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文字版↓↓
【序言】
想要真正理解江苏,首先要知道:它的南北发展一点都不均衡
这是第一要点
确实,和其他内陆省份相比,只看经济数据,你可以说「十三太保很强、很平均」
但其实这种通过宏观数据比较得出的结论,很容易掩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的真实感受
拿我这个扬州宝应人举例
位置夹在淮安和盐城中间
这次国庆节在老家待了好几天,每天就在镇上来来回来逛
肉眼可见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大家围坐在一起侃大山
面对我这样的年轻人走在街上,他们会投来好奇目光,都想知道我是哪家的孩子
大家看看这里的房子
有很多楼房
而且不少还装修得蛮豪华
似乎也不比浙江农村差太多
但这只是表面
这些房子,要么完全闲置,要么平常只有中老年人在家
我们这大部分在外打工的人,不管有钱没钱、不管一年回来几趟,都要把老家的房子尽量弄得漂亮点
有钱的老板很少,都是靠去苏南或者上海打工赚的
镇里的工厂非常少
节假日回来,车牌全是苏B、苏D、苏E、苏U,或者沪什么什么……
假期路过镇中心小学,我特意问了问门卫大爷现在还有多少学生
对方说差不多90个
我惊呆了!
眼前这个占地不小、还算漂亮的教学楼,居然只有不足100个学生!
我以前上小学的时候,校园当然没有这么好,还在老校区,现在已经改成工厂了
6个年级,每个年级2-3个班,每个班40-50人,全校加起来七八百人肯定有
现在每个年级平均只有15人?
门卫大爷说这几年学生越来越少,所以初中部也要搬过来,在这里一起办学
而初中学生人更少,只有40多个
总的来说:
和某些内陆省份比起来,我家乡的农村可能还行
楼房是有的,道路也不错,但产业很少,年轻人很少
10个家庭有8个是靠外出打工赚的钱
难道这还叫发展均衡?
老镇中心赫然写着「鲁垛商场」四个大字↑↑
所以我开头说:理解江苏,第一要点就是知道南北的发展差异
不承认这一点,其他免谈
而所谓的南北差异,不能简单理解成苏南和苏北
按照经济区域、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综合考虑,江苏可分为三部分:
A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
B组:南京、镇江、扬州
C组:徐州、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
我这么分,看起来很随意,但其实呈现了很多关键信息
1、谁是江苏的老大?
南京是省会,但它不是老大
苏州GDP最高,也被我排在了A组第一个,但它也不是
老大的标准不仅要实力强,更要对整个省拥有无可撼动的影响力
显然,上海才是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江苏
至于为什么,我后面会详细讲
2、南京对于江苏意味着什么?
江苏确实很强,不是强在十三太保均衡,而是强在既有上海,又有苏州,还有南京
记住这句话,这是理解江苏的第二个要点
如果没有南京这个省会,江苏会大为失色
会变得单调、乏味
南京有什么?
有历史,有科教文卫,有政治地位,有国有经济
还有一点很重要:南京拥有链接安徽,或者说中部地区的能力
3、苏北对于江苏意味着什么?
只是意味着提供人力、提供耕地指标?
意味着大后方
意味着稳定器
意味着江苏能够沟通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
所以别小看苏北平原
它是苏南向前冲的底气,让已经非常强的江苏变得更强
只有充分理解ABC三组,以及彼此的协作关系,才算真正理解了江苏
下面将依次和大家聊聊
【A组:上海组】
有人开玩笑说江苏为什么强?因为有三个省会
名义省会是南京,影子省会是苏州,实际省会是上海
按照城市影响力程度而言,上海确实是江苏的老大
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周围的苏锡常,而且对苏北也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
这句话大家别误解成「如果没上海就没有苏锡常的今天」
准确说上海是自古繁华的江南地区,在海权时代共同选出来的一个代言人
为什么它有资格呢?
