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感染 6 天,万古霉素敏感却无效,你会如何处理?

学术   2024-07-31 20:02   浙江  

病例介绍


病例太长不想看 ?看这个 👇


早产儿因生长发育受限和胎心率异常剖宫产,出生体重 480 g,入住 NICU。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后,出现低血压、无尿、低氧血症等症状,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血培养发现头状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但治疗无效。更换利奈唑胺后,血培养阴性,未再发生败血症。




以下是详细病例 👇

患儿,男,早产儿,因生长发育严重受限和胎心率异常于孕 26 周时经剖宫产娩出, 出生体重 480 g(< 第 3 百分位)。Apgar 评分 3-8-9-10,入住 NICU。


当日出现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和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培养阴性且无新生儿败血症危险因素,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儿对肠内喂养耐受性差,先后经脐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CVC)继续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出生第 7 日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面色灰白、无尿、腹胀、低氧血症。经验性经外周静脉给予万古霉素(25 mg/kg,q6h,未给予负荷剂量)、阿米卡星 (15 mg/kg,单次输注)、头孢噻肟(50 mg/kg,q 12h)等抗感染,去甲肾上腺素血流动力学支持。


实验室检查:

C 反应蛋白 17 mg/L,白细胞 4.7×109/L,中性粒细胞 1.1×109/L,血小板 53×109/L。血培养查见 G+ 球菌,鉴定结果:头状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和 β- 内酰胺类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 E-test®显示 MIC 2 mg/L,EUCAST:>2 mg/L 为耐药)。


48 h 后患儿病情仍不稳定,复查 C 反应蛋白 18 mg/L,万古霉素谷浓度 19 mg/L(正常范围内),复查血培养仍有头状葡萄球菌生长。拔除 CVC 并立即再次置管。


治疗 96 小时后,患儿临床状况趋于稳定,停用去甲肾上腺素。第 3 次血培养再次查见头状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 23 mg/L。临床及心、脑、腹部超声均未见感染灶,由于无脑膜炎征象,未行腰穿,提示 CVC 为唯一感染源,再次拔除 CVC。


48 h 后复查血培养仍显示头状葡萄球菌生长。联系微生物室,回报该分离株具有抑制性表型(macro E-test® 分析)。由于药物提示分离株对利奈唑胺敏感(MIC 2 mg/L,EUCAST 定义 MIC>4 mg/L 为耐药),抗感染方案调整为利奈唑胺 10 mg/kg,q 12h,静滴。48 h 后留取第 5 次血培养,结果回报阴性。


出生第 10 天血清 C 反应蛋白 < 0.5 mg/L。后来,患儿在 NICU 住院期间未再发生败血症。


本例患儿对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原因

👇👇👇 

异质性耐药


病例拓展:异质性耐药



异质性耐药(hetero-resistance, HR)是指在体外的药敏实验中,大部分细菌亚群对抗生素敏感,而有一小部分亚群产生耐药,甚至有极少数的亚群出现高水平耐药的现象(在远高于 MIC 的抗生素浓度下仍可生长)[2]


在抗菌药物存在的情况下,异质性耐药群体中耐药亚群的比例增加,但当抗菌药物压力下降时,细胞又恢复到对其敏感状态,如图 1。HR 被认为是细菌由敏感进化成完全耐药的中间阶段[2]


常用的自动化药敏检测系统只能检测细菌的敏感性,不能判定其异质性。未及时发现细菌异质性耐药的存在可能误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并造成严重后果。


菌群谱型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PAP)被认为是鉴定 HR 细菌的金标准。方法与标准细菌 MIC 测定方法相同,如果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对细菌没有抑制效果的最高药物浓度(highest non-inhibitory concentration,HNIC)相差大于 8 倍,即 MIC/HNIC > 8,那该菌株就可被定义为 HR 菌株。


图 1.在抗菌药物存在的情况下,异质性耐药群体中耐药亚群的比例增加,但当抗菌药物压力下降时,细胞又恢复到对其敏感状态[3]



病例分析



新生儿血培养提示头状葡萄球菌,应高度警惕为致病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多年来被认为是皮肤的正常菌群,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菌群失调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应用,CoNS 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并已出现多重耐药株


