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 |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725

文摘   2025-01-22 20:23   上海  

今天是我一天读一本书的第725天,看得书是长北的《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分享五个词:

1、思:西方是宗教和科学,东方是道德和艺术,中国思维就是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相互补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诗性感觉能够贯穿宇宙——独驰思乎杳冥。心之官则思。中华思维模式是整体的、混沌的,重和谐、综合、感性的直觉体悟,根子就是天人合一。
2、象:“象”是可见的气化了的物质形态,直指世间万物乃至宇宙可见、可感而不可形的生命力量。法天象地,比如古琴,天地之象:“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古代线装书书页上方叫“天头”或“书眉”,书页下方叫“地脚”,左上角叫“书耳”,页心的点叫“象鼻”,中间对称的三角形叫“鱼尾”。中华画家要画的是宇宙天地的生命气氛,是大象,是“一”。
3、气:中华审美范畴的“气”,指天、地、人、万物可感的生命力量。中华审美范畴所说的“气”,指向创作主体精神生命与大自然精神生命的融合,宇宙大生命的运动与人的生命运动同构,人的气质、气格自然反映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之中。“气场”,正是指古建筑与天地人共振的大象。“气”是生命最本元的东西,也是艺术作品的根本。“气”的内涵指向浑茫豪壮,“韵”的内涵指向经过人为加工的柔和优美。艺术作品首先要展现出活态的生命,然后才谈得上细致加工;“气”是第一性的,“韵”是第二性的。
4、神:“神”,首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风貌。人有了“气”还得有“神”,从某种意义讲,精神风貌才是人活着的根本。中华审美范畴的“神”,直指艺术作品中主客体交融的那样一种风神、风采、风貌。如果说“气”可见而呈现为“象”,“神”则依托于“形”又高于“形”。
5、意:中华历史上,先有“传神”“畅神”的理论,后有“写意”的理论,“写意”比“传神”“畅神”,向略形取神的路走得更远。不妨说,从“传神”到“写意”,是一次嬗变,是一次升进。中华水墨画肇始于唐代,在宋元进入高峰,正是中华古典艺术写意的典范。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率先将“意”引向了审美范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真与不夺,强得易贫”,人生的感悟只在自心,知者自知,不知者不必与知,“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若非遇见知音,往往越说,心隔得越远。中华文艺家所说的“意”,便往往指向创作主体内心深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甚至说清道明以后反而没有意思的情愫。


1、书名: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
作者:长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01
ISBN:9787556127962
品牌方: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受《黄帝内经》“阴阳”“藏象”“气”“神”诸方论述的启迪,书题下,以“思”“气”“神”“意”四字统领十个标题,各标题所言中国人的特殊审美,各有联系,不可分割。

3、中华古代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华古人擅长诗性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诗性思维多比兴,多联想,多想象,是哲学的和艺术的而不是科学的。它使中国人在平常琐碎的生活中,借主观想象和联想获得自我精神的愉悦。

4、“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中华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官,指官能,作用。孟子这句话整体的意思是:人只要器官在发挥功能,就会思考,就会有思维。

5、什么是“天人合一”?“天者,自然之谓也”([晋]郭象《庄子注》)。自然又是什么呢?从字面解释,“自”就是“本来”,“然”就是“这样”,“自然”就是“本来这样”。也就是说,“自然”是自在的、已然的存在,甚至是宇宙原初的全息。

6、·法天象地·
北京故宫和天坛是现存中华古代“法天象地”最伟大的建筑。故宫政务区三大殿、三朝五门,取天数;生活区六宫六寝,取地数。政务区三殿分别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有五条屋脊,垂脊上有九个脊兽,宫里房屋是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五间,都暗含九五之数。后宫三殿分别叫“乾清”“交泰”“坤宁”。“乾清”指清天朗朗,“坤宁”指大地宁静,天地交合是大吉之象,所以,居中宫殿称“交泰”。

7、天坛全部的建筑语言,都在突出天的浩瀚、庄严和肃穆,给人向天境走近的心理感受。

8、先秦有一种四山镜,圆形,方钮,象征天圆地方,镜面有四个山字左右旋转,象征天地旋转不息。秦朝统一钱币,从此,铜钱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阴阳抱合。古琴里有天地之象:“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汉]蔡邕《琴操》)围棋棋盘方,棋子圆,棋子一半白一半黑,走棋如行天地之道,阴与阳相生相克。中国筷子用竹、木加工成首方足圆的造型,暗合天圆地方,手握不滑,进嘴圆转,符合中国人使用习惯,与尖而短、适合戳取食物的日本筷子,冷而硬、造型扁平的韩国筷子,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

