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华林山革命斗争史,红军洞的由来(奉新篇)

创业   2024-10-29 21:22   江西  


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带,群山连绵,峰峦险峻,河流交错,森林茂密。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湘鄂赣边区的人民就在彭德怀、腾代远、黄公略等的领导下,以破竹之势,连续掀起秋收暴动、平江起义、土地革命,建立起了巩固的湘鄂贛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包括湖南省的平江、浏阳、醴陵、长沙、湘阴、岳阳、临湘;湖北省的通城、崇阳、通山、阳新、大冶、蒲圻、咸宁、嘉鱼、鄂城;江西省的铜鼓、修水、万载、宜春、萍乡、宜丰、武宁、靖安、德安、奉新、高安、上高、永修、瑞昌等县。全境横宽300余里,纵长千里,位于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之间,北临长江,东有南浔路,西有粤汉铁路,南有株萍铁路,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地区。


 

1933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红十六军缩编为红十六师,下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团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迁入铜鼓棋坪大梅后,红十六师以大梅为中心,积极向外游击,牵制打击敌人,开展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5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继续执行向东南发展的错误方针,将省级机关从大梅迁往修(水)铜(鼓)宜(丰)奉(新)边界的龙门山区,结果被国民党军第五十师、七十七师、十八师和第六十二师包围。为保存实力,省委决定分路突围返回平铜边界。面对强敌,省级机关干部和红十六师指战员英勇战斗,艰难突围,1000多干部战士大部分壮烈牺牲,在湘鄂赣苏区斗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龙门山突围,在湘鄂赣苏区史上称之为“六七月事件”,是湘鄂赣苏区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的标志。


1934年8月,湘鄂赣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开展扩红运动,恢复重建红十六师。到11月,红十六师正式恢复重建。在徐彦刚(1907-1935)、方步舟的指挥下,三战三捷,到1935年6月底全师已经恢复到5000余人,三个团建制。红十六师的壮大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国民党调回几个师来“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被迫长征。随后,湘赣、湘鄂西、鄂豫皖等苏区的主力红军也都陆续北上。这样,湘鄂赣苏区和一直战斗在这里的红十六师不但与中央主力红军失去了联系,与友邻苏区在战略上的配合与策应也大大削弱了,湘鄂赣苏区正式进入游击战争时期,湘鄂赣苏区已被分割成了若干块游击区。


国民党进攻湘鄂赣的兵力,除何键、熊式辉、陈继承、朱耀华、陈光中、岳森等部正规部队,还有湖南、湖北、江西的保安团,总兵力数十倍于红军,他们采取碉堡政策,层层封锁,重重包围,步步为营,分割苏区。凡属战略要地,交通要道,高山隘口,乃至城镇和重要村庄,都筑有碉堡,建立据点,分兵把口;在苏区的内陆,只要还有群众住的地方,都派兵布阵,安下钉子,对游击区半游击区的中心点更是以碉堡群重重包围。敌人企图以碉堡政策来割断红军与群众的联系,镇压苏区人民的反抗,堵截红军的活动,大规模地向苏区进攻,每年数十次,每次七八天或十几天不等。主要目标是消灭红军主力部队、领导机关和破坏根据地的设施。


 《奉新革命史》记载:1934年2月初,红十六师四十六团长郑富民率领全团部队行军到奉新会埠,遇到河水上涨,渡船被国民党封禁,团部命令一营二连三排在南岸掩护,其他战士泅水攻占北岸,当大部分战士已渡河上岸,少数人还在泅水时,突然被国民党三十六旅发觉,敌军立即向正在泅渡的战士开火。掩护部队渡河的三排指战员立即向国民党猛烈还击,终于使团部安全渡过了潦河。但是,敌军忽然发现南岸还有红军,遂集中火力进行阻击,由于敌强我弱,三排被阻截于南岸,在这危急关头,排长颜飞、政治部胡相美,只得把全排22人带到华林山下的奉新县吟村(稻田村)、高岭一带隐蔽起来。


