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 | 一个女人要走多久的路才能踏入自由?

体娱   2025-01-13 00:03   浙江  


我在看波伏瓦的《第二性》时不禁觉得有一丝悲哀,她竟然要用949页来阐述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答案却仍然要长篇累牍回答的问题:“女人是什么?”为什么波伏瓦要写这本书?为什么她在书的开篇就说道:“长时间以来我犹豫不定,是否写一本关于女人的书。这个主题,尤其对女人来说,是不快的,而且不全是新的。”有人认为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是为她在和萨特的恋情中遭受伤害而泄愤,却忽视了对波伏瓦影响极大的另一位法国著名女作家——西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


西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



柯莱特

谁是柯莱特?其实在波伏瓦的一生中,对她的影响极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口口声声说爱她但不和她结婚的萨特,另一个就是被1947诺贝尔奖得主纪德称赞:“写作自始至终无一败笔,无一赘语,无一俗套”的法国国宝级女作家柯莱特。波伏瓦柯莱特称为她的缪斯女神,为什么柯莱特对波伏瓦这么大影响呢?在2018年上映的电影《柯莱特》中,就对这个女作家的传奇一生做了还原。


电影《柯莱特》海报


1873年,柯莱特出生于法国的农村家庭,19岁时遇到了来自巴黎的作家,同时也是出版商的威利。威利是柯莱特父母的朋友,比她年长14岁。他见多识广的经历和艺术家的气质将心思单纯的柯莱特迷得神魂颠倒,后来跟他私奔到巴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处处都是繁荣的景象,巴黎更是夜夜笙歌。婚后柯莱特发现威利完全不把她放在心上,甚至直接带妓女回家寻欢作乐。


西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


这番举动被柯莱特发现后,威利的理由是:“男人都这样,我们是弱者,不像你们女人那么坚强,我们是欲望的奴隶。在这座城市里,我们这种行为是被默许的。”随着面具被撕下,威利丑陋的嘴脸完全暴露了出来,既纵情声色,又在赌博上肆意挥霍。经历了愤怒和绝望的柯莱特,清醒的发现自己拿眼前的这个无耻的男人毫无办法,她不仅要忍受威利所谓的“和别的女人上床是为了获得创作灵感”的理由,而且连法律和宗教都对威利这种男人的行径也视而不见。柯莱特只好把心中的烦恼写出来,狡猾的威利发现柯莱特有非凡的写作才能,就用哄骗的无耻手段让柯莱特写出了小说《克罗蒂娜》,接着又蛊惑她把作品的署名权改成自己,《克罗蒂娜》上市后的销量十分火热,威利立刻命令柯莱特继续写,如果每天不写个4个小时就不准出门,甚至粗暴的把她关在屋子里。至于每部作品带来的好处,都被威利据为己有。不久后威利发现柯莱特出现了同性恋倾向,又引导她发展同性情人,目的却是为了享用仰慕柯莱特而来的年轻女子。


写作中的柯莱特


最终,柯莱特的婚姻在威利的刻意下变成了开放式关系,威利一边霸占着柯莱特的著作权不放,一边公然和别的女人玩乐,直至柯莱特的名声见长,有个强硬的背景后,这个奸诈的男人才不得不卖掉著作权并答应和柯莱特离婚…看到这里,应该明白柯莱特之所以会对波伏瓦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她们经历的相似性。



新的困兽

至于波伏瓦,1908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重要推手西蒙娜·德·波伏瓦生于巴黎就在一年前,柯莱特终于摆脱了卑鄙的威利,以自己的名字发表了《情感退隐》此时的波伏瓦比柯莱特足足小了35岁。


西蒙娜·德·波伏瓦


1929年,波伏瓦从巴黎索邦大学获得哲学学位,同年的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她认识了萨特。一个女人刚从男人的控制下挣脱,而另一个女人却踏入了新的两难处境。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面对萨特不结婚的开放式关系时,波伏瓦会答应,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当时法国女性地位低下造成的自卑感。


萨特与波伏娃


以柯莱特为例,哪怕1948年,柯莱特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49年,当选法国最负盛名的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在她1954年去世的时候,教会还因为她离过婚,拒绝为她举行宗教式葬礼。再以法国女性选举权的发展为例,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早在20世纪初,许多西方国家就赋予了女性选举权,而法国却直到1944年才赋予女性选举权,要知道那个时候二战都快打完了,法国女性居然才刚拥有选举权。即便是柯莱特和波伏瓦,在当时都遭受了这样的对待,普通人的处境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女性选举权的发展


和柯莱特相似的地方是,波伏瓦也是极有才华的女性,都在年轻时爱上了自己无法掌控的男人,又在这类男人的影响下放弃了两性关系的排他性,都在两性关系中出现了同性恋的情况。

西蒙娜·德·波伏瓦



一个女人的反抗

当萨特意识到波伏瓦有着过人的才华,在他提出开放式关系后,波伏瓦就失去了回归普通生活的可能,彻底迷失在萨特制造的两性陷阱中。矛盾的两性关系,以及柯莱特的一生经历不断给波伏瓦带来触动,和柯莱特不一样的地方是,波伏瓦反思并总结了女性的心理特征,深刻地认识女人在男人和这个社会中的处境,并从这类现象出发,总结和探讨了女性的未来。这些思考,凝聚在《第二性》这本书中。


《第二性》中文版封面


很多人一讲到波伏瓦就要分析她的观点以及《第二性》中那些如今还在或已经过时的观点,却很少有人在意为什么波伏瓦要写《第二性》,正如一开始说的那样,其实波伏瓦在书的开篇就阐述了自己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本关于女人的书。甚至在《第二性》出版时,波伏瓦还希望:“这本书能尽快过时,女性的处境能好起来,不再是第二性。”那么她为什么还是决定要写了呢?试想:如果你是柯莱特,如果你的另一半堂而皇之的背叛爱情和婚姻的誓言,明里暗里不停的乱搞,如果你有足够的才华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你会不会行动起来?更何况这种事情并不只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计其数的法国女性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写《第二性》的动力就在这里。


西蒙娜·德·波伏瓦


当波伏瓦观察柯莱特和自身遭遇时,观察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现象时,她得出了要为女性写一部书的结论,并为这个结论付诸行动。而我们今天去讨论《第二性》好或者不好的时候,往往会带着当今的个人体验看过去的社会现象,还或多或少带了点对波伏瓦的刻板印象,嘲笑、鄙夷、非议、讽刺、忽视甚至人身攻击,都是这么来的。在看《第二性》之前,希望大家先看一下《扶桑》、《82年生的金智英》,还可以看看像《黑箱》、《O娘的故事》,如果不从这些书出发,又不观察波伏瓦成长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就直接评价《第二性》,这种评价便太主观了。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荒诞。


《扶桑》封面


《第二性》出版后销量惊人,第一周就卖出了22000本。波伏瓦宣称“生物学不是命运”,“并非女性的天生劣等决定了她们在历史中的卑微地位,而是她们在历史中的卑微地位致使其没有成就”



本文转自 | 我心写作社

再建巴别塔
青灯夜读,湖畔沉思。精读人文社科经典文献,探讨新闻传播学术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