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全面探讨了道教从起源到发展的悠久历史,涵盖了从黄帝传说到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方士们的宗教实践。
书中详细描述了汉初黄老学说的治国实践,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的历程,以及早期道教教派的形成与改革。
通过对隋唐时期道教发展的分析,揭示了道教与执政者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支持下的理论建设。
书中还探讨了金元时期新道教的兴起,全真道的传播及其在蒙古汗国时期的影响。
明代至清代期间,道教经历了南北格局的变化,云南道教的兴盛,以及世俗化的过程。
最后,书中探讨了道教的宗教活动、环保思想、和谐名山的哲学理念和道观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本书为读者呈现了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书名:上善若水: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
作者:钟双德 肖东发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01
ISBN:9787514330601
品牌方: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3、黄帝修道成仙的传说
那是我国上古时期,原始部落有熊氏首领少典的妻子附宝,生得天生丽质,美丽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在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
4、有熊氏 有熊始于少典,黄帝继为有熊国君。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河南新郑是古代有熊国的地域,但黄帝为“有熊国君”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奠定了华夏民族形成的基础,故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宗祖神。
5、道历 道教专用的历法。在演变过程中又被称为六十花甲历、华胥历、华历、伏羲女娲历、甲子历、黄帝历、黄历、夏历、农历、阴历、周历、中华历、中历。传说道历的起算点是黄帝即位的那一天,恰逢冬至及朔旦日,所以道历的起算点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6、据古籍《太乙数统宗大全》记载,黄帝即位那一天,出现了“五星联珠”的异常天象。五星是指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星联珠是指这5颗星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道历将其作为起算点,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这一时刻不仅是天文中五星联珠的时候,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即位的时刻,自然就成了中华民族历法的开端。
7、黄帝听说崆峒山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因养生求得道法,活了1200岁而还没有衰老。于是不顾旅途劳顿,风尘仆仆地前去拜师问道。
黄帝第一次去崆峒山求见广成子,这时他已做了20多年的天子,已经40来岁了。这一次黄帝端坐在大象背上,元妃嫘祖和女节坐在木轮大车上,率领着文臣、武将、卫士等一百多人,声势浩荡。
8、广成子 黄帝时期的人,住在临汝崆峒山上,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传说广成子活了1200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还有说“道”的化身曾3次降于人间,分别为黄帝时期的广成子、西周时期的老子、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9、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
10、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起身再拜而退。广成子不仅告诉黄帝修炼道术的方法,还授予黄帝《道戒经》70卷,《自然之经》1卷,《阴阳经》1卷。
11、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取得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房中术,了解性与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相结合的道理。而后,回到自己的行宫,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深谙长生之法。
黄帝晚年时来到中原腹地首山,采来铜矿,在荆山下铸鼎,用来熬煮油烹食物,由此开启了我国食疗养生的先河。
12、素女 古代传说中的神女。她与黄帝同时,或言其擅长音乐。关于素女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黄帝的侍女,也有说是黄帝的性学老师。在我国文学史上,素女的形象被定位为古代第一位操琴女乐师。
13、那是在我国西周时期,在中原地区有一条涡河,河北岸有个村庄叫郑店村。这里南临涡河、谷水两条河流,北枕龙山之峰,环境清幽,风水极佳。郑店村的中心有一片李子树林,春季里,一树白花,犹如朵朵雪花飞落林中,堆满枝头。李子熟了,果大如拳,芳香四溢,色泽光亮,呈紫色或澄黄色,好似一颗颗透明的玛瑙镶嵌在青枝绿叶间,实为罕见。
14、郑店村有一个大户人家,家中有个女儿叫玉女,年方二十,模样俊俏,温柔大方。这一天,玉女到谷水河边洗衣服,衣服刚洗完,忽然听见震耳欲聋的水声响起,抬头一看,只见迎面顶水漂来一样东西,还大声地叫着,仿佛游龙一般,摇头摆尾地向玉女身边游来。在离玉女两三米远时,水浪逐渐消失。
15、这时,玉女见一枚果子慢慢游到近前。她伸手拣了起来,只见是一枚李子,又红又大,闻着喷香。此时,玉女突然感觉口渴难耐,连果皮和果核都没吐就把水果吃了。玉女自从吃了这颗水果后就怀孕了,但十月怀胎并未分娩。直至怀胎八十一载,20岁时吃李子怀孕的姑娘已经101岁了。
有一天,天气比较热,玉女来到李树果园,又感觉口渴得受不了,就来到一棵较大的李树旁,伸手去摘一颗较大的水果,抓着树枝往下拽。
这时,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只听“咔嚓”一个响雷,一个男孩从玉女肋下蹦了出来。
16、九天“九天”是数量词,九天中的“九”字,只因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九天是指天有极多重,古代有九重天的说法,即: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总之是指天之极高处。
