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庵随笔| 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736

文摘   2025-02-02 19:37   浙江  

今天是我一天读一本书的第736天,昨天聊天之间说起了沈定庵的字,才发现我刚去的净慈寺,济公殿也是他写的。2023年1月25日,98岁的老人家才走的。人有时候,是有一种能力,把碎片无意中整合了。也不用费很多力气。其实这些人的脑子里有很多思想,技巧,方法,留下来的却只有一些书法作品和小文章实在可惜。人其实应该让自己的精神风格,形成一种系统的东西,而不是在日常时光中迷失。其实无论大家小家普通人,都很难去把老天赐予自己的天赋和思想,用很成熟的方式,传授给后人。所以,大家好像永远是要仰望的,其实也是昨天孙老师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人的命运的构成,就是源头+契机+重复+新我迭出。人的精神依赖过多,无论现实中获得了什么,最终断裂的时候,就是一场空。只有原创精神本身,是属于自己灵魂在这一世的。

蠹鱼的意思,其实是读书人本身。其实会写文章的书法家,才是大家。王羲之要自己写出兰亭序才是不朽的,乐毅论是夏侯玄写的,就没有那么有名。我虽然接触书法不长时间,但我居然也是知道徐生翁先生的,他的字就是很赤子的感觉。先生一生清贫,布衣终身。1939年,周恩来为抗日救亡运动到绍兴视察,在大禹陵见到“地平天成”四字碑刻,非常欣赏。沈定庵6岁就跟着徐生翁练字了。高人指点非常重要。徐老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经的各界是互设护城河,各立山头的,然后又觉得别人不懂自己,其实打通一切的心即便有,社会也是有各种隔阂的。但这个世界进入任何领域都需要缘分。缘分怎么来的,心里来的,别无其它地方。念头来了,有人提醒你,你的心惊动了,你就做了。这本书里《大般若经》的故无有一法,而不从缘生”被提到好多次,沈定庵在见过丰子恺等大师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

说几点原先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一,孝嘉乡,原来绍兴嵊显金庭公社就在离公社所在地华堂三里许,有一道观,名“金庭观”,据说观后有王羲之墓。二,惠州,除了有苏东坡的痕迹,700多年后又出了一个后世知己,伊秉绶,他于清嘉庆四年(1799)来守惠州。筑无碍山房、招鹤庐,创建丰湖书院(西湖又名丰湖)供莘莘学子学习和士人游冶。三,陶渊明是来过绍兴的。《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内写道:“己亥(即399年,东晋隆安三年),牢之(刘牢之)为前将军,东讨孙恩于会稽,渊明从之。”四、秋瑾于1875年10月11日生在福建,原来是福建人,秋瑾的母亲单氏,对女儿的一切革命言行,从不加以阻挠。秋瑾也很敬爱母亲;秋瑾的哥哥秋莱子,也富有革命思想,赞助秋瑾赴日留学;秋瑾的嫂嫂张顺,她热心资助秋瑾创办大通学堂,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所以这是他们整个家族的行动,其实在社会变革的时候,也是同心协力地改变家族命运和影响力;五,杭州的名字由来,《西溪丛语》也说:昔秦王舍舟于余杭,因曰杭州。不从舟而从木,以诗‘一苇杭之’之义。

萧山 本名“余㮣”,为吴王夫㮣的封邑,因县西一里有一座萧山,景物秀丽,故以山名作为县名;柯桥得名于蔡邕(蔡文姬的父亲),他因避难来到会稽,宿在柯亭,周围的一切都是柯系列了。五,还有我来不及去的蕺山书院,昨天我去的水心庵,我外婆说就是渡庵,她以前划船经过的,戒珠寺的山门前有池曰墨池,也名鹅池,我去了,寺后为蕺山,也称王家山,山上有一种带腥味的蕺菜,越王勾践常来此采蕺,因此得名,“蕺山书院”,是明代大儒刘宗周讲学的所在。清代末叶,在书院的旧址创办了“山阴县学堂”,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曾任堂长。历史都串起来了。

1、本书收录了绍兴书法大家沈定庵先生数十年来所撰写的随笔小文九十余篇,内容包含其个人生平自述和回忆,以及其在书法艺术创作的经历、心得感悟。此外还有作者回忆其在书艺界的交往轶事、名家掌故趣闻等。

