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三)

百科   2024-12-31 12:57   湖北  

转载自: 河南考古 公众号


2024年度河南考古

—— 2024年12月20日上午 ——

工作成果交流会

第一场主持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马俊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岳洪彬



PART.23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师东辉作了题为《郑州小双桥遗址2024年发掘收获》的报告。2024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工作集中于岳岗村西南地。发掘清理商代灰坑、水井、墓葬,汉代灰坑、水井、墓葬、道路及灶等各类遗存260余处。商时期主要发现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原始瓷器、卜骨及牛角类祭祀遗存等,年代为白家庄期。此外,钻探显示岳岗村西废墟处为古湖相堆积,在其底部仍发现有部分商代遗存。

本年度的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小双桥遗址的地层堆积、文化面貌和遗址范围,确定青铜冶铸遗存的分布范围,为遗址布局和功能区划分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牛角类祭祀遗存、卜骨、绿松石、鼓形壶及贝币等重要遗物的发现,深化了该遗址的内涵。


牛角类祭祀遗存


商代水井



PART.24

汇报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迪作了题为《洹北商城遗址2024年田野工作收获》的报告。2024年2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持续在洹北商城宫殿区开展田野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本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一号基址东庑的全貌,清理了三号基址东部、四号基址局部和洹北商城宫城北墙局部,明确了一号基址东南角向东延伸出的短墙与一号基址东侧南北向墙槽的衔接关系、三号基址墙槽与其东侧墙槽的关系,基本确认了四号基址的建筑形式。

本年度的发掘成果补充了洹北商城一号基址东部建筑的材料,明确了一号基址建筑过程和建筑技术,为一号基址的复原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新发现的四号基址为南北向四合院,建筑规模大,建筑形式较为特殊。一号基址、二号基址、三号基址和四号基址方向一致,形制规整,集中分布,应为洹北商城宫殿区内的一组建筑。该组建筑的建筑形式、位置关系以及建筑东侧南北向墙槽的发现,更新了对洹北商城宫城区规划布局的认识。



PART.25

汇报项目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宗亮作了题为《族邑何为:安阳老六庄遗址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的报告。老六庄遗址位于殷墟西南部,距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约2.9千米。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为配合红安帝都E区XB5-3-11-1地块项目及徐家桥村民自建楼项目建设,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10余座地面式建筑。其中,一号建筑基址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一号建筑基址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47、东西宽25米。道路3条,其上均有车辙痕迹。墓葬100余座,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四个墓区。随葬品以铜器为主,主要器形有觚、爵、鼎、瓿、簋、戈等。铸铜废弃物堆积坑20余座,出土陶范4000余块及铸铜相关的坩埚、铜渣和工具等。陶范可辨器形有鼎、簋、尊、罍、斝、卣、觚、爵、觯、镞等。

老六庄遗址是晚商时期一处重要的集“居、葬、产”于一体的族邑遗址,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分区,年代为殷墟二期晚段至西周早期。它的发现为研究商代晚期族邑的构成、性质和历时性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解读殷墟“大邑商”的布局,探讨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性质等问题。


一号建筑基址及L4(上为北)


老六庄遗址出土陶范



PART.26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慢迪作了题为《安阳地区商代考古遗存区域调查项目2024工作汇报》的报告。目前殷墟核心区的考古工作比较系统和充分,而外围主要是在配合各项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发现的,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目前,殷墟外围已经开展的工作主要位于南部,东、西、北部大量区域属于郊区乡村地带,基本建设工程较少,考古工作也相对较少。基于以上工作现状,本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殷墟外围开展大范围区域考古调查,辅之以必要的考古勘探手段。调查以殷墟外围边界为起点,基于大数据和现有考古资料,开发专用考古区域调查系统,建立安阳地区商代考古遗存数字信息地图和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判断商代都邑周边的社会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和聚落层级体系等,为下一步重点考古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对安阳地区商代考古资源的总览、检索等功能。


安阳地区商代考古遗存区域调查范围示意图

(上为北)


考古区域调查系统界面



PART.27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渡祥作了题为《西平县丁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汇报》的报告。丁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重渠乡丁寨村西,以二里头文化遗存、西周时期墓葬和宋金时期遗存为主。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平县文物保护中心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29座、灰坑40个、灰沟4条、井4口、房基1座,出土器物150余件(套)。