1934年3日中旬、由颜飞、胡相美主持召开全排会议,决定组建游击队,颜飞任队长、胡相美负责政治工作。游击队下辖两个班,余凡、何全元任班长,两个班分别驻扎在华林山的高岭和浮云宫两地,进行打土豪、筹款子等活动。不久。颜飞和余、何两班长意见不一,讨论之后就决定分成两支队伍,一队由颜飞负责,另一支由何全元负责,各自在华林山区开展革命活动。

 

中共修铜宜奉边特委,遵照省苏、省军区“督促流落在各区、乡及居民家中的红军伤病员及休息者”归队的训令,派少共修铜宜奉边特委书记黄佛生,进入华林地区。他在群众的协助下,与颜飞游击队接上了头,黄佛生向颜飞说明来意,传达特委的指示,并提出与颜飞领导的游击队一起组建华林游击队,颜飞当即表示同意,由颜飞任华林游击队队长,黄佛生任政委。


 1934年7月,红十六师在百丈突围前,徐彦刚司令员来到红四十七团,把连以上干部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他亲自交待大家,如果能回黄金洞苏区就力争回黄金洞;如果回不了,就突围到湘赣苏区去,或者到铜鼓、宜丰交界的东北军分区去。会后,徐彦刚交待八连指导员汪克明说:“你知道高安、奉新边界有座华林山么?那里地形不错,如果实在回不了黄金洞,也可以到那里去打游击。”徐彦刚随手在一张白纸上给汪克明画了一张地形图。八连经过浴血奋战,突出重围时连长牺牲,全连只剩下二三十人,并且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汪克明按照徐彦刚司令员交待带领这二三十人,一边和敌地方武装作斗争,一边主动收集红十六师其它团、连失散战士40多人,加入修铜宜奉游击三大队,并将游击三大队带往华林山区。一次,他们发现一个不是自己游击队打的土豪,却错把款子送给了自己,这一情况引起了汪的高度注意。他即派事务长了解情况,看是否还有别的游击队在这里活动,经过侦察了解,发现错送款子的土豪是何全元游击队打的。后经接头联系,把何部编入了游击三大队。汪克明任政委兼大队长,何全元任副大队长

 

1935年秋,在中共修铜宜奉边特委指导下,黄佛生领导的华林游击队与汪克明领导的游击三大队合并,正式定名为高(安)、奉(新)边游击队,汪克明任队长,黄佛生任政委,游击队扩大到131人。这时,奉新罗坊芭源田寿修、会埠渣村涂亦栋先后参加游击队。


 

1936年9月,省军区对成立高奉边游击队、修铜宜奉边游击队和战术问题作了重要指示。“高奉边游击队,它的行动区域是在高安、奉新之间,积极向丰城县对岸一线活动,……并艰苦地争取群众,组织群众与群众斗争协作,摧毁湘赣公路”。“修铜宜奉边游击队,它的行动区域是在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各一部分执行进攻,……依靠龙门山为阵地,加紧向东南发展,但它的主要任务,以争取群众,瓦解保甲制度,恢复原有修宜铜奉边苏区为目的。”从此东北地区的游击队伍,逐步走上稳定、巩固、发展和壮大的道路。

 

中共湘鄂赣东北特委委员、少共书记黄佛生叛变后,当了敌人的招抚专员。因为他对华林山寨的道路和地形都很熟悉,带着敌人到华林山区“清剿”,给高奉边游击队造成了威胁与危害,汪克明带领游击队转移到宜丰和高安边界活动。1936年夏秋,红十六师深入敌后游击,来到这一带活动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根据斗争需要修铜宜奉游击第三大队编入红十六师保卫营,开往平(江)修(水)铜(鼓)一带活动。留下20多个人、12条枪,由罗厚立率领组成一支新的游击队,继续坚持在修铜宜奉边区斗争。



