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入探讨凝血异常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凝血项目,它们构成了诊断凝血异常的基础。这些项目包括:
PT(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态。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态。 TT(凝血酶时间):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的状态。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指示纤溶系统的活性。 DD(D-二聚体):同样是纤溶系统活性的指标。 Fbg/FIB(纤维蛋白原):凝血过程中形成血凝块的关键原料。
3. 标本性状检查: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在进行凝血项目检测之前,我们必须对标本性状进行严格检查。任何异常,如凝固、凝集或采血量不足,都可能严重影响凝血测试的结果。因此,标本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诊断准确性的第一步。
通过对各个凝血项目的异常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可能的病因:
APTT延长
可能与血友病等相关,这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关键指标。
PT延长
可能与肝脏疾病、华法林抗凝治疗等有关,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态。
TT延长
可能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素和类肝素物质的存在有关,这是凝血共同途径的敏感指标。
5. 凝血项目顺序:逻辑流程
在检测时,我们通常按照Fbg→TT→APTT/PT的查看顺序进行。
纤维蛋白原(Fbg)
Fbg的降低或升高都会影响APTT/PT/TT,并且Fbg的升高可能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有关。Fbg的数量降低(遗传性的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功能异常(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都可能导致凝血异常。
共同途径(TT)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APTT/PT)
6. 各项目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综合分析
7. 写在最后:凝血异常诊断的复杂性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