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为风湿疾病领域的常用药,当前在中国获批的适应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A)、青少年慢性关节炎、盘状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及由阳光引发或加剧的皮肤疾病。由于我国风湿性疾病患者众多,风湿科医生的诊治水平和用药习惯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2014年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及CSTAR专家共识组发布了《羟氯喹治疗风湿性疾病专家共识》(下简称“共识”)[1],为规范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共识主要包括八条内容,主要针对羟氯喹在SLE与RA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了指导意见。
表1 SLE羟氯喹在SL和RA中的应用共识要点
01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也指出,如无禁忌,建议在整个妊娠期间持续使用羟氯喹。对妊娠期疾病活动的患者,可考虑激素、羟氯喹与在妊娠期间可用的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来控制病情[2]。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同样指出,一般情况下,建议羟氯喹与其他抗风湿药联合使用。横断面研究显示,在RA治疗中,我国使用羟氯喹的患者中联合用药的比例高达95%[3]。
03
规范用药减少不良反应,
助力治疗达标
共识明确指出,用于SLE或RA治疗时,羟氯喹的初始剂量建议为 400mg/d。持续3-6个月或以上此后的维持治疗,可适当减少剂量。整体而言,羟氯喹安全性良好。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常用的DMARDs中,羟氯喹相关的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比例最低,仅有1.8%。药物的禁忌症主要为对4-氨基喹啉类化合物过敏、眼底黄斑病变。
对于存在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羟氯喹的累积剂量达1000g,服用羟氯喹超过7年,肥胖,严重肝肾疾病或高龄,既往存在视网膜、黄斑病变或白内障)的患者,羟氯喹治疗期间应每年接受1次眼科检查。《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则建议低风险的患者服药第5年起每年进行1次眼科检查[2]。
总 结
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羟氯喹从抗疟药成功转型风湿药,在SLE、RA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羟氯喹为SLE治疗基础用药,且安全性良好,可用于控制妊娠期SLE患者病情,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在RA治疗中,羟氯喹为一线用药,常用于和其他合成DMARDs的联合治疗。规范治疗有助于患者治疗达标,最大化药物效益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参考文献:
[1]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及CSTAR专家共识组. 羟氯喹治疗风湿性疾病专家共识 [J]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 03 ): 148-150. DOI: 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4.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