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在北京、香港两地发布了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建行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0.29万亿,增幅5.14%,客户贷款净额达到24.63万亿元,增幅6.70%;上半年建行实现上半年经营收入3,748.31亿元,净利润1,650.39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2024年半年业绩发布会香港会场
作为银行业经营收入的最主要支柱,近年各行净息差走势都备受关注。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不断下行的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明显承压,尤其是在2022-23的两年区间上,银行业净息差整体已下降28个基点。但在24年上半年,这一趋势开始出现降速,如图1显示,全行业和国有大行都出现降幅收窄,例如建行净息差的季度降幅从Q1下降了13个基点收窄至Q2仅下降3个基点。而截止六月末,建行这一指标落在1.54%,目前为六大行中最高。建行行长张毅对此指出:“随着存款利率下调对存款成本的改善效果持续释放,今年净息差的降幅会有所收窄,我行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存贷款的定价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保持净息差的总体稳定。”
横向比较而言,建行的净息差水平在第二季度高于六大行平均水平约5个基点。这一利差空间巩固了该行的净利息收入,与规模、成本、风险等方面的综合举措一道,最终反映在建行高于同业的盈利水平上:在2024年上半年,建行的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维持在0.84%,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维持在10.82%,为四大行中最高。张毅在会上介绍,建行“主要是持续做好深化挖潜增收、降本增效,向市场潜力、向成本管理、向风险管理要效益,提升可持续发展动能。”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建行在市场潜力、成本和风险三方面的综合举措解读其2024年上半年业绩成果:
市场潜力: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发力科技、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养老、数字金融带动非息收入 成本管理:负债构成更为丰富、持续调优存款结构,降低利息成本;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压降营业成本 风险管理:智能化风控手段、集团协同和重点领域防范举措共同压降建行不良贷款率
市场潜力: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发力科技、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养老、数字金融带动非息收入
来源:亚洲银行家研究院
因此,在贷款投向的部署上,建行在2024年上半年明显加大了对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倾斜力度。首先,在科技金融领域,由于科技型新兴产业企业往往轻实体资产而重知识资产,建行针对这部分企业客户打造了全要素数字化评价体系和“技术流”、“星光STAR”、“投资流”等数据驱动的创新评价工具,一方面,改造了传统评价方法,以适配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也能将过去对信审人员主观经验的依赖转化为数据和模型驱动的对科创企业客观全面的量化评估,提高自动化程度和业务效率。在贷款之外,建行还积极推进“商投行一体化”服务模式转变,不仅能为银行减轻对利息收入的依赖,还能通过“股贷债保”多种服务方式综合提升科技企业融资的便捷性和可得性,更高效地将金融活水导向和刺激科技创新。截止六月末,建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达到2.7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这一速度在该行对公信贷业务中领跑所有行业板块,持续加强了对科技金融的高效供给。
其次,在绿色金融方面,建行在信贷、债券、基金、投资等多方面发力,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需求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其中,建行的绿色贷款余额截止六月末达到4.46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15%。在绿色债券和融资工具中,建行发行和参与承销了境内外几十余期、累计发行规模近1200亿元的债务工具,并在该行的债券投组中持有超2000亿元的绿色领域资产。其集团子公司在基金、投资、金租等领域中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系统化、体系化地识别ESG主题资产,建行不止借助外部ESG评价体系,还打造了内部的自动化评级工具,打通行内外数据接口建模评分,通过高效的评分工具覆盖了全量对公客户的ESG评价,规避漂绿风险,准确识别和满足绿色金融需求。
另外,针对普惠金融,建行通过“惠懂你”APP、网点和普惠专员团队,持续深耕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客群,为涉农、供应链和小微外贸等不同类型客户开发了不同的数字化的产品,如“裕农贷款”、“跨境快贷”等等,以适配不同行业的资金需求特点,还通过AI驱动的客户服务工具和多维客户服务系统为小微客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得益于此,建行普惠贷款余额在6月末达到3.29万亿元,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并较上年末增长了8.3%,超越了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得益于建行在普惠领域长年积累的优势及持续不断的创新,亚洲银行家在2024中国奖项计划中,将“中国最佳中小企业银行”、“中国最佳普惠金融项目”授予了中国建设银行。
在利息收入之外,建行也积极在推进以非息收入为主导的业务领域。截止到6月末,非息净收入占建行总营收21%,较去年同期上升近3个百分点,为建行经营收入提供不依赖利率环境的来源。例如在养老金融领域,建行持续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完整覆盖储蓄、基金、保险、理财四类产品,重点提升子公司产品竞争力,建行还创新推出可应用于养老场景的资产服务信托、慈善信托等新产品,优化线上渠道养老服务专区,打通个人养老财富管理链路。
在数字金融领域,建行在持续打磨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平台,增强客户移动端服务能力。建行手机银行上线2024版后,打磨核心刚需功能体验,升级重点财富产品等。得益于此,在亚洲银行家开展的消费者调研中,建行手机银行质量得分 (BankQuality Score) 从2023年49%上升至2024年的53%。而在建行生活APP上,以“双子星”为核心的平台流量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带动银行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31%. 此外,通过全面的数字化带动建行零售业务的数字金融模式创新,建行的零售业务表现出强劲的业务韧性,在亚洲银行家零售银行评分卡的主要维度,如零售业绩、成本效益、数字化流程和技术(这一维度满分10分,建行取得9.5分,为本年度全球零售银行中最高)等方面领先同业得分。由于其在数字金融方面的实力、养老金融和多个零售条线领域的创新、审慎的风险管理方法,中国建设银行连续第三年获得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大型零售银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和亚太地区最佳零售银行。
成本管理:负债构成更为丰富、持续调优存款结构,降低利息成本;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压降营业成本
