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张维迎:货币刺激不解决根本问题
乐活
2024-11-07 14:47
湖南
张维迎,1959年出生于陕西,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等。
本文根据张维迎在2009年5月光华深圳分院十周年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收入《市场与政府》。
几乎所有的人,而且都是聪明人,在同样的时间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是经济危机的重要现象。企业家的本职工作就是预测未来,判断未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说大部分的企业家判断同时出问题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
1
这次经济危机
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危机
经济教科书有一个最简单的假设,经济是单一的产品,这个产品叫“GDP”。这个单一产品的假设有时候会导致非常荒唐的结论。
比如说,一个人花100万盖一栋房子,另一个人花100万造一门大炮,然后用大炮把房子炸了,结果是,社会财富损失了200万,但统计上,我们的GDP反到增加200万。
这就是只关注总量分析的迷误。
宏观经济理论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看结构的问题,只看总量。在宏观经济学里面,GDP又分解为消费、投资加净出口所谓的“三架马车”。
比如,在一个经济中,消费60,投资35,净出口5;另一个经济是消费80,投资20,净出口是0,这两个经济被假定是可以互换的。
假如投资掉了15,净出口的5没有了,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把国内消费由60增加到80,这个经济马上就恢复了。这是大错特错。
第一个经济和第二个经济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他们在总量上是相等的。大家多吃多穿,我们的钢材生产能力的过剩问题能解决吗?水泥生产过剩问题能够解决吗?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都是结构的问题,而不是投资不够了就增加消费,消费不够了就想办法出口。
我们中国出口给外国人的东西,未必就是我们中国人能够消费的东西。中国是生产假发最多的国家,有多少人能够消耗这些假发呢?
还有就是假定货币只影响总量,而不影响结构,比如对相对价格和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的影响。实际上,货币不是中性的,谁先拿到货币谁就占便宜,谁后拿到货币谁就吃亏。
假如现在货币总量增加一倍,都放在我手里,意味着我从你们每个人手里面剥夺一半的财富,而不是简单所有的价格增加一倍,因为我的需求结构和你们不一样,价格结构和原来就不一样了。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都是通过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发生的。由于忘了这一点,宏观经济的政策有一个目标:CPI保持稳定。这就大错特错了。
80年前的1929年发生的大危机和这次危机之前,CPI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大问题?就是价格稳定并不代表宏观经济是正常有效的。
我们分析宏观经济,一定要理解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部门组成的,每一个部门的波动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实际的例子,2007年10月以来到2009年2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在高涨的时候,重工业增长的速度远超过轻工业,而经济走低的时候,轻工业增加的速度也超过重工业,我们怎么可以说由于消费不足导致了衰退呢?显然不是的。
再如1999年到2009年几种价格指数的变化,包括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经济在高涨的时候,越到上游,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得越快,消费品不怎么涨,而经济到下滑的时候,就倒过来了。
可见,生产资料相对于生活资料的价格变化更大。这关乎到宏观经济当中的重要问题,也许CPI很稳定,物价很稳定,但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的时候,预示着经济要出问题了。
如果我们仅仅看CPI,我们觉得这个经济很正常,这是格林斯潘几年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我的宏观经济没有问题,因为我的价格很稳定。但是资产价格、原材料价格暴涨他就不考虑。但我们要明白,不能把货币理解成为中性的,只关注总量,不关心结构。
物价指数的下降现在被认为是很可怕的事情,物价下降就当做萧条。从历史上看,通缩和经济萧条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1873年到1896年,西方许多国家的价格水平年平均下降2%左右,但没有带来萧条,相反,生产水平年平均增长了2%-3%。
美国1870年到1879年这十年间,价格水平平均每年下降1.8%,但这10年是美国历史上增长的黄金时期。
现在我们习惯了通货膨胀,而不习惯于通缩收缩,看到物价水平下降,我们就着急,就要注入货币,帮助它提起来。
经济正常的状态应该是什么?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物价略有下降。物价略有下降,是所有人分享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但是,政府不让它下降,就要增加货币,谁拿到增加的货币,谁就占有经济增长的好处,而其他人很难分享到这个好处。
货币对经济的破坏在于对结构的破坏,政府稳定物价的时候,实际上注入了太多的货币,这个时候扭曲已经开始,当他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现在宏观经济学还有一个错误,把储蓄理解为罪恶,而不是一种美德。如果说储蓄是一种罪恶的话,美国人的消费那么高,为什么美国会出现问题呢?我们所有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投资,投资只能来自于储蓄。
从历史来看,早期经济学家把储蓄看作是美德,但自凯恩斯之后,储蓄变成了罪恶。很多人说为什么经济下调了,因为储蓄率太高了。
大家都说中国的储蓄率太高了,但是高到哪去了?中国的家庭储蓄96年的时候占到GDP的20%,到06年的时候占到16%(印度是22%),同期,企业的储蓄由13%到20%。企业的储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储蓄,有多少是好的,多少是不好的,这才是应该分析的重点。