17、这时,9条巨鲤化做9条龙,从地下涌出。龙飞之处,出现3眼神井:第一条龙涌出的地方叫第一井,后来被美誉为“华夏第一井”;第六条龙涌出的地方叫金六井,后来被美誉为“华夏金六井”;第九条龙涌出的地方叫九井,后来被美誉为“华夏九井”。
18、彭祖 姓篯,彭氏,名翦,也称篯铿、钱铿、彭铿。上古帝王颛顼的四世孙。自尧帝起,历夏王朝和商王朝。商代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代时担任柱下史。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论述。
19、据传,老子是尧舜时期著名长寿者彭祖的后裔。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庄周在《庄子·刻意》中记述彭祖时说: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
20、在老子的家乡河南鹿邑的东北角上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成仙后,为了解救家乡百姓被隐阳山阻隔之苦,乘青牛飞回家乡治山。他一鞭下去,被削去的山顶飞到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把山腰打到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老子把手中的鞭杆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柱子的来历。老子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
21、到了西周时期,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3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史前时期 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王朝。时间跨度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随着夏王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我国进入了古代文明时代。
22、方士 是操弄方术的人,以养气、蓄精、炼丹等方式,达到长生不老与飞升成仙等目标。方士对我国古代医学、化学、天文、军事与神异小说取材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道士之称始于汉代。
23、苌弘是东周第十一代君主周灵王时期的方士,是史籍记载最早的方士之一。后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说:苌弘以方士之术事奉周灵王。当时周王室弱而诸侯强,诸侯心存不服,苌弘就以天神惩罚报应之说,晓之以理,告诫诸侯。苌弘还射杀狐狸,砍下狐狸的头,以警示那些内心不服、有叛逆行为的诸侯。
24、方仙道 兴起于战国末,是指从事方术、方技等道术的人,时称方士。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并宣传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方仙道是道教的前身,其信仰的神仙长生说成为后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其神仙方术也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发展。
25、从这一史料表明,苌cháng弘不但通晓方术,还是周灵王身边的重臣、谋臣。当他看到诸侯不服并有叛逆行为之时,他用“善恶报应”之说,并以“杀狸儆侯”的方法来威慑诸侯。这就是俗称“杀鸡给猴看”的最早典故。
26、徐福开启了中日人民友谊、文化交往的先河。历代日本人民把徐福尊为“丰收神”、“纺织神”和“医药神”加以供奉和祭祀。
27、战国时期著名的方士、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把历史看成常变的,认为没有万世长存的王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但他忽视了历史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将之归结为神秘的天意,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代哲学、医学、历法、建筑等领域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汉代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吸收,成为支持“君权神授”学说的理论基础。
28、郡国并行制 最初刘邦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由于这些人非刘姓藩王,对汉政权造成了威胁。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了郡国即藩王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存在的策略,实行郡县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9、其母窦太后也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这种现象自然引起上行下效,方士甚至朝廷大臣都不遗余力地专研黄老之学。
30、吴王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汉文帝反赐其几杖,默许其不参加朝会。
31、文绣 亦称“纹绣”。我国古代刺绣的一种。古代在丝帛上刺绣,称为“文绣”。以区别于文锦。至汉代在布帛上绣花,才通称为“刺绣”。绣画的锦帛,用来做衣服和帷帐等。北宋时期在少府监内设置文绣院,掌编织刺绣,以供皇帝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
32、图谶 古代关于预言、预兆的书籍。图,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等;谶,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是把图谶作为做皇帝的天命根据的第一人,而且贯彻得很彻底。当时的方士将一些自然现象伪称神灵天命的征兆,编成隐语或预言,常附有图,故称为“图谶”。
33、张道陵又名张陵,字辅汉,其家族是一个信仰黄老之学的世家。据道书记载,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7岁阅读《道德经》,就能明了其中奥义。
34、符箓 是道教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35、相传,有一天,张道陵正在家中修炼,忽见被道教尊为道德天尊的老子驾着青牛现身。在张道陵惊愕之间,老子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六大鬼神。然后倏然而逝。
