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 晁剑虹 尹增淮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10月刊
土地公、土地婆、土地文书石雕
土地神又称社神,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农耕时代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自古以来,人们以各种象征物表示对土地神的崇拜,其载体有泥塑、木雕、石刻、砖筑、版印等,其中尤以石刻坚实耐久。2011年起,苏北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地先后开展了石刻文物的调查工作,发现不少古旧土地神石刻散存于民间。2020年5—9月,淮安与宿迁考古工作者联合对苏北地区的土地神祭祀石刻进行专题调查,涉足5市16个县区,调查登录各类土地神石刻文物点57处(含安徽来安县1处)。此次调查的祭祀石刻上启宋代,下至民国时期,年代跨度较大。
苏北地区土地神祭祀石刻调查登记表
此次调查的土地神祭祀石刻,根据形制不同大致可分为土地龛类、造像碑刻类、圆雕类。石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玄武岩、石灰岩、花岗岩、红砂岩等。
土地龛类
土地龛类,共计30件。龛内刻神像的有4件,镌刻铭文的有11件。此类石刻雕琢成庙宇状,正面开凿神龛,龛门分为拱券式、长方形式、如意头式。屋顶分为硬山顶、悬山顶、四阿顶、歇山顶等。多以整石制作,也有用数块石材构建的。尺寸大小不一,高至1.66米,矮至0.5米,一般高度在1米左右。
编号002土地庙神龛,系整块玄武岩雕琢。双坡硬山屋顶,刻8道脊瓦,拱形龛穴。门楣刻有“福德正神”四字。
编号009土地庙神龛,由整块玄武岩石雕琢。屋脊双坡素面,后墙圆弧,拱券形龛门,进深较浅,底座呈圆盘状。东墙外壁刻有“法心裎怀”四字。神龛底径50厘米,龛室进深11厘米。
编号012土地庙神龛,系玄武岩雕琢,由屋顶、前龛壁、后墙壁三石构成。屋顶为悬山双坡,刻17道脊瓦。前龛壁凿有拱形门洞,横楣刻“福德正神”四字,龛门两侧刻“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楹联。
编号014土地庙神龛,为整块玄武岩雕琢。人字形硬山双坡状,坡面饰9道瓦脊纹,龛门为双线拱形。东山壁刻纪年铭文,为“出日/康熙四十一年桃月□吉旦/韩应科立”。
编号018土地庙神龛,位于安徽来安半塔镇下何郢村,与盱眙天泉湖镇接壤。神龛由整块玄武岩雕琢。悬山双坡屋顶,刻脊瓦20道,前后饰有两对螭吻兽。屋体高大,前檐下呈立柱斗拱结构。正面分内外两层:外层为长方形,门额饰如意纹,内层为拱券形,底座宽厚。东墙外壁刻有记事铭文,漫漶不清。龛洞进深18厘米。龛前另存祭祀小香炉石刻1件,底座呈六边三台形,其上刻圆形矮足香炉。
图①编号002土地龛 ②③编号009土地龛铭文及拓片
图④⑤ 编号 012 土地龛铭文及拓片
图⑥ 编号 014 土地龛 图⑦ 编号 018 土地龛
编号026土地庙神龛,系大块石灰岩雕琢。硬山小屋顶,瓦脊10道。长体龛室,拱形龛门,内刻土地公与土地婆浮雕,作袖手坐姿状。门楣刻“土地祠”三字;西山墙刻修建纪年铭文,共15行117字,为“南膳(赡)部洲/大清国江南淮凤二府/众姓人四方居住/处心修建土地圣像/张可仁马门曹氏蒋可季马门刘氏蒋可成曹门□氏孙成禄傅门庄氏会头□应君傅门王氏会首蒋可明常门孙氏高思端刘门殷氏刘三凤张门张氏张元解门曹氏胡门戴氏胡门申氏鲁门张氏张门□氏/康熙贰拾年春季立”。
编号030土地庙神龛,系石灰岩雕琢。硬山小屋顶,刻瓦脊8道,龛室方厚。正面外框为长方形,内龛门为拱券形,室内刻土地公与土地婆,均袖手蹲坐状。左侧外壁竖镌铭文10行计46字,为“大清嘉庆拾柒年三月/贰拾陆日□立/会头侯同松鲍景元鲍景福/魁首杨宗起王宏达/陈家顺杨家为侯景和□□富”。
图①② 编号 026 土地龛铭文及拓片
