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忆中的smart,其实已经死了

2024-09-05 10:49   上海  


smart品牌,其实已经死了



为什么我说smart品牌,其实已经死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smart品牌的认知,以及难以磨灭的记忆。


对于我来说,smart的记忆,永远停留在车门打开后,科比转头送来的邪魅一笑;永远停留在,大鲨鱼奥尼尔从车上下来时的笨拙,却又可爱的姿态上。人和车,极其的不同,极其的反差,但又极其的和谐。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厂家还是车主,都喜欢将之称为: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是的,这就是smart在过往时代中成功的秘诀。


当然,如今的smart已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它们的造型变得越来越大,定位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丰富得已经走入了中型SUV的市场,走上了有些“方盒子”的越野路线,即便连名字,都已经从smart,多出了一个特别本土的名字——豪情精灵。


是的,我说的就是上周在澳大利亚被发布出来的smart精灵#5。从都市精灵到豪情精灵,从钢筋水泥丛林,再到真正户外丛林,smart的野心膨胀了,探索世界的欲望增长了,但当年的那份可爱与灵动,却似乎已经消失不见了。

现在一个全新的问题来了,smart就不能求新求变么?人家就不能寻找突破吗?


关于这一点,也许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角度。


突破的初心


首先,我并没不允许别人改变与突破。


时代不同了,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适应市场的变化,自身的变化是肯定要有的。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变化的本心究竟是什么?


其实,smart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从Tomforde给戴姆勒的高层写信,说想要造一个与以往的汽车都不同的、要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一辆可更换电池的、用于城市通勤的,车长不超过2.5米的电动小车开始,其实smart的初心就已经被确定了。那年,是1972年。


或者说Tomforde的初心,要远远超过当时他供职的戴姆勒。他甚至想到了油电混合技术,这是一个到今天才真正成为新能源时代主流动力形式的技术。


所以,如果说今天的smart与初心有什么契合点,那我想说的是,走纯电路线是完全符合Tomforde最初理想的。


当然,小巧与精致,希望打造一款汽车工业领域的精品小车,也同样是他们的初心。

所以你会看到smart=Swatch+Mercedes+Art。也就是瑞士著名的手表品牌斯沃琪与奔驰,在艺术领域上的结合。它是精巧的手表工艺品,也是更为复杂的汽车工业产品,当然最终这些都会以艺术的方式来呈现。


而按照如今豪情精灵#1、#3、#5这三款车的定位来说,加长、加厚、加粗犷后,它们既不精巧、也不城市。它们泛用性确实出色,但和Tomforde当初的愿望已完全没关系。



所以,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催动精灵变成豪情精灵的底层逻辑,在于它的制造者们,也许他们并不觉得沿用过往的路线,能够推动原来的smart品牌旗下的产品走向成功。


求新、求变、才能赢得生机。虽然不知道这么变能不能行,反正不变是不行的。


于是,smart开始变成了我们不认识的样子。它变得更大、变得除了车标没有一点像我们认识的smart,变到极致,变成了如今精灵#5的样子。


毫不客气地说,我愿意将之称为,完全电动化的——奇瑞捷途旅行者。


当然,两头总要兼顾一头,如果真的能够为品牌带来勃勃生机,那把发明者的愿景直接一脚踹飞到月球背面,也无不可。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变身精灵的smart究竟变成功了吗?


似我者死


从官方公布的终端数据上来,smart转型豪情精灵不算成功。


根据盖世汽车提供的相关数据:今年前7个月,smart精灵#1的整体累计销售量为16573辆,而精灵#3的销售量为24367辆。整个品牌的销售数据为24367辆。

而仅仅从7月单月来看,其比去年同期的销售数据,还下降了2.71%。


很明显,不论是从总体销量,还是车型销量来说,这个品牌不论是放在吉利体系内,还是放在奔驰体系内,都属于随时能放弃的品牌条线。


更重要的是,从一些官方的数据统计上,smart的精灵#1和精灵#3已经被划入了SUV的序列中了。所以,这次新加入的精灵#5的官方定位,也放在了中型SUV之上。


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产品定位。


因为,如果说以往的smart,可爱小车的定位是其最重要的,其smart的品牌标签还拥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在电动化浪潮席卷下的,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内,已经是小型电动车遍地开花了。smart的优势早已荡然无存。


