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 第三届“中国德国史研究青年论坛”暨北外历史学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学术   2024-10-23 21:41   北京  

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中国德国史研究青年论坛”暨北外历史学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9名专家学者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共有32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25所国内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在会上发言,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论坛开幕式于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中国德国史研究会法人、秘书长王宏波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景德祥研究员分别致辞,青年论坛的全体与会人员出席了开幕式。李雪涛教授首先就青年学者的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随后强调学者对词汇和概念的精确使用,是一切学术工作的基础;对概念深入到语言本身的剖析,使我们对于问题能够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别人翻译上。再者,他强调要跨文化地理解中德历史,回到对方语境来理解。最后,李雪涛教授希望各位青年学者的研究,不仅对历史学做出贡献,也会在未来对中德关系发挥巨大作用。景德祥研究员首先感谢了本次中国德国史青年论坛的承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然后回顾了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的历史,同时表达了对参与本次论坛中青年学者们的期待,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在随后的主题讲座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北京大学李维教授和南京大学王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战后日本与德国对战争反思之比较——对仲正昌树<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的解读》、《纳粹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大语言模型对德国史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的讲座。从李雪涛教授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仲正昌树从哲学、政治和公众层面入手,分析了战争罪责反思的方法,认为德国比日本较为完整的完成了对二战的反思。李维教授回顾了“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史,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进行了区分,强调了历史研究中的实证层面,鼓励青年学者们以扎实的证据为基础,敢于做具体的研究。王涛老师强调大语言模型对史料搜集工作的有效性,他认为大模型工具出现以前,历史学者关注数字人文、数字史学需要一定的门槛,有了大模型以后,跨学科研究会更加容易。

另外,本次论坛还设了六个分论坛。分论坛采取“发言报告-总结评议”的形式,各位专家学者对青年学者们的报告进行讲评与研讨。为彰显学术开放精神,本次论坛全程保持公开状态,吸引诸多同学旁听学习,会议现场众人交流活跃、气氛高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景德祥研究员、王宏波研究员、王超副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李雪涛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维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范丁梁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孟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周施廷副教授分别主持了六个小组的讨论,并做了点评。参会同学准备充分、汇报精彩、讨论热烈,点评专家总结了每篇论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专业的修改意见。不少同学表示,这种宝贵的经历将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产生长久的影响和重要的推动。

19日的闭幕式,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超副研究员主持。各组汇报人分别就本组发言与研讨情况做了总结汇报。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景德祥研究员在闭幕式致谢,就中国德国史研究的美好前景进行了展望。我们相信,在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的号召和带领下,未来中国的德国史研究将会变得更加欣欣向荣!

供稿人:历史学院博士生胡琨

北外全球史
在这里,你将看到一个包括中国史在内的,超越了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全球史。这里展示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是一段不同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