因为这里是长江入海口
理解长江对于中国有多重要,就能理解上海以及苏南为什么能发展成现在这样
鸦片战争,英军想要打开中国国门
他们先封锁广州、厦门的入海口,切断清朝对外贸易
然后攻占浙江舟山、宁波,军舰抵达天津大沽口
期间清政府一边抵御,一边和谈,但都没有让英军达到最终目的
那为什么之后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南京条约》?
因为长江行船太丝滑了
英国军舰在周围城市打来打去,发现清政府不为所动
于是果断攻占上海吴淞口
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打到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然后一直抵达南京下关江面
如果不议和,不仅长江被切断,英国军舰还能一路打到芜湖、安庆,甚至武汉
长江是帝国的大动脉,是它的软肋,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更影响国家安全
清政府彻底怕了,不得不接受英国提出的全部议和条款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43年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门户大开
所以看完这段历史,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后来只有上海成为「大上海」了吧?
这五个口岸,福州、广州是省城,厦门、宁波是府城,只有上海是个县城
但上海太关键了!
占据长江入海口
就是靠它,英国军舰才能长驱直入,扼住整个帝国的命脉
从广州的珠江进不去
从厦门的九龙江进不去
从天津的海河进不去
从宁波的甬江进不去
这些城市,英国都打了
最后才从吴淞口驶入长江,彻底轰开了清朝国门
所以上海很快从江苏管辖的一个小县城,发展成「远东第一城」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开始在行政建制上,逐渐脱离江苏省
总结一下: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动脉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窗口
全国都是上海的大后方,都是上海的有力支撑
而江苏,尤其是苏南,既是上海的第一大后方,又是兄弟城市
江苏和浙江完全不同
虽然都是和上海接壤
但以杭州为首的浙江,并不亲沪
上海历史上属于江苏,双方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质上一脉相承
早期依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后来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外资
杭州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是民营经济占主导
举个例子:
马云虽然是杭州人,但其实杭州并不是阿里巴巴的最优选
早年间,他去北京发展「中国黄页」以失败告终
阿里巴巴成立第二年,他果断将总部搬去上海,结果因招不到业务员,很快就又回到了杭州
因为上海人喜欢去外企或者国企,真正有能力的人看不上创业初期的小公司
为什么马云当年要先去北京,再去上海?
因为它们是创新城市,是全国的信息高地、知识高地,天然适合发展未来产业
这是实事,但它们的土壤,并不适合小公司
这就是上海和杭州,或者说和浙江最大的不同
现在依然如此
普通人创业在上海,成本高只是一方面
深圳成本也高
更要命的是,这里的年轻人,依然对大国企以及跨国企业情有独钟
上海的年轻人,还有多少拥有远大理想与奋斗动力的?
是不是整天都陷在「上海精致白领」那些烂梗里?是不是拿一份稳定的收入就挺满足的了?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沉重的财务负担与保守观念的形成,导致阶级固化,年轻人上升通道不畅,是繁华上海最大的痛
而这一切,恰恰成全了隔壁的苏南
民营经济500强榜单,苏州、无锡的数量比上海高出一大截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苏锡常这片地方很神奇,连续抓住了三次时代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是民族工商业的摇篮
纺织、面粉、机械制造,领先全国
改革开放初期,它们又开启大名鼎鼎的「苏南模式」,集体经济独占鳌头,各种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后来随着民间财富的不断积累,一部分转向个人办厂,一部分转向承接上海的外资产业链转移
以前站在台前的政府,逐渐退居幕后,摇身一变,升级成「服务型政府」,把舞台留给民营经济+外资
我们经常说,不管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还是一家企业,都有路径依赖
前面做的越好,路径依赖越严重
因为其中涉及到权力更替与利益流转
但这个问题在苏锡常面前,仿佛不存在
为什么?
两点原因:
1、地理条件非同一般
大运河联通南北
长江横贯东西
东海连接世界
再加上既少灾少难,又是平原
所以这里自古繁华,
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绵延了上千年
常言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这里的人祖上富过,是见过钱的
吃的、穿的,都很讲究
看重教育
眼光长远
所以懂得顺应天道
2、苏锡常只是普通地级市,不需要承担太大的政治压力
80年代,这里的乡镇经济能开全国之先河,就是这原因
当时上海在忙什么?
