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因生长发育受限和胎心率异常剖宫产,出生体重 480 g,入住 NICU。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后,出现低血压、无尿、低氧血症等症状,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血培养发现头状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但治疗无效。更换利奈唑胺后,血培养阴性,未再发生败血症。
患儿,男,早产儿,因生长发育严重受限和胎心率异常于孕 26 周时经剖宫产娩出, 出生体重 480 g(< 第 3 百分位)。Apgar 评分 3-8-9-10,入住 NICU。
当日出现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和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培养阴性且无新生儿败血症危险因素,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儿对肠内喂养耐受性差,先后经脐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CVC)继续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出生第 7 日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面色灰白、无尿、腹胀、低氧血症。经验性经外周静脉给予万古霉素(25 mg/kg,q6h,未给予负荷剂量)、阿米卡星 (15 mg/kg,单次输注)、头孢噻肟(50 mg/kg,q 12h)等抗感染,去甲肾上腺素血流动力学支持。
实验室检查:
C 反应蛋白 17 mg/L,白细胞 4.7×109/L,中性粒细胞 1.1×109/L,血小板 53×109/L。血培养查见 G+ 球菌,鉴定结果:头状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和 β- 内酰胺类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 E-test®显示 MIC 2 mg/L,EUCAST:>2 mg/L 为耐药)。
48 h 后患儿病情仍不稳定,复查 C 反应蛋白 18 mg/L,万古霉素谷浓度 19 mg/L(正常范围内),复查血培养仍有头状葡萄球菌生长。拔除 CVC 并立即再次置管。
治疗 96 小时后,患儿临床状况趋于稳定,停用去甲肾上腺素。第 3 次血培养再次查见头状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 23 mg/L。临床及心、脑、腹部超声均未见感染灶,由于无脑膜炎征象,未行腰穿,提示 CVC 为唯一感染源,再次拔除 CVC。
48 h 后复查血培养仍显示头状葡萄球菌生长。联系微生物室,回报该分离株具有抑制性表型(macro E-test® 分析)。由于药物提示分离株对利奈唑胺敏感(MIC 2 mg/L,EUCAST 定义 MIC>4 mg/L 为耐药),抗感染方案调整为利奈唑胺 10 mg/kg,q 12h,静滴。48 h 后留取第 5 次血培养,结果回报阴性。
出生第 10 天血清 C 反应蛋白 < 0.5 mg/L。后来,患儿在 NICU 住院期间未再发生败血症。
本例患儿对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原因
👇👇👇
异质性耐药
病例拓展:异质性耐药
异质性耐药(hetero-resistance, HR)是指在体外的药敏实验中,大部分细菌亚群对抗生素敏感,而有一小部分亚群产生耐药,甚至有极少数的亚群出现高水平耐药的现象(在远高于 MIC 的抗生素浓度下仍可生长)[2]。
在抗菌药物存在的情况下,异质性耐药群体中耐药亚群的比例增加,但当抗菌药物压力下降时,细胞又恢复到对其敏感状态,如图 1。HR 被认为是细菌由敏感进化成完全耐药的中间阶段[2]。
常用的自动化药敏检测系统只能检测细菌的敏感性,不能判定其异质性。未及时发现细菌异质性耐药的存在可能误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并造成严重后果。
菌群谱型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PAP)被认为是鉴定 HR 细菌的金标准。方法与标准细菌 MIC 测定方法相同,如果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对细菌没有抑制效果的最高药物浓度(highest non-inhibitory concentration,HNIC)相差大于 8 倍,即 MIC/HNIC > 8,那该菌株就可被定义为 HR 菌株。
图 1.在抗菌药物存在的情况下,异质性耐药群体中耐药亚群的比例增加,但当抗菌药物压力下降时,细胞又恢复到对其敏感状态[3]
病例分析
新生儿血培养提示头状葡萄球菌,应高度警惕为致病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多年来被认为是皮肤的正常菌群,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菌群失调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应用,CoNS 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并已出现多重耐药株。
头状葡萄球菌(S. capitis)主要定植于人类的头皮和手臂[5],可能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器械相关性骨关节感染及假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血培养分离出头状葡萄球菌时,不应简单视为皮肤定植菌污染。与其他 CoNS 一样,其致病性源于生物膜的形成。头状葡萄球菌 mecA 基因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 2a,大大降低了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亲和力,因此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甲氧西林)的耐药现象十分普遍[5],因此万古霉素成为这类患者的一线选择。
CoNS 对万古霉素产生异质性耐药的可能机制
目前 CoNS 对万古霉素耐药的发生率不高,但在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头状葡萄球菌分离株中,HRV 是常见现象,可能与 NICU 环境中 CoNS 对万古霉素的高选择压力使得头状葡萄球菌克隆 NRCS-A(此多重耐药株已在全球范围传播[6])能够快速获得万古霉素耐药性有关,且耐药性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目前对于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的 HR 的研究多集中在金葡菌,其对糖肽类药物敏感性下降的具体耐药机制可能为细胞壁非交联的 D - 丙氨酸 - D - 丙氨酸侧链增加,在细胞壁外与万古霉素结合,使进入细胞内能与靶分子结合的万古霉素减少而产生耐药作用[7]。
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如何选择治疗药物?
在成人患者中,对万古霉素 HRV 的情况下往往预示替考拉宁治疗失败,且葡萄球菌诱导万古霉素与达托霉素交叉耐药也有较多报道。
利奈唑胺属于新一类的完全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素,更容易到达骨、关节、肌肉、脑脊液和肺组织,对于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 CoNS 仍保持敏感,MIC 90 保持不变。
利奈唑胺对一些万古霉素治疗失败的 MRSA、hVISA、VISA 感染病例特别有效[8]。长期给药时需关注毒副作用,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周围神经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9]。为避免获得性耐药,应严格把握利奈唑胺的适应证。
目前已有报道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或 HR,其机制可能与 23S RNA 基因点突变有关[10]。
排版 | Terry
投稿 | zhangxinyu2@dxy.cn
题图 | 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