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湘黔古道,寻江西外迁湖广云贵川之路

创业   2024-11-07 17:23   江西  

很多云贵川网友都反映,祖上从江西迁过来,但是搞不清怎么来的,更搞不清始祖的原籍在江西哪儿?有感于此,特整理出古道系列文章陆续发布,希望对网友寻根溯源有所帮助。江右商帮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商业格局,高安是江右商帮的核心地带,当地百姓有弃农经商的传统,这源于明朝时候的苛捐杂税是别的地方三倍以上,加之人口稠密,明 正德起,江西中北部府县天灾不断,洪灾旱灾地震赶着来,封建官僚实报灾情,但大肆贪污救灾款,民不聊生。道光年后,太平天国起义,据高安丰城新余宜丰等地族谱反映,太平军在民间无恶不做。这一切,逼的农民无法生存,只能加入江右商帮的队伍,迫去云贵川湘鄂渝经商,甚至跑去了东南亚。他们以手艺活、小本经营为主,主张资金轮动快、交易多频次,正如湖南省洪江古城墙面上宣传的′一个包袱一把伞′,′全国各地做老板′。他们一旦生存下来,就邀老乡,带亲友,抱团成伙,一起发财。

从胡耀邦总书记的华林先祖胡仲尧之墓望高安区域

研究江西或湖南迁云贵川,我们要了解沅江水系、舞水河水系、芷江县、沅陵县、洪江古城、湖南新晃县龙溪口、贵州玉屏县、镇远县、施秉县。等等。这是江西人在鄱阳湖出长江口后,进入云贵川腹地的一条水路,从湖南沅陵县走水路到贵州施秉县下船,这就走了“滇楚古道”的一半了,走这条线路很轻松,时间长一点,坐船的一般是富商,因为船资不菲,穷人多是外出做小本生意或者做手艺,所以他们一般走的是“湘黔古道”这一条陆路。这就要了解宝庆府、洞口县、绥宁县、罗溪乡、仙人桥村、洪江古城、靖州县、贵州天柱县等等。

中华商业故宫——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城

洪江古商城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它鼎盛于明清,是国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从地理上看洪江,虽属弹丸之地,却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潕水,这几条支流先后流入沅江,至此江面变宽,水势浩大,宛若一股洪流,于是就有了“洪江’的称谓。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洪江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的商埠。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省通衢”。明清以后,洪江商贾云集,店铺如林,沅巫两岸千帆竞发。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洪江。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几个县份》中写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

洪江历史悠久,3000年前即有先民活动,自古为驿站、商埠,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烟火万家的巨镇,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也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现洪江城区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观明、清、民国社会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图”。据专家考证,现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镖局、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报社、烟馆等共380多栋,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湘黔古道兴于西汉,至明、清臻于完善,历史上曾“上控云贵,下制长衡”这里商旅往来频繁,随处可见驿夫、排夫。当地村民介绍:湘黔古道还是清末期间宝庆—洪江—贵州的“特货”运输专用通道,即“烟银特道”,被史家誉为“西南丝绸之路”。湘黔古道东连洪江、长沙,西接芷江、贵阳,一直延伸至南亚东南亚印孟缅泰各国。而五溪入沅的黔阳古城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而扼守着这条古道要冲。据考,湘黔古驿道兴于秦汉,至明清更臻完备。

现存的湘黔古道遗址之一的洞口段,东起黄桥龙潭村,西至罗溪乡仙人桥村,沿线留存有王昌龄题《龙潭夜雨》之西崖洞遗址、水东桥、青云塔、文昌塔、洞口潭古碑林、古寨驿站、思义亭、古石板道等众多文物遗存。


“湘黔古道”东段(长沙到洪江古城)