忙着充当改革开放的后卫,给全国输血
别的地区大多已经市场化了,上海仍然部分执行着计划经济的物资调配与产品定价
因为它太重要了!
各方面都太重要!
不能随便改革!
1949年到1990年,上海当地财政收入总计3911.79亿元,其中上缴中央3283.66亿元,占比高达83.94%
进入80年代后期,上海的工业优势、产业结构已经掉队
民生问题更是一大堆
既没钱跟新工业设备,也没钱修建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更没钱扩建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5平方米的「石库门」老小区
这种憋屈,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90年代为什么开发浦东?
就是为了给上海松绑
所以别看这座城市光鲜亮丽、灯红酒绿,作为中国的开放门户,作为中国第一城,肩上责任重大,一举一动都必须万分小心
但旁边的苏锡常却没有这个顾虑
它的发展,拥有很强的自主性
很多人奇怪,上海自己的郊区都还没发展起来,为啥周围的昆山、太仓等地就能依靠上海的产业转移,先富起来呢?
道理很简单
因为这些地方比上海郊区有区位优势
它们属于江苏省,各种土地、税收、人才政策,都拥有辗转腾挪、大胆试错的空间
比如为了发展苏南工业,耕地指标可以转移到苏北
比如昆山现在是全国第一县
但以前它只是个不起眼的穷地方,唯一擅长的就是种田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为了脱贫致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领导就敢自掏腰包,先斩后奏,创办开发区,然后大摇大摆去上海招商引资
上海郊区敢这么搞吗?
敢去城区抢企业吗?
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苏锡常只是普通地级市,不需要承担太大的政治压力」这个优势太重要了!
否则不可能有今天
那江苏的政治压力给到谁了?
一部分转移给了上海
一方面当然落在了南京头上
所以某些优越感爆棚的苏州人,千万不要看不起南京这座省会
虽然GDP不如你
但这背后体现的,恰恰是江苏省政治的智慧
具体怎么说呢?
【B组:南京组】
很多江苏人抱怨,南京对省内唯一的贡献就是不吸血
它对扬州、镇江的帮扶,还没对安徽马鞍山、滁州多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事实
大家看看南京和它们之间的国家高速公路网
蓝色是连接南京周边城市的大环线
红色是南京绕城直达周边城市的线路
如果按照和南京的亲密等级进行排序:
滁州=马鞍山>镇江>扬州
南京绕城有三条去滁州的国家高速
从上到下:
一条去,来安县
一条去,来安县和琅琊区的交界区
一条去,全椒县
南京绕城只有一条去马鞍山的宁芜高速
但能直达马鞍山市区,且距离只有30公里,非常近
去镇江,也只有一条沪蓉高速
距离较远,50公里,且不是直达市区,而是先到句容,然后到丹阳,最后通过镇江支线连接到市区
去扬州,虽然南京绕城直达扬州市区,且距离也就40公里
但南京绕城的起点在最北边,离南京市区也有40公里了
所以南京到扬州很绕,不方便
总结一下:
假设你要从南京市区到周边四城的市区
南京到马鞍山最便捷,基本没有绕路,就是直线过去
其次是滁州,虽然有点绕路,但线路多,一共有三条
然后是镇江
最后是扬州
所以我开头说的结论是:
滁州=马鞍山>镇江>扬州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南京连接省内的兄弟城市反而更费劲?
很多人认为这是距离问题
滁州、马鞍山本来离南京就比镇江、扬州近,当然路网更方便
可以这么说
但不完全是
比如安徽芜湖
离南京比镇江、扬州远吧?
但是去芜湖市区也是从南京直线高速过去,没有绕路
其实更本质的原因我一说大家就能明白
南京是什么?
国务院给的定位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类似定位的城市还有:
成都、西安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东部地区包括什么范围?
北京、天津、上海、香港
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
这些中国经济最强的城市或者省份,全部属于东部地区
南京能成为这个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你说它的地位高不高?