张道陵精修千日,终于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为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于是在四川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罄,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
张道陵穿黄色道袍,佩宝剑,持降魔印符,站立在琉璃台上,任何刀剑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
36、太清 道家三清境之一,又称太清天、大赤天。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所居。道教中常用数字“三”表示,是根据《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所以常出现三这个数字。如“三清”中的太清、上清、玉清,“三界”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岛”中的瀛洲、方丈、蓬莱等。
37、至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得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三年,终于炼成太清神丹。
之后,张道陵与弟子又炼成九鼎神丹,即“龙虎大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云锦山显现龙虎之形以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
鹤发童颜的张道陵率弟子数人从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道金牛道入蜀。张道陵入蜀之后,首先在大邑境内的鹤鸣山活动,积极为创建道教做准备。
38、张道陵为了唤起人们的廉耻心,以及教化人心,就立了一条制度:凡是有疾病的人,都要把自己有生以来犯过的罪过写在纸上,然后扔到水里,向天神发誓以后永不再犯,再犯就必死。以此规劝人心向善。
39、和光同尘 此语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有比喻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40、符水 即符水道教,又称符箓派,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箓派。符箓派统一于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箓祈禳,以消灾弭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我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41、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8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八王之乱”。
42、例如西晋的初期,先后一度把持朝政的杨骏和贾后,都曾利用天师道术士来巩固他们的领导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赵王伦与孙秀。赵王伦是西晋初年“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其谋士孙秀即为天师道的忠实信徒。
43、在这个转变关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在其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他为道教构建了种种修炼成仙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
44、士族 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朝之前选拔官员的系统。直到隋朝开国,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45、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与发展,最初诵经为直诵。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年间,寇谦之称自己在嵩山遇到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于是,寇谦之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遂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教音乐。
《华夏颂》是吸收、改编秦汉时宫廷中演奏的雅乐而成的,它大约是在道教仪式开坛前行进吟咏的一种音韵。据《玉音法事》注说:
华夏,三千五百里为华夏,言其迢远之意,今华夏自思真堂举起,徐徐吟咏,过廊庑,登殿堂,而毕。似取其迢远之意也。
46、雅乐 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的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作用。
47、《步虚辞》多是对神仙的颂赞之词,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诗歌词,长短不拘,视法事的需要而定。因其音韵若众仙飘渺行于虚空歌颂之音而得名,风格古雅。
48、南朝茅山道士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吴郡的士族名门,他对道教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足迹遍布半个全国。
49、陆修静整理了《灵宝经》,编写了《灵宝经目》。在编写《灵宝经目》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陆修静
50、僧 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团。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
51、如《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上所载的一篇504字歌谣,以七言一句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文学手法,暗示炼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在炼丹诗秘传之际,道门中人还注意创作咒语诗。咒语本是一种祝告之辞。
52、陶弘景在南朝的政坛上是负有名望的人物,而其毕生致力的学术方向,始终以修道炼丹为目的。从南北朝的道教史而论,他与北魏时代的寇谦之,都是弘扬道教的中坚分子。