图③④ 编号 030 土地龛铭文及拓片
编号 031 歇山顶土地庙屋顶构件
编号035土地庙神龛,石灰岩材质,由屋顶与龛室两块石刻构件组成。屋顶硬山双坡,两端圆脊突出,坡面刻脊瓦7道。龛室与屋顶截面近似方体,正面上部凿有长方形龛洞,洞内凹底;下部凿一瓶状空间,底部有一插香烛的孔眼。屋檐下刻“土地正神”四字,两侧楹联为“六畜千载盛,五谷万年丰”。龛洞右侧题铭为“大明南直隶淮安府桃源县恩福/乡苗家埠居民虔诚奉土地/神祚保家门□属人□六畜兴旺/田苗茂盛五谷丰登勒石刊/铭为凭世计□□”;左侧题铭为“信士戚□春同妻陈氏/男永庆/石匠唐应虎/崇祯八年三月十九日建立”。
编号036土地庙神龛,系整块玄武岩修琢。硬山小屋顶,刻瓦脊7道,长方形龛门,洞径短促,圆弧形底座。内龛壁刻“福德正神”四字牌位。
编号037土地庙神龛,系整块石灰岩雕刻。屋顶低平,硬山双坡顶,刻脊瓦7道。拱形龛门内刻土地神像1尊,应属土地婆神像。梳巴巴式圆头,绾髻于脑后,两鬓掩耳。穿圆领长服,纹饰华丽怪异,双手环背,呈坐姿状。底框刻有莲瓣纹。门楣镌“土地祠”三字;龛门左右分别刻“乾隆岁在癸丑小阳月”“江南徐州府铜山县徐家庄”两行铭文。
图①② 编号 035 土地龛铭文及拓片 图③ 编号 036 土地龛 图④ 编号 037 土地龛拓片
造像碑刻类
造像碑刻类,共计17件。此类石刻是将土地神造像雕刻在石碑上。有的原为土地龛后墙的浮雕构件,多为长方形碑体,刻有拱形龛门;有的是在天然的条石上直接雕凿神像,多以线刻为主。刻铭文的有3件。最高的造像碑高190厘米。
土地神双像碑刻(编号041),系石灰岩长方形浮雕。碑体高大,物象充盈。碑下方刻龛形拱门,内刻土地神双像,均穿绣花大袍。二人面相丰腴,宽鼻大耳。土地公戴平顶冠持笏板居左,土地婆梳高髻握宝镜居右。
编号 041 土地神双像碑刻拓片
石婆雕像(编号042),系石灰岩条石修凿。顶部呈弧形,半身露出地表,丰面宽耳,绾高髻。胸部横刻“泰山石敢当”五字。
编号042石婆碑刻
石婆碑刻(编号043),系石灰岩浮雕。圆脸大耳,五官清晰,穿圆领衣衫,双手抚于胸前。碑刻两侧镌有楹联:“家业兴旺,保佑平安”。
编号 043 石婆碑刻
石干妈画像碑刻(编号055),系条形花岗岩线刻。石面刻有神像1尊,圆脸大眼,双耳肥大,长发飘逸。身穿战袍,双足弓张,手握宝剑。身体两侧刻有“镇宅”“吉利”四字。
圆雕类
圆雕类,共计10件。此类石刻将土地神形象通体表现出来,雕琢较精细,一般呈坐姿状。以石质细腻的石灰岩为主要材料,少见玄武岩与花岗岩。这些神像多数供奉在土地庙内,规格较高,往往是一个村落或一个家族共同筹资建造的。
土地公、土地婆联坐双像(编号033)。石灰岩材质。土地公居左,戴官帽,垂长须;土地婆居右,绾平髻,额上束花巾头箍。双像均耳大目圆,五官刻纹清晰,均穿长袍衫,呈袖手联坐状。
土地公、土地婆双像石雕(编号038、039)。石灰岩雕琢。人物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为年轻态。土地公戴平顶冠,土地婆梳巴头髻,双像均着宽袖长服,拱手,作站立状。
编号 033 土地公、土地婆联坐双像&编号 038、039 土地公、土地婆双像石雕
土地公、土地婆、土地文书三像石雕(编号045、046、047)。三像同为一组雕像,石灰岩质。土地公戴方形平顶冠,长脸大耳,穿左衽长服,腰间系花结带,左手捋须,右手抚膝。土地婆束高髻,圆面宽耳,穿圆领长袖衫,拱袖于胸前。土地公与土地婆均呈坐姿,后面有靠座。土地文书形象比较矮小,头戴展脚幞头(乌纱帽),冠后有八字形飘带;方脸硕耳,粗眉大眼,翘胡垂须;身穿官服,左手抚握腰带,右手夹簿册,作站立状。
此次调查的土地神祭祀石刻以土地龛类居多,这种庙宇型的龛室,民间称“社神之宅”。门楣或龛壁上所刻“福德正神”“土地祠”“土地正神”等铭文,一目了然地点明了神龛的性质。福德正神,土地公本名张福德,是周朝的一名税官。编号012土地龛楹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以及编号035土地龛楹联“六畜千载盛,五谷万年丰”都点明了土地公的第一神职是保佑五谷丰收。编号007土地龛制作富有创意,将打粮食的石磙改凿成神龛,底座依然保存碌齿的原貌,造型朴实美观,蕴含着五谷丰登的祈盼。编号009土地龛刻有“法心裎怀”四字,反映了土地神具有神判监督、政教敦睦的职责。所谓“法心”是指土地神保境安民、惩恶扬善、消病祛灾的福德之心,“裎怀”昭示供奉者有求必应之意。
