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具影响十大毕业演讲之一:你该如何面对“日复一日”的人生?

体娱   2025-01-19 07:43   浙江  

David Wallace

作者:David Wallace

译者:Chou Jojo

转载:安妮何(ID:Miss_Annie_He) 

按:


人生在世,谁都逃不过“平凡”二字,终将陷入“日复一日”的重复之中。而如何面对这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一场必修课。人生是否能够过得更加有意义,这都取决于你这堂课学的如何。


这篇演讲,2005年发布后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共鸣,与同年乔布斯著名的斯坦福毕业演讲,一起入选了 “美国最具影响的十大毕业演讲”。


这篇演讲的作者叫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1962-2008),美国最优秀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 Infinite Jest(《无尽的玩笑》),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之一”,与詹姆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加迪斯的《承认》和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相提并论。


他在美国最好的文科大学之一,肯尼恩学院的2005年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这篇“特立独行”的演讲。面对一群名校毕业生,他提出了异常深刻的问题:面对不可避免的、就要到来的看上去“日复一日、庸常孤单”的人生,你会如何思考、如何面对?


在我们教孩子时,到底教什么?是教他们 How to think ?还是 What to think ?无论我们在哪,无论在经历什么,希望这篇名为This is Water (《这是水》)的演讲,能让勇敢走在人生路上的我们各自有所得。


欢迎并恭喜2005年毕业班的同学。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恰好遇到一条老鱼迎面游过来。老鱼对他们点头致意,然后说:”小朋友早!水怎么样啊?”


小鱼继续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看着它的同伴说:“水是什么东西?”


这是标准的毕业演讲要求:要使用几个教化人心的寓言体小故事。


和那些喜欢瞎扯的文学比起来,这个故事的手法还不错。但如果你们担心,我今天会当那条睿智的老鱼,来向你们这些小鱼解释水为何物,那大可不必。我不是睿智的老鱼。


这个故事的重点只有一个: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事实,通常难以察觉,无法言说。


如果通过文字来表达,这段话就显得很平庸。但事实上,对日常生活即战场的成年人来说,这段平庸的文字,却有着关乎生与死的力量。因此,在这样一个清爽宜人的早晨,我希望能为你们指出这一点。


当然,类似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由我来告诉你们,人文教育的意义何在;应该由我来试着解释,为什么你们即将被授与的学位,有其真正的人文价值,而非只是物质上的回报?


所以,来聊聊毕业演讲中最常出现的陈词旧调。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用知识填满你们,不如说是教会你们如何思考。


如果你们像学生时代的我一样,一定不会想听这种话。说不定还会觉得有点被侮辱,竟然说你们需要人教,才能知道如何思考?毕竟能被这么优秀的大学录取,就足以证明你们已经懂得如何思考。


但我要指出,人文教育里的陈词旧调一点也不侮辱人。因为像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思考教育,并非关于思考的能力,而是关于思考内容的选择。


如果你们觉得,讨论你们原本就能够自主选择的思考内容,显然是在浪费时间,那么请想一下鱼和水,请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物究竟有何价值的疑虑,暂时地搁置一边。


还有另外一个教化人心的小故事:


在荒蛮的阿拉斯加郊区,两个男人并肩坐在酒吧里。其中一个信仰虔诚,另一个则是无神论者。两人因为上帝是否存在而发生激辩。酒过三巡,气氛格外热烈。


无神论者说:“其实我不是毫无根据就否定神,我也不是没经历过那些奇迹和祈祷之类的事。就在上个月,我被一场可怕的暴风雪困住,完全搞不清方向,什么也看不见,当时的气温是零下五十度。


所以我就试了,我跪在雪地,大声呼喊:“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我被暴风雪困住了,如果你不帮忙,我就会死啊!”


听到这,信仰者一脸纳闷地看着无神论者:“那你现在应该是信了神啊!毕竟你好好地活下来了啊!”


无神论者双眼一翻,继续说到:“才不是呢!是因为刚巧有几个爱斯基摩人经过,他们告诉了我要怎么回营区。”


如果用所谓的人文教育的标准去分析这个故事,其实相当简单:两个人的经历即使完全相同,也有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


这是因为,他们各自信奉的思考模式不同,根据各自经历来构建认知的方式也不同。


因为我们推崇,要对不同的信奉模式,要对多样性,采取宽容的态度,所以人文教育不会要求我们去分析哪一种诠释为真,哪一种诠释为缪。


这样也很好,只不过我们从未讨论,这些来自个人的不一样的思考模式,究竟来自何处?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些不同,究竟来自何处?