9、中华先民认为,万物同情同构,人、自然生物与人造物之间有一种冥冥的联系,人造物也被中华先民认为自有灵魂与生命。中华有一种器皿叫“象生器”,模仿葫芦、石榴、蒜头、南瓜、竹节乃至人体造型,不是截取部分,而是完整地模拟活体生命的自然形态。

10、即使是抽象形器皿,也往往模拟人体的整体和谐和左右对称,将器皿局部比附为人的器官,称口、颈、肩、腰、腹、足、耳、鼻、舌等,器皿被中国人赋予了生命意味。

11、中华古代音乐“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礼记·乐记》)

12、古代线装书书页上方叫“天头”或“书眉”,书页下方叫“地脚”,左上角叫“书耳”,页心的点叫“象鼻”,中间对称的三角形叫“鱼尾”。古代书画家总是以人体的生命要素来比附书画。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论书》);清代书法家周星莲说,“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临池管见》)。没有生命的汉字,被中华先民创造成为生命意象和自然景象合一的中华艺术形象。

13、中华古典建筑往往有一个中介空间。如殿式建筑,殿前往往有宽阔的露台,四边往往有走廊,叫“副阶周匝”。走廊和露台就是为让人的视野能够“收天”。人站在露台或是走廊上,凭栏远望,自然生出对天地、对历史、对人生的无穷感怀与追问。

14、中华古代村庄没有整体的设计,却胜似今人的整体设计,妙就妙在村民都知道珍惜自然,千方百计将自然引入居所,与自然相依为命。徽州村庄正像古诗写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徽州宏村的南湖,水波不惊,荷叶田田;月沼岸边的房子高低错落,黑白块面有松紧,有藏露,有横竖,岸上画面清晰地倒映在水里,水里也是同样绝妙的画面,水中岸上,恍若镜照,移步换景,处处入画

15、中华古典园林从始创之日开始,就体现出收天纳地的设计思想。“丘陵为牡,溪谷为牝”(《大戴礼记·易本命》),山是阳,水是阴,阴阳交合,成为中华古典园林的基本骨架。

16、中华民谚说,“曲生吉,直生煞”。

17、一是原始彩陶,往往呈外扩的圆造型,给人真力弥满的审美感受。半山彩陶瓮(图 1-7)造型雍容又不滞重,图案以点、线、面组合,有节奏,有旋律,白色的菱形纹样在黑色的围裹之中分外地响亮。二是商周青铜器,其主要的造型语言是方,又不乏圆的辅佐,美感坚实凝重。三是宋代瓷器,方中有圆,圆中藏方,既方且圆,既圆且方,既有人情味,又庄重大气(图 1-8)。可见,方圆之道是天地大道,也是中华器皿造型的大道,以方、圆为基本造型语言,器皿便容易融入环境。

18、太原双塔寺无梁殿的穹窿顶,用“叠涩法” 一砖一砖叠出弧形,工匠化直为柔的方法是多么聪明!

19、叠涩法:上层砖架在下层砖上,飞出去半块,一层一层地飞出去,一砖一砖地组合成为弧线造型。

20、桌腿与桌面之间,用“枨”使直角相交变为弧形相交;桌腿做成“内翻马蹄”“外翻马蹄”,使之与地面柔和地交接。明式家具的坐椅,工艺就更绝了:扶手和搭脑或出,或收,或搭脑从后背绕成扶手,刚性的木材到了工匠手里,似乎像藤条一样弯曲有弹力。“气”就这样周转在明式家具的构件之间,若干个构件浑融为天衣无缝的“一”。中华古人还用天然材料琢成文玩,打磨圆润,握在掌心把玩,称“暖手”;我看还可以再送它一个雅号,叫“暖心”。

21、龙一伸一曲,凤翅膀一张一合,龙凤的体形具备了任意变化的丰富曲线和优美旋律。用龙凤装饰圆形合适,装饰长方形也合适,装饰什么样的形都能填满,都能合适。

22、上层通透,供来宾观礼,下层封闭,供运动员更衣——民族文化活在了当今。

24、人们喜欢江南小镇,就是因为木、砖、瓦等材料与自然是如此地谐调,烟雨之中的江南到处像水墨画,赋予人亲和感与家园感。

25、《易传》说人类活动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也就是说,人类活动应该遵循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26、冯友兰先生将中国人对“天”的理解归纳为五个方面:物质的、主宰的、运命的、自然的、义理的,提出“中国的哲学特别突出地讲人。它主要讲的是人有与天地参的地位,最高的地位,怎样做人才无愧于这个崇高的地位”。“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最为杰出的贡献。