2、沈定庵(1927年2月1日-2023年1月25日),绍兴人。书画幼承庭训,6岁习字即受邑中书画大师徐生翁先生嘉勉,一生受持。2023年1月25日,沈定庵在绍兴逝世,享年98岁。

3、书名:定庵随笔蠹鱼文丛
作者:沈定庵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18
ISBN:9787554017678
品牌方: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4、沈定庵同志是书艺名家,同时能画能文,各有畦径。他生长在古越绍兴,王羲之、献之父子,青藤(徐渭)、老莲(陈洪绶)、赵之谦、任伯年等诸多不朽的姓名,弥漫山川的书香墨韵,触处皆是的文采风流,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心灵滋养。加以家学渊源,父亲华山先生是王一亭的入室弟子,工花卉人物,尤精佛像。


5、我还通过他求到徐生翁先生一幅奇拙疏犷、别开生面的菊花,另从文物铺里淘到一幅生翁先生的字。

6、潘天寿先生是我国现代书画艺术大师,其道德文章更为世所重。笔者有幸亲近并受益于潘老,虽属小事,但可于平凡处窥见潘老的高洁品德。今值潘老诞辰105周年,追忆往事,操觚为文,以示纪念。

7、茅公书法,自成家数,书卷气息,溢于行间。

8、我父书画用印多出杜老之手,如名姓印“沈”“华山”“远”,闲章有“山阴道上人家”“癸卯生辰”及一“佛”字印等,堪为杜老精心力作。

9、遒劲古拙,不同凡响。

10、徐生翁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异军突起、风格独特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卓有成就,而其书法尤为出类拔萃,独具匠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11、根据先生的自述,他小时候只上过一年私塾,不久便辍学了,因为家贫,此后再也没有上学的机会。幸运的是在先生20岁左右的时候,他遇到一位好邻居——周星诒。周星诒(1833—1904),字季贶,山阴人,祖籍河南,工诗词,擅隶书,和其兄星誉都是绍兴的诗词名家。先生从星诒先生游,始从颜字脱胎转向汉隶和六朝碑版,并涉及诗古文字和书论知识。从此在书法、文学修养上迈出了转捩之步。

12、邓散木先生在《徐生翁》一文中曾说:“单刀正锋,任意刻划,朴野可爱。跟齐白石异曲同工。”

13、佛家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大般若经》云:“故无有一法,而不从缘生。”在芸芸众生中,余有幸得以亲近丰子恺先生,或正是“缘”乎?故无有一法,而不从缘生。(这句话这本书重复好多次)

14、弘一法师写的是明朝叶唐夫的诗: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湾流水绕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

15、第二次拜谒丰先生于上海陕西南路39弄93号新居,是一幢二层公寓,其时丰先生已出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公寓底层室内置钢琴一架,壁上悬挂陈毅将军撰句,丰先生手写的楹联。句曰:彻底改造自己;将心交与人民。

16、“一花五叶”,行中带隶,笔力遒健雄厚,匾的制作也很精良,深黄色底,金箔贴字,庄严非凡。过了几年,六祖堂重修,此匾也重修一新,当工人将匾上挂时,我正好在寺,睹状急命人摄影留念。现在沙老虽离世多年,但观此匾,沙老遗墨将长留六榕古刹。

17、行文至此,笔者自思与方老仅一面之缘,而方老如此厚我,赐赠众多的艺术珍品。佛家云: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大般若经》偈:“故无一法,而不从缘生。”我亲近方老,这是一段殊胜因缘。

18、1940年初冬,日寇向绍兴流窜,红茶先生结束了在绍兴的笔墨生涯,向浙西转移。一次红茶先生求画于生翁先生,先生欣即以一梅一荷报之,并在荷轴上题了“不染”两字以明志。

19、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有“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之句。王即指王羲之,许指许询,因王羲之与许询均曾居剡,故有此句。孝嘉乡,即今嵊县之金庭公社。就在离公社所在地华堂三里许,有一道观,名“金庭观”,观后有王羲之墓。

20、“晋一世羲之,字逸少,号澹斋,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生,东晋穆帝升平五年辛酉五月七日卒,葬金庭瀑布山之原,配郗氏,太尉鉴之女,生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璠之、穆之。”