我们每个人对这世界的基本态度,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经历,仿佛是天生注定,就像身高,鞋子的尺寸那样。


或者说,这和语言一样,是一种吸收母体文化的自然产物。仿佛我们构建意义的方式,并不是出于个人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本就该如此。


此外,傲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没有信仰的家伙完全笃定,经过的爱斯基摩人,跟他祈求帮助这件事完全地没有任何关联。


话又说回来,许多有信仰的人也很傲慢,坚信着他们自己对事物的解读与诠释。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甚至都有可能比那些无神论者更加地让人讨厌,但宗教教条主义者们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和故事中那位不信神的人完全一样:毫不质疑,盲目深信;思想的封闭程度近乎自闭,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被囚禁。


怎么才算真正地教会思考?其中的一部分真义是:稍微地,将姿态放低一点;稍微地,对自我,对百分百的确信,进行一下质疑。


那些不加思索就让我轻信的事,到后来我发现,它们很多都错得离谱,让我深受其骗。我吃了不少苦头才学到这个教训。我想你们毕业后,估计也会遭遇类似经历。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一个例子,错得离谱,但我不加思索就信了,而且我的所有经历,都在支撑我的这种深信。


这个错误就是:“所有一切,都应以我为中心;宇宙万物中,就数我最真实,我最生动,我最重要。”


我们很少去思考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观,因为这会让人反感。但几乎我们每人都这样,这是我们的一个默认设置,从我们一出生起,就被写入大脑。


想想看,过去所有的经验都在告诉你:你才是世界的中心。你所经历的世界,就在你的眼前,身后,左右;就在你看的电视,你看的荧屏上......


别人的想法,感觉,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你,但即使这样,只有来自你自己的想法,感觉,才更直接,更迫切,更真实。


请不要担心,我不会开始训诫你们何谓同理心,为他人想,或者所谓的美德。


这也无关美德,而是一种选择。试着以某种方式,改变或者跳脱自有天性。这种天性,这种已经默认好的设置,深深地以自我为中心,用一种叫做自我的滤镜,来诠释一切。


那些可以做到调整自我中心预设的人,通常被称之为“适应力高超”。你们要知道,这种描述并非只是随口一说。


就以这所校史显赫的学院为例,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在调整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默认设置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内容,需要我们用到实际的知识,或者智力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学术教育中的最危险一环——至少我的个人体会是这样——学术教育,让我有了一种过度理智的倾向,让我沉浸于各种抽象辩证,而忽略了近在眼前的各种发生,忽略了由外向内地去看自己。


我想你们已经意识到,保持警醒与关注,比用滔滔不绝的内心独白来催眠自己(说不定你们此刻就是如此),要困难得多。


毕业二十年,我逐渐体会到,使我学会如何思考的,看似是陈词旧调式的人文教育,其实是萃取智慧后的吉光片羽,是更为深刻,更为严肃的思想:

学习如何思考,其实就是在锻练,对思考什么,对怎样思考,去做有意识地控制与引导。


你得拥有足够清醒的意识力,能够选择自己的关注所在,能够决定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解读。


当你们进入成人阶段,如果还无法运用这种有意识的控制能力,你们会被暴虐的。


想想那句老话:心智,是优秀的仆人,糟糕的主人。


这话像许多陈腔滥调那样,从表面看,没有说服力,苍白又无趣。但实则却说出了一个伟大且可怕的事实。


比如,几乎每个开枪自杀的人,都会选择自己的脑袋,而这绝非巧合。因为他们要打死的,是那个糟糕的主人。事实上,在扣下板机之前,大部份的自杀者,早已死去。


在去掉华而不实的部份后,我认为人文教育真正的价值应该是:在经历舒适富足,受人尊敬的成年生活时,如何不流于行尸走肉,毫无意识;如何不被大脑奴役,不被自我中心奴役;不会因为认为自己是完完全全独一无二的主宰,而不幸陷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中。


这些听起来或许夸张,好像在瞎扯一些抽象的道理。


那我们来说点具体的。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你们这些毕业生,到现在为止,对“日复一日”的真正意义还不是很了解。但这刚好就是大多数美国成年人的生活写照,一般的毕业演讲也不会和你们说这些。


它包含了无趣,一成不变的日常,以及散乱琐碎的挫败。在场的父母,以及年纪稍长的人,都很清楚我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就拿一个成年人的一天作息来说明。


早上起床,迎接那份需要大学学历,且富有挑战的白领工作。你辛苦工作八到十小时,一日将尽时,身心疲惫,压力莫名。只想回家好好吃顿饭,然后把自己放空半把个小时。之后早早上床,因为明天起床后,这一切一切,还得重来。


但此时,你想到家里没有吃的了。做着这样一份处处挑战的工作,你已经一个星期都没空出时间进行采购。所以一下班,你就得把自己塞进车里,开去超市。


下班高峰,交通堵到爆,路上花的时间远远超预期。当你终于抵达,超市却人满为患。因为当然啦,所有上班族都想趁着这个时间,挤进超市,采购生活用品。


超市里的照明亮得可怕,充斥着闷人的背景音乐,偶像团体的流行歌曲。可以说,此刻你最不想待的地方,就是这。


但你却无法速战速决:在这巨大的,灯光刺眼的商店里,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你得在一条条拥挤的过道上来回穿梭。你还得指挥眼前的这辆破推车,在同样推着购物车,满脸倦容,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迂回前进。