27、《礼记·乐记》则重视艺术的教化功能,提出礼乐兼济。“礼”与“乐”目的不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前者使不同等级的人相处和谐,后者使人不要忘记等级差异;途径不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前者指向从内心感发的艺术创造,后者指向从外规范的等级制度;“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过多的娱乐会使人散漫,过分强调等级差异会使不同阶层的人走向离析。

28、怎样成为一个礼仁为本的人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通过诗来兴发感情,通过礼来养成做人的风范,而人格的最终完成,则要通过艺术来陶养。

29、藏礼于艺,藏礼于器,“明劝戒,著升沉”([南齐]谢赫《画品》)、“成教化,助人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礼乐传统,成为中华艺术审美的主旋律。

30、武梁祠西壁山尖下第三层从右到左,刻“曹子劫桓”“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三个刺客故事(事见《史记·刺客列传》。曹沫是春秋时期鲁庄公手下义士,鲁庄公被齐桓公打败之后会盟割地,曹沫掏出匕首直对齐桓公心窝,要挟齐桓公退还鲁庄公割地,齐桓公只能答应,但回国之后便反悔,管仲劝说齐桓公履行诺言,否则将在诸侯面前信誉扫地。往左看,春秋末年,吴王僚的弟弟公子光企图篡夺僚的王位,假意请僚尝鲜,安排刺客专诸端上僚最爱吃的熟鱼。僚俯身凑近盘子闻香,专诸趁其不备,从鱼腹中抽出匕首,直刺吴王僚要害。僚当场命归黄泉,专诸被砍成肉酱,公子光当上吴王,就是阖闾。再往左看,荆轲匕首正刺向秦王,画像石上,秦王袖子被刺断了,匕首深深地插入了铜柱;秦舞阳吓得哆哆嗦嗦,瘫在地上;荆轲被卫士从身后抱住,拼命挣脱,四面出击的造型充满了爆发力。

31、中华有一大类建筑叫“礼制建筑”,不是为民众生活服务,而是从“礼”出发、为等级制度服务的。中华礼制建筑种类繁多,如阙、牌楼、泮池、棂星门、照壁以及华表、金水桥、帝王陵墓等,不能住人,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是为了宣扬“礼”的重威。历代礼制建筑耗费的民力、财力,大大超过了百姓生活日用的居处建筑。

32、雕刻题材如车胤囊萤、买臣负薪、苏武牧羊等,寄托着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乳姑不怠”等二十四孝图画,则是儒家孝悌观念的图像化。

33、自从汉代董仲舒说“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胜于黄”(《春秋繁露·五行对》)以来,黄色就成为中华最为尊贵的颜色,皇帝服饰才可以用黄色,“黄袍加身”指做皇帝,皇帝钦点叫“高中黄榜”。服饰“十二章”制度——以十二种固定花纹象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级,从三代沿用到清代。


34、宽袍大袖使人只能文质彬彬,无法有任何过激行动,一举手,一投足,都拉开一个大面,显得宽博,有教养,有气度。民国期间,孙中山倡导服装改革。中山装尺寸精确,长短大小都从适合人体、方便动作出发,风纪扣则体现出民族特色,“扣”是为了端正“风纪”,不忘“礼”的约束。

35、“气”者,命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进而发展成为中华重要的审美命题。中华审美范畴的“气”,指天、地、人、万物可感的生命力量。春天来了,山川冒着腾腾欲动之气,那种“气”是动的,是有生机、有力量的。“气”之中,中国人特别重视“元气”。

36、“元气”是“气”的本元与根本,大自然的元气、艺术家的元气汇集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的“元气”。一个人元气已伤,徒有形骸,再进补也难补出好的身体;一件艺术作品元气委顿,徒有技巧,再修改也难改成好的作品。

3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象辞》),也就是说,“观象”不仅指观察天时以确保不误农耕,更指观察社会动态以保决策正确。

38、中华艺术审美中的大象之美
以下从图形、图案、器皿、雕塑、建筑、乐舞、书画等方面,剖析中华古典艺术中的大象之美。

39、伏羲造八卦,用两条相抱相逆、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对峙、相生相克的“鱼”组合成为太极图(图 3-1),以最简单的图形,揭示出宇宙生命永恒运动的规律,