21、“鱼米之乡即酒乡,饮中便有贺知章。山阴道上乐游客,每对黄花度重阳。”赵老此作堪称书、画、诗三绝。

22、杭州有西湖,惠州也有西湖。两个西湖都和苏东坡贬官有关。东坡于宋绍圣元年(1094)谪居惠州,先后三年,他为地方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资助在西湖筑堤、造桥、教农民制造水碓和使用秧马,传播中原科技,兴建兵营,防止军队扰民。四处奔波,游说官衙减轻赋税。他的功业,为世推重。后坡公七百年,又一贤哲伊秉绶于清嘉庆四年(1799)来守惠州。伊秉绶甫抵任所,即问民间疾苦,革除旧习,百坠皆兴,力持风雅,尤于教育提倡,不遗余力。筑无碍山房、招鹤庐,创建丰湖书院(西湖又名丰湖)供莘莘学子学习和士人游冶。文化功绩映耀一时。

23、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48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24、廿载风云世事殊,重到花明喜何如。
谯楼古井依然在,一瓣馨香拜故居。

25、很可惜,大家都不传真法,只一时流露。

26、记得我四五岁时,当时古越龙山上有一座“龙山诗巢”,用来纪念绍兴古代的著名诗人,他们分别是唐代的贺知章、方干、秦系,宋代的陆游,元代的杨维桢,明代的徐渭,被称为“诗巢六君子”。诗巢创始于元代,延续发展到民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家父加入诗社,属于年轻成员。

27、我作了一首五绝:“无诗须饮酒,不饮且吟诗。诗酒同怀抱,挥毫正及时。”这正是我于诗酒的写照。

28、(1982年建交),所谓双喜临门。我有幸在1989年7月参加绍兴兰亭书画展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友好城市——福光町。在福光町的日子是永远美好的。福光町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宁静、整洁,又富有田园风味。

29、一是日本对文物、建筑以及花草树木,保护管理得特别好;二是我们所到之处,无论大街小巷(除大阪部分地方之外),清洁程度真可说是一尘不染,尤其是看不到一张“牛皮癣”(小广告)和乱涂乱贴;三是日本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给人以和谐之感。以上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30、恩师徐生翁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画大师。他的书画艺术受到周恩来总理、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萧蜕庵、邓散木、陆维钊等领导和大家的推崇与肯定。先生一生清贫,布衣终身。1939年,周恩来为抗日救亡运动到绍兴视察,在大禹陵见到“地平天成”四字碑刻,非常欣赏,陪同者告知为绍兴著名书画家徐生翁先生所书,而且其人品高尚。

31、如南宋朱熹有一首《游戒珠寺悼右军故宅》诗:
因山盛启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
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化莲池。
书楼观在人随远,兰渚亭存世几移。
数纸黄庭谁不重,退之犹笑博鹅时。

32、到了明代,蕺山上创建了一所“证人书院”,也称“蕺山书院”,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学者刘宗周讲学的地方。刘宗周(山阴人),字启东,被尊称为“念台先生”和“蕺山先生”。他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天启时为礼部主事,因痛斥阉宦魏忠贤、客氏等,被削籍归乡。崇祯初复官为顺天府尹,以直谏名世,但不为崇祯帝所纳,南明弘光朝时又因弹劾马士英、阮大铖辈而再度遭到排斥。他为官清正,不怕权贵,任顺天府尹时,打击豪家,力挫阉党,虽受诽谤,也不动摇。外戚武清侯的走卒殴打国子监学生,刘宗周痛打了这个家伙,还把他枷锁在武清门外示众,大灭权势者的威风,对贫苦寡独的百姓则进行抚恤。他任职一年,政令为之一新。当他因病离任时,百姓为他罢市,以表追思。清兵陷杭州、绍兴后,刘宗周拒绝向清军投降,决心与城池共存亡,最后绝食23天而死。据说他在绝食时,由于饥饿的痛苦,双手不断往桌面上挖,留下了深刻的抓痕。他的门生祝渊、王毓蓍也一道殉节。

33、从乡名陶里,桥名渊明,又竖碑“渊明故里”,这一连串的名称,显然指的是东晋田园大诗人陶渊明。从陶里归后,我遍阅志书,但一无所获。年前,于友人处偶读《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见其附录《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内写道:“己亥(即399年,东晋隆安三年),牢之(刘牢之)为前将军,东讨孙恩于会稽,渊明从之。”因陶渊明为刘牢之僚佐,故有随从讨伐孙恩会稽之行。虽寥寥数语,足以证明大诗人陶渊明是到过绍兴的。但曾到陶里乡之史实却无从考证。

