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陈洁《鲁迅北京交游研究》

学术   2024-09-16 21:05   北京  
文章转载自博雅好书公众号

北京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闭幕合影(后排右三为鲁迅)


正如空间理论名著《空间的生产》的作者亨利·列斐伏尔对巴黎的城市空间有大量的实践体验,并有过许多国际国内的长途、短途的旅游经历,我在北京居住的二十年,尤其是长达十几年对西城区空间的实践体验,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本书主体部分的思考是在鲁迅西三条故居的后园里完成的:经常仿佛时空穿梭地看到“奇怪而高”的天空,墙外的两株枣树,以及园里的野花草们做小粉红花的梦……



鲁迅北京交游研究


陈洁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



内容简介


本书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论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政治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鲁迅在北京城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各种交游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呈现出一条鲁迅从教育部官员到新文化人,再到高校教师、深受青年敬仰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清晰的发展脉络,产生对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新认识,“是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次对鲁迅的交游做系统研究的专著”(张梦阳《中国鲁迅学史》)。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以历史研究的方法为基础,在史料的收集上“集腋成裘”,发掘并考证了大量沉睡于鲁迅博物馆的新史料,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理论提升。


在鲁迅研究史上,最早全面综合地对鲁迅在北京十四年间的任职教育部工作、与新文化同仁交往、授课与培养青年、支持栽培年轻作家等几个方面,做了清晰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孙玉石


勾稽鲁迅在京时期的交游网络(尤其着力于鲁迅与北京教育界、学术界的关系),如此寻幽探微,步步为营,效果很好。

——陈平原


这部书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史料扎实,文笔严谨,是研究鲁迅北京时期活动不可不读的好书。

——张梦阳




作者简介


陈洁,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鲁迅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鲁迅在北京的四次迁居与文学生产》等二十多篇论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北京交游研究”、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鲁迅文学与图像研究”。编选《苦雨斋文丛·废名卷》。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自  序 


导  论  鲁迅在北京的空间体验与文学创作 


第一章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交游与职务

第一节  鲁迅与教育部同僚交游考论  

第二节  鲁迅钞古碑与教育部职务之关系  

第三节  儿童美育工作与《风筝》的改写 

第四节  读音统一会与章门弟子进京

第五节  通俗教育与翻译小说


第二章  鲁迅与新文化同人 

第一节  《域外小说集》再版考 

第二节  钱玄同与《狂人日记》之诞生

第三节  《新青年》编辑权的改变对其分化的影响

第四节  鲁迅与胡适北京时期交往考论

第五节  游离的“主将”——鲁迅与语丝社 


第三章  作为高校教师的鲁迅

第一节  授课中的学术传承 

第二节  文学与思想的启蒙 

第三节  鲁迅与北京高校的同事 


第四章  鲁迅与青年作家群体 

第一节  “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阵地 

第二节  鲁迅为青年校稿

第三节  鲁迅与新潮社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自  序


这本书已经提前在《中国鲁迅学史》中得到介绍:

不管鲁迅居住在哪里,他不可能始终一人独处,总要与外界有所交游……陈洁的《鲁迅北京交游考》(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1]就是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次对鲁迅的交游做系统研究的专著。从选题本身和论述上都具有开拓和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对鲁迅研究有较大突破。在1912 年至1926年的北京城这一时空中,陈洁从空间的角度论述了北京空间的政治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鲁迅在北京城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各种交游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从中产生对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新认识。社会空间的逻辑之一是隐喻性,鲁迅把对空间的认识写入文本,很多重要思想的表达都与空间相关。《野草》是鲁迅对北京城市空间思考的一个高峰,首篇《秋夜》 就是描写社会空间的杰作。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该书以历史研究的方法为基础,在史料的收集上“集腋成裘”,发掘并考证了大量沉睡于鲁迅博物馆的新史料,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理论的提升。


任职教育部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基本社会身份。鲁迅与教育部同僚交往密切的时期主要集中在1912—1917 年,主要僚友有两类:浙籍同僚和留学归国的同僚。这两类僚友又存在交集。鲁迅的浙籍同僚中,蔡元培、董恂士先后担任过教育总、次长职位,因为受到他们的器重,鲁迅一度受到重用,接手并完成了一批重要工作。鲁迅在与僚友的合作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书中对鲁迅在绍兴会馆时期抄古碑及其在教育部的工作给予正面论述,揭示出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的职务与鲁迅在业余时间抄古碑及其文学和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