人群中,有面色冷淡的老者,嗑药迷幻的顾客,还有精力过于充沛的顽童,他们堵在过道,你不得不咬紧牙关,竭力保持风度,请他们让你过去。


终于,晚餐的材料凑齐了。你发现,虽然正值下班的高峰时段,开放结帐的柜台却不够多,所以结帐的队伍长到不可思议。


这种破事真是让人火大,但你又不能将自己的挫败,发泄在那位因为负责结帐而忙到发疯的女士身上。


她超时工作,而且这份工作的单调程度,并不是你们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们所能想象到。


无论如何,你终于排到了柜台前。你付了钱,听到一句"祝您今天愉快”,说话的语气却是死气沉沉,听起来好丧。


你推着购物车,载着那些薄薄的看起来有些诡异的塑料购物袋;推车的一个轮子也像发了疯似地,总是往左偏。


你费力地,一颠一簸地,穿过拥挤杂乱的停车场。你开车回家,道路继续拥堵,你加入了缓慢笨拙的车潮中......


在场的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但它还没成为你们这些毕业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但这是迟早的事,而且除此外,你们还会遇到更多的例行琐碎,枯燥乏味,让人讨厌,看起来毫无意义。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这些琐碎又让人挫败的事情发生时,正是发挥出你的决择能力的绝好时刻。


塞车,拥挤的走道,以及排成长龙的结帐队伍,都会让我有时间思考。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觉察,对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关注目标,做到有意识地控制与引导,那么之后的每次购物,我都会很生气,很痛苦。


因为我自有的默认设置,我会认定这种情况都是冲我而来。因为我饥肠辘辘,因为我疲惫不堪,因为我归心似箭,所以看起来就好像,整个世界,所有所有人,都在此时此刻,挡在我面前。


如果我自己的默认设置,更具社会意识与人文素养,那么我会在黄昏的车阵中花上一点时间,对所有巨大的,笨重的,又特别碍事的休旅车,悍马车,以及十二汽缸卡车,心生厌恶。它们自私又浪费,正在消耗着油箱里的四十加仑油。


我可以详尽地说出一个我自以为真的事实:那些保险杆上的爱国标语,宗教箴言,总是贴在最大,最自私,最令人厌恶的汽车上,由最丑陋,最不体谅人,最好斗的司机驾驶着。


我也能想像到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如何鄙视我们,因为我们正在浪费未来的石油,或许把气候也给搞坏了!


我们如此地娇纵,愚笨,自私,可憎。这个现代的以消费为主的社会,实在是太糟太烂了!......类似的想法,还可以说上很多很多,你们懂我意思。


在商店,在高速公路,如果我选择像刚才说的那样想,无可厚非,毕竟我们很多人都会这么做。不过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自动产生,以至于我甚至连选都不用选。这是我的先天预设,已经默认好的设置。


当我的思考处于自动模式,而无法察觉我已将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时,顺理成章地,我就会去经历成年生活中的无趣,挫败,拥挤。我自己的当下需求与感受,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轻重缓急。


我想说的是,遇到这些状况时,我们可以采取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当身处车阵,当所有车子都好像停下来挡住了我的去路时,这些开着大型休旅车的人,或许有的曾经遭遇过可怕的交通事故,觉得开车很恐怖,以至于他们的心理治疗师都要求他们去弄一辆又大又重的车,从而保证足够的安全感。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


或者刚刚超我车的那辆悍马,说不定就是由一位父亲驾驶,坐在他旁边的小孩受伤了,生病了,他想赶快带着孩子去医院。他的理由要比我的正当且迫切得多。事实上,其实是我,在挡他的路。


或者我也可以选择强迫自己,去考虑一种可能:结帐队伍中的每个人都跟我一样,厌烦,挫败。其中有些人的生活,说不定比我的更艰难,更无趣,更痛苦。


我要再说一次,请不要认为我在对你们进行道德劝戒,告诉你们应当这样这样去思考,或者期望你们可以自发地这么做。


因为这很难,需要意志力,需要努力。如果你们跟我一样,有一天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干脆就选择放弃。


然而大部分的日子里,如果你们的清醒程度可以帮助你们做出选择,你们就可以做到,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结帐队伍中的那位胖女人。


她两眼呆滞,浓妆艳抹,对着自己的小孩大声吼叫。也许她平常不是这样,也许她为了陪伴自己骨癌末期的丈夫,一直握着他的手,已经连续三晚没有睡。


又或者这位女士就是汽车监理所的基层员工,昨天刚刚发挥了公务人员的一点善举,顺手帮助你的爱人解决了一些令人火大又讨怒的繁文缛节。


当然,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不太像,但也不是没可能。这取决于你们自己想要怎么看。


