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考古发掘记]
文 图 / 袁增箭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4月刊
遗址位置
受法国—乌拉圭联合考古项目的邀请,2023年9月13日—10月15日,我与导师李英华教授前往南美洲的乌拉圭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Triunfo旧石器遗址发掘,任务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对遗址进行发掘,法方负责人是旧石器考古学家Eric Boëd教授,乌方负责人是卡内洛内斯省塔代伊博物馆馆长Maria Gluchy研究员。考古队成员来自法国、乌拉圭、中国、巴拉圭、巴西、智利6个国家,是一个国际化团队。考古队员既有考古学专业出身的资深教授和学生,也有测年领域的专家和民族学背景的学者,不同领域和学科的人汇聚一堂,取长补短,吸收学习,既保障了田野发掘顺利完成,也让队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Triunfo遗址位于乌拉圭西北部阿蒂加斯(Artigas)省拉伯尔萨(aLa Bolsa)村东南约3公里的卡塔兰奇科河(Catalán Chico)两岸,处于阿埃多丘陵的边缘地带,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旷野遗址。遗址由乌拉圭考古学家安东尼奥·塔代伊首次发现和确认。
漫漫长路
9月13日我们从武汉出发前往北京首都机场,次日登机前往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在法兰克福机场登上了前往巴西圣保罗的航班,然后又从圣保罗搭乘短途航班前往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当地时间15日下午顺利入境乌拉圭,至此跨越大半个地球,横跨亚、欧、美三大洲的旅途宣告结束。
在蒙得维的亚与早前抵达的法方人员汇合后,一行人驱车抵达卡内洛内斯省塔代伊博物馆,与乌方人员见面对接。本次田野发掘工作是继上一年工作的后续,故在业务工作、驻地、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安排都轻车熟路。
初到乌拉圭,仿佛置身于内蒙古大草原,沿途无尽的草原牧场上牛羊最为常见,偶见人和鸵鸟。结合人口和经济结构不难看出,乌拉圭是一个有300多万人口、900多万头牛的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在整个国家占据主要地位,饮食以肉类、面包为主。
塔代伊博物馆
我们一行先参观了塔代伊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为纪念乌拉圭考古学之父—安东尼奥·塔代伊而建,由主体建筑、遗址复原和标本库房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一栋东西长、南北窄的二层小楼,一楼为博物馆的展厅,二楼为卫生间和杂物室。遗址复原位于主体建筑的后方,1∶1复原了乌拉圭境内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墓地,距今约2000年,发现于乌拉圭东南部罗恰省,复原场景的后方为博物馆的标本库房。
一楼展厅集中展示了安东尼奥·塔代伊的生平及其发现的文物标本,揭示了塔代伊是如何从一个富家子弟逐渐走上考古学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乌拉圭考古学的开创者。
塔代伊博物馆
塔代伊博物馆对考古遗址的原样复原
安东尼奥·塔代伊(1908—1995),1908年出生于乌拉圭杜拉斯诺省的一个农场主家庭。1940年开始热衷于探险和考古,1942年塔代伊在其家族煤炭厂第一次发现了考古遗存,这成为他后续考古研究之路的开端。他开始周游全国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考古发掘,记录考古发现、动植物种类、自然环境等,还在巴西雨林与印第安人一起生活。1968年他与其他学者一起创立了乌拉圭国家考古研究中心,其后又推动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建立,成为培养乌拉圭本土考古学家的沃土。1995年,他在蒙得维的亚去世,骨灰撒在了他工作过的地方—内格罗河。其家人委托塔代伊生前好友对其毕生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进行妥善安放,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在卡内洛内斯省建立了以其姓氏命名的博物馆。
安东尼奥·塔代伊(左二)及其家人&安东尼奥·塔代伊
安东尼奥·塔代伊的考古研究
展览的文物标本以乌拉圭境内发现的各类石器为主,时间跨度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种类有石片、石核、单面器、两面器、石球、箭镞、研磨器等,以砾石工具和箭镞为主要工具类型。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玉髓,玉髓制作而成的各式箭镞最为精美。这些石器标本很好地展示了乌拉圭史前时期石制品的加工、演化和发展,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美洲史前石器工业。