进入平修铜后,部队进行改编,汪克明任平修铜独立营营长、政委石荣。改编完毕后,汪克明和石荣带着部队又到铜宜奉等边区开展游击斗争。1937年4月,红十六师在华林寨遭到敌人的伏击,损失很大,只好退回宜丰潭山。当时,参谋长赵改中主张回平、浏休整,师长冯育云不同意。接着,又和敌人遭遇,部队打得只剩下100余人,赵改中牺牲,冯育云变节,群龙无首。汪克明带着余部再次进入华林山深处坚持游击斗争,直至9月全民抗战国共合作真正实现,游击队下山

 

据上,可推断何全元这一支就在浮云宫附近的这个石洞呆过,此处距离奉新县城和高安市区都差不多远,这样便于购买生活物资,打击敌人保护自己。这个山洞不是全封闭的,边上可以做饭,但一定要晚上没有了光线再去弄,不然敌人看到烟雾就会打过来,而且它距离进山的小道有一段距高,位置较高,便于观察敌情。一旦敌人打进来了,可以经后山转移。

 

另一支22人的红军则颜飞带领,来到会埠镇吟村(稻田村),居住在华林山高岭的山洞里面。据居住在华林山下南垣村的老游说,从稻田村去高岭红军洞,走的是去华林书院的古道,所以还保留了原来石坎,那时候,挑夫上山只能靠肩桃手提来搬运货物,或者由驴子来驼上去。山上面原来有高岭和下岭两个村庄,高岭姓雷,后来分迁到下坑雷家和含埠易家山下岭是侃姓,当年为红军送信的人是倪祖民,国民党抓住他后,用磨豆腐的石碾压在他胸上,要他说出红军的位置,他口吐鲜血都没有说出红军的任何信息。其儿子叫倪万寿,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党组织特意到他家表示了慰问和关怀,所以这座山洞是真正的红军洞。

 

老游的堂兄已经住在这里80年,对华林山非常熟悉,上一次来还是在50多年前。高龄这个红军洞的洞口前的巨石都被青藤爬满了,还长满了蕨类植物,从巨石上一直蔓延到地面,人踩在上面软软的,足足可以踩下2尺之深。在山洞口仰望巨石,估计有10多米高。这个洞非常的隐蔽,假如有人从路面上经过,外面看到的只是两块叉互的巨石,看不见洞口,而且有绿植遮掩。两块巨石之间交互位置出现的石缝是唯一进洞的路口。

 

山洞里面并不平整,石头错落有致,当年红军战士就是坐在这些石头上吃饭、开会吧。从洞里抬头向上看去,顶上左右两头的石头也是互相捧着,还有第三块石头伸过去,当太阳光照在上面的时候,金光烛烂,天空那么的蓝,而且非常干爽,顶上的两块石头之间还有一条石缝,有种一线天的韵味。山洞的后面有一条小路直通后山,一旦有什么情况,红军可以向山后的树林中转移,真希望政府把这里开发成红色教育基地。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这一支红军队伍一直坚持打击敌人,后来改编成了新四军。这支游击队归属汪克明指挥。

 

汪克明(1906年2月24日—1994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湖北省阳新县人。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建国前曾担任湘鄂赣红十六师第四十七团第八连政治指导员,湘鄂赣军区东北分区修铜宜奉县游击第三大队政委、平修铜独立营营长,中共江西省高奉边工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七团政委、中共海门县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俘训第二旅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九兵团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干部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视频讲述:张资根,原籍奉新县沿里村,乡土文化搜集者,倡议者。

抖音号:zhangzigen123



欢迎与高安姓氏家族有渊源的朋友入群,共同交流史志及研究家谱,说史志,溯家源,找古村,论播迁,谋乡土文化振兴#

筠阳世第敦本堂
讲家史文化,传优秀家风,助力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