34、屋虽小如扁舟,但它孕育出一代文豪,对启蒙和陶冶少年时代鲁迅的思想、情操和气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35、秋瑾于1875年10月11日生在福建,家庭对秋瑾有很大的影响。

36、秋瑾的叔祖秋日瑾,曾任台湾淡水同知。甲午之战,日寇侵略台湾,秋日瑾以守土有责,领导人民奋起抵抗,最后壮烈牺牲。其儿子秋代,后来还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斗争。秋瑾的母亲单氏,是一位深晓大义的妇女,对女儿的一切革命言行,从不加以阻挠。秋瑾也很敬爱母亲,因而母女的情感是很深挚的。秋瑾的哥哥秋莱子,也富有革命思想,赞助秋瑾赴日留学,并参加大通学堂的教务工作。在家庭成员中,值得一提的是秋瑾的嫂嫂张顺,她热心资助秋瑾创办大通学堂,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作为秋瑾革命活动的经费。富有革命传统的家庭,给秋瑾的革命事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秋瑾19岁时随着父亲到了湘潭,和当地大官僚财主的儿子王廷钧结了婚,生一子一女。秋瑾的夫家是依靠曾国藩血腥镇压太平军起家的,王廷钧又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因此她对这个封建罪恶的家庭感到憎恶和痛苦。

37、1907年年初,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女报——《中国女报》诞生了,这是秋瑾创办的。她认为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她热爱祖国,也热爱妇女同胞,并在女报的发刊词里阐明了这种深爱。文章写道: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38、绍兴鲁迅故居,东昌坊口周家老台门,是目前绍兴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大台门了。周家老台门,在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鲁迅的八世祖寅宾公购得。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火焰,燃遍了整个浙东,是年九月,太平军占领了绍兴。太平军的一位宁王住在老台门里,从此,老台门就成为宁王府了。

39、周文嘉因功膺封为宁王,后来王陆顺德亲率大军围攻诸暨包村,宁王担负了守城任务,成为绍兴太平军的最高领导。

40、相传项羽青年时代曾和他的季父项梁因避仇来到会稽山麓的一个农村里,到秦二世元年(前209)项梁和项羽在这里率领八千子弟兵起义抗秦。这个地方后来就被称为项里。至今项里还有不少姓项的人,村里还有一座项羽祠。

41、杭州 据《通典》载,杭州远在春秋时“属越国之西境”。《咸淳临安志》记载:“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伐越,勾践保于会稽,杭地属吴。勾践臣吴归越,夫差封以地;西至槜李(今嘉兴),杭地复属于越。战国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县杭城,属会稽郡,县名钱唐。”《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西溪丛语》也说:“昔秦王舍舟于余杭,因曰杭州。不从舟而从木,以诗‘一苇杭之’之义。”这是杭州名称的来由,至今已有约2190年的悠久历史了。

42、萧山 本名“余㮣gai”,为吴王夫㮣的封邑,又名余暨,三国孙吴改为永兴,属会稽郡。《旧唐书·地理志》:“仪凤二年(677)分会稽、诸暨置永兴县。天宝元年(742)改为萧山县。”因县西一里有一座萧山,景物秀丽,故以山名作为县名。

43、柯桥 汉代末年,大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蔡文姬的父亲)因避难来到会稽,宿在柯亭(原址在今柯桥中学门外临河之处,已毁)。他看到这亭子的椽竹,是制笛的好材料,因取而做成笛子,果然吹奏出清妙悦耳的声音来。从此,小小的柯亭就名闻遐迩了。后来柯亭附近的山、岩、桥等的名称,也都冠以“柯”字。至今还留着柯山下、柯岩、柯桥等名称。现在绍兴县最大的农村集市——柯桥镇,也是以一座古朴小巧的石拱桥——柯桥命名的。