陶弘景有道家老、庄的风格,参合神仙方士的道术,介乎入世出世之间,隐现风尘。而他的道家思想又渗入佛家思想的成分,而且是趋向融会道、佛两家思想与方法的前驱。至于修炼神仙与采用道术的方法,注重养生丹药而近于《抱朴子》,因此也著有关于医药方剂的《肘后百一方》等书。
53、隋炀帝杨广与其父一样,既笃信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史称“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当杨广还在作晋王时,即对道士徐则甚为推崇,请受道法,并想依靠徐则帮他夺取帝位。
54、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地位的道派。
55、道教符咒铜印
符命 意思是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是道符之一种,通常借由天尊或天帝等高级神祇的名义予以颁降。如宋元道书中屡见的“三天符命”就系颁自“三清”,故而具有极大的权威性。翻检历代道书得知,“九龙符命”之颁降者有二说:一说太乙救苦天尊,一说元始天尊。
王远知不仅向唐高祖密告符命,同时还恭维李世民是“圣人”,预言他“方作太平天子”,要他“自惜”。在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拥护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取得胜利,故即位后十分器重王远知。同时,李世民又降玺书以褒奖之。
56、玺书 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如汉元帝有《赐淮阳王钦玺书》。
57、才人 我国古代宫廷女官的一种,兼为嫔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道“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其中的“才人”就是宫中女官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所设置,通常兼作妃嫔。
58、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鉴于武则天依靠佛教势力篡夺李家王朝的事实,自即位之日起,便大力推进开国以来的崇道政策,以提高道教地位,促进道教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时期,这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唐玄宗崇道,当时一些公主妃嫔,多有入道观为道姑者,杨贵妃也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朝臣中,如宰相李林甫等,皆请舍宅为观,诗人李白也加入道教。仅长安城中的道观就有30处之多。
59、唐太宗之后的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都是长生药的崇拜者,后3位皇帝皆因此而殒命。
60、婆罗门 又作婆啰贺磨拏、婆罗欱末拏、没啰憾摩。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古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是古印度种姓制度的鲜明体现。
61、步虚 是道士在醮坛上念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步虚词大都寄托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或者对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但大多并未进入后世的道教仪式,仅为道士在步虚中所吟唱。
62、唐玄宗还诏令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制《玄真道曲》、《大罗天曲》;令工部侍郎贺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令太常卿纬绦制《景云》、《九真》、《紫极》《承天》、《顺天乐》、《小长寿》等六曲。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
63、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经常描写道教音乐玄幽空灵、超凡脱俗的意境。张籍就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之句;女诗人薛涛在其《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中,有“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之句。可见,当时道教音乐十分流行。
64、在唐代,因道士的流动,道教音乐由宫廷传至民间,又吸取了许多民间曲调,包括一部分佛教音乐和西域音乐。有的被改名后即用于道教活动,如把《无愁》改称《长欢》,《苏罗密》改称《升朝阳》,将它们都纳入了道教音乐的范畴。
65、唐末张若海撰《玄坛刊误》,称唐代道教音乐为“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到进一步规范。此时的道教音乐,已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66、老庄思想“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借而代指道家学说。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都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道陵及其后人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我国重要的本土宗教道教。
67……磬 一种石制乐器,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形状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在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磬曾经被称为“石”和“鸣球”。石磬是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其次是青石和玉石。石磬大小厚薄各异,石质越坚硬,声音就越铿锵洪亮。
68、至中晚唐之时,茅山宗逐渐形成龙虎山天师道,即所谓龙虎宗。这一派在帝王扶植下迅速得到壮大,为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楼观派是继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之后,在北方兴起的另一道派。唐初,唐高祖对楼观道就很器重,曾亲诣楼观,祭祀老子。唐高宗时授楼观道士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