如果你们不加思索地就认为自己知道真相,如果你们一直遵循已有的默认设置,那么你们会和我一样,不太会去考虑说,事情本身也许还有其他可能,也许并不恼人,并不痛苦。


如果你们真的学会如何控制思考方向,就会发现还有其他情境可以选,而这会成为你们内在的真正力量。


即使身处拥挤,闷热,迟钝,给你带来极大痛苦的场景中,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意义与神圣,感受到烈火燃烧中,繁星得以诞生的力量:爱、义、宇宙万物皆为一,内在深处的神秘。


不是说神秘事物必为真理。事实上,独一无二的真理是,你们要去决定,将以何种角度去看这身边万物。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地学会如何高度适应,所能孕育出的心灵自由。


你们能够有意识地去选择,什么有意义,什么只为虚。你们能够决定,什么才是自己的崇拜与追寻。


有些事情看似诡异却是事实:在成年人的日常战场上,其实没有所谓的无神论者。没有人不崇拜某种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崇拜。


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是崇拜的对象。


我们之所以选择某个神祇,某种心灵皈依,不论是耶稣基督、安拉、耶和华、现代巫术的母神、佛教的四圣谛,抑或某种神圣不容质疑的道德准则,那是因为,若是做了其他选择,我们的生命,也就差不多都会被其吞噬掉。


如果崇拜金钱与物质,认为这些才是生命的意义,那么你们所得的,将会永远不够,你们也将永远都不会感到足够。


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崇拜身体、美貌、性魅力,永远都会自觉丑陋。当岁月的痕迹开始浮现,即使生命并未终结,也将死过千百回。


道理我们多少都懂。这个道理也被编入神话、谚语、陈词、警句、寓言中,是所有伟大故事的基本框架。


这其中的诀窍只有一个:通过日常的意识觉察,从而意识到,真相在前,而非已知。


崇拜权力,会使自己感到虚弱,害怕,因此便会追求更多权力,以求凌驾他人,好能麻痹自己的内心恐惧。


崇拜自己的智识,希望被视为一个聪明的人,最后会觉得自己其实是个愚蠢的骗子,永远处于害怕事迹败露的恐惧中。


这些隐隐而生的崇拜模式,并非本质邪恶,或者罪不可赦,而是因为,它们是无意识的反应,是我们对自己的默认设置。


这些崇拜之心会让人逐渐沉沦,日复一日,在毫无意识,并不自知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自己的评价标准,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片面选择。


这个所谓的真实世界,并不会阻挡你们去遵循自己的默认设置。因为这个由人,财富,权力所组成的世界,正愉悦地浸泡在恐惧,愤怒,挫败,欲望,以及自我崇拜的染缸中。


我们当前的文化,又推崇了这样一种趋势的产生,以求带来惊人的财富,舒适的生活,还有个体的自由。


然而,能够自由掌控这颗头颅大小的王国,才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才是值得我们去极力推崇的自由。


自由有很多种,可以控制自己头脑意识的自由,才是最最重要的。只不过在这样一个充满欲望与企图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很少听到它,说起它。 


这种自由非常重要。它需要注意力,觉察力,自制力;需要在每天的日常中,在各种细微琐碎中,用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方式,对他人的经历,想法,做上自己的思考,并能保持,在思考后,做出一个平衡选择。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这才是何谓接受教育,何谓懂得如何思考。否则则会进入没有意识的默认设置,本能反应。在激烈的且毫无意义的竞争中,在得与失的无限循环往复中,一直地,痛苦着。



我知道我的这些话,大概既无聊又沉闷,不像你们对一个毕业演讲所有的预期,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我想说的是,在我已知的范围内,这是褪去了所有华美修辞,独一无二的真理。当然,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


但请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场摇摇手指就好了的布道大会,而对它毫不在意。我说的这些,无关道德,无关宗教、信仰、教条,也无关死后世界的各种疑问与探寻。


我说的这些,关于我们人的这一生在世。


关于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知识,而是意识的觉察。对事物的本真进行觉察,对隐于我们身边的平凡无奇进行觉察。


因为它们如此本真,如此隐匿,以至于我们必须一直地不断地提醒自己说:

这就是水。

这就是水。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成年生活中,保持觉察,保持活力,有着无法想象的难。

这刚好验证了另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开始于现在,终其这一生。

......


 最后,祝你们拥有的,不止是运气。




作者:David Wallace,译者:Chou Jojo,转载:安妮何(ID:Miss_Annie_He )。



再建巴别塔
青灯夜读,湖畔沉思。精读人文社科经典文献,探讨新闻传播学术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