40、鸟成双,鱼成对,一仰一俯,一上一下,相互依偎,揖让调和,充分表现出了宇宙运行之美、生命动感之美、阴阳调和之美。民间称这类图案叫“喜相逢”。战国的双凤纹漆盘,清代的“蝶双飞”“蝶恋花”“太狮少狮”等图案,都以太极图为图案骨式。

41、最为纯粹的时代,宋代耀州窑梅瓶就藏有文质彬彬、教化昌盛的时代精神之“象”。元代前期,大漠来风势头强劲,宋代那样清瘦的器皿造型不见了,花瓣形黑漆罐(图 3-5)何等地浑穆壮硕!它无意表现“一花”,却表现出了时代精神的大象。元代后期,汉文化复归,器皿造型才从壮硕让位于清秀。

42、建筑气场要靠岁月的积淀来养气,不是营造之始就可以形成的。建筑气场对人的襟抱产生的影响,有甚于任何人为的艺术,更有甚于任何说教。

43、古人称“堪舆”,“堪”指天,“舆”指地,可见,风水术重视营造活动对天地等自然形势的利用。

44、风水术讲究“望气”。望气不是迷信。气场是不可形的大象,是天地、岁月、建筑与人的和谐共振。这样的和谐共振,只能靠年深月久慢慢地“养”。岁月积淀越深,建筑气场就越深厚,越养人。建筑是否有气场,关键在于是否能耐心地“养”,只有让建筑耐心地“养气”,建筑空间才能与天地形成共振。

45、老子说,“大音希声”。“希声”不是“稀声”或是“无声”,而是传达宇宙天地人类本真——道的声音。它接近天籁。南京民乐团陈双九的埙独奏,像风吹过穴,呜呜咽咽,悲凉的乐音将我引向大漠黄沙,引向“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弹歌时代。

46、魏晋名士雅好长啸。“啸”是没有歌词的放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听到隐士孙登长啸之后顿悟,写下了《大人先生传》(《晋书·阮籍传》)。大人者,道之化身也。可见,魏晋人的“啸”,正是表现自然大象的“大音”。

47、宗白华说宋画“‘深沉静穆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此话真正切中肯綮!

48、石涛的“一画”论,核心就是表现宇宙天地“大象”的运动之美,“大象”正是石涛所说的“一”,石涛所说的“一”,正是指宇宙万物整体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气氛。

49、养,不单靠自身勤学苦练就能有成;当代书法家沈鹏说,“优秀的草书作品能够聚天地万物之灵气,体现生命的张力也即‘一画’的精神”

50、如果说西方思维模式重解析,重演绎,重理性的思辨与判断;中华思维模式则是整体的,混沌的,重和谐、重综合、重感性的直觉体悟,根子则通向天人合一。

51、四象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分别代表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

5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传·系辞下传》),“是故法象莫大于天地”,“制器者尚其象”,“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上传》),从此确立了“制器尚象”的造物活动总法则。

53、中华先民对大象之美的慧眼还来源于老庄哲学。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二十一章》)。中华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就藏在恍惚混沌的象里,藏在寓象于形的“器”里。中华艺术审美之所以重视大象之美,重视对宇宙天地整体精神气氛的把握,老子哲学是源头之一。庄子说,黄帝让“知”“离朱”“喫诟”去寻找玄珠,都没有找到;让“象罔”去找,才找到了(《庄子·天地》)。“象罔”正是宇宙本体似有似无、非有非无的“象”,“玄珠”则是“真明”,是“道”的核心。宗白华说,“玄珠的铄于象罔里”,也就是说,“道”的核心蕴藏在混沌恍惚的“象”里。

54、中华审美范畴所说的“气”,指向创作主体精神生命与大自然精神生命的融合,宇宙大生命的运动与人的生命运动同构,人的气质、气格自然反映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之中。

55、张仃先生看潘天寿大画不停地唏嘘,说画大画不能吃饭不能睡觉,因为一吃饭一睡觉,画就会断气。

56、那么,什么是审美范畴所说的“韵”呢?“韵”是气的节律化。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着韵律:海边,浪花打着节拍向岸边涌来;沙漠里,沙浪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57、“气”是生命最本元的东西,也是艺术作品的根本。“气”的内涵指向浑茫豪壮,“韵”的内涵指向经过人为加工的柔和优美。