石制品中有一类工具让人印象深刻,其独特的外形赋予其特别的吸引力,当地称为“Rompecabezas”,是一种外形类似海胆的石器,有多个凸起,或长或短。根据民族学调查研究,这一类器物的主要用途是捕杀猎物或攻击人。除石器外,展览还有少量的陶器和骨蚌器,其中一种以巨嘴鸟为原型制作而成的陶器极具特色。
塔代伊博物馆展览的石器
(图③为石核 图④为石球 图⑤为单面器 图⑥为双面器 图⑦ ⑧为石镞)
图⑨ Rompecabezas⑩ 巨嘴鸟形器
“水下”发掘
经过两天的短暂休整和物资储备后,所有考古队员前往遗址所在地。驻地为一处农场的牛仔用房和储藏室,农场房屋用作日常生活和资料整理,考古队员均宿于各自的帐篷。考古队员分为法方和乌方两队,法方的发掘点为河流一边的Triunfo2和Triunfo3,乌方的发掘点位于河流另一边。
发掘区位置&驻地
Triunfo2和Triunfo3位于河谷东北岸的冲积平台之上,是山地丘陵与河流交汇处的缓冲带,整个发掘区在上一年结束之后进行了回填,本次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回填部分进行清理。Triunfo2靠近河流,为一个2×1.6米的探方,Triunfo3靠近山坡底部,是一个2×2米的探方,两处相距不足10米,通过上一年工作发现两者在地层堆积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Triunfo3黏土层之下出现了较厚的小砾石层,而Triunfo2在相同和更深的深度上一直是黏土层,不见小砾石层,EricBoëda教授分析认为应该与山顶滑坡等地质事件有关。
排水作业
发掘现场
本次发掘将Triunfo2作为测年样品的采集区,安排2位法国队员进行发掘,一位是EricBoëda教授的博士生路易,另一位是专攻光释光测年的尼克拉博士。李英华教授、EricBoëda教授和我负责Triunfo3的发掘工作,克里斯提娜教授负责表格登记和采样监督。Triunfo3分为A、B、C、D四个1×1米的发掘区,D区为对照区不发掘,A、B、C三个区已于2022年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本次争取发掘到基岩。发掘区域地下水位高、泉眼众多,当地降雨也多,每天发掘前都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排水作业,发掘也大多在水中开展,可谓一次与众不同的“水下”考古发掘。
Triunfo3从上到下共分6个地层,1、2层属于表土层,为玄武岩风化后形成的棕色和黑色黏土层;黏土层下为3层,含中型玄武岩砾石、有一定磨圆的偏红色砂屑岩、极小砾石,其中玄武岩和砂屑岩砾石由于冷热温差和风化,出现成圈剥离的现象,类似洋葱,砾石中间出土有边缘锋利和有一定磨圆度的石制品;4层为偏黑色黏土和大小砾石混合层,出土石制品多有一定磨圆;5层为偏黑色黏土层,也杂有大小不一的玄武岩砾石和稍有磨圆的砂屑岩砾石,仅见少量磨蚀度较高的石器;6层为偏灰绿色黏土层,中间夹杂大块玄武岩砾石,无石制品,为生土层。
遗址周边地形
调查采样
每周日早晨考古队会在遗址和驻地附近进行野外调查,调查可知遗址周围的地貌环境为丘陵平原,遗址位于河谷与丘陵的交界处,属于河流的冲积洪泛区和山坡的泥石流堆积区。遗址内堆积成因主要为河流冲刷和山顶滑坡,不同时期的地质作用相互叠加形成了遗址内的地层。Triunfo遗址所在区域为玄武岩密集分布区,同时也是乌拉圭水晶矿的核心分布区,遗址周边分布有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水晶矿场,开采并出口水晶矿是当地主要收入来源。根据乌拉圭文物保护法,考古遗址范围内禁止采矿,遗址所在的农场才免遭破坏。
遗址附近水晶矿
遗址采样
本次发掘的取样工作主要有测年和土壤微形态两类。采集的光释光样品主要出自Triunfo2,测年团队2022年在Triunfo2地层剖面上提前放置采样用的遮光管,用以记录该区域1年内的累积量,并于本次发掘阶段的末尾对采样管进行提取。采样过程中为保证测年样品不受光源的影响,于晚间采用红外灯光照完成取样工作。
室内整理
收工后至晚饭前是每日固定的标本整理时间,主要对白天出土的石制品进行清洗、挑选和登记。根据规划,本次发掘出土的所有石制品都要交由塔代伊博物馆收藏,故标本实行双重登记表制度,一为正常的小件登记表,二为博物馆入藏登记簿。
标本清洗和登记
团队成员
结束前的一周,我们集中学习了石器技术功能研究。旧石器考古学家倾囊相授,指导如何从技术功能的角度观察石器标本,推测石器的预设功能和使用方式及其背后反映的技术传统、原料限制、人群选择原因等问题。
乌拉圭考古之行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开拓进取,更是对自身、对所热爱事业的一次震撼。EricBoëda教授作为法国旧石器考古领域的知名专家、院士,70多岁仍与我们奋战在田野考古一线,令人难忘,是以为记。
学习交流
(作者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4年《大众考古》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