44、于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

45、驿亭 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折梅一枝,令驿使寄吴之处。

46、1964年,徐师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岁。

47、戒珠寺的山门前有池曰墨池,也名鹅池,是书圣洗砚、养鹅之池,至今尚存。寺后为蕺山,也称王家山,山上有一种带腥味的蕺菜,越王勾践常来此采蕺,因此得名。在明代蕺山上建有一座“证人书院”,也称“蕺山书院”,是明代大儒刘宗周讲学的所在。清代末叶,在书院的旧址创办了“山阴县学堂”,辛亥革命烈士徐锡麟曾任堂长。他亲自任教,自制地球仪,造就一批革命人才,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和著名的数学家陈建功都是学堂的高材生。至民国,书院旧址又成立蕺山小学,成为百年名校。因学校离家较近,我曾在蕺山小学读初年段。日前,我曾往山上一转,蕺山小学旧址已无影踪可寻。

48、“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见闻极广。徐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鸟鱼,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他的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在中国书画史上有很高地位。他所写的《南词叙录》是明清戏曲文学研究工作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49、徐渭尝自许:“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后人疑其不当。笔者以为先生一生坎坷而倔强不屈,对文艺创作老而弥笃,贫病在所不顾,其自许书法第一者,当自有其见地。 

50、清代篆隶书体的兴起和发展,摒弃了元、明及清初“舍二王以外,不知有书”的单一书风,故书坛一时流派辈出,气象焕然一新。在追踪秦汉遗法的同时,还发掘出众多的北魏石刻造像,后来书家直接从六朝以上碑志、摩崖、造像、钟鼎乃至印玺、钱币、镜铭、砖文、瓦当及竹、木简中汲取营养。

51、隶书的欣赏也和其他书体一样,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理通,就是书法要合乎规矩法度。“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书法大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其创造才能。
二、力遒,是指书法写得力饱气足,使人看来起劲。“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早已成为品评书法作品公认的标准之一。要想获得“有力之美”的效果,首先取决于书者驾驭毛笔的功夫和技能,这种力,并不是求其表面张扬外露,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情意,并于笔墨中的“锥沙印泥”之妙,使之有一种“骨劲”和“内美”。
三、形美,是指书法优美的造型。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这种象形记事的图画文字是取法于天地、日月、山水、草木以及兽蹄鸟迹等物象,并加以去繁存精、提炼概括而成的。它不只是单纯的记事符号,还包含着形象性的特征,具有造型美的因素。
四、韵胜,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气韵生动”。作为艺术品的书法,不但要求具有外在美观的形体,而且讲求精神内涵,即能够传神,须有奕奕动人的风采和韵度,才算上乘之作。一件作品的“韵胜”可以说是书家的思想境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以及作品所达到的独特境界等内外功夫的总和。

52、王羲之流传于世的《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画赞》,风度超逸,笔势雄健如虎,而章法自然,气韵生动。特别是《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历代书家差不多都以它作为临摹的典范,唐陆柬之、宋米元章、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从他们的传世真迹可以看出所受《兰亭序》的影响很大。《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集当时名流41人于兰亭,临流修禊,挥笔作序,薄醉之际,书法更呈遒媚健劲,是王书中得意之作,米芾谓《序》“‘之’字最多无一似”,重复者都结构有致,在全文中互相呼应,疏密相间,千姿百态,极尽变化。明方孝孺以为《序》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

53、书法家米芾有绝句称《兰亭》:“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黄金。”

54、辍学后致力习字,酷暑严寒,未曾间断,二十岁左右已写出一手好颜体字。又勤奋习画,山水、人物、花卉无不从工笔入手。后从邻居周星诒(1833—1904,字季贶,山阴人,祖籍河南。工诗词,擅隶书,著有《瑞瓜堂诗钞》《勉熹集词》及《窳翁日记钞》等)学,始由颜字脱胎转向汉隶和六朝碑版,并涉及诗文和书论知识,书法、文字修养大为进步。

55、我少年习字时,曾得到闽哲林众可先生的教导:“三分之一的时间写,三分之二的时间读。”读,通俗点讲就是看,看书、看帖、看名人字画,看名家挥毫……

56、著名画家赵少昂先生曾有《竹蝉图》赠云师,云师赋诗一首:“物我两忘意派新,无情说法更传神。六根清净缘空性,大笔挥来迥脱尘。”

57、忆我雷州多次行,万山第一墨缘诚。
坡公此地曾留滞,名刹高贤倍动情。

水姐
作协会员/秦朔朋友圈主编/清华等校友/中年好友苏东坡ip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