目顺差,即大量外资涌入这些国家,在这些国家兴建了许多工厂,向世界输出商品。
这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高增长,对经济内部要素回报的分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自由主义经济学则不谈阶级。即使不谈阶级,自由主义经济学也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不同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跟契约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经济产出,而在经济产出中的各个要素的所有者会获得各自的回报。
简单来说,投入劳动要素获得工资,投入资本要素获得利润,投入土地获得地租,投入贷款获得利息,投入知识产权获得专利费等等。
从事实判断来看,这些不同要素的所有者接近马克思所说的不同阶级,例如劳工主要投入劳动,企业主要投入资本,当然还有投入土地、知识产权等等。
这些要素结合后,市场经济运转起来,产生的回报在不同要素所有者间进行分配。
以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只有劳动获得的回报才是正当的,资本获得的回报被认为是不正当的“剥削”。
当然,自由主义经济学没有这种说法。由于中国的现实经济越来越向市场经济发展,如果你在中国说资本要素的回报是剥削,那在中国现实政策中就会产生很大的抵触。
因此,中国现在采取了一些变通的说法,比如鼓励人们不仅要获得劳动性收入,也要获得所谓的“资本性收入”。
简单来说,就是投入资本要素也应该获得回报,就是利润、利息等等。
皮凯蒂的书,实际上把要素回报之间的博弈做了很大的简化,他只讲资本和劳动这两个要素,认为其他所有要素都可以化约为这两个要素。
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批判。例如张维迎先生在一些文章中就指出,市场经济中要素的多样化是很普遍的,绝不仅仅是除了劳动和资本就没有别的的劳资二元对立。
我承认这一点。而且,劳动和资本本身也各有不同。投入的劳动,可以是高度自立的科学家劳动,也可以是背麻袋、扛大包的劳动,两者差别很大;投入的资本也各种各样,例如在股市中,一个小股民和庄家都是资本投入,但两者区别也很大。
但是,从逻辑上讲,不管资本是两种还是多种,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一个自由经济中,如果没有外在的强制,把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契约,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是怎么样的呢?
自由主义者认为,那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因为谁都不强迫谁,你来打工是自由的,我雇你也是自由的,我们谁都没有对谁施加压力,你觉得在我这里待得不好,你可以走,我觉得你干得不好,我也可以把你解雇,我们双方都是自由的。这谈不上什么平等,什么不平等,又怎么能说是我剥削了你?你可以不承受我的“剥削”,你可以走掉。
自由主义者,尤其是经济自由主义者,一般不认为这里有什么不平等,他认为既然是契约,那就是平等的。
可是,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说法,叫做形式的平等背后掩藏着实质的不平等。
这种形式的平等指的是契约的平等,简单来说,就是谁也没有强迫谁去签订这样的契约。
什么叫做实质的不平等呢?他指的是契约签订过程中,双方讨价还价的实力是不平等的。这一点,经济自由主义者也是承认的。
也就是说,我跟你签订一个交易,达成一笔交易,从形式上来讲,我们谁都不能强迫谁,只要签订了契约,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只要一方认为不利,他就可以不签。
市场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主张,就是认为市场经济对所有的人都是双赢的,或者说是多赢的,这中间没有人吃亏。因为只要是自由经济,吃亏的人可以不干,他之所以干,就是因为他认为是不吃亏的。
可是我要讲,支持市场经济的人,一般来讲也都承认,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基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他们讨价还价的实力是不一样的。
有些要素的所有者,比另一些要素的所有者有更大的定价权。
简单来说,我们知道过去一些左派的宣传,总是指责一些“无良资本家”,说他们经常讲一些很伤人的话,例如:“我就给你这个条件,你爱来不来,你如果不来的话,‘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有的事’,你不来还有大量别人来。”这样一来,劳资谈判的实力差距就很大。
按马克思的说法,虽然没有强制性的纪律,但是你作为工人,你需要就业,而就业的条件就这个样子,并不是由于强制的纪律,而是由于经济的纪律,于是你就不能不接受糟糕的条件。
他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其实,如果我们先不去做价值判断,判断这个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只究证事实本身而言,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呢?由于这个要素本身是劳动,就决定了它处于弱势状态;这个要素的本身是资本,就一定处于强势状态。是这样的吗?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在另外一些市场中,资本要素所有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是很低的,劳动要素所有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很强,当然这种市场不是大概率现象,但是的确有这样的现象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市场或者说资本市场。华尔街,大家对华尔街很有意见,尤其是2008年的西方金融危机,很多人认为是华尔街害了他们,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
可是大家想想,华尔街害了他们是什么意思呢?华尔街只是一条街,这条街本身不能害什么人。
所谓的华尔街指的是华尔街那些大公司,说那些大公司害人。大公司内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从业人员,例如经理人员、股东,没有股东就不足以成为公司。
所谓的大公司,其实就是一大堆股东投资后,雇一些人来替他们打工,经理理论上讲就是打工者。
华尔街的公司和生产行业的公司,在雇佣关系上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投入了资本的股东雇佣了投入了劳动的打工者。即使贵为经理,如果没有投入资本,那也是一个打工者,就是所谓的高级打工者。
在华尔街的这些公司,后来造成了很多问题。2008年的经济危机有很多问题起源于华尔街,可是到底是起源于华尔街的什么人?是起源于华尔街的经理人员,还是起源于华尔街的股东?