造像碑刻与圆雕类土地神,表现出造型不同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土地公、土地婆与石干妈(娘)、石干爹两大类别。土地公、土地婆的形象为身材矮小的老者,圆脸大耳,神态祥和,穿长袍宽服。土地公戴冠帽,秉笏板。土地婆梳发绾髻,捧元宝或寿桃等,多呈袖手坐姿状。这类石刻与民间传统的土地公、土地婆形象相符,可以称为狭义的土地神。这类土地神的源头是先秦的“社”,后来演变为国家的社稷祭祀和民间的土地神。石干妈(娘)、石干爹的形象特征较为多样化,人物面目凶狠,体态壮硕,高矮不一。女性束高髻,男性或戴盔披甲,或毛发髭张。不论男女都可以执斧握剑,给人以神秘威严感。
编号 007 土地龛 & 编号 054 石干妈画像碑刻拓片
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石干妈(娘)、石干爹是否属于土地神范畴。从神职方面来看,石干妈(娘)、石干爹均属于守护一隅的地方神灵,位于四乡八邻,分布范围广泛。他们以村庄为单位,体现了“鬼神不越疆”的民俗思想。他们的设立位置一般在村子东南角,或巷陌路口,与土地庙位置基本相同。村民树立这些神像主要目的是消灾避难、祈求健康。如编号055石干妈画像碑刻两侧刻有“镇宅”“吉利”字样。编号042石婆造像胸部刻有“泰山石敢当”铭文,说明石婆也具有厌殃镇邪的职能。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之意,故石敢当即象征所向无敌。石敢当除能禁压不祥外,还能暮夜至人家医治病患,故亦名“石大夫”。编号043石婆造像碑刻,石婆两侧刻有“家业兴旺,保佑平安”的楹联。综上所述,从广义上讲石干妈(娘)、石干爹属于土地神崇拜的范畴,他们都具有保境安民、惩恶扬善的职能,与狭义土地神的法心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甚至互相替代的。
二是连云港地区为什么把石干爹神像也称为“石干妈(娘)”?这主要是由于石干妈(娘)、石干爹都具有生育繁衍的法能。旧时海州一带农村,往往同一村庄、同一宗族祭拜同一块石头为“石干爸”“石干妈”,没有辈分之别。他们拜灵石为干亲,主要是祈求儿女平安无恙,人丁康盛。村民把石公、石婆不分性别地统称为“石干妈(娘)”,体现了古代阴阳合一的理念。
这种崇拜观念的源流是多方面的,如地母崇拜、女娲崇拜、灵石崇拜、生殖崇拜、石敢当崇拜、名人崇拜等,归根结底是一种神灵崇拜。在不同崇拜者眼里,其意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如编号044石婆,民间供奉为女娲娘娘,世代有拜干娘与求子平安的习俗。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也可看出女娲具有土地神的神格。编号054石干妈画像碑刻,体貌装束为武士特征,胯下勃起硕大的生殖器官,显示男性生育能力的旺盛。赣榆徐福祠保存的石干妈神像(编号055),与“医药神”徐福一样受到祭拜。四周乡民前来“求锁”,就是祈求石干妈把他们子女的命锁住,不让邪恶的鬼怪带走。石干妈除有繁衍子嗣、护佑儿女平安第一神职外,还兼有魇狼驱兽的作用,这和连云港特定的山地环境相关。这类神像多数都手执宝剑、斧头等锐器,横眉怒目,彰显出降妖伏魔的强大法力。