周围三四线城市肯定希望通过链接它,获得发展便利
修建国家级高速公路便是最直接的方式
而对于扬州、镇江、滁州、马鞍山这四座城市来说,谁更有动力?
肯定是滁州和马鞍山啊!
它俩经济发展要比扬州、镇江弱,GDP只有两三千亿规模
也就是它俩与南京的差距更大,当然会更希望靠着南京发展
而且更重要的是:扬州和镇江东边有同样很强的苏锡常,有更强的上海
滁州、马鞍山有什么?只有一个还在发育的合肥
正所谓「跟着肥仔混,十顿饿九顿,跟着南哥走,顿顿哈啤酒」
对于它俩来说,没有其他选项,锁死南京就是唯一选择
所以我们能看到,直达南京、马鞍山、芜湖这三座城市的叫宁芜高速
属于沪蓉高速的联络线之一
虽然我不知道当年设计这条线的内幕,但从名称以及线路特点,大概能猜到,这肯定是马鞍山和芜湖努力推动的结果
还有一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最近S4号线宁滁线,滁州段已经通车
很多不了解的人以为南京要把地铁修到滁州,是不是手伸太长了?想要跨省吞并?
其实这是滁州以及安徽,想尽办法才促成的
南京和江苏只是被动方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2008年,宁滁城际铁路项目由滁州市发改委具体负责谋划推进,一直积极向国家和省发改委汇报争取」
然后2013年、2015年,安徽省出面,两次发文向国家发改委申请
第二次终于获批!
这个项目总投资约187.06亿元,是滁州单体投资最大,被称为滁州开放发展的「一号工程」
啥叫「一号工程」?
就是重要程度没有之一的工程
所以多的不说了
扬州、镇江或者江苏的小伙伴,还抱怨南京亲安徽而忽略自己家的兄弟吗?
是你们自己不争取、不积极啊!
江苏的散装,本质是因为十三太保大部分经济都不错
不需要向很多中西部省份一样,抱团取暖
散装不是经济发展好的原因
散装是结果
而经济发展好的原因,是江苏整体的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先发优势
散装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很多人调侃南京是徽京
其实不用调侃
它就是
作为一个安徽女婿,我对象老家在天长
就是安徽打在江苏身上的那个「小拳头」
他们那的人,打工不去滁州,更不去合肥
要么去扬州,要么去南京
就这两个地方
因为离大城市近,他们的年轻人流失率,相对比我老家扬州宝应低很多
最大的证明是镇上有2-3家开到凌晨的烧烤店
每次路过,都能看到有几桌生意
更牛的是,我吃过晚饭七八点在镇子上散步,居然能看到有好几家生产毛绒玩具的工厂灯火通明,里面还有人在加班,一般是三四十岁的女性
据说这里的老人,不管年纪多大,只要手脚能动,都可以来这里上班
六七十岁的,一个月还能收入两三千
这种发展水平,在安徽肯定算高的
贡献最大的就是南京
这么多年,南京牢牢吸引着周围的产业、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为什么?
因为足够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上面已经介绍过国家给南京的定位
再举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全国有多少「全区市」吗?
普通地级市不提
直辖市中有北京、上海、天津
副省级城市+所有省会城市中有深圳、厦门、武汉、广州、南京、海口
其他没了
这说明什么?
一方面是城市化水平高
另一方面是政治地位高,国家早早就支持撤县设区,支持它们做大做强
只有这两个条件都达到,才能成为「全区市」
所以要理解南京,首先要理解这一点
政治地位高,当然是好事,能得到很多支持
但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
比如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官僚主义
不仅存在于企事业单位
连南京的不少民营大企业,也被侵染了这种风气
2021年南京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国有企业占比2.9%
这个数据:
苏州0.07%
你没听错,苏州几乎已经为0了
我之前在我的抖音账号推荐过一本书,豆瓣9.1的《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作者来自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天花板,北大国发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书中表示:
一个地区到底是优先发展国有经济,还是发展集体经济,或者民营经济,主要取决于当地政治精英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如果地位高,他就有足够的动力发展国有经济
如果被边缘化,他就倾向于与群众打成一片,保护私有财产,发展民营经济
所以大家能理解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了吧?