湖南境内的起点为长沙府,一路往宝庆府,在宝庆设资阳驿(今驿传街)。自资阳驿西行,经枫林铺、长阳铺、岩口铺、紫阳铺(设驿站)、入洞口龙潭铺、黄桥铺(设驿站)、过荆竹铺、石羊铺、至武冈。在武冈分为西线、南线两路:西线过枫门岭(绥宁、城步两县界山)、关峡、磨石界(设驿站)、田心、黄石(今绥宁县城,设驿站)、寨市(绥宁旧县城,设有十里铺驿站)、天堂界、乐安铺(设驿站)、寨牙、直隶靖州城,去贵州开泰,此称为大西线。南行过城步至广西兴安,称湘桂线。这两条驿道为湖南通贵州、广西的干线。

 湘黔古驿道除从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县经枫门岭进入绥宁的大西线外,还有三条支线,其中有两条穿过分支线进入绥宁一条是从的自龙潭铺起,经石下江(设驿站)、竹篙塘、硖口关(今洞口塘,设驿站)、入雪峰山、过千丘田、越曝木隘、丝茅界、宝瑶(设驿站)、仙人桥、进入绥宁水口、青波到达商埠洪江古城,此乃小西线之一。另一条从龙潭铺起,至高沙市(设驿站)、经蓼溪关(今洞口花园和绥宁红岩交界处)、入绥宁红岩,又分两条线,一是过黄土矿、官路(瓦屋)至水口,到洪江古城另一条从红岩到李熙、武阳至关峡(还有一说是从武阳又分两线,一线往关峡,另一线往枫木团、竹舟江进入会同、洪江古城)亦是小西线之一。还有一条没有进入绥宁的,从长阳铺起,过滩头、黄家桥(今山门镇设驿站)、越马颈骨、茅塘界、入溆浦,同属小西线之一。进入绥宁的两条小西线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驿道和商贸通道,是湖南跨越湘资两河流域,连接沅水流域,通往云、贵、川的主要通道,称“烟银特道”,其商贸通道的价值远远大于官方的政治价值,也是湖南雪峰山以东地区连接被已故著名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研究认定的“4000年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陆路便捷通道。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时期,为了强化对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官方在绥宁境内又修筑了多条驿道,构造了古绥宁境内的陆路交通网络,其中里程最长的是城寨市,经寨坡,过枫香、李家团、梅口、至绥宁边境的冒塘口进入城步、往广西


“湘黔古道”西线(洪江古镇到天柱县)

据《天柱县志》载:“天柱县有两条古道通湖南靖州一条过远口(今远口镇)达靖州,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此道辟为邮传,设8铺,计125公里,清康熙年间县志《邮舍》述‘其所以速邮传者,则惟靖州是问,遵所统也。虽鸟道崎岖,苗蛮出没,亦在所不废,由县到州,按里分铺,沿途不绝如线,究厥成规,则有张君申详勒石在焉。’”指的就是这条古道。事实证明,这条古道不但是快速邮道,而且逐渐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粮道、商道和文化通道。笔者称之为“靖州线”。另一条是从洪江古城出发,沿着沅江、舞水,经过洪江市的黔阳古城,走过金斗寨和干溪坪古商镇,到达了龙溪口古镇,再进入贵州天柱县。笔者在此称之为“龙溪线”。

“靖州线”湖南靖州县与贵州省天柱县的山岭河谷间,蜿蜒盘旋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这条古道东起湖南的洪江古城、靖州城,出艮山口,经坳上乡,过大堡子镇,进入贵州天柱县竹林乡,上龙凤山,下栗木坪,翻梨子坳,直奔清水江边的古镇远口,再沿江下鹭鸶古渡口,跨越清水江,上溪口,到达天柱县城。从清水江畔的天柱县远口古镇沿古道去往湘黔边界的茶油之乡——竹林乡,要翻越梨子山和龙凤山,往返线路呈“M”。竹林乡栗木苗寨就恰好处在“M”凹陷处。据当地人介绍:栗木苗寨分上寨(瓮晒)、下寨(栗木坪)两自然寨,分别由罗、龙两姓先祖于明嘉靖五年(1527)结伴入山开辟,两姓族人和睦相处,共生互荣,500年来,无外姓人迁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不断有族人外迁,但至今仍有176户757人居住于此。这一段路上,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从谷底一直漫延到两面山顶,古道从距谷底约60米的山腰穿过,只闻水声不见水流。在酷暑的三伏天走入这段古驿道,有如走进《天山景物记》中天山深处终年不见日光的密林,仿佛步入秋天,找不到盛夏的感觉,让人倍感神秘,好不惬意。