此次发掘的27座西周墓葬,形制分为斜坡墓道甲字形墓和竖穴土坑墓,可分为三区。未被盗扰的墓葬出土酒器组合为铜爵、觯,陶器组合为鬲、簋、罐或鬲、簋。墓葬普遍存在腰坑、殉狗现象,具有浓厚的商文化因素,可能为殷遗民墓地。结合测年数据,该墓地年代应为西周早期。出土铜器的铭文表明其可能是“文夏”或“文”族墓地,也为传世“文夏父丁”铭铜器提供了最可能的出土地。该遗址对研究商周更替、西周初年周王朝对南土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发掘清理了二里头文化灰坑16个、灰沟2条、井1口、房基1座。从出土的典型器物判断,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至三期。


M26出土柄形器


M15出土器物



PART.28

汇报项目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讲师郑龙龙作了题为《荥阳南城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现与认识》的报告。南城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南城村南,东临郑云高速,北距枯河3千米,南距索河4千米。为配合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实习,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对南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

2024年度发掘的遗存年代涵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东周和汉代等时期。目前已发掘各时期遗迹近500处,包括灰坑400余个、墓葬22座、窑址2座、水井13座、瓮棺1座、沟3条、房址3座、道路3条与夯土基址1处。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蚌器、青铜器及钱范等遗物。

本次发掘完善了南城遗址的文化发展序列,确认了龙山、二里头文化遗存在内壕最北部以及东部皆有分布,进一步扩大了城内二里岗文化的分布范围。另外,在内壕内侧发现的夯土遗迹,为探讨该遗址城与壕的布局结构提供了线索。出土的白陶鬶、兽面纹片状陶器、龟钮器盖等遗物对研究中原同东夷的文化交流以及夏商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南城遗址二里头文化陶鼎

南城遗址东周时期陶文




第二场主持人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陈钦龙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司马国红


PART.29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赫德川作了题为《鹤壁浚县宣黄庄遗址考古发现》的报告。鹤壁浚县宣黄庄遗址位于凌湖支流北岸台地上,靠近安阳殷墟遗址,属于商代晚期近中心地区。长期的流水冲蚀致使商、东周乃至部分唐宋遗迹均暴露于同一层面。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主体年代为商代和东周时期,发掘的主要遗迹有陶窑和围沟等,出土带陶文陶片、陶支钉、纺轮、石臼和削刀等遗物。

通过此次发掘可知,鹤壁浚县宣黄庄遗址在商周时期均存在制陶行为。而该遗址发现的商代晚期窑址在殷墟遗址以外较少发现。浚县宣黄庄遗址发现的手工业遗存为研究当时手工业形态、陶器生产与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商代陶窑及操作坑(西北—东南)


东周陶文



PART.30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梁壮作了题为《鹤壁浚县凌湖墓地考古发掘收获》的报告。鹤壁浚县凌湖墓地位于鹤壁市浚县白寺镇凌湖村东南,2024年3月至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鹤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湖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共发掘墓葬、灰坑、车马坑及窑等各类遗迹近400处,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角器、玉石器等各类遗物。

本次发掘的墓葬以战国墓为主,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具多为单棺或一棺一椁,葬式以屈肢葬为主。随葬品一般1~8件,主要出土于棺椁之间、墓主身侧或者头部等位置,出土陶器包括鼎、豆、壶和鼎、豆、壶、盘、匜等组合。此外于发掘区北部清理了一批裴李岗文化时期遗存,出土小口双耳壶、三足钵和石磨棒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

凌湖墓地应为魏国中下层、士或平民族墓地。这批墓葬数量众多、年代较早、出土器物丰富且随葬陶器存在一定的组合关系,为丰富鹤壁乃至豫北地区考古学文化脉络提供了重要资料。墓葬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表现为成排或并列分布,部分墓葬可确定为夫妇异穴合葬墓,为探讨战国时期族墓地的规划布局提供了材料。


凌湖墓地M63


凌湖墓地M27随葬陶器组合



PART.31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豪作了题为《溱洧至今——郑州航空港区袁庄东周贵族墓地考古发现》的报告。袁庄墓地位于郑州新郑岗李乡袁庄村,现由郑州航空港区代管。2024年,为配合郑州航空港区双碳产业园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展开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的区域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其中,北部墓区墓葬数量较多,分布相对聚集,南部墓葬分布相对松散。目前共发掘东周墓葬250余座,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为单棺或者一棺一椁,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南部墓区存在侧身屈肢葬。此外,该墓地还存在腰坑葬和毁兵葬的葬俗。墓内出土铜器的基本组合为鼎、敦(盏)、舟、盘、匜,陶器可分为日用陶器和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组合为鬲、盂、豆、罐,仿铜陶礼器器类与铜礼器相同。