69、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有吕洞宾、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他们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迈进。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吕洞宾、谭峭和彭晓。
70、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末五代时期人。吕洞宾自幼好读,通晓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46岁那年,他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施展道术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53岁归宗庐山,64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吕洞宾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
71、方术 道术前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关于治道的方法。《庄子·天下》中说道:“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二是指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科学技术的总称。
72、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18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
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唐宋以来,吕洞宾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道教八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73、在古代社会,最能投皇帝所好的东西,莫过于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金丹”了。炼丹术迎合帝王的特殊需求,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朝秦暮楚。立王称帝者仍不忘求仙炼丹。例如:后蜀孟昶学金丹口诀,向道人程晓垂问长生之法;燕王父子召请道士,“合仙丹,讲求法要”;东南闽王,为“求大还丹”,筑道台极“土木之盛”;后周世宗请来著名道士陈抟,询问“修养之事”等等。这些帝王也就成了那些自称可炼制长生不老药的炼丹家们的最大顾主。
74、从1008年开始,宋真宗就开始大力推崇道教。
75、据史籍记载,1009年,宋真宗设立左右道录院,掌管全国道教事务,如神像科仪制度、道门威仪及州郡天庆观住持人选等。道录院隶属于主掌礼仪的鸿胪寺。宋徽宗尊崇道教始于政和年间。当时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
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经研究有了较为完备的资料。
76、吕端(935年~1000年),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人,位于现在的廊坊安次区。北宋宰相。吕端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他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宋太宗曾经根据自己多年体察评价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77、1117年2月,宋徽宗称天神青华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梦老君谕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当时的道士林灵素宣谕,说宋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凡,左右近臣及宠妃皆是神仙下凡。
78、岳渎 是五岳和四渎的并称。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山东的东岳泰山、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它们是古代道家名山。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我国民间信仰的河神的代表。
79、陈抟将《易》、《道德经》、《庄子》、《参同契》等道家、道教学说与道教炼养术结合,借易理、道家思想以建立其模拟自然的修炼理论,并绘制成图,名曰《无极图》,开创图学,以阐述道教修炼术。陈抟丹法中强调无欲主静的观念。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无增无损,修心养性,成为其内丹修炼的核心。他认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是以生生不息,变化万殊。万殊既成,吉凶出焉。圣人作《易》,所以指吉凶,推变化。要之必以守贞为主。故《易》者,戒动之书也。
80、南宗派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南宗“性命双修”继承我国传统隐逸仙学,大都隐居山林清修。自元代中期开始,渐与北宗融合。元末,两宗统归全真道。
81、有内圣外王之誉的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继承陈抟《无极图》,并推演弘大“心法”,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象数体系,概括宇宙间的一切命题。直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集周、邵氏之学为一体,成为两宋道学集大成者。为道学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而相当完备的宇宙起源说。
82、北宋理学 北宋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黄宗炎在《太极图辨》中记述了陈抟《无极图》的模式,以图解的方式将内丹修炼的过程分为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五个阶段。在阐述性命双修法中,又分为守玄牝、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五气朝元、取坎填离、炼神还虚等若干步骤。
83、辟雍 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又以辟雍最尊,故统称之。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各种技艺,如礼仪、骑射等。