58、如果说气是生命力量的展露,韵则是生命节奏的呈现;气直而势壮,韵曲而幽微;气表现为阳刚之美,韵表现为阴柔之美。

59、“高天滚滚寒流急”是“气”,“大地微微暖气吹”是“韵”;我则以为,“大地微微暖气吹”接近了“韵”却还不是“韵”,因为它还没有经过人为的加工,还没有音乐般的节律。

60、“气韵”是力与美的结晶,“气”胜者偏阳刚,“韵”胜者偏阴柔。

61、云虡纹飞扬游走,羽人、神兽腾云驾雾,疾走奔逐,云和人、兽构成了强烈的律动

62、“气”“韵”双兼的清代艺术作品散见在民间:婺源思溪振源堂雨挞板上雕刻的缠枝莲纹(图 4-7),摇曳多姿,比唐代缠枝莲纹更讲究旋律变化,更玲珑秀气,说明清代自有天资颖悟的工匠对营造作品的“韵”之美有了自觉把握。

63、“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画品》)

64、“生知”不是指生而知之,而是指通过蒙养、陶养达到不期然而然的境界。

65、山水画四家之首黄公望说,自己对技法“用而不用,不用而用”,作品“不知然而然”(《写山水诀》),其摈落筌蹄的美具体阐释了“气韵生动”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运用。

6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读万卷书以增加知识修养,行万里路以接受天地蒙养,随手画出来的画都能气韵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中华文人安身立命的警策。

67、当代,对石涛“一画”论理解最为透彻的画家是安徽黄宾虹。他的画,高明在于积墨而成粗服乱头般的黑,苍茫,荒率,勃郁;更高明则在积墨留白:曲线形留白如白蛇环游于画面,星星点点的留白则像草树间眼睛在一眨一眨。

68、水墨画高妙就高妙在,全幅是有机的、统一的生命体,黑与白同样不可或缺,空白不是虚无,而是灵气往来的通道,笔墨的虚实、浓淡,干的实的、枯的润的……种种变化,都是为了表现自然与画家主体融合为一的生动气韵。

69、中和圆融
早在先秦,古人便提出“和”“中和”的审美命题。“和”或指向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或指向人自身的和谐,或指向艺术的和谐。“中和”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一项审美命题,为儒家所大力倡导。

70、子思这段话,被后人概括为成语“执两用中”,“执两用中”就是“中庸”,就是“中和”的实际运用,是中华为官之道,也是士子调和人生之道。学舜学到什么分寸为好呢?子思认为,不勉强做作,不通过思考就能够从从容容,不偏不倚,忠恕老成,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圣人”了 。

71、老子还叫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五十六章),也就是挫去锐气,化解纷扰,与光明的人、卑微的人都要能够和谐相处,知道“和”是常理的,才是明白人。

72、又花大力气安排情节,遮掩矛盾,避开黑暗,用“大团圆”结局弥合人生苦难,使观众情感维持在中和状态,“才子佳人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几乎成为中华古典戏曲绕不过去的情节模式。

73、古代画家又往往长寿,董其昌说是“画中烟云供养”,其实,是意念集中、身心协调、气息停匀的作画状态自然而然地接近了气功养生。

74、清初绘画四大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被画史称为“四王”。他们画山水没有锋芒,没有火气。吴历山水画思虑清空,气韵沉厚,恽南田花鸟画有天仙化人般的平和雅淡。

75、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上,至今留有北宋年间的摩崖石刻“大肚弥勒”。


76、南京出土的“南梁六系仰覆莲花尊”,造型对称,饱满浑厚兼得挺拔俊秀。扬州出土的“唐三彩双鱼瓶”,塑两条鱼合成瓶身,造型严格对称,可见,即使是俗艳的唐三彩,仍然以中和为审美标准。

77、故宫博物院藏定窑白瓷“孩儿枕”,塑婴儿圆头圆脑,双脚微微蹬出,美感圆润收敛(图 5-9)。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定窑白瓷“孩儿枕”,童子穿刻镂花纹的背心,比故宫博物院穿素背心的“孩儿枕”更美。宋代耀州窑、磁州窑等烧制梅瓶。“梅瓶”,一般指插梅枝专用的花瓶。它们都有中正的颈项、丰满的肩膀、收紧的双足、端庄的体态,这正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女子在正规场合所应该显示出来的淑女风范