它和苏锡常完全就不是同一个物种
有了它+有了苏锡常,才有了现在的江苏
这个词,本来就是江宁(南京的旧称)+苏州的合称
命名时间是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一分为二时
这是江苏最宝贵的历史遗产
400多年了
依然是一个负责政治、一个负责经济
一个负责稳定,一个负责发展
形成双中心格局
不像隔壁安徽
本来设计的是安庆+徽州
安庆早已辉煌不在
徽州更是被拆分得支离破碎
再说回南京
近两年,南京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仅不如杭州、苏州,也不如合肥、宁波
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里,似乎已经越来越不被看好
我只能说,如此佛系,确实符合南京的性格
很多人希望南京能真正实施起强省会战略,把镇江收进来
两者主城区距离也就50公里
而且南京+镇江,面积都没有隔壁杭州和合肥大
或者至少可以吸收句容、仪征这两个距离更近的县级市
进入新世纪,这20多年
南京行政区划只有两次大动作
第一次是2002年、2003年
1、江宁撤县设区
2、江浦县合并进浦口区
第二次是2013年
1、白下区合并进秦淮区
2、下关区合并进鼓楼区
3、溧水、高淳双双撤县设区
其他都是小修小补
相当于南京行政区划已经10年不变了
太稳了!
唯一扩张的方式就是修地铁
不仅往市外,更是往省外修
上面提到了连接南京、滁州的S4号线
再加上早就贯通的S6(宁句线)、2025年贯通的S2(宁马线)、2026年的S5(宁扬线)
也就是说,三年内,南京会实现与滁州、马鞍山、扬州、句容的四城地铁互联
刚好四个方向
果然是全国第一个由发改委正式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
大家别小看修地铁
这个动作就和「把我家机场建在你那差不多」
下一步很有可能就是区划调整
就看后续和周围几个城市的融合程度怎么样
2022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表示控制大城市无序扩张
但地铁一通,周围小城市资源一定自动往南京聚集
如此一来,行政区划调不调整,其实也没啥区别
南京未来的发展之路,非常明确
第二产业是根基
第三产业是核心
《南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份文件里写的很清楚
要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国范围内重要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
这就是典型的一座以第三产业发展为驱动的现代化大都市
和成都类似
1、发挥国家科研教育基地的创新引领作用
2、瞄准高端制造业
3、发展各种低中高端服务业
苏锡常不是这个定位
它们的根基是第二产业
核心还是第二产业
即使发展第三产业,也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也就是为第二产业做配套的服务业
还有一种叫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对象是人
比如吃喝玩乐、奢侈品、手机、汽车、房地产等等等等
也就是南京所定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2年南京社销总额排名全国第8
1,上海16442亿
2,重庆13926亿
3,北京13794亿
4,广州10298亿
5,深圳9708亿
6,成都9097亿
7,苏州9011亿
8,南京7832亿
9,杭州7294亿
10,武汉6936亿
前十名中,只有南京人口低于1000万
如果算人均,南京全国第一
当然,这些消费绝对不只是本地人创造的
据报道,南京社消总额中,40%左右是外地消费者
因为南京区位特殊,全国罕见
1、它远离更高能级的大城市,离上海直线距离260KM
2、它周围布满了低能级城市
百公里范围内,它的市区能抵达其他三四五线城市市区的,有7座
50公里之内,有3座
滁州、马鞍山、镇江
大家看看,全国范围内能同时满足这样条件的城市有多少?
上海满足第一点,但不满足第二点
百公里内只有4座比自己能级低的城市
苏州、无锡、嘉兴、南通
50公里内,只能勉强到苏州
而且在苏州市区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当地虽然离上海近,其实不怎么去,因为苏州本身已经够繁华了
只有县级市昆山、太仓依赖上海
杭州两点都不满足
160公里外就是上海
100公里内只能到绍兴、嘉兴、湖州
连宁波都到不了
50公里内只有绍兴
合肥满足第一点,但不满足第二点
100公里内地级市有4座
50公里内一座都没有
为什么南京如此特殊呢?