84、又依儒学的贡士法,学道之士亦可通过考试为贡士,到京师入辟雍或太学学习,并可每三年参加大比,殿试合格者则授予各种名号,并授以道官道职。道官中最高的称“金门羽客”,可以佩带金牌,出入宫禁。由于宋徽宗的崇道,道士频频获得殊荣。
85、宋代也是道教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教音乐,多达数十首,如《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学习道教音乐。
86、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教音乐总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的方法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50首。曲线记谱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声曲折”,似一唱三叹,衬词较多,具有南曲风格。此时,丝弦乐已加入道教音乐的行列,道教音乐的伴奏乐器日趋完备。
87、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当时的道教音乐,对于声乐形式和器乐形式的运用,已经比较讲究悦耳动听。
88、宋徽宗推崇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俗语道“十道九医”,这是因为道教涉及医学养生方面的诸多知识。在北宋时期相当长的时间内,道教扮演了地方医疗机构的角色。宋徽宗在地方上大建宫观,他的一个想法就是把当时的道教医疗普及。这是他作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
89、金皇统年间,金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之赴阙相见,并赐萧抱珍所居庵名为“太一万寿观”。太一教师承较严,1166年,萧抱珍去世,曾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入教者,均须将姓改为萧”。至元宪宗时,追赠萧抱珍为“太一一悟真人”。
90、法箓 道教用以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又称作法箓。法箓牒文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它是道士法师辅正驱邪、治病救人、助国禳灾的主要手段。符箓的传授,也成为道教三洞各部的重要内容。
91、六丁 道教认为,六丁神是: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都是阴神玉女,为天帝役使。道教称若心存六丁玉女,意注六丁神符,即可令房宅清洁,五毒不近,灾难不生,又可求仙得仙,求官得官,万事如意。道士斋醮作法时,常用符箓召请他们“祈禳驱鬼”,在道教宫观中,他们被置于真武大帝的两旁,作为护法神将。
92、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
93、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窍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说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之类。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94、成吉思汗诏请丘处机的目的非常明了,一是为了求取长生之术,二是为了安民抚众,三是看中了丘处机作为道教领袖的声望和地位,以及他提倡的抚众安民的道家学说。
95、丘处机坦诚地直言:“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爱其诚实,又问起统一天下之策时,丘处机对曰:“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并且建议成吉思汗“少杀戮,减嗜欲,敬天爱民”。
96、一次,成吉思汗打猎射杀一只野猪时突然马失前蹄,可野猪却不敢扑向成吉思汗。事后,丘处机便进谏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现在圣寿已高,应该少出去打猎。坠马,正是上天告诫陛下。而野猪不敢靠近,是上天在保护着陛下。”
成吉思汗对此十分信服,告诉左右人说:“只要是神仙的劝告,以后都照做。”
97、虎符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如在调兵遣将时用的兵符就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虎符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98、正一道 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江西龙虎山天师道为首,融合上清、灵宝等符箓道派而形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天师道历代天师嗣位,多受朝廷赐号,赏给钱物,扩建宫观。
99、阁皂宗 为符箓三宗之一。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100,陈垣在书中说:
特患其不通中国之文,不读中国之书耳,苟习其文,读其书,鲜有不爱慕华风者。
101、丘公神仙流,学道青海东。
扣马谏不杀,嘉辞动天容。
保此一善言,元祚垂无穷。
自注:“太祖纳全真丘处机之一言,国家始终不好杀生。”可谓倾倒之至,由此也足见道教之魅力。
102、道教是忽必烈试图从中寻求支持和帮助的一种宗教。忽必烈为道教驰名的法术所吸引,并承认他们对较低阶层群众有吸引力。因此朝廷为建设道观提供资金,并向他们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权。忽必烈对道教的这种支持是一种信号,被传递给了道教的信徒,使一些道教领袖意识到需要与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处,并且首先寻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道教为忽必烈演习和本教祭礼有关的祭祀和典礼,尤其重要的是皇家祭泰山之礼。
103、在明代皇帝中,特别崇奉道教的是明世宗朱厚熜,他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躬亲礼斋,许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礼部尚书”等官衔,参与朝政。
明代历世还在京师设置道纪司,在各府设置道正司,在各县设置道会司,将道教事务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范围。
104、据史书记载,张三丰丰姿魁伟,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他曾居武当山,修缮五龙、南岩、紫霄诸宫,明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