袁庄墓地东周墓群位于春秋时期郑国统治的边境区域,此次发掘为研究春秋时期郑国墓地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材料。该墓地内出土数量众多的青铜器,极大地丰富了郑国青铜礼制文化,完善了中原青铜礼器的年代分期研究。

袁庄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袁庄墓地M5(上为北)



PART.32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颖作了题为《郑许高速(新郑段)无名冢的考古发现与收获》的报告。该无名冢位于新郑李杜村南,墓冢四周均为耕地,地势平坦。2024年3月至5月,为配合郑许高速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展开发掘。墓葬由封土、墓道、墓门、前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封土为圆台形,土质坚硬,应为平夯夯筑。在封土顶部偏东发现马骨,不排除与祭祀有关。斜坡墓道位于前室东部,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墓门位于墓道与甬道之间,由封门砖与封门石组成。前室外圹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墓圹内两层砖券墓室,根据残存的墓砖可知,前室应为穹窿顶结构。前室与后室之间有甬道相连,后室外圹平面为圆角方形,其内砖券墓室。该墓葬被严重盗扰,在后室填土中发现有残乱的人骨。墓内出土陶狗、陶灶、铜镜、铁镜和铜钱等遗物。结合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该墓年代应为东汉中晚期。

该墓的圆台形封土和封土内的祭祀兽骨,对研究东汉高等级贵族墓的埋葬和祭祀习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石门保存完好,其上浮雕图案主题为朱雀,在汉代中原地区同类型墓葬中较为少见。此次发掘为探讨汉代葬制葬俗与等级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无名冢航拍图


无名冢封门



PART.33

汇报项目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自强作了题为《新乡市牧野区收储土地169地块约64.6亩项目发掘收获》的报告。2023年10月,新乡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在对新乡市牧野区收储土地169地块项目拟建范围勘探时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周边曾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区,文化遗址密集,是新乡市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存。2024年1月至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发掘。

此次发掘主要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窖穴和灰沟等,出土了陶罐、陶豆、刻槽盆、器盖、陶纺轮、石斧、石镞、蚌矛、蚌镰和骨镞等龙山文化晚期遗物。发掘东周墓葬12座,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式多为仰身屈肢,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主要有鼎、豆、壶、盘、匜及折肩罐等,还出土有铜带钩、铁带钩和骨饰等遗物。发掘汉代墓葬32座,墓葬排列有序,大致可分为北、中、南三个家族墓地。墓葬内出土陶罐、陶井、陶炉、陶仓、陶灶、陶猪圈、陶鸮、陶猪及五铢钱等汉代典型器物。


龙山文化时期窖穴H27


东周墓葬M28



PART.34

汇报项目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铭悦作了题为《汤阴TY-CHWC-01地块项目考古发掘成果汇报》的报告。TY-CHWC-01地块项目位于安阳市汤阴县长虹路与文昌路交叉口东北。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汉代墓葬52座、宋代墓葬19座、明清墓葬4座。

本次发掘的汉代中小型墓葬分布密集,墓葬形制多样。根据墓室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砖室墓又有小砖墓和空心砖墓两种,均为洞室墓,以斜坡墓道为主,墓道与墓室基本同宽。小砖墓按照墓室结构可分为单墓道单室墓、双墓道单室墓以及双墓道双室墓三种,其中双墓道双室墓的墓道方向相同或相反。土洞墓墓道与墓室基本同宽或墓室宽于墓道。此次发掘的墓葬葬具多已腐朽,应均为木棺,葬式不明。随葬陶器多置于耳室内,铜镜、铜钱以及铁刀等器物多置于棺内。

此次发掘的大部分墓葬保存较好,部分汉代墓葬方向一致,形制相同,年代相近,可能为家族墓,为探讨安阳南部地区汉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材料,也对今后在汤阴地区开展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砖墓M41墓室


小砖墓M13



|

摄影|孙静祎

|   

|

邮箱|hnkgyjy@126.com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