78、紫砂壶是中华最富有文人气息的实用器皿,高一点,低一点,收一点,放一点,向前一点,向后一点,制壶人的品性、修养、气质、品格……全蕴含在里面了!这个人是浮躁是沉静,是收敛是外露,全蕴含在里面了!顾景舟先生制作的紫砂壶,有棱,有面,所有的棱角又都非常地收敛,让人感觉到作者不急不慌的雍和气象。曹婉芬女士制作的紫砂壶,看似普普通通,不高不矮的造型、不长不短的壶嘴、方圆相间的提梁和壶口清晰的线脚……让人感觉她塑壶不弄巧,不俗气,看出她为人很大气,很内敛(图 5-10)。越是沉静收敛不玩弄奇巧的造型,越显示出制壶人的气格与功力。

79、人不再是政治的工具,而是重情、爱美的人;魏晋士子追求的,不再是汉代人“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情与功业,而是飘逸的神情、超迈的举止、高洁的情怀、高远的气质。这就是后人追慕的“魏晋风度”。

80、人还原到人自身,艺术还原到艺术自身,不再是儒家宣扬名教的工具。这是六朝社会观念了不起的进步。

81、在日本奈良法隆寺百济观音堂,笔者看到橱窗内陈列着高达 210.9 厘米的南朝风“樟木雕观音像”。

82、中华历史上,先有“传神”“畅神”的理论,后有“写意”的理论,“写意”比“传神”“畅神”,向略形取神的路走得更远。不妨说,从“传神”到“写意”,是一次嬗变,是一次升进。中华水墨画肇始于唐代,在宋元进入高峰,正是中华古典艺术写意的典范。

83、所谓“破墨”,指以淡墨破浓墨,或以浓墨破淡墨,以湿墨破干墨,使墨色浓淡渗化。“破墨”作为中华最早的水墨技法,为绘画进一步突破“形”的束缚提供了可能,而思想的转变比技法的突破更为重要,“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84、宋代,士子对绘画写意的认识又有提高。中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将绘画分为“神”“妙”“能”“逸”四格,将写意的“逸格”置于末位;至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则将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品,写意的“逸格”被提到了首位,摹形的“能格”被置于最末。

85、明中后期,水墨画大量进入市场,画面出现了过分空疏、游戏笔墨的弊端。

图6-10 :[清]赵之谦《积书岩图》,上海博物馆藏

86、陶渊明悠然物外的样子、王羲之潇洒俊逸的样子、阮籍虚与委蛇的样子、嵇康从容就义的样子,依依如在昨日。因为先秦两汉,士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关注人之为“人”的价值,遑言关注人精神层面的美;魏晋六朝,士子们发现了自身的“神”,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发现了艺术的自律。是魏晋六朝的时代精神促成了“传神”“畅神”理论的降生。

87、“意”之辨先起于哲学范畴。《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的是孔子认为,书不能完美地记事,言语不能充分地达意。庄子进一步将“意”推向了难以言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庄子·天道》)。庄子还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以捕到鱼而舍捕鱼的竹器、捉到兔子而舍捉兔的工具作比,提出不必拘泥于“言”而不妨体察其“意”。魏晋时,“言意之辨”成为玄学家们争颂不已的话题。文艺领域关于审美范畴“意”的探讨,则始于晚唐,兴于两宋。

88、人生的感悟只在自心,知者自知,不知者不必与知,“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若非遇见知音,往往越说,心隔得越远。

89、从此,中华高明的文艺家不像西方文艺家那样,洋洋洒洒恨不能将话说尽将笔用尽,而是收敛着说,有分寸地说,拐着弯子说那些不想说不方便说的意思、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使艺术作品如轻云淡雾般地委婉含蓄。

90、叶嘉莹将中华文人这样的双性心态称为“弱德之美”,其原因在于,不能畅言,不得不将难言的心绪以曲笔道出。

91、元代,北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元曲一改中华温柔敦厚的诗词传统为直白强悍,淋漓痛快。明清,诗坛除《纳兰词》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以外,平庸诗词充斥。诗人重又探讨“诗家语”,明代胡震亨以杜诗为例说,“诗家虽刺讥,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唐音癸签》);清代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原诗》)。诗坛领袖王渔洋将“色相俱空”的诗比作“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余话》卷四),其自作诗则着冠戴帽,表面修饰,不见真情真性,钱锺书批评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语虽刻薄,却是事实。现代,中华不少诗歌犹有深意流淌在字里行间,《诗经》、屈骚和汉唐形成的怨悱不怒的诗歌传统,在中华绵延未绝。