这批土地神石刻还表现出人性化、世俗化的特征。土地龛形式多样,尺寸大小不一,雕琢有精有简。从人物装束来看,有的土地公戴覆斗形道冠,有的戴幞头式乌纱帽;土地婆有的绾高髻,有的梳巴巴头,衣着也有明显差异,有的朴素,有的华丽,贫富差异明显,与世俗妇女没什么区别。据唐人韩鄂《四时纂要》的记载,土地婆在唐代已经出现。此次调查发现的土地公与土地婆造像中,除少数为土地婆单像外,大多数为配偶双像,均为男左女右设置。在宿迁龙河镇还发现一处三人造像碑(编号027),土地公居中,左右陪伴两个女性,一胖一瘦,各捧宝珠与寿桃,皆穿云肩长裙,这说明土地公也同世俗男人一样能娶妻纳妾。土地神接近社会底层,在长期的民间祭祀中被世俗化,使其成了除玉皇大帝之外极少有配偶的神祇之一。明代阑庄《驹阴冗记》记述了台州知府为土地祠设夫人像的故事,明代戏曲《狮吼记》中也有土地爷因维护男人纳妾而遭受夫人责打的剧情,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土地神娶媳妇的喜剧和土地夫人改嫁的闹剧。在盐城建阳镇的调查中,老人们讲述了土地爷赌钱赔了夫人的民间故事。这些都说明明清时期人和神灵的关系变得轻松世俗,甚至可以进行调侃、嘲弄。编号045、046、047的石雕同为一座土地庙内供奉的神像,除土地公、土地婆外,还塑造了手携簿册、恪尽职守的文书。土地公虽然官职低微,但所掌职司繁多,也要像阳间一样配备从事文案的僚属。
编号 027 土地庙三人造像碑拓片
此次调查的土地神祭祀石刻,主要石材有玄武岩、石灰岩、花岗岩、红砂岩四种,这些石材来自本地山体。从制作工艺看,可归属于农家石刻系列。
盱眙与安徽来安一带的低山丘陵主要为玄武岩石料,这种石材质地坚硬,耐久性强,但气孔结构粗劣,不宜细部雕琢。所以这一带玄武岩土地神石刻主要为土地龛类,很少见造像类。
徐州地区石材以石灰岩为主,石质细润,宜于雕琢人物形象与纹饰。因此在徐州与宿迁境内发现的土地神石刻造像,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
编号 048、049 土地公、土地婆双像石雕线图,左侧两图为穿“云肩”长裙的土地婆形象,右侧图为穿补子官服的土地公形象
连云港地区的石干妈造像碑主要由花岗岩条石制作。花岗岩石质坚硬密实,圆雕造像不易修凿,故采用朴拙线条刻画人物形象。此外,在新沂境内发现用红砂岩雕琢的土地庙神像,三尊神像体形高大,雕琢精致。据村民反映此类红石建造的土地庙,在新中国成立前保存较多。这种红砂岩属于新沂马陵山至山东郯城一带的矿石,砂质细腻,易于雕刻,也是民间农耕石刻广泛使用的石材之一。在调查中发现,越靠近山体与丘陵的地方,土地神石刻分布越多。
此次调查的30件土地龛类石刻,有铭文的12件,其中硬山顶9件,悬山顶3件,有明确纪年的5件均为硬山顶土地龛,年代主要为明末清初。从调查的数据分析,雕琢土地龛是从明代开始的,这应与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相关。如明万历《帝乡纪略》载:“今乡名亦自洪武后改称灵迹”,“太祖生钟离之东乡,即盱眙之唐兴、灵迹诸乡也”。明至清初,土地龛形制以硬山顶为主,悬山顶次之。至清代中期以后,四阿顶、歇山顶形制逐渐出现,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四阿顶、歇山顶两种形制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所见的纪念性小型建筑相仿,民间还流行用几块石构件组成“磊”形的土地龛。从造像碑刻和圆雕类人物形象来看,相对年代具有以下特点:体态清瘦的,早于臃胖的;容貌年壮的,早于年老的;面目严厉的,早于和善的;持兵器的,早于捧笏板与元宝的;土地公戴覆斗形道冠的,早于戴乌纱帽的;穿开襟便服的,早于穿圆领有补子官服的;还有穿“云肩”长裙的土地婆石刻,都具有明末清初的服饰特点。
编号 051 石干妈画像碑刻
连云港地区石干妈(娘)制作年代早晚不一,跨度较大。从人物形象及雕刻技法考证,早期的勇士面目狰狞,线条粗犷有力,这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头盔、铠甲、帽缨、披帛都显示出宋金时期军戎服饰风貌。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对云台山周边的石干妈(娘)进行微腐蚀采样分析,认为韩李(编号050)、西庄(编号051)、主麻(编号054)三尊石干妈的年代距今约1000年。此后所刻的石干妈(娘)有道士与官吏形象,年代多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所刻的石干妈(娘)趋于呆板,神态变得平庸温和,缺少个性张扬,那种戴礼帽、穿中山装服饰的则更接近于现代人形象。
