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二)

百科   2024-12-30 12:26   湖北  

转载自: 河南考古 公众号


2024年度河南考古

—— 2024年12月19日下午 ——

工作成果交流会


第一场主持人

2024年度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国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梁法伟



PART.12


汇报项目

河南大学刘中伟教授作了题为《河南省邓州市太子岗遗址2024年考古收获》的报告。太子岗遗址位于邓州市穰东镇以南,是南阳盆地一处仰韶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2024年度该遗址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继续发掘2023年度发掘区,二是对钻探出的围绕遗址中心岗地的两道环壕进行探沟式发掘。

遗址周围发现的大、小两道壕沟应为界隔性设施,反映了遗址年代由早到晚、面积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遗址内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包括灰坑、房屋和墓葬等。屈家岭文化遗存下有较大面积、包含物极少的黄土垫层,西部较浅而东部较深,且有分层的现象。另外,遗址内还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排房。

太子岗遗址面积较大、延续时间较长且内涵丰富,应为南阳盆地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对其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对于推动南阳盆地文明化进程研究、中国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研究有重要意义。

 

太子岗遗址环壕(上为北)


太子岗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排房(西南—东北)



PART.13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宏源作了题为《太康刘庄遗址2024年度考古收获及认识》的报告。刘庄遗址位于周口市太康县城东南张集镇刘庄村南,是一处从龙山文化时期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堌堆形聚落遗址。

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是由一周夯土城墙圈合而成的小型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其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大致可分为造律台文化早期偏晚、晚期偏早、晚期偏晚三个阶段。城墙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夯筑技术为小块版筑。城墙筑造可分为始建期、二次增筑和三次增筑三个时期。城墙内、外侧有多层护坡,另在南城墙发现疑似城门迹象。城址内部发现十余座龙山文化时期房址,均为地面式土坯房,以长方形为主。这些房址上下多层叠压,至少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平面布局来看,房址从南向北成排分布,至少可分为四排。

根据碳十四测年的结果,刘庄遗址城墙建造、使用与废弃的绝对年代已进入夏代早期纪年,是豫东太康县境内发现并确认的第一座进入夏代早期纪年的城址。遗址的发掘为深入了解龙山至夏代早期小型城址的建筑方式、空间布局、聚落形态演变、功能和属性及水资源利用等提供了新资料。同时,对进一步揭示豫东地区龙山时期聚落分化、聚落功能差异、社会面貌、区域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以及探索造律台文化发展演变和夏代早期历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刘庄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及房址分布示意图


刘庄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房址叠压情况剖面图



PART.14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吴伟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叶县余庄遗址2024年田野考古工作汇报》的报告。2024年度,余庄遗址考古队在遗址范围内三个地点开展了考古工作。首先,解剖了Ⅲ区南环壕西部(TG6),确定此处为自然河道,其向东与自然洼地、人工挖掘环壕相连。其次,在Ⅰ区进行了发掘(TG10),确定此处有龙山文化时期东西向的两处沟,并将中部、南部夯垫土隔开,其上还发现有房屋基槽痕迹。最后,在Ⅱ区西北部发现近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上还留有不同时期的房屋基槽及打破夯土基址的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夯土基址的东北部还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坑塘遗迹,其性质可能为池苑。

经过连续几年的考古工作,我们进一步理清了余庄遗址的聚落形态。遗址外围有人工挖掘沟渠、自然河道及洼地构成的环壕。遗址内中部偏西以墓葬为主,其西部为高等级居址。通过勘探确认,遗址东部发现了丰富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存,此处可能为一般居址。此外,遗址内水系发达,有多条东西向的河道、沟渠。总体来看,余庄遗址规模大、等级高且文化内涵丰富。对其进行持续的发掘为探索中国礼制文明的形成、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复杂化以及早期夏文化等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余庄遗址Ⅲ区南环壕西部(TG6)西壁剖面图


余庄遗址大型夯土基址航拍图(右为北)



PART.15

汇报项目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高赞岭馆员作了题为《郑州张砦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汇报》的报告。张砦遗址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南阳路以东,宋寨南街以南。2022至2024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遗址内龙山文化晚期至唐宋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其中,龙山文化时期的重要发现为一处城址的壕沟和夯土墙。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有壕沟、灰坑、房址、墓葬、垫土层、磉墩和陶窑等,遗存最为丰富。部分墓葬排列有序,分组聚集在房屋周围,呈现出居葬合一的特点。二里岗文化时期的早商壕沟,推测其可能用作排水或防御。汉代的遗存包括灰坑、粮仓等。发现的宋代六边形水井,井圹和木构井壁保存完好,十分罕见。井内出土较多器物,尤其是两只保存较为完好的木质水桶,是郑州地区的首次发现。

