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临床质疑:患者好好的,血小板报告为何这么低?

健康   2024-11-10 11:10   山东  




临床医生总是问:“我的病人好好的,怎么你们的报告血小板这么低?”这句话可以说是检验科最头大的问题之一。血常规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最常规的血液检查之一,其中血小板的多少更是很多病人和医生关心的问题。


各种因素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pseudothrombocytopenia),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极大的临床风险。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可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呢?

   


检测前因素



(1)采血不当/不顺


临床采样中血凝几乎是不合格采样中最主要的因素,以下因素可能干扰血小板检测:


1.采血不顺利,导致采血时间过长,组织因子进入采血管,形成微凝块;

2.颠倒混匀不均,影响抗凝效果,导致凝块产生或血小板聚集;

3.抽血量过多或过少-抗凝剂比例失当,造成血小板被稀释或抗凝不佳。(目前EDTA抗凝管抗凝剂雾化在管壁上,但使用枸橼酸抗凝时请注意此问题)


   

(2)药物干扰


部分药物除了能直接降低血小板之外,还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影响血小板检测,例如当应用硫酸镁时,当血液镁离子浓度>2.84mmol/L可导致仪器检测血小板计数降低,其他如抗凝剂(EDTA/肝素),雌激素类避孕药等也可通过干扰凝血和血脂环节影响血小板检测。


(3)患者自身原因的高凝状态


例如“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状态下,血液内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管内皮易损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凝集性增高,导致仪器检测血小板数值偏低。除此之外高龄、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术后、肿瘤、妊娠、血小板大小不均和冷凝集等因素均可导致检测出现偏差。



那么以上原因在检测环节究竟是怎么干扰血小板检测的呢?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血小板的检测原理。现在医院由于需要接待大量的病人,以自动化血常规分析仪取代人工镜检已经有一些年头了。

简单来说,血小板检测主要分为两种方法:

1、阻抗法(PLT-I):依据血小板体积与红细胞体积的差异区分;


2、光学法(PLT-O/F):通过染色利用血小板与红细胞在荧光反射强度上的不同和体积大小不同来区分。

   

总得来说,光学法准确性要高于阻抗法,但是成本会提高,一般在检测网织红细胞或人工启用时才会开启。这就导致了以下一些情况的发生:


(1)血小板体积过大/小


一般血常规分析仪把2-30fl之间考虑为血小板,过小会被当作噪音干扰,而过大则会被当成小红细胞,最后都导致血小板数量的降低;简而言之,虽然它们是血小板但是检测仪器不认…所以当一些患者血小板过大或大小不均,就会存在计数偏差。

   

(箭头所指)上:小血小板 中:巨大血小板 下:大血小板

   

(2)血小板聚集干扰


另外,当体外检测时由于各种因素发生血小板聚集也可导致检测误差。简而言之,一群血小板聚在一起,机器把他们当作1个…



其中EDTA依赖的血小板聚集(EDTA-PTCP)是最常见因素之一,EDTA是一种抗凝剂,由于其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较小,是血常规的标准抗凝剂,然而约有1-2‰的病人可能会由于EDTA抗凝剂的存在而发生血小板聚集。


除开EDTA抗凝剂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外,前文提到的肝素、高龄、冷凝集、药物以及一些疾病状况下均会发生类似的血小板聚集现象,往往表现为血小板的假性减低。下表为Zhang等人2018年的研究, 106例血小板聚集原因回顾:



对策:对于EDTA-PTCP临床可以改用枸橼酸钠抗凝,另外注意!由于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不同,血液会被稀释约10% (大部分检验科会进行手工修正)


(3)高凝状况消耗血小板


另外,例如采血不畅/当,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体外本应被抗凝的血液标本出现了微凝块,消耗了血小板,最终导致血小板的假性降低。



对策与总结



虽然有时很难找到部分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但是检验科保持镜检复查,与医生、患者积极沟通是实验室及时辨别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关键环节。另外对于临床来说,及时与实验室沟通,选用其他血小板功能类检测辅助判别则是减少临床误判的重要环节。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

点击下方名片,获取更多检验医学及体外诊断资讯
 
来源:仁济检验
编辑:小冉  审校:yeah

检验医学网
检验医学网创建于2004年,现全网拥有80万+关注用户,是中国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领域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矩阵平台,涵盖各类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学术活动、大型展会等,为检验人员和体外诊断行业提供专业、及时、可靠的学术信息和服务。
 最新文章