”龙溪线”从洪江古城出发,经过黔阳古城、金斗寨、干溪坪古商镇、新晃县龙溪古镇,进入贵州地界,再到天柱县。金斗寨是湘黔古道上重要军事城堡和侗区前哨,危崖险峻,易守难攻。一路向西翻过凉亭界进入干溪坪古商镇,古镇船型街沿古道两头延伸,从凉亭界至炮铺界大樟树,长约一华里,这里曾商贾云集,店铺百家,会馆林立。1943年,戴笠从芷江经湘黔古道行往黔阳,被清水江两岸的金斗寨青石崖壁和蟠龙山丹霞地貌所震撼,盛赞“黔阳山水之雄盛甲於湘西”。龙溪古镇在㵲水之畔,被称为“黔首楚尾夜郎根”,但是直到在清乾隆年间市场初具规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龙溪口万商云集,市场达到空前繁荣,是沅江上游著名的三大商埠码头之一,更是西南联大西迁和红二、六军团长征过晃县的交汇点。

从以上可以得知,无论是走陆路还是水路,要从湖南进入贵州地界,洪江古城都是必经之路。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繁华的三岔路口,既是水路三叉口,也是陆路三岔口,既是湘黔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滇楚古道的必经之路。

“湘黔古道”的两条陆路在天柱县会和,经过三穗县到达镇远县(以前是府)。镇远县座落于㵲水之畔,至此,“滇楚古道”的水路和“湘黔古道”的两条陆路终于汇合。这是在湖南境内的洪江古城汇合后,再于贵州境内的水路两支队伍汇合。然后都是走陆路。

来自于江西的商贸或移民大军浩浩荡荡,沿着贵州福泉县,开进了贵阳,然后分徙两个方向。朝北走,沿着“渝黔古道”到达贵州遵义、再从綦江区新盛村的“号房”进入重庆,到了重庆之后,一条宽大平坦的驿道可以直达成都。朝西走,则继续沿“滇楚古道”笔直的去往昆明,期间,又可以连接上云南到四川、陕西的古道。所以,陕西咸阳有一位网友说是祖上从高安出发,到了云南会泽县,然后再迁陕西咸阳,这个符合古道情况。

古代在这么陡峭的原始森林里面修一条古道很不容易,所以外迁之路没有更多得选择。假如你不熟悉这些古道,认为可以不受限制的翻山越岭的如飞般到达各个地方,你可能寻根溯源要走很多弯路了。

洪江古城

湘黔古道具体始辟于何时?无史可查,但《天柱县志》载:“明、清时期官府采取‘遣民投资、官修民补’的办法,建成通往四境的乡道。不少道路后来变成驿道”,说明是政府主导与民间投资相结合开辟的。据出土史料考证,清水江流域的天柱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史载“天柱原名凤城,得名于金凤山,隋、唐、宋为诚州(今湖南靖州)所辖,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初置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隶湖广布政司靖州;清雍正五年(1727)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改隶镇远府”。

因为400年前的天柱县一直隶属于湖南靖州,所以,就解决了跨省的“路条”问题,因为古代对于人员的迁移走动范围是有“法律”规定的。靖州既然和天柱同属于一个州府,按律令,在同一个州府内部迁移不违法。例如,江西上高县、宜丰县、高安县,都属于瑞州府,三县彼此之间的迁移不需要到府衙办“路条”。