初步推断张砦遗址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代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尤其是龙山文化晚期阶段,在遗址中心区还修筑了城址,且遗址繁荣期一直延续到了二里头文化早、中期,推测其在此时期很有可能是一处承担有特殊功能的聚落。张砦遗址的发掘为综合研究郑州地区该时期聚落形态变迁、考古学文化谱系等重要学术课题提供了新材料,对探索“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张砦遗址龙山文化时期遗迹分布图


张砦遗址宋代水井



PART.16

汇报项目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洪淑莹作了题为《河南确山县竹沟河下游地区史前遗址调查勘探的收获与认识》的报告。豫南地区地处淮河上游,北接嵩山南麓,西临汉水中游的南阳盆地,南越大别山与江汉平原相通,是史前时期中原、长江、淮河三地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区域。为全面厘清该地区史前至二里头时期的聚落分布和典型聚落特征,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和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3至2024年联合启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对豫南汝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和重要遗址的系统勘探。其中,对竹沟河下游地区的调查勘探是首次尝试。

调查勘探表明,竹沟河下游史前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竹沟、谭冢两处遗址,均发现有壕沟等设施。遗存年代涵盖仰韶早、中、晚期,屈家岭文化时期,石家河文化时期和王湾三期等,为豫南地区文明化进程和夏文化、史前聚落变迁研究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竹沟遗址仰韶文化早、中、晚期遗存连续发展,为豫南地区仰韶文化研究树立了关键标尺。而且,通过本次系统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我们对驻马店确山县竹沟河下游地区史前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层堆积和聚落布局等有了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对揭示豫南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竹沟遗址考古勘探主要遗迹及勘探单元分布图


谭冢遗址考古勘探主要遗迹及勘探单元分布图



第二场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姜楠


PART.17

汇报项目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张晓倩作了题为《太康方城遗址勘探工作收获与认识》的报告。方城遗址位于太康县西北7.5千米的王集乡方城村周围。勘探工作主要分普探与重点勘探两部分。

经勘探确认,方城遗址东南部为仰韶文化的分布区,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地表采集有陶鼎、罐、钵等残片。西北部为龙山文化时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的分布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存之上为商周文化遗存,遗存面积约28万平方米。经钻探发现该遗址分布区外围有一道宽约20米的壕沟,还见有夯垫土堆积。地表采集有石锛、陶豆、陶盆、陶瓮、陶尊和陶罐等。此外,村内发现多处连续夯层堆积,夯层外围还见有沟土,应是墙外壕沟,其年代约延续至宋元至明清时期。

此次勘探表明,方城遗址内文化内涵丰富,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及宋元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该勘探项目的实施对全面了解方城遗址不同时期的聚落变迁,推进豫东涡河流域史前至夏代考古聚落和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方城遗址考古勘探勘探单元及主要遗迹分布图


方城遗址东南角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区剖面图



PART.18

汇报项目

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彦春作了题为《许昌地区颍河沿岸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的报告。该调查自2021年12月份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调查范围为许昌地区颍河沿岸两侧各10千米,调查工作在建立该区域完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踏查和重点遗址勘探,并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研究。自考古调查以来,共踏查1200平方千米,新发现遗址95处。其中,龙山文化时期遗址21处、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2处、商代遗址6处、两周文化遗址62处及两汉、唐、宋元文化遗存等多处。

许昌地区颍河沿岸先秦遗址考古调查新发现遗址数量众多,时代延续脉络清晰,有利于厘清颍河流域许昌段不同历史时期遗址的分布,便于后续开展聚落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许昌地区颍河沿岸先秦文化遗址分布图


许昌地区颍河沿岸三刘遗址地层剖面图



PART.19

汇报项目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赵蕊作了题为《2024年安阳县AD3-2-12-1地块项目考古发掘成果汇报》的报告。该项目位于安阳站北大道与亚龙湾路交叉口西南,原南务村西地。2024年8月至11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处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发掘,发现一处先商文化时期下七垣文化(漳河型)遗存,包括灰坑61个、窑2座、灶1座及井1座。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多为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另有磨光黑陶、夹砂褐陶等。纹饰多为细绳纹,部分饰弦纹、楔形点纹。器形有深腹平底罐、鬲、扁足鼎、豆和瓮等。还发现有石铲、石镰、卜甲和骨锥等遗物。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安阳市东部地区先商文化考古资料的空白,丰富了安阳地区先商文化的内涵,为进一步梳理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此外,还发现晚期墓葬120座、道路1条和沟1条。晚期墓葬形制多样且年代跨度大,包括墓道向心式分布的宋金砖室墓群、金代土洞墓群、双砖室墓以及多处规格不一的明清家族墓地等,出土了一批鎏金青铜带饰、铜镜、铜钱和墓志砖等随葬品。大量晚期墓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古代文化的分布、墓葬形制、丧葬礼俗及其演变规律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南务东遗址出土陶片