除了资产的精准识别和均衡增长,建行上半年也在负债结构上展开调整,从而压降资金成本。截止2024年6月末,建设银行负债总额达到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7%,较资产增长稍快。而在负债中,有两项构成的占比出现了显著增长,分别是同业存款和拆入资金,以及对外发行的债券,均较去年年底上升了超过50个基点。这说明建行正在更多地使用同业和资本市场以丰富资金来源,而同期吸收客户存款占总负债比重则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在客户存款当中,虽然定期、长期化趋势还在持续,但活期存款占比仍超过42%,个人存款比重上升1.57个百分点。来自这些定价较低的存款占比稳中有进,意味着建行能通过降低付息成本获取更大的利差空间,例如,建行存款付息成本从去年同期的1.77%压降至1.72%,基本回到2022年水平。副行长李运在谈到存款问题时提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负债的质量,来强化稳存增存,坚持量价平衡,优化存款的期限结构,实现全行存款业务高质量发展。
在利息成本外,建行对经营成本也展开了全面管理,以提升费用开支效率。在上半年,除折旧费用同比增加导致物业及设备支出增长外,其余经营费用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缩减。经营费用同比降低7.36%,上半年经营支出同比下降1.67%,较去年同期节省近人民币16亿元,上半年的成本收入比24.15%。如图3所示,当前行业整体成本收入比仍处于上行趋势中,而建行在过去三年间都持续保持着低于国有大行平均和全行业平均的成本收入比。
建行的精细化全面成本管理主要通过创新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手段驱动和实现。首先,建行持续推行了分散式架构的转型,提高核心处理效率。到2024年6月底,分散式系统已经承载了该行99.6%的核心业务量,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还减少了集中式系统的维护成本。
其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成本控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零代码配置的票据识别和视频识别技术,建行大幅减少了人工处理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工和时间成本。逐步智能化的流程自动化机器人(RPA)则被广泛应用于建行的多个领域,如财务、风控和信用卡业务。RPAs 不仅提高了流程的准确性和效率,还大幅减少了手动操作所需的工时,在2024年上半年,建行通过自动化技术节省了65.67万工时。而在数据方面,大数据分析帮助建行加快了决策过程,使得复杂业务的处理时间从几小时缩短到分钟级甚至秒级,大幅提高时间成本效益。
此外,建行还通过完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数字渠道,减少了客户对人工服务的依赖,降低了人力成本。例如,建行引入智能客服系统,利用视频、语音和文本等多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还优化了银行的资源配置。这些数字化服务方式不仅提高了客户体验,更有效地控制了运营成本。
风险管理:智能化风控手段、集团协同和重点领域防范举措共同压降建行不良贷款率
来源:亚洲银行家研究院
在2024年上半年,建行在风险防范方面聚焦多个关键领域,以确保整体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建行特别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客户的监测与管理。在房地产领域,建行也在积极落实“保交房”工作,并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如“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尤其是在制造业、乡村振兴、能源和民生消费等领域,建行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强风险监测,确保这些领域的金融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通过构建客户综合融资管理体系,建行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架构,确保了对客户授信和非授信业务的全方位覆盖。为此,建行在2024年上半年引入了多项新技术以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其中,建行持续优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工具,特别是在信用风险计量和评估方面进行了重大升级。一个显著的创新举措是建行在全行范围内推广了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星光 STAR”专属评估工具。这一工具帮助建行更好地评估科技企业的信用风险,并为相关领域的客户提供更为精确的融资支持。
作为中国零售贷款第一大行,建行在零售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中上线了新版的专项分期 PD(违约概率)和 LGD(损失给付率)分池模型。这一新模型提升了建行对零售客户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在个人经营抵押快贷、个人行为评分等方面进行了显著优化。通过这些创新工具,建行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和应对不同类型客户的信用风险,从而更有效地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此外,建行还推出了智能催收平台,支持差异化的催收策略。该平台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分析,帮助建行提前预判客户的信用风险,并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此举不仅提升了催收效率,也减少了银行的信用损失。截止6月底,建行信用减值损失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8.13%。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风险形态更加复杂,建行也在气候风险、用户安全、反欺诈、反洗钱等领域加大了防范力度。例如,建行大力推进 ESG评级的覆盖范围扩展,将 ESG 要素融入信贷和投融资决策中,提升绿色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水平。ESG 评级的引入不仅帮助建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推动了企业在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末,建行MSCI ESG评级提升至AA,评级得分位列全球主要银行前列。得益于在ESG,尤其是环境和气候领域风险的综合举措,中国建设银行获得了亚洲银行家2024年度中国气候风险管理成就奖。
同时,建行通过构建完善的反欺诈和反洗钱系统,有效识别并应对潜在的金融犯罪风险,确保业务的合法合规性,提升了欺诈风险防控和洗钱风险管理的能力。此外,建行还通过智能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提升了对金融风险的自动化识别和防控能力,为全集团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防护。
总体来看,建行在2024年上半年通过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贷款投向以及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在业务效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市场利率环境承压的背景下,提升了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重点领域支持能力,保持了稳健的业绩表现,有效控制了不良贷款率。同时,非息收入的增长也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展望下半年,建行将继续在保持盈利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潜在市场需求,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