92、苏轼成为中华历史上调适诸家哲学、使人生成为审美人生的大智慧者,他对空灵平淡之美的透彻了悟,直接促成了中华古典艺术的审美转变。

93、南宋山河破碎,画院画家再难有闲和严静之心,转而追求刚猛强硬的画风。李唐创干笔横扫、方硬坚实的“大斧劈皴”和宽窄变化时有折断的“折芦描”。

94、大自然在对蒙尘之人作无言的心教,人心灵的跃越必须经过与自然的寂寞悟对,在静观寂照之中返观自身心灵的最深处,达到宇宙与自身生命律动的合一。所以,中华山水画永恒的主题并非表现人间烟火,而是表现大自然的深邃、永恒与宁静。元四家在静穆中观照自然,生命感受和宇宙体验融为一体,山水画寄托了对生命有限的超越。恽南田夸赞元季山水画,称“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唯其品若天际冥鸿……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人只有经历了尘世的纷攘和地老天荒式的静穆,才会在人之初般的惊愕之中,领悟到宇宙的无穷与生命的短暂,从而自觉与纷攘尘世拉开距离,在静穆中享受自然和生命。

95、《五灯会元》记载了一段崇惠禅师与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一朝风月”指眼前大自然的一切,“万古长空”指宇宙。禅师指点门徒在眼前当下体悟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学会享受“一朝风月”,在眼前当下获得自由与超越。也就是说,只要自我精神解脱,就可以在世出世,用审美的态度生活,欣赏“一朝风月”。南宗禅成为中华文人心性修养的精神宗教,其不立文字、自心体悟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华文人的审美,从此,中华文人艺术以言近旨远、意在言外为高,空灵、含蓄、平淡、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的最高境界。

96、西方风景画展现的是大自然在某一时刻的真实面貌,中国山水画表现的不是大自然的某一时刻,而是画家心中大自然的律动,于是,茫茫宇宙、万里江山与画家心中深意可以表现于一幅画面。

97、比德思维
先秦开始,儒家率先在“物”中寄寓道德理想,进行道德教化,经过一代代儒家宣扬,它固化成为民俗,成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就是比德思维。如果说“大象之美”体现的是“人的自然化”,是一个关于“美”的命题;“比德思维”体现的则是“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关于“善”的命题。

98、儒家在玉的自然品质与人的伦理道德之间找到了相似性,以玉之美比附道德之美,借玉进行道德说教,玉成为中华民族美善品德的象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比德于玉”成为中华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进而固化成为中国人长期的、稳定的、独特的思维模式。中华文人佩玉佩,把玉壶,执玉笔,枕玉枕,正是为了借玉观照自身,检点自身,高扬自身。玉甚至被中国人用来比附一切美好的事情,如成全他人叫“玉成”,坚守气节叫“玉碎”。

99、南宋陆游以蒲柳与菊花对比,认为“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晚菊》);南宋朱淑真敢于追求爱情,眼睛里的菊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而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眼睛里的菊花,竟然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菊者,人也,菊花被中华先民赋予了个性化的人格品德。

100、现代,大雁仍然是苗族婚礼必备之物。

101、孔子之后,比德于玉的说教逐渐成为中华先民的习惯性思维,一步步渗透进了中华古典艺术。

102、扑满是存钱的罐子,存满钱就被人打碎,告诉人为官不可敛财无度;生丝很细,容易折断,而一束生丝就很难折断了,比喻行善要从小处做起;青草,《诗经》里称“生刍”,“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小白马嚼着青草,它的主人应该德行如玉。

103、“无多言,多言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意思是说,做人要像金人那样沉默,不要多事,事多祸多,言多必败。

104、苏轼一生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远放海南……太多的挫折,他心中郁结了太多的不平之气,于是用历经风霜的树石抒发胸中盘郁,《枯木竹石图》(图 8-5)上,枯树盘旋诘曲,顽石桀骜不驯。他同时代的画家米芾、书家黄庭坚都看出来,这幅画上的倔强形象正是苏轼自比。

王冕《墨梅轴》,上海博物馆藏

105、琴是文人品格的象征,“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荀子·乐论》)。连铜钱也被中华先民赋予了伦理性格,“钱心方正,财神公明”,人不能拿黑心钱,财神爷眼睛亮着呢!