例如,前两年动不动就卖出几十万辆的五菱宏光MINI EV,到后来的QQ冰淇淋,再到长安的Lumin、领跑的T03,甚至昨天晚上吉利刚上的精品小车——吉利星愿。


它们都是走可爱风路线,纯电动,配置不复杂,又好用,毫不客气的占领了古早smart的细分市场。且相较于smart而言,他们具备的一个更重要优势在于,价格真的便宜啊。这一点对于放不下身段、放不下品牌价值的smart来说,完全是致命打击。


所以,逼不得已的smart只能转向SUV领域。


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转型后的smart,各产品并没有出色表现。在刚刚过去的7月,smart精灵#1排在小型SUV的第五(精灵#3则并没有进入前十),整体销量仅仅是卖了1.2万辆的比亚迪元的1/6。而排在第二名的吉利缤越,销量几乎是精灵#1的三倍。



这个数据表明了一个问题。第一,这是个体量不大的细分市场,大家的销量都有限,就这还被比亚迪挤压走了大半;第二,就算是销售体量不大,smart或者豪情精灵,都完全没有掌握关键话语权。再者,这个销量,恐怕很难不足以支撑品牌的良性运转。


所以,现在我们再来看有人说精灵#5,像“捷途旅行者”的问题。


smart精灵#5如今大剌剌地进入中型SUV市场,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也没有足够的口碑支撑。即便挂了smart的车标,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它可能是那个冒名顶替者。


更重要的是,像捷途旅行者,就会真的被旅行者——锤爆。


如果将精灵#5和旅行者放一块,无论是售价、配置还是渠道,随便哪个角度角度,它都没有胜算。


现在,一个新问题诞生了:smart为什么要这么做?


找一条自存之路


吉利可以养着smart,但不可能一直养着它。


吉利要做的,是旗下的每个品牌都能够单独生存,独立造血,甚至反哺集团。现在看来,吉利旗下几乎所有品牌都在往独立上市这条路线上前进。


而对于smart品牌来说,目前可以说完全没办法起步。


不论是从市场定位,还是从现实销量,又或者行业口碑,甚至有特色的产品与技术层面来说。他们远没有达到能够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上市融资,乃至为吉利添砖加瓦的地步。


如果非要说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那么,也只有那个被奔驰带动起来的smart品牌的品牌价值,依然还有那么一点市场号召力,依然还能让人回想起那个充满灵气的品牌。


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是,他们已无法走回头路,重新做小车卖小车,也没有办法在SUV的路上大踏步。这一点要改变,smart没办法、奔驰没办法、吉利也没办法。这是中国市场的现状所决定的。


当然,smart官方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持续推进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上市的步伐。所以,这一次精灵#5号在澳洲的上市,以及之前的重返印尼,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上市,都是这种向外突围,寻找生机的营销方式,不能算错。但如果要说对,恐怕也不容易。


毕竟,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已经建了厂,泰国也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汽车厂商通向东南亚市场的大本营。


而对smart来说,要和时间赛跑,更要想办法在海外用户的心智上快速占领。


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海外用户比国内用户更熟悉的smart品牌调性。这也就让如今的豪情精灵与旗下产品,又得从头再来重新塑造品牌。


如果说,smart想在海外市场找到一条自存之路。那么忘记初心、放弃传统,无疑将把这条本就荆棘密布的新路,变得更为艰险难行。

从这一点上来看,原来那个充满灵气,充满个性、充满了人们对自由城市出行向往的smart,我想,它终究还是死了。


END


极速驾御
极速进入汽车圈,我们聊关于汽车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