而鲁迅和浙籍同僚夏曾佑在思想上的矛盾对鲁迅升职产生了不利影响。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离职时,鲁迅本是升任司长的最佳人选,但接任司长的却是高步瀛。蔡元培辞职,董恂士辞世后,1917年,鲁迅的僚友们受到范源濂外放的打压,此后,教育部的工作和同僚交游在鲁迅日记中的记载逐渐减少。


鲁迅、朱希祖等章门弟子在教育部召开的读音统一会中顺利通过议案,带动了章门弟子进入北京大学,其中包括钱玄同。鲁迅与新文化人的交往始于这批章门弟子。《域外小说集》得到《新青年》同人欣赏并得以重印,这使鲁迅因东京时期文学活动的挫折而冷却的热情再度被点燃,应钱玄同的约稿,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加入了《新青年》的作者和编辑队伍,继而与《新青年》同人有了进一步的交往。


因小说著名的鲁迅被北京大学等高校、中学聘请为教师。鲁迅开设的“ 中国小说史略” 等课程具创举性质。鲁迅通过授课进行学术传承、文学和思想的启蒙;通过文学课堂和指导校园文学社团,培养青年作家。


为了培养新的青年战士,鲁迅在北京创办了《莽原》,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主要将它们作为发现和培养青年作家的阵地,培养新的青年批评主体,并明确地提出了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文学观,文体选择以杂文为主。


这部书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史料扎实,文笔严谨,是研究鲁迅北京时期活动不可不读的好书。[2]


这本书出版前,张梦阳先生请我介绍了具体内容,然后他在《中国鲁迅学史》中做了详细介绍,并做出学术评价,所以我在这儿就拿来做开场白了。


2000年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硕士,求学期间,陈平原老师曾带着同学们重走五四路,游览宣南。2003年我硕士毕业后,在西城区工作,户口也落在西城区,在西城区长期工作、生活达十几年之久。鲁迅在北京的四个居所,都在今天的西城区,其中之一就是我曾经工作十年之久的鲁迅博物馆。而绍兴会馆、砖塔胡同、八道湾及其周边,我也去过多次。


正如空间理论名著《空间的生产》的作者亨利·列斐伏尔对巴黎的城市空间有大量的实践体验,并有过许多国际国内的长途、短途的旅游经历,我在北京居住的二十年,尤其是长达十几年对西城区空间的实践体验,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本书主体部分的思考是在鲁迅西三条故居的后园里完成的:经常仿佛时空穿梭地看到“奇怪而高”[3]的天空,墙外的两株枣树,以及园里的野花草们做小粉红花的梦……


在鲁迅博物馆的工作经历,也使我能接触鲁迅的大量文献,看第一手的史料,而不是影印版。和研究对象如此近距离,使我走进了民国时期鲁迅的世界。我对原版史料着了迷,似乎那泛黄的纸页记载了更多的历史信息,而不仅仅是文字。


这本书由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其间历十几年之久,从博士论文的写作,到2017年以此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再到现在将要出版,我已经在中山大学任教。但因为这个题目涉及面很广,对这个题目的研究和打磨,我依然觉得过于匆忙。 


我最初的设想是从空间研究的视角,研究鲁迅与北京城的整体关系,经过反复思考和听取博士论文开题时老师们的建议,将题目确定为对鲁迅北京交游的研究。因为一个城市的主体是人,研究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研究城市中的人物。参加我博士论文答辩的孙玉石、陈平原、钱理群、王得后、孙郁、黄乔生等诸位先生,都曾就我的论文修改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中几位老先生已经多年不出席博士生答辩。另外,高远东、王风、吴晓东、温儒敏、姜涛等现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都曾对这个题目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我的博士导师商金林先生对这篇论文的选题十分欣赏。对商老师的指导,我很感激。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2020年2月结项,国家社科基金的匿名专家们也就本书的修改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阿部沙织同学曾经把本书第二章的部分内容翻译成日文,在此表示感谢。也谢谢这本书的责编艾英女士和高迪女士为这本书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工作。


此书的完成,还有赖于我的母亲太蕴华女士的全力支持,她几十年来无私地支持我的学术事业,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她的关爱成为我前进过程中的巨大动力。


当年我博士论文的答辩时间是在端午节,所以,借用屈原的一句诗作结尾:“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3月10日于中山大学



[1] 即这本《鲁迅北京交游研究》。——引者注

[2]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史》,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第532—533页。

[3] 鲁迅:《秋夜》,《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 页。


北外全球史
在这里,你将看到一个包括中国史在内的,超越了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全球史。这里展示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是一段不同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