105、从道源上讲,三丰派丹法源于陈致虚和陈抟,大道渊源始于老子。在三丰派教徒生命观中,有“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重生贵命之积极观念,因而产生了导引、按摩、辟谷、吐纳、服气、结丹等激发自然潜能的长生内炼灵修法。但他认为炼气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没有外德的积聚还是不足得道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规定也十分严格。
106、张三丰《道情歌》曰:
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
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
107、龙门派 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代。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108、其中老君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嗜酒,三、不口是心非,四、不偷盗,五、不淫色。
另有十善则为: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诤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读三宝经律奉香花供养。
109、伙居道士及一般教徒不吃长斋,禁食“三厌”和“五辛”,三厌者即天厌雁,地厌犬,水厌鳖;五辛则是蒜、姜、韭、芸薹及胡荽等辛辣之属,因为道者以寡欲养精,少食养气、安眠养神为保养精气神而达长生久视之唯一途径。教徒随其功行修为,逐步加深其禁忌,而对房禁尤为首要,将养精、保精、炼精视为必然过程。
110、《无根树·道情》中写道: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
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心斋 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
111、净明道教义以融合儒释道为特点。所谓净明,即正心诚意,教人清心寡欲,使本心不为物欲所动,不染物、不触物,清静虚明而达于无上清虚之境,此之谓净明。净明道所提倡的“净明”,旨在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皆符合封建伦理规范,自觉遵守忠孝廉慎宽裕容忍之道,做忠臣孝子良民。净明道极力强调忠孝大道,维护封建纲常,因而得到元明两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称赞。
阳明心学。“净明”二字还取佛教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净明道认为,修炼首先要达到内心一尘不染、不触之思想境界,忠孝则是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二者缺一不可。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心念和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的宗教伦理据称以许逊所谓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学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它还融合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
实际上,明代真正推动净明道“大显于世”的人乃是刘渊然。据《明史·方伎列传》记载,刘渊然“有道术,为人清静自守,故为累朝所礼”。他“颇能呼召风雷”,“平生所有貂裘鹤氅,法衣宝剑,一切道具、舆帐、供奉给事之人之类,无一不出朝廷所赐,崇奖之荣,玄教罕比”。
112、刘渊然是赣南客家人,他生性超脱喜静,又十分看重道德修养。所以,他16岁师从江西雩都紫阳观著名道士赵原阳受符法。
赵原阳是一个对赣南客家地域道教发展和传播有着特殊贡献的人。他传授刘渊然诸阶玄秘,携归金精山,又授以玉清、社令、烈雷、玉宸、黄箓、玉箓等书,以及金火返还大丹之法诀和呼召风雷、驱役鬼神等法术。刘渊然学业精进,后来终成大器。
113、鹤氅 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褐即所说的道袍。
114、宠眷弥厚
115、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潞安人。少年出家云游四方,参访明师50余人,得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真嵩之传,成为第七代龙门律师。王常月受师父之嘱托,看准时势,改革旧制,以公开传戒度人出家,整顿教规作为振兴宗门的主要手段。
116、羽化 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羽化”一词源自古代阴阳学,古人认为,阳气产生于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阴阳比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因此古人相信通过修炼可以羽化成仙。有道高士去世也被称为羽化。
117、清代,在道教音乐管理上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北京的东岳庙、蟠桃宫、吕祖祠、岳庙、关庙均属神乐观,居乐舞生,平时著道装,蓄发住庙,但可有家室,父子世袭。遇有朝廷盛典,即奉诏入宫参加祭典仪式。演奏的乐曲属宫廷祭典音乐,使用乐器比较多,雄壮宏伟而又不失欢快。
在民间,道教音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形成各地不同的道教音乐风格。伴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过程,道教音乐走上了多样化、地区化的道路。
阅读链接
北京白云观一直以《全真正韵》之发源地和正宗而著称。清初,受清皇室支持,全真第七代祖师王常月奉旨公开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传戒的法会。一时之间,全真著名斋醮大家云集北京,登坛演法,全真科仪、经韵等得到全国性的演练与统一。
白云观的道教音乐用的是韵腔,属于全真正韵的《十方韵》。据传,清末白云观主持孟永,为留住过往云游的道家高士,共礼三清,光大白云观,他把道家通用的音乐进行了修订,加入北京地方的特色,把《十方韵》改为《北京韵》后,从此闻名仙林。
118、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
119、所谓“洞天福地”,一般的理解就是修道者居住的山洞、山地,或一些名胜之地。但从道教的独特视角来看,它是经过选择并营造的天地间最灵秀的地方,其灵秀在于最能体现道意,融自然与人于一体,是沟通天地、仙凡两界的一个别有空间世界,所以成为修道者最适合的修行、游息之地,历代的仙家真人多得道于此。
