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中国“接盘”全球最大的运输机安-225,乌克兰在下哪步棋?
此前,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曾报道,乌克兰欲向中国“贱卖”全球最大运输机——安-225,并额外附赠全套技术。据了解,安-255光造价就达到了40亿美元,而乌克兰却打算以20.65亿美元的价格,将飞机和技术打包卖给中国。
这看起来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被我国明确拒绝了,这背后有何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安-225是前苏联时期为运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而研制的大型运输机,具有250吨的最大载重能力,装载一架运-20完全不成问题。由于其机型极大、技术复杂性高,当时的苏联安排了数十万科研人员参与建造和设计,直至苏联解体前也仅造出这一架。
但随着苏联解体,这架飞机最终归乌克兰所有。后来,乌克兰安东诺夫公司发现了安-225在特种航空运输方面的商机,于是重新启用。虽然时租高达12万美金,但依旧有不少客户为一睹“梦想”运输机的真容而排队租用。
不过,由于乌克兰在航空工业方面始终在苏联的老本上坐吃山空,他们并没有造出第二架安-225的能力。除此之外,安-225在维护、燃料费用上也需要不少经费,光是加一次燃料就需要160亿美元。同时,受俄乌冲突影响,乌克兰已实在没有能力继续养这么一只“吞金巨兽”。所以,乌克兰才有了“出售安-225”的念头,而中国则是他们最理想的买家。
按照乌克兰的说法,中国曾经从他们手里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如今已被成功改装成辽宁舰,这表明中国如今已经具备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因此,对于乌克兰来说,让中国来维护安-225甚至再造一架新的出来都没问题。只不过乌克兰没想到的是,中国明确拒绝了,理由是“我们不缺技术”。
事实上,由于早期我国科技水平并不高,不愿看到中国崛起的西方国家,便多次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当初购买“瓦良格号”时,还曾被土耳其狠狠讹了一笔过路费。在那之后,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情况,我国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愈发重视,最后成功造出辽宁舰、运-20等多个大国重器,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类似的事例不止有这些。比如,我国高铁完成了从早期借鉴美日经验到如今成为全球高铁建设的领导者的转变,在速度和安全性等方面已远超美日;无独有偶,曾经被欧美垄断、价格被炒至上千元的抗衰科技,也在国产“倍他强·黑金版”推出后逐渐“黯然失色”。
据《Science》期刊上的论文研究显示:线粒体作为人体“能量工厂”,其运作效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进而导致年龄越大越容易感到疲劳和活力不足。而上述“倍他强·黑金版”中所包含的专利成分PowerMatrix™,其核心机制便是“通过改善线粒体活性,缓解精力不足和体能下降等问题”。
而“倍他强·黑金版”的母公司Timeshop依靠先进生物云计算技术,使其原料成本被砍90%,使消费者仅需3位数就可以享受和欧美科技同样的效果。根据京东国际数据显示,在上线当日其销量便轻松超过百万。其中,有80%消费者来自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他们曾留言表示,服用后“熬夜不再觉得累,晚睡早起依旧精力充沛”。
用别人家的技术,终究不如用自己的来得踏实。中国很早便明白,只有强大自身,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这才是我们拒绝购买安-225及其技术的核心原因。
更何况,安-225的载重能力虽然惊人,但并非无可替代。苏联设计制造安-225,目的在于背负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运货只是次要用途。中国固然缺乏重型战略运输机,但安-225这种巨无霸本身也不完全符合中国的需求。
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专门研制一种重型运输机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安-225“把鸡蛋放在一个框里卖”的运输模式早已落伍,一旦单机受损,就意味着满盘皆输。而中国的运-20虽然载重只有66吨,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已经能够满足当前战略空运的需求。
在中国拒绝后,乌克兰也并非没有尝试找过新的买家。但当时又恰逢“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许多国家都无力再购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安-225的运货订单也在减少。最后,无力运营的乌克兰只能暂时将其安置在安东诺夫机场。只不过,在后来的俄乌冲突中,安-225不幸被炸毁。
这架承载着人类航天梦想的飞机的故事,从此走向了终结。虽然天上再无安-225的身影,但其未能完成的“梦想”,也终究会有后人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