从所见铭文题记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
第一,供奉这些土地神祭祀石刻纯属民间祭祀行为。从修造者来看,这些石刻有一家一户刊立的,如编号014土地龛,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韩应科个人所立。编号035土地龛,立于明崇祯八年(1635),刻有桃源县信士戚囗春同妻陈氏及男永庆全家姓名,还有石匠唐应虎的姓名,表现出建造者的虔诚。此外,还有由民间会头(会首)及魁首人物发起众人修建的,如编号026与编号030的土地龛,分别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和嘉庆十七年(1812)石龛,铭文中记录了捐资人的姓氏,有二三十人,其中女信士占多数。
第二,这些铭文题记还表明了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如编号026土地龛,铭文开头写“南膳(赡)部洲”,实际应读作“南,赡部洲”,为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之一,《西游记》开篇就有南赡部洲。这是一个方位的概念,供奉者把它刻在石龛上,表明自己属于“南赡部洲”的居民。铭文中还有“江南”这一地名,是清代江南省的简称,“江南淮凤二府”即江南省淮安府与凤阳府。编号035土地龛铭文中有“大明南直隶淮安府桃源县”,桃源县是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淮滨县基础上设置的县邑,明清两代沿袭桃源县名,直至民国三年(1914)复称泗阳县。
土地神祭祀石刻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有形载体。“文革”时期,保存在乡间的大量土地神祭祀石刻遭到破坏,或变为建筑材料,或废弃沟壑。近些年来,民间祭拜土地神之风开始复苏,不少村镇修建土地庙,也有村民把以往推倒或毁坏的土地神祭祀石刻再次塑造起来,举行祭祀活动,寄托了基层百姓祛邪、避灾、保佑丰收的美好祈盼。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珍贵的土地神祭祀石刻亟须保护。有的地方发生土地神祭祀石刻被劫走的情况,应该对珍贵的石刻设置防盗措施。做好土地神祭祀石刻保护工作,对研究中国农耕时代的神灵崇拜及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调查工作得到徐州博物馆、睢宁县博物馆、邳州市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泗阳县博物馆以及宿城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盱眙县天泉湖镇文广中心陈福安除参与调查工作外,还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对上述单位及个人的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晁剑虹为宿迁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尹增淮为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研究馆员)
投稿邮箱:dzkaogu@163.com
欢迎订阅2024年《大众考古》每期20元
邮发代号:28—448
官方淘宝店: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