106、张道一先生曾经将中华民族的吉祥意识归纳为“福、禄、寿、喜、财、吉、安、和、养、全”十字

107、画仙鹤站在海涛中间,称《一品当朝》;画蝈蝈旁菊花开放,“蝈”谐音“官”,菊花被誉为一品花,合成《官居一品图》;画鸡冠花与公鸡相伴,寓意“官上加官”;画花瓶里插一枝笙、三枝戟,寓意“平升三级”;画鹭鸶和芙蓉题名《一路荣华》;画鹭鸶和莲花题名《一路连科》;画公鸡和牡丹题名《鸡鸣富贵》。寓意“禄”的吉祥图还有《蟾宫折桂》《鱼跃龙门》等。


108、如雕蝙蝠与祥云组合,寓意“福运”;雕蝙蝠与桂花组合,寓意“福增贵子”;雕蝙蝠与铜钱组合,寓意“福在眼前”;雕蝙蝠、桃子和双钱组合,寓意“福寿双全”;雕蝙蝠与桃子、卍字组合,寓意“万寿福”;雕蝙蝠、香橼、扇子与古磬,寓意“福缘善庆”。画梅花鹿或是画香炉,则是以谐音寓意“禄”。因为“狮”与“事”谐音,雕狮子滚绣球便示意“好事不断”,雕狮子驮花瓶示意“事事平安”。再比如,雕莲花和鲤鱼组合,寓意“年年有余”;雕大象背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雕大象驮万年青,寓意“万象更新”。

109、“卍”字演变成为四通八达的“卍字回纹锦”,民间叫它“路路通”。

110、自从佛教进入中国,弥勒、观音、如来、莲花等形象,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吉祥图式,佛教吉祥图有《五子闹弥勒》《送子观音》《天女散花》等;佛教《八宝》图案是宝珠、方胜、玉磬、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等;佛教《八吉祥》图案是:轮、螺、伞、盖、花、罐、鱼、盘长等。元代出现了用八宝图案装饰的青花瓷瓶,称“八宝瓶”,其造型和图案一直流行到清代。

111、“鸱尾”作为装饰,“鸱尾”是海中大鱼的图谶,象征其有“激浪即降雨”的防火功能([宋]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鸱尾》)。后来,鸱尾发展成为龙首鱼尾的怪兽,称“螭吻”或“龙吻”,其寄托防火避火愿望的示意功能没有改变。中华殿式建筑的内顶正中,常常凹下去一块八角形或是圆形的装饰区,叫“藻井”,也取防火的象征意义。建筑学者李允鉌总结说,“中国建筑构件的装饰多于装饰性的构件,即使实际上纯粹是装饰性的构件,通常也须借口于象征吉祥才允许存在”。

112、所用的比喻又往往无奇不有,连南朝刘勰都说谶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提出要“酌乎纬”(《文心雕龙》),意思是说,要以谶纬丰富的辞藻、自由的想象来丰富艺术的内涵与形式。所以,尽管东汉王充大声疾呼谶纬“虚妄”,要“疾虚妄”(《论衡》)

113、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建筑、服装、工艺品上,在在可见中华传统的龙纹、回纹、卷草纹、松竹纹、云鹤纹、牡丹唐草纹等吉祥纹样,日本人称卷草纹叫“唐草”,韩国人综合中华吉祥纹而成“十长生纹”。中华吉祥文化的影响遍被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成为东南亚民众的共同意识。

114、画家贾又福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的“心电图”。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三句也用否定句式,使全诗的节奏从平缓流淌到回旋再顺流而下,形成曲线形旋律

115、西方古典音乐立体化、空间化,所以往往壮美;中华古典音乐线形化、时间化,所以往往优美。西方钢琴音乐的立体美与油画、雕塑相通;中华丝竹音乐的线形美与中华线描、水墨画相通。

116、现代,雕塑家熊秉明作品《鹤》舍弃体积,完全作线形表现。熊秉明在南京长大,长期定居于巴黎,然而,他血液里有中华文化的基因,他不可能脱尽中华线形思维,不可能脱尽江南水乡赋予他的气质。

117、唐代有一种图案叫“卷草纹”,或叫“忍冬纹”,叶子沿S形藤蔓缠卷,连绵,生发,可以将圆的方的、长的短的装饰面随意填满,日本人叫它“唐草”。 


118、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人的意趣也呈曲线形回旋,“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所以,西方艺术以空间之中静止的雕刻、建筑为根基,中华艺术以时间之中流动的线纹为表现。

119、唐君毅曾经说,“西洋文化之中心在宗教与科学……中国文化之中心在道德与艺术”,诚哉斯言!


水姐
作协会员/秦朔朋友圈主编/清华等校友/中年好友苏东坡ip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