走陆路,此路最近,往来必频繁。若以宋始,古道已有千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代驿道,是湘黔两地及沿途村寨往来的必经之路。沿途有多处供路人歇息的“驿所”——凉亭,如凉亭界、梨子山、五龙桥、龙凤山上的凉亭,虽几经修缮,也已褪尽芳华随古道没于荒草树灌,不再坚挺了,但依然歪斜在长风中,默默见证着这古道西风。如今只有古道上的龙凤山庙宇依然挺立,后人几经扩建修缮,遂成规模,香火逾盛。几百年来古道上常常战马嘶鸣,旌旗猎猎;挑夫走卒,络绎不绝;山歌袅袅,号子声声。这是湘中进入黔地的重要战略通道,更是促进湘黔边贸的商业通道。

黔阳古城旧日繁华

据杨通吉先生撰《远口鸬鹚吴氏大庄园兴衰传奇》载:“天柱大户鸬鹚人吴永禄之孙吴毓兰,中年得子,名美珊,号东寿,好奢华,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珊捐资千金,创办天柱县垦务公所,民国元年(1912)获县知事赵金生赠‘急公好义’匾额一块。他与湖南靖州县艮山口储牡花结婚后,为了摆阔,从板石质量最好的锦屏卦治购进大量青石板,从靖县的艮山口储家到远口鸬鹚110里山路,全部铺上青石板……”至此,从靖州到鸬鹚,所经路段全部为8尺宽的石板路,一年四季路面清亮如新,如一匹长长的青色灯草绒襟带蜿蜒缠绕山间,让古道平添了一份妩媚与华美。此举倍受两县官府肯定,往来商贾、山间百姓无不交口赞扬。在设备十分落后的百年前由一个家族完成这一浩大工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也足见吴家大公子的胆量。

荆楚文明对黔地的影响渠道主要是通过水路和陆路。沅水沿清水江、舞阳河等河流上朔,即“水路”;沿古代邮路、驿道输入和沿边村寨的互通为“陆路”。正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既是商业之路同时又是文明之路一样,湘黔之间的陆路通道在充分发挥其传邮、通讯、商业功能的同时,源源不断地输入荆楚文化,向西发展、扩散,加快了贵州特别是湘黔边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速了文明进程。

这条古道穿越苗山,对大山苗寨的文化影响很大。沿途苗寨里常年有操湘中口音的商人穿梭往来,走村串寨摇动拨浪鼓的货郎,把小铁号吹得山响的劁夫,收购鸭毛、鹅毛、棕皮、破铜烂铁、桐籽、茶籽、木材的商贩,背着工具登门服务的砖瓦匠、弹棉匠、补锅匠、篾匠、木匠、铁匠、裁缝等手艺人,几乎全是精明的宝庆(今湖南邵阳市)人,而湖南宝庆府地区的百姓大多来源于江西的江右商帮,这些活儿也是高安人比较擅长事情。

大山虽不富有但却不乏特产,杉木、楠竹、竹笋、茯苓子、金钩子、地龟子、木姜子、杉木籽、桐籽、茶籽满山都是,只要货郎鼓砰砰作响,大姑娘小媳妇们便蜂拥而上,几样土特产便换得心仪已久的一团丝线或一块花布、一斤盐巴等。宝庆人源源不断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商业观念、勤劳本色、俭朴风格、文化信息、生活理念,不断影响着大山苗寨。湘客们逐渐在清水江边的天柱县远口码头边聚集,远口镇很快成为清水江流域最为繁华的商贸重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湘客们完全融入苗族地区,这对苗族地区的文化演变和民族多元结构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湘客的不断涌入,加速了众多苗寨的演变。湘黔边境的大山里,有著名的“四十八寨”,这是湖南靖州、会同和贵州天柱、锦屏四县交界四十八个村寨的统称,绝大多数为苗寨,核心区便是今天的竹林镇。这里孕育了被誉为“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四十八寨歌节,原生态歌节历史久远,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具民族、民俗、音乐研究价值,是汉文化与苗族、侗族文化长期交融产生的文化现象。这里的人们除了会讲苗语、侗语外,酸汤话更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而酸汤话便是荆楚文明输入的产物。