头状葡萄球菌(S. capitis)主要定植于人类的头皮和手臂[5],可能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器械相关性骨关节感染及假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血培养分离出头状葡萄球菌时,不应简单视为皮肤定植菌污染。与其他 CoNS 一样,其致病性源于生物膜的形成。头状葡萄球菌 mecA 基因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 2a,大大降低了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亲和力,因此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甲氧西林)的耐药现象十分普遍[5],因此万古霉素成为这类患者的一线选择



CoNS 对万古霉素产生异质性耐药的可能机制


目前 CoNS 对万古霉素耐药的发生率不高,但在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头状葡萄球菌分离株中,HRV 是常见现象,可能与 NICU 环境中 CoNS 对万古霉素的高选择压力使得头状葡萄球菌克隆 NRCS-A(此多重耐药株已在全球范围传播[6])能够快速获得万古霉素耐药性有关,且耐药性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目前对于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的 HR 的研究多集中在金葡菌,其对糖肽类药物敏感性下降的具体耐药机制可能为细胞壁非交联的 D - 丙氨酸 - D - 丙氨酸侧链增加,在细胞壁外与万古霉素结合,使进入细胞内能与靶分子结合的万古霉素减少而产生耐药作用[7]



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如何选择治疗药物?


在成人患者中,对万古霉素 HRV 的情况下往往预示替考拉宁治疗失败,且葡萄球菌诱导万古霉素与达托霉素交叉耐药也有较多报道。


利奈唑胺属于新一类的完全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素,更容易到达骨、关节、肌肉、脑脊液和肺组织,对于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 CoNS 仍保持敏感,MIC 90 保持不变。


利奈唑胺对一些万古霉素治疗失败的 MRSA、hVISA、VISA 感染病例特别有效[8]。长期给药时需关注毒副作用,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周围神经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9]。为避免获得性耐药,应严格把握利奈唑胺的适应证。


目前已有报道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或 HR,其机制可能与 23S RNA 基因点突变有关[10]



病例感悟


本例患者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感染,尽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但持续存在菌血症。经过与微生物室沟通后查明耐药原因,因此与临床沟通后将万古霉素改为利奈唑胺,患者最终康复。

随着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增多,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临床常见的分离菌种的异质性耐药现象日益突出。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微生物实验室都未常规开展 HR 筛查,与筛查结果出具时间长,也标准方法昂贵,操作繁琐有关。当发现药敏「敏感」药物治疗无效后,临床医生应及时与微生物室沟通后,尽早发现 HR 并改用替代药物。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排版 | Terry

投稿 | zhangxinyu2@dxy.cn

题图 | 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Butin M, Claris O, Laurent F. Clinical impact of vancomycin hetero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al strains involved in neonatal sepsis: Discussion of a case report. Arch Pediatr. 2019;26(4):236-237.

[2] 李金玲,李文茹,谢小保,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与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J]. 工业微生物,2021,51(5):58-66.

[3] 和晓兰,赵艳坤,孟璐,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J]. 畜牧兽医学报,2024,55(4):1432-1445.

[4] Superti SV, Martins Dde S, Caierão J, Soares Fda S, Prochnow T, Zavascki AP. Indications of carbapenem resistance evolution through heteroresistance as an intermediate stage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fter carbapenem administration. Rev Inst Med Trop Sao Paulo. 2009;51(2):111-3.

[5] Brooks D, Thomas V, Snowden J. Staphylococcus capitis Osteomyelitis: Case Report. Glob Pediatr Health. 2019;6:2333794X19833736.

[6] Laurent F, Butin M. Staphylococcus capitis and NRCS-A clone: the story of an unrecognized pathogen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9;25(9):1081-1085.

[7] 张远春,李爽,李凤莲,等.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糖肽类耐药的检测与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52-1155.

[8] 乔力松. 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251-253.

[9] Bishop E, Melvani S, Howden BP, Charles PG, Grayson ML. Good clinical outcomes but high rates of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linezolid therapy for serious infections: a proposed protocol for monitoring therapy in complex patient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50(4):1599-602.

[10] 韩塔拉,王俊瑞. 金黄色葡萄球菌异质性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技术[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12):1249-1256. 


丁香园儿科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儿科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儿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