120、道教对名山大川特别偏爱,除了它的幽静、灵奇和方便采药、行气等原因,更因为这里万物并作,生机盎然,是自然大道的集中体现。道教“三清”中的太清之主道德天尊老子在描述“道”的表象时,就特别好言山水,它们分别象征着大道的虚静、宽容和柔弱、滋养。
121、紫霄大殿是紫霄宫的正殿。也是武当山存留下来的唯一重檐歇山式木结构的殿堂,是我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
122、崂山太清宫俗称下宫,位于山东青岛东50里的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道观中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名观。
道家音乐
寇谦之还制定了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与发展,最初诵经为直诵。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年间,寇谦之称自己在嵩山遇到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于是,寇谦之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遂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教音乐。
《华夏颂》是吸收、改编秦汉时宫廷中演奏的雅乐而成的,它大约是在道教仪式开坛前行进吟咏的一种音韵。据《玉音法事》注说:
华夏,三千五百里为华夏,言其迢远之意,今华夏自思真堂举起,徐徐吟咏,过廊庑,登殿堂,而毕。似取其迢远之意也。
雅乐 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的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作用。
道教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也推动了唐代道教音乐的大力发展,道教音乐简直不绝于皇宫之中。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乐也受到重视,唐高宗曾令乐工大量创作道教音乐。唐玄宗不但诏令道士、大臣创作道教音乐,还在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
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经常描写道教音乐玄幽空灵、超凡脱俗的意境。张籍就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之句;女诗人薛涛在其《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中,有“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之句。可见,当时道教音乐十分流行。
唐末张若海撰《玄坛刊误》,称唐代道教音乐为“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到进一步规范。此时的道教音乐,已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斋醮 亦称为斋醮科仪,为道教仪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道教音乐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目的是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宋代也是道教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教音乐,多达数十首,如《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学习道教音乐。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教音乐总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的方法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50首。曲线记谱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声曲折”,似一唱三叹,衬词较多,具有南曲风格。此时,丝弦乐已加入道教音乐的行列,道教音乐的伴奏乐器日趋完备。
太常 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主、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代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其属官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
在明代,值得一提的是道教音乐的发展。明初,朱元璋设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编制斋醮仪范,道教音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
1380年,建“神乐观”,置提点、知观等职,隶属太常寺,掌管宫廷祭祀活动和乐舞生,由精通乐舞的道士主领,乐舞生由征集的道童充任,服饰如全真道士。除京师外,在五岳也设有乐舞生,以备国家祭典用。明初,著名道士冷谦曾主“神乐观”,定雅乐。
朱元璋曾经亲定道教科仪乐章。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制《大明玄教乐章》,以“工尺”法记谱,有醮坛赞咏乐章、玄天上帝乐章、洪恩灵济真君乐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风辇》、《天下乐》、《圣贤记》、《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后收入《正统道藏》,为研究明代古音乐的宝贵资料。
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的旧乐,又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皆被道教音乐所吸收。
清代,在道教音乐管理上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北京的东岳庙、蟠桃宫、吕祖祠、岳庙、关庙均属神乐观,居乐舞生,平时著道装,蓄发住庙,但可有家室,父子世袭
白云观的道教音乐用的是韵腔,属于全真正韵的《十方韵》。据传,清末白云观主持孟永,为留住过往云游的道家高士,共礼三清,光大白云观,他把道家通用的音乐进行了修订,加入北京地方的特色,把《十方韵》改为《北京韵》后,从此闻名仙林。
周日来杨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