其实就是因为它的行政扩张保守了
尤其是50公里内,居然还有三座地级市「活着」
要是其他强省会,早就下手了……
虽然行政区划上不属于南京,但距离这么近,镇江、滁州、马鞍山的人肯定要去南京消费、看病、上学……
三个地级市加起来,人口刚好1000万
尤其是安徽这两兄弟
所以南京人均社消总额才会这么高
因为这里的「人均」是按照常住人口算的
根据当下的统计口径,外地人只有在这里连续待半年,才会被统计成常住人口
南京的实际管理人口,或者叫深度影响人口,被严重低估了
再加上未来更加四通八达的地铁、高铁
这样的条件,如果再发展不起来,真有点说不过去
南京脚下的路,稳得很
但能不能真正走起来,能不能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能不能塑造城市消费品牌,只能拭目以待了
【C组:苏北组】
苏北到底穷不穷?
先不看数据
反正我知道的是:老一辈苏北人常年是被苏南以及上海人嫌弃的对象
跨过长江,去南边讨生活的老百姓,被当地人很不敬地称之为江北佬
现在很多当地民间段子中,依然充斥着对苏北人以及苏北话的调侃
不过年轻一代,基本没有苏南苏北的地域歧视观念了
原因一方面是,大家普遍受教育程度提高了
另一方面是,现在地域歧视已经转变成了赤裸裸的贫富歧视
苏北有钱人也很多,虽然比例比苏南小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中国人很务实
在这片土地上,几乎没有种族歧视
而所谓的地域歧视,背后也是经济发展落差导致的
所以对于任何城市,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发展才能有产业,才能留住人,才能有钱赚,才能活得体面
「苏北五虎」中,经济总量最高的是徐州,2022年GDP 8458亿元
全国能排到前30名
但徐州人口902万,人均GDP只有93769元
这人均水平放在全国,已经排到70名开外了
宿迁人均82736元,全国要排到一百多名
比安徽的滁州、铜陵低
比全国2022年的人均85698元,也低了接近3000元
更差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
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座城市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所以,苏北到底穷不穷?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大家再看看下面一张图
苏北第一产业占比基本在10%上下
2022年全国平均水平是7.3%
江苏平均是4.0%
山东平均7.2%
安徽平均7.8%
2022年江苏全年粮食总产达3769万吨
而苏北五市,包揽了省内粮食产量前五
2022年盐城全年粮食总产量715.81万吨、徐州502.40万吨、淮安492.93万吨、宿迁410万吨、连云港368万吨
总计2489.14万吨,占全省66%
也就是说,江苏其他8市加起来占34%,几乎只有苏北5市的一半
江苏的粮食自给率能达到110%,苏北功不可没
广东粮食自给率25%、浙江24%
所以江苏的腰板更硬啊!
要经济有经济,要政治有政治,要粮食有粮食
苏锡常+南京+苏北的组合确实强
但这是站在全省角度
如果站在苏北人角度,谁愿意种田呢?