企业的储蓄就是投资,这些投资是不是有效率,如果不是,就会产生过剩的生产能力,恰恰是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下调的原因。
美国人多年来一直到危机之前都不储蓄甚至是负储蓄。美国政府现在要鼓励美国家庭储蓄呢,还是应该鼓励他消费呢?他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讲的理论基础就是有问题的。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说法,有一个乘数效应,如果收入的1块钱里面,8毛钱消费,2毛钱储蓄了,国家投资1块钱,GDP就增加了5块钱。如果你的收入里面9毛9都消费了,就是投资1块钱,GDP就增加了100块钱。这是非常荒唐的。
宏观经济学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我们看看GDP的公式,所谓三驾马车:GDP=消费+投资+净出口,增加消费就能增加GDP。
实际上,恒等式不是因果关系,我的收入等于买车花了多少钱、买房花了多少钱,等等,但不是说我多买了一辆车,我的收入就多增加了十几万。
GDP本来是我们的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生活得更好,大家的消费可以持续地增长。现在倒过来了,为了维持GDP的增长,号召大家增加消费,目的和手段完全颠倒了。
再看看投资。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未来的消费,我今天花1块钱投资,以后明天、后天可以消费2块、3块钱,这是我们投资的目的。
现在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怎么解释?投资是为了今年GDP的增长。这个区别非常重要。
如果投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每一块钱的投资必须带来足够多的收益才值得做,但是如果投资是为了今年的GDP的话,我们不需要关心投资在哪,只要钱花出去就行了。
这样你就可以理解我们现在的宏观政策多么的混乱,因为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为了GDP而消费,不是为了消费而创造GDP;为了今年的GDP而投资,而不是为了未来的消费、未来的财富而投资,这样怎么能够保证投资是有效率的呢?
我们知道美国政府、各国政府、各地方政府的思路,我今天投资1块钱,一年后报废了,投资之后有没有效率,我不关心,因为我关心的是今年的GDP。
如果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有效的投资,就根本不可能保证投资的有效率。
2
政府如何应对危机
我认为,这次危机是由于货币太多引起的,不是太少引起的。
太多的信贷、太多的投资、太多的消费,出现问题后,我们继续为经济增加货币,就回到刚才讲的,投资不行了就增加消费,消费不行了就增加投资。
其实,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把我们的企业做得更好。
我非常同意厉老师刚才讲的,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是结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或者说没有结构问题就无所谓总量问题。
除了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我还要加一条,所有制结构,我们那么多浪费性的过剩生产是哪来的?很多是我们的政府做的。国有垄断企业赚钱没有人分红,又不能发太多奖金,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投资,乱投资。
市场是调节结构问题最好的办法。
应该使我们的价格制度、工资制度、就业制度变得更加灵活,而不是像现在这么僵硬。
如果在去年我们不通过劳动合同法——这里有一些条款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是很大的,我们这次调整就要轻松得多。
现在包括老板和员工之间,原来还有人性化的管理,现在我们都用坚固的防范,都把对方当成小人来看待,影响很不好。
劳动的制度变得僵化了,我们的调整就会变慢。企业玩不下去了,该裁员就要裁员。
只有市场不断调节,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失业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
我也非常同意要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我们的国有部门仍然垄断了很多行业,我们很多的投资仍需要政府进行批准。
小摊小贩是一个问题,除了小商小贩,大商大贩也放不开。只有自由竞争的权利,经济才能真正的恢复。
减税我也同意。
政府要考虑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困难时期,政府要宽宏大量一点,要看得更远一点、更宽一点。日子难过大家要分担,大家都有困难,每人分担一部分。
世界也好、中国也好,不能靠消费来解决问题。
假如从现在开始,所有的工资不发钱了,发消费券,三个月就过期,那就都消费了,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吗?不能解决。
还有一些振兴计划,有些是可以振兴的,有些是不能振兴的,它已经过剩了,已经产能超过20%、30%,三年之后超过了50%、100%,那问题就更大了。
3
企业如何应对危机
第一点,企业家一定要回归到企业家的本性,企业家的本性就是发现市场。
我们看到生产过剩了,一定有没有被满足的市场,你要很好地观察,很好的研究它,找到它。
企业家在困难的时间应该各地都走一走。很多人变成企业家是怎么变成的?就是由旅游变成的,他发现这个地方人没吃的、没穿的,竟然有这么多资源,就发现了市场。
有一些企业原来是出口型的,面临了困难,你没有订单了,别呆在家里,你要出去看看,是中间商还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回归企业家的本性,寻找市场。
第二个要利用好价格机制。
该降价就降价,不要老耗着、拖着。应该说万科的王石是好榜样,2008年他降房价的时候很多人都骂他,骂得王石心情很不爽。
现在证明人家是对的,人家降价不是说思想有问题,提前降价现金流就回来了。每一个企业家都要考虑降价,尤其是困难的时候,你现在定多少价应该看未来,看边际成本。
第三点就是制度创新。
中国的企业家是非常擅长制度创新的,这是我们这30年不断走过来的原因。
政府可能出台一些政策,有些是对的,有些是不对的,越是不对的政策,越需要制度创新来纠正。
我想提到一个例子,1989年中国经济危机的时候,经济增长掉到3.8%,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怎么应对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让工人不领工资,然后把他的工资变成股份,就解决了问题,这些企业就活过来了。
这就是制度创新,我们的企业家要在这方面多动脑子。
还有技术创新。
如果你能够降低成本,你就可以有市场,原来经济繁荣的时候,大家花钱如流水,现在精打细算了,你在降低成本方面创新能够做什么?