我们知道,华尔街的那些大公司,主要是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股东非常之多,变幻莫测。一个大公司往往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股东,它分布在世界各个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股东是在华尔街的。真正在华尔街待着的,是那些公司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经理人。
因此这些人认为是华尔街在坏事,主要指的是那些经理人在坏事。这些经理人到底坏了什么事呢?我们可以肯定这些经理人中有个别人就是骗子,就像2008年的时候,在美国被抓起来的所谓金融骗子麦道夫。
这个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投资的,他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很差,但是他通过种种哪怕在美国也是违法的手段,通过瞒报欺骗股东,不断让股东投入,结果这些投资都被他给折腾掉了,这就构成了一个金融骗局,于是把他给抓起来了。
像这样的骗子在华尔街还是比较少的,但华尔街也的确存在一个现象,就是经理人不顾风险时,股东是控制不住他的,他就可以做出种种非理性的炒作行为。等到真正出了问题,风险是股东的,他则赚了大量的钱。
当时大家愤愤不平的一点是,在危机出现经济崩溃时,股东亏得一塌糊涂,他们这些经理人还是获得高额的回报,这让大家都非常的气愤,所谓占领华尔街运动,其实针对的是这些人。
可如果根据要素来分析,这些人到底是资本要素的所有者,还是劳动要素的所有者?
不排除有些人两者兼有,他既是股东又是管理层,而且现在有些人还提倡所谓的“管理者持股”。
不过就西方公司结构的基本状况而言,还是“两权分离”的。所谓两权分离,是指股东不是管理者,管理者不是股东,至少不是大股东。
像这样的状况,在华尔街这样一个独特的市场上,居于强势地位的,到底是劳动要素的所有者,还是资本要素的所有者?
在华尔街,大家愤愤不平的,就是这些经理人耍了股东。
为什么耍了股东?因为股东没有办法控制经理人,经理人居于强势。为什么在华尔街这个市场,经理人可以居于强势?为什么资本投入者成不了强势?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资本市场或者说金融市场,天然就是一个资本过剩和劳动稀缺的市场。
我们知道这里的劳动,当然不是指的背大包的,是指的金融公司的管理人才,它是一种稀缺资源。控制了这些稀缺资源的人,就可以漫天要价。
而这种金融市场,是不缺资本不缺股东的。股东多如牛毛,有几百万个股东,股东是过剩的,也是不断在被淘汰的。这种情况下,股东当然不可能居于强势地位。
因此我们可以说,市场经济中真正的不平等(这里讲的不平等是指马克思讲的实质的不平等,尽管没有谁强迫谁,但讨价还价的能力差别巨大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固定存在于某种类型的资本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之间,而是取决于资本的稀缺程度。
市场经济是什么?市场经济就是物以稀为贵,市场经济中的讨价还价有利于稀缺要素,不利于过剩要素。是不是这个道理?
在一般市场中,劳动要素是比较过剩的,这个过剩完全不包含对劳动者的歧视,它只是一个事实判断,简单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如果市场中劳动的供给是过剩的,资本的供给是不足的,那么劳动拥有者的谈判能力就会比较差,资本拥有者的谈判能力就比较强,劳动拥有者就不得不接受资本拥有者给定的条件。
就是工资就那么低,你爱来不来,你如果不来,还有别人来。为什么?因为劳动过剩。
如果劳动很稀缺,资本家就没有这个能力了。如果是在一种高度“民工荒”的情况下,资本不提高工资,是不可能的。如果民工荒,老板就要提高工资;民工大量过剩,老板就可以压低工资。
其他的经济契约也是一样的。
例如佃农和土地出租者,到底谁是强势方?人们会说地主强势,佃农弱势。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一个王朝初年时,往往佃农是非常强势的。
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是战乱以后,地广人稀。大量的土地荒芜,需要找人种。劳动力是很稀缺的。这个时候不仅是佃农,连长工都可以漫天要价。
你要我来可以,但我一个佃农,面对的是有三个地主要把土地租给我的情况。我当然就捡租金最低的一家去种,你地租高,我就去种别人的,反正地主多的很。那个时候佃农很少,当然就比较强势。
有人说王朝初年,特别是农民战争以后,地主阶级受到打击,农民都成了自耕农。那完全是胡扯的。
王朝初年,土地往往往往很不平均。但是王朝初年一般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天下大乱后,人口耗减厉害,劳动力非常稀缺。那个时候,即使不是自耕农,只是一个佃农或者长工,也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条件下,可以漫天要价。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后来就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呢?因为后面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却还是那么一点。于是土地就变得越来越稀缺,劳动力越来越过剩。最后情况反过来,变成一块土地八九个人租。
这时地主就好办了,谁出的地租高,我就租给谁。你的地租不够高,对不起,我就解除租约,租给别人。于是地租就变得越来越高,佃农的处境越来越不好。
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要素不管有多少种(张维迎先生说要素不仅仅是有资本和劳动这两种,我是认可的),上面讲的这个道理都是可以成立的。
哪怕有一万种要素,也是稀缺的更占优势,过剩的就是吃亏。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本集完)

推荐阅读:
民粹主义的流变|21世纪全球化危机(一)
秦晖:民粹主义对群己权界的影响|21世纪全球化危机(二)
秦晖:特朗普当选靠得是民粹主义吗|21世纪全球化危机(三)
秦晖:中国模式的崛起使左右都陷入了困境|21世纪全球化危机(四)
秦晖:世界两极分化是因为全球化吗|21世纪全球化危机(五)

失語者Aphasia
重拾失去的语言、失去的記憶,和失去的公共性。 防失联小号:SYZ_Aphasi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