我小时候就听父母辈说过:
宁愿去城里捡垃圾,也不要留在村里种地
建议以后别叫「苏北五虎」,叫「种田五虎」得了
把苏南的耕地指标划给苏北这件事,可以让本来两个聊得好好的苏南、苏北人,吵到面红耳赤
几年前我和同事吃饭,一桌子除了我,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95后年轻人
从我平时的观察看来,他们对于什么国家经济、什么家乡建设都很佛系,根本不关心
但不知道为啥提到了这个话题,结果现场很快分出了南北两大阵营
争论的焦点是:
到底因为经济发展不行,所以苏北才种地
还是因为苏北种地,所以经济发展不行
也就是,谁是鸡、谁是蛋的问题
争到最后,结论是:这个问题梳理不清
一定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
先富起来的苏南虹吸没富起来的苏北
土地只是被虹吸的生产资料之一
还有人口和资本
大家同处于一个省,上面开绿灯,吸起来更加方便
城市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高度聚集后,形成的超高的运行效率
可以简单理解成理财产品
有的城市年利率是4%
有的城市5%
有的城市10%
10%的当然就会不停的吸吸吸
一直吸到比如土地资源饱和,房价已经对新来的人极度不友好了
所以如果要建设一座二线城市,就要牺牲周围3-5个三四线城市
要建设一座一线城市,就要牺牲周围5-10个二三四线城市
正所谓「大树底下,寸早不生」,就是这个意思
而如果想要建设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全国的资源都要给它吸
先让城市群中的核心区域吸饱了,让它把资源消化掉,然后再拉出来,完成产业外溢
这个比喻很恶心,但其实就是大自然食物链的规律
比如,别看苏州经济很强,高端制造业很多
但这里依然存在非常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很多都从上海外溢出来的
制造业越高端,越高净值,需要的产业工人就越少,根本没法养活一个人口千万的大城市,必须要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填补
而苏州的高端制造业,绝对不是靠上海喂给它的
是苏州依靠区位优势以及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积累起来,甚至从上海嘴里「虎口夺食」抢过来的
所以苏北未来真难啊!
它能和谁抢呢?怎么抢呢?
我不想打鸡血,也不想说一些漂亮话
当好「种田五虎」,然后等着苏南溢出的产业,人口流失肯定会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和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的「黄泛区」,是全国发展最难、最受歧视的地区之一
离开家乡,是当地有理想、有报复的年轻人,最明智的选择
淮安、盐城相对而言,好很多
说起来都是世界级城市群、都是经济大省中的一员
说起来「十三太保」个个能打,很强、很平均
但只有苏北当地人自己知道,真实生活是什么样
想养老,想低欲望地活着,没问题
基础设施还可以
有网络,有快递,有交通
但如果想为自己的下一代,赢取一个更有底气的人生,就需要再三考虑了
你我大都是俗人
活不出超凡脱俗的境界
所以只能背起行囊,转身向南方走去
但真实情况其实也没这么悲壮
我就是一名南下漂泊的苏北人
在南京十几年了,说不想家是不可能的
但这里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也不会有那种毫无归属的感觉
而且毕竟在省内,回老家200多公里,开车全程高速,两三个小时
江苏很大,有10万平方公里,一半以上都是平原
不仅有省会南京
还有经济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
人文底蕴深厚、经济也不差的扬州、泰州、镇江
如果还不够你选择,附近的上海、杭州、合肥、宁波、义乌、温州、绍兴……各有特点,发展都很好
都可以栖身
拿最北边的连云港举例,300公里就能到南京、常州、南通、镇江、泰州,还包括山东青岛
这其实才是江苏最大的优势
其他省份无法相比
广东虽然坐拥两座一线城市,但除了东莞和佛山,其他城市发展如何呢?周围其他省份发展如何呢?
所以不用管苏北穷不穷,苏北人完全可以不穷
长三角一体化还在高速建设过程中,交通只会越来越便捷
当散装江苏进一步往几大中心聚集后,这片土地必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别说什么「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
后半句对
前半句错
长三角竞争太激烈了,一张高铁票,到哪都方便
你散装,别人可都在往中心城市聚集啊!
看看安徽合肥,看看浙江杭州
而聚集的过程,并不是此消彼长的过程
是「十三太保」越来越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差异化发展、承担不同责任的过程
苏锡常通泰+宁镇扬+苏北,这三大区域: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但协作网络、价值链分层会越来越清晰,人口还会继续往中心城市聚集
两者并不矛盾,背后代表的是:
经济发展的通道正在逐渐打开,生态化转型、品质化服务业、现代化大农业,会越来越重要
人与人的互动,不管是通过互联网还是交通网,不管是工作场景,还是生活、消费、社交,都将会得到极大扩展
江苏是工业大省、农业大省、科技大省、外贸大省
也是多文化、多层次发展的复杂大省
对于政府治理者,起点高,责任大
对于我们普通人,视野广,选择多
能活成什么样,全看你想要什么,如何取舍
沃野千里,横跨南北
水网密布,通江达海
江苏很大,创造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