我去西安调查,一个生产汽车齿轮的企业,做得非常好,因为他用低成本的办法,他的市场很快就恢复。
还有就是自主品牌建设。
凡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面临的困难就没有那么大,不像纯粹做OEM的,中国企业过去一直强调贴牌,危机的时候,那些和你订货的人不订货了,你可以创一个自己的牌子,用你自己的牌子就可以卖了。
还有就是产业重组。
中国的行业集中度太低,这次危机恰恰是提高企业集中度最好的机会,行业的兼并一定要出现。
大家不要想着企业死了资产就没有了。一个企业死了,他的优质资产被人拿走了,而不是说这个资产就一把火烧了。这是所有权变革的过程,结果是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有,
我们的企业家一定要在危机中学习。
尤其是最近成长的企业家,没有过过艰难的日子,不像先辈的企业家,一开始过的日子非常的难。
通过学习,以后头脑不要那么发热了,看经济总是看那么几条曲线,有些部门高价格的时候,后面的问题就出来了,无论是地产还是股票市场,只要价格太高,后面一定出问题。
我们也不要太悲观。我预计再过30年,中国的企业里面一定有一些会和世界的大企业称兄道弟。
条件很简单,你研究一下美国企业的历史,就是市场经济。人类的历史就非常的清楚,没有哪一个政府靠自己能把经济搞好的,只有靠企业家的作用,靠市场自发调节。
我相信中国在危机的时候会多做一些改革,而不是仅仅花钱搞刺激。如果我们的企业家更多承担企业家的责任,去发现市场,我们经济复苏的速度就会快一点。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0NTkyMjA0Ng==&mid=2247486238&idx=1&sn=a5be7763054d0691006680015c72e881
失語者Aphasia
重拾失去的语言、失去的記憶,和失去的公共性。 防失联小号:SYZ_Aphasia
最新文章
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
秦晖: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21世纪全球化危机(七)
任剑涛:官官矛盾才是官民矛盾的根源
任剑涛:为什么基层官员容易被污名化
周飞舟: 地方政府“公司化”,会有什么后果?
任剑涛:大国更适合联邦制
钱理群:在北大的最后一节课
秦晖:我为什么不喜欢特朗普?
秦晖:资本一定是强势的吗|21世纪全球化危机(六)
金观涛 刘青峰: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
张维迎:货币刺激不解决根本问题
周瑞金对话吴敬琏:20年来经济处于半统治半市场状态
郭于华:我们离威权主义模式尚有相当距离
许小年:今年不是赚钱的年头,而是求生的年头
周雪光:论“ ⼀管就死,⼀放就乱”
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
殷海光:民主与自由不是一件事|民主与自由(一)
陈志武:21世纪的资本有什么不同?
秦晖:世界两极分化是因为全球化吗|21世纪全球化危机(五)
包刚升:避免寡头统治的3种方法
任剑涛: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皇权不下乡”
葛兆光:为什么1895年的中国,和过去不一样了?
吴思:潜规则是如何运作的?
茅于轼: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捞钱
秦晖:中国模式的崛起使左右都陷入了困境|21世纪全球化危机(四)
包刚升:国家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
张维迎:为什么统治阶级会接受民主|诺奖得主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对民主制度的解释
谌旭彬:皇上不喜欢好人抱成一团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秦晖:如何认识西方危机
吴敬琏: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殷海光:自由还是极权?中国前途的命运何去何从?
秦晖:特朗普当选靠得是民粹主义吗|21世纪全球化危机(三)
历史留给政治的6个教训
王鼎钧:东北一寸一寸向下沉沦
金观涛:我们活在“盛世”,却从未如此恐惧风险
李厚辰:关于这波牛市的几个疑问|我们的钱
吴敬琏:什么叫“顶层设计”?
秦晖:印度落后的真正原因
余英时|辛亥革命后许多人还在等真命天子
柴静:一个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
秦晖:民粹主义对群己权界的影响|21世纪全球化危机(二)
许成钢:中国改革绕不开基本的制度问题
邓晓芒:什么是自由?
张维迎:中国股市为什么骗子奇多
张鸣:辛亥革命背后的5大拐点,历史差点改写
许小年: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任剑涛:了解中国政治的源头与秘密,韩非子是绕不开的人物
陈志武:中国股市质量变差了吗?
钱理群: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