湘中宝庆话(或许是高安土话)晦涩难懂,为了交流,在长期与本地民族语言交汇融合后产生了一种语调独特的方言——酸汤话,至今仍然流行于清水江流域的湘黔边境地区。

酸汤话属汉语的地方方言,与湘方言尤其是湘西的靖州、会同话很接近。酸汤话属于汉语最显著的证据是它完整保留了上古汉语发音的浊声或入声,成为古代语音的留存,甚至能反映上古语音。《诗·魏风·硕鼠》第二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来读韵脚字“麦”“德”“国”“直”,分别是“mài”“d锓guó”“zhí”,完全不押韵。可是用酸汤话一读,入声字的声调感觉立马出来了,而且在韵上面也出奇地一致:“me”“gue”“die”“cue”。

有一本地游姓网友说:大雾天从新化走隆回花瑶省道,5米不见路,只见一点白色警戒线,确实非常危险又充满刺激。不管从隆回县或黔阳县洞口县走雪峰山脉第一高峰,山脚下就是洞口县的江口镇,与我绥宁县金屋塘镇交界,往金屋西边翻山越岭,就是我县与洞口交界的石磊寺庙→高登山,雪峰山第二高峰,夏天爬上去也要穿棉衣,这里就是传说中绥宁通往洪江的湘黔古道,我县联民乡与洪江交界。

有竹林镇的网友介绍:一桥仅5米长2米宽,两块宽88厘米,厚15厘米、长5米的青石板并列铺为桥面,横跨从瓮晒寨淌下的小溪之上,与古道浑然一体。此桥虽处栗木寨内却并不属于栗木苗寨人家,而属10里外龙凤山下的刘姓家族。刘氏族谱载“本族五龙桥位于栗木坪,建于清乾隆十年,为罗氏太婆嫁妆”,此与栗木上寨罗氏家族传说相符。与之垂直的石桥为龙姓家族于清雍正年间初建,两次毁于水患,最近一次按原样修复于上世纪80年代初。桥长10米、宽4米,桥上竖木质桥廊,与侗家的风雨桥相比只缺少民俗彩绘,这在苗族地区是很少见的。可见风雨桥并非侗家专利,苗家也有,只是风格不同罢了。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从谷底一直漫延到两面山顶,古道从距谷底约60米的

“瓮”底人家。楠竹林带以上直到山顶乃至“瓮”的外沿则又被几千亩油茶树林所覆盖,这使栗木人除“竹”外还有另一特产——远近闻名的优质茶籽油。

湘黔古道承载的不只是湖南人的祖先之梦,也是江西高安人的祖先之梦,据调研到的资料,江西华林胡氏等大量高安姓氏家族的先祖们在明清时期外出从事手艺活儿,他们没必要走官道,走的都是这些抄近路的茶马道,他们翻山越岭,为的是一个家族更加的人丁兴旺,他们到了云贵川后,逐渐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有了更好的繁衍子孙的条件,即便今天的高安故土人丁不多,但在另一方土地上血脉的播迁,不也正是先祖们的′′如意算盘″吗?

(欢迎留言补充、指正)


欢迎与高安姓氏家族有渊源的朋友入群,共同交流史志及研究家谱,说史志,溯家源,找古村,论播迁,谋乡土文化振兴# 拒绝推销。(为保障正群的良好交流秩序,避免广告推销者等人进正群骚扰,特以先入此群作为过渡,以作甄别)



筠阳世第敦本堂
讲家史文化,传优秀家风,助力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