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无法避开的关键节点,并逐步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河南省广大考古工作者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为基础,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这个“考古中国”项目为抓手,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诸多考古成果交相辉映,共同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在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有关考古工作者介绍了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新收获、研究新认识。
南务村遗址出土陶钵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申文喜副研究馆员作了题为《安阳县南务西后冈一期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的报告。2024年3月至6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安阳县原南务村西地进行发掘。发现新石器、汉魏、隋唐和明清等时期的遗存,以后冈一期文化遗存最为重要。此次发掘清理灰坑98座、灰沟1条。出土较多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器形有鼎、钵、盆、缸、罐和壶等。另发现石斧、石杵、骨锥和骨针等器物。清理房基9座,均为半地穴式,面积为3至13平方米。房基内发现有明显的倒塌堆积,清理出大量红烧土墙体和屋顶残块。发现此时期竖穴土坑墓27座,分单人葬和多人合葬两种,未发现随葬品。同时发现瓮棺葬9座。
南务遗址是安阳市东部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较大、延续时间较长、内涵较丰富的后冈一期文化遗址。此次发掘为了解新石器时代中期房屋建造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深入探讨后冈一期文化的分布范围、分期与演变,以及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资料,对推动安阳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陆村遗址出土骨针
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赵志强馆员作了题为《2023~2024年焦作市大陆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汇报》的报告。大陆村遗址位于焦作市马村区大陆村西北,西北距离九里山东麓不足1千米。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共清理仰韶文化早期遗迹37处,其中壕沟2条、房址1处、灰坑33个和排水沟1条,出土大量陶片、兽骨残骸。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器形有平底钵、甑和器座等。兽骨有鹿、牛、猪、狗等残骨以及鹿角、鸟类肢骨。还见有磨制石器、陶塽(锉)、牙锥、骨匕和骨针等生产生活类工具。
发掘区西部发现两条环壕G1和G3,平面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壕内为大陆村遗址分布范围。大陆村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距今约7000年。所见环壕是目前中原地区乃至全国保存最好、形制最完整的仰韶文化早期阶段环壕。大陆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的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填补了焦作地区早期文明化过程的缺环。
苏羊遗址壕沟内夯土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谷向乐馆员作了题为《河南宜阳苏羊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收获》的报告。苏羊遗址位于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2024年发掘工作在仰韶墓葬区、龙山墓葬区、下村区南部壕3片区域进行。龙山墓葬区新发掘墓葬77座,盗扰较严重,均为土坑墓,大多数头向为西,少数随葬有玉石器。还发现少量存在特殊葬俗的墓葬。少量墓葬中存在指骨与掌骨分离的现象,疑似为割体葬。龙山墓葬区下层发现3座仰韶文化晚期半地穴房屋,房址保存较差,仅在室内地面发现少量红烧土痕迹,推测为灶。下村区南部出土的东西向壕沟内有两处夯土呈红褐色和浅黄色,红褐色夯土边界陡直,采用版筑法建造而成;浅黄色夯土叠压红褐色夯土,呈坡状分布。初步推测红褐色夯土是壕沟的门道,浅黄色夯土为加固门道的护坡设施。采用小版筑法建造而成的夯土墩台式出入口,为了解史前环壕聚落出入口形态提供了新的材料。
双槐树遗址出土骨针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马子俊作了题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2024年度发掘新收获》的报告。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的高台地上。遗址地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核心区位于北部地势较高处。2013年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连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遗址现存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约780米,面积约117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3条仰韶文化中、晚期环壕,4处经过规划的墓地,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院落式夯土基址,瓮城结构围墙以及大型版筑遗迹等,另有数量众多的房址、灰坑、人祭坑及兽骨坑等,出土遗物丰富。2024年主要围绕遗址祭坛东北部、二号院落东部和遗址中南部开展发掘工作,出土随葬有钺、龟甲的墓葬为证明双槐树遗址是一处都邑性遗址增添了新的证据。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聚落遗址群的发现,为此地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探讨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奠定了基础。
申河遗址采集仰韶文化尖底瓶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的刘佳慧作了题为《双槐树遗址周边新石器时代聚落调查收获与认识》的报告。为全面了解双槐树遗址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和文化内涵,厘清以双槐树为核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体系及早期城乡社会网络,揭示河洛古国形态、支撑嵩山河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群申遗工作,受郑州市文物局委托,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双槐树遗址周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聚落开展系统调查。该项目的实施对深入揭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夏商王畿地区社会结构,探索环嵩山周围地区从文明起源迈向早期国家的动态聚落演进历程,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特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大河村遗址被地震破坏的房址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杨猛作了题为《郑州大河村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收获与认识》的报告。202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近年新发现的夯土墙的东北部开展了发掘工作,发现一批仰韶、龙山时期的灰坑、沟、墓葬、房址、夯土墙等遗迹及地裂痕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勘探表明,夯土墙外侧存在1条环绕夯土墙的水沟。发现1处墓葬区,可分为上、下两层,墓葬分布密集,均为南北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葬区地势低洼,上部存在1条宽约20米的水沟,墓葬区东、西两侧发现数座房址,房址之间上下叠压,保存较差,仅存红烧土地面,部分房屋被地震破坏,屋面可见明显的地震形成的裂缝。近年的勘探发掘资料表明,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分布集中,均位于夯土墙外侧的低洼地带,与居住区紧密相邻,推测居葬分离。最新的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河村遗址存在拔除上颌侧门齿、枕骨变形等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进一步证实大河村遗址与周边文化联系紧密。作为郑州东部的大型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仰韶晚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北阳平遗址出土彩陶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丁福林作了题为《灵宝北阳平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项目简介》的报告。北阳平遗址文化内涵主要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2024年度发掘面积约920平方米,发现仰韶时期房址3座、陶窑4座、灰坑224座、壕沟2条。北阳平遗址房屋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特点,未见西坡式中心广场,房屋门道以南向为主,部分房址上下错位叠压,应是原址重建。总体来看,北阳平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具有自北向南、年代由早而晚的分布态势。由此推测,壕沟2、壕沟3可能是北阳平聚落在仰韶文化中期偏晚阶段重心南移后,在此修筑的防御设施。陶瓦形器出土于仰韶中期房址内堆积和附近灰坑中,部分器形颇大,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太子岗遗址环壕
河南大学刘中伟教授作了题为《河南省邓州市太子岗遗址2024年考古收获》的报告。太子岗遗址位于邓州市穰东镇以南,是南阳盆地一处仰韶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2024年度该遗址的工作主要是对钻探出的围绕遗址中心岗地的两道环壕进行探沟式发掘。遗址周围发现的大、小两道壕沟应为界隔性设施,反映了遗址年代由早到晚、面积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遗址内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包括灰坑、房屋和墓葬等。遗址内还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排房。对太子岗遗址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对于推动南阳盆地文明化进程研究、中国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研究有重要意义。(图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