南务东遗址M27出土陶牛



PART.20

汇报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国梁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偃师商城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收获》的报告。2024年,在偃师商城宫城东西两侧和南侧多个地点开设探方进,发掘面积1000平米,发掘区域涵盖偃师商城第Ⅲ-Ⅷ工作区。

在偃师商城宫城南侧道路与偃师商城东西城墙交汇处各发现城门1处。其中,新西2门的解剖证实了城址营建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小城营建阶段(Ⅱ)、大城始建阶段(Ⅲ)和大城改建阶段(Ⅴ)。东部发掘的新东1门,保存状况较差,残存遗迹应为大城始建阶段(Ⅲ),不排除小城营建阶段(Ⅱ)即建造的可能。同时,在宫城东西两侧的发掘中,发现了贯穿小城南北的主干道路和排水沟渠。东侧主干道路以东的排水沟沿革复杂,包括不同阶段的沟渠4条,是偃师商城宫城不同功能区排水沟的汇入地。西侧的道路和排水沟相对简单。

偃师商城小城区域城门、道路和排水沟渠等城市要素的确认,为进一步厘清偃师商城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和水资源利用体系探索提供了新的依据,更为探索夏商之际的政权变革和文化更替提供了新的视角。



PART.21

汇报项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宋振民作了题为《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北片区的考古发掘和收获》的报告。郑州商代王城遗址书院街北片区位于郑州商城内城南城垣以北,北至东大街,东至紫荆山路,南至书院街,西至南大街。2022年7月至今,为配合郑州市商都历史文化区书院街北区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区内遗存极为丰富,年代上迄商代早期,经战汉、隋唐、宋元,下至明清时期。商代早期发现夯土基址、墓葬、祭祀坑等遗迹,最为重要的是大型夯土遗迹,位于发掘区中北部。其中,西北角夯土的布局、形制较为清晰,共有夯土台基15处,东西并列,南中北对应,局部发现有成排柱础,可能为府库类建筑。出土遗物有陶器、玉器、原始瓷器、骨器和蚌器等。商代早期遗存的发现为认识不同时期郑州商城南部的性质与功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解读郑州商城城市布局的历时性变化及其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唐、宋金元时期遗迹多样,包括灰坑、水井、道路、墓葬、窑炉和房址等。共清理道路5条,始自晚唐,一直延续至金元。三横两纵,相互交错,呈网格状布局。L5南侧、L1西侧为手工业遗存区,发现制骨和冶铁、铸铜遗存。出土遗物数量众多,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铜器、骨器和石器等。该遗址的发掘表明,至迟在晚唐时期,郑州城就已经形成了以道路为分割的网格式布局,且某些网格具有特殊的功能区划。同时,对于研究唐、宋金元时期地方城市的布局及都城与地方城市之间的关系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北片区商代夯土遗迹(上为北)


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北片区唐宋道路遗迹(上为北)




PART.22

汇报项目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卫红红作了题为《郑州市金水区张砦街片区改造项目D地块(郑州商城遗址张砦街地点)考古发掘工作收获》的报告。该项目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二七路以东、西里路以南、杜岭街以西及华盛街以北合围区域的东南隅。2023年到2024年,为配合张砦街片区改造项目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商、汉、唐宋及明清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468处,以商代遗存及汉代墓葬为主。

商代遗存分布于发掘区的西北部,以灰坑为主,多为窖穴、水井,出土丰富的陶器和骨器等,多为二里岗上层遗物。其中,H20为一陶缸窖穴,坑内倒置6件大型陶缸,器形不尽相同。该批商代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其与张砦南街青铜窖藏坑之间的关系,厘清内、外城墙之间的功能分区及各分区之间的交流联系提供了新材料。

汉代墓葬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中西部,多为南北向,成组出现,空心砖墓及小砖墓皆有。墓葬整体保存情况较好,随葬品丰富,多为成组的陶罐、壶、仓和灶,少数为釉陶,个别见薄胎铜器、铜镜和铜印等。墓葬年代从西汉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汉代墓葬的集中发现,为研究该区域汉代聚落规模、丧葬习俗和社会活动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郑州商城遗址张砦街地点H20陶缸窖穴


郑州商城遗址张砦街地点汉代墓葬出土陶器


|

摄影|蒋友鑫

|   

|